收藏 分享(赏)

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全国专用:第一周 周三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60875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9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全国专用:第一周 周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全国专用:第一周 周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全国专用:第一周 周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全国专用:第一周 周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破镜重圆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辅佐隋文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隋文帝乱点鸳鸯,将乐昌公主赐给杨素做小妾。杨素仰慕乐昌公主的才华和美貌,因此十分宠爱她,但乐昌公主却终日郁郁寡欢。原来,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情谊深厚,陈国将亡之际,徐德言把一枚铜镜一劈两半,夫妻二人各藏半边,相约他年正月十五都市卖镜以期团聚。次年正月十五,徐德言果然看见有人叫卖半片铜镜,他一看半片铜镜,禁不住涕泪俱下。徐德言向卖镜人讲述了一年前破镜的故事,卖镜人被他们的深情感动,答应替徐德言传递消息。徐德言就着月光题诗一首,托卖镜人带给乐昌公主。诗这样写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

2、辉。乐昌公主看到丈夫的题诗,大放悲声,终日容颜凄苦,水米不进。杨素再三盘问,才得知其中情由。他非常感动,于是成人之美,把乐昌公主送回给徐德言,并赠资让他们回归故里养老。望夫石注王建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注长江三峡边有一座神女峰,她犹如细石耸立江边,对江而望。传说一个渔夫打鱼未归,其妻抱子从峰顶眺望,不顾晨昏,不顾风雨直至化为石峰。赏析这首抒情小诗,用质朴的语言和浪漫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妇人站立峰顶、久久眺望、盼夫归来的动人形象,赞美了思妇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寥寥十二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动感人的画面。山,默默无语

3、。峰顶上,望夫石耸立。江水,不停地东流。山、石、水,动静结合,相映生辉。“悠悠”一词,既写出了江水流淌、滔滔不绝的情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点染出了浓厚的抒情气氛;又衬托了思妇“化为石,不回头”的形象,并化静为动,赋予望夫石以灵性、以生命。江水悠悠,也隐喻思妇怀远思夫之情绵绵不断,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气息。接下来,“山头日日风复雨”一句,明写环境,写此处风雨如晦的景象;暗写思妇,她年复一年,历经风雨击打,饱尝思亲之苦,仍坚如磐石,巍然屹立,两眼痴痴地期盼丈夫归来。望夫石的恒久伫立,喻指思妇的坚贞、至死不渝,怎不令人潸然泪下?最富于浪漫色彩的是结句“行人归来石应语”。待到外出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

4、江边、守候无数时光的望夫石,定然会开口倾诉满腹的相思之苦啊!奇特的浪漫推想,再一次点化出了望夫石对爱情的坚贞、执着,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给人极丰富的想象空间。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清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赏析如果人生的很多事,很多的境遇,很多的人,都还如初见时的模样那该多好呀!若只是初见,一切美好都不会遗失。很多时候,初见,惊艳。蓦然回首,却已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没有距离,便少了思念。青春是可怕的钱理群1966年8月18日,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北京101中学的红卫兵从

5、天安门游行回来,激情满怀地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革命大事业!怎么干呢?斗坏人!于是,一群红卫兵狂叫着,把出身于旧军阀家庭,因画过裸体像、又因“侮辱女同学”等罪名判过刑的美术老师陈宝坤揪了出来,从腰上解开牛皮武装带,劈头盖脸地抽了上去,打得半死之后,又将他扔进学校莲花喷泉池里。遍体鳞伤的陈老师在污泥中挣扎着,全校红卫兵与师生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着,一群十多岁的孩子围着池子一边狂喜地笑着,一边叫嚷着“造反有理”“痛打落水狗”,一边扔着石块。就在陈老师拼命地躲避开水花,咬着牙抓住荷花池栏杆的刹那间,“通”一块石头砸在他的身上,“通!”又一块石头重重地正好落在了他的腰部,他刚刚触到栏杆的手松开了,“通”像一

6、块大石头,一下扎到了水中,当他沉入水底时,水花息了。这正是下午4时14分(请永远记住这历史的一刻!)。他死在围观的人群心满意足的目光下,死在一片欢乐的狂呼声中据说这是“第一个死在红卫兵手下的人”,当时把“八一八”这一天叫做“红卫兵的革命盛大节日”。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却令人毛骨悚然:其震惊之处,正在于残酷的虐杀竟然是在青少年的狂欢之中完成。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的一段名言青春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是由穿着高筒靴和化妆服的孩子在上面踩踏的一个舞台。他们在舞台上做作地说着他们记熟的话,说着他们的狂热地相信但又一知半解的话。历史也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经常为青春提供一个游乐场年轻的尼禄、拿破仑,一大群狂热的孩

7、子,他们假装的激情和幼稚的姿态会突然真的变成一个灾难的现实。当我想到这一切时,我的一连串评价都出了差错。我对青春产生了一种很深的仇恨,同时又夹杂着对历史罪人的一种自相矛盾的宽容,我突然之间把他们的罪恶仅仅看成是期待着长大的烦躁不安。(玩笑)20世纪世界历史中独一无二的“创造”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正是历史为青春提供的一个“游乐场”:中国的红卫兵一知半解却狂热地相信人们教给他们的“革命雄心壮志”以及相应的“豪言壮语”,决心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把中国改造成纯而又纯的“革命圣地”,成为“世界革命”的基地与中心他们把中国传统的浪漫主义乌托邦理想与“中华民族(文化)中心梦”发挥到了极致。然而,也正是这“一大

8、群狂热的孩子”,他们既是真诚又是虚假的“激情和幼稚的姿态”,却真的“变成一个灾难的现实”,他们也同样把中国专制主义的残忍、嗜杀、灭绝人性,发挥到了极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集“天使”与“恶魔”于一身:这就是中国的红卫兵;“天堂”的梦与“地狱”之门并存,伊甸园与集中营同在,应该这样来把握与描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我们从来都是说,“青春是美丽的”这是作家巴金的名言,也是中国作家、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信念,甚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但是,现在,我们必须正视:“青春是可怕的”连同所有与“青春”相联系的乌托邦幻想,一切非理性“抒情诗”都有导向“专制”的可能。正如昆德拉所说:“人世间凡属于上帝的

9、一切也可以属于魔鬼。”昆德拉的另一判断也同样发人深思:应把“青春”的“罪恶仅仅看成是期待着长大的烦躁不安”。我们在20世纪中华民族身上,也同样发现了这种“青春期”的“烦躁不安”。上一世纪末,沉迷于中华中心梦的古老的中国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成了世界的婴儿,于是产生了“期待着长大”(赶上世界,潜意识中依然没有放弃“中华中心梦”)的焦躁。我们这个民族从“五四”时期就不断呼唤“青春”,这绝非偶然,它表现了中国现代民族蓬勃向上的精神,也显示了它的不成熟性;以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视“青春”为历史的正题,而忽视了它的负面。在某种意义上,20世纪的中国历史舞台,不断为青春的表演提供“游乐场”,而最终演出了“

10、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青春的专制暴力的大浩劫。20世纪的民族青春史,也就从正面转向了负面,这可以说是历史对我们民族不成熟的一个无情惩罚。但受到惩罚的民族并不会自动走向成熟。如果我们仍然沉湎于青春的狂梦与焦躁中,不敢正视青春的“可怕”,我们的灾难就不仅是长不大,“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疯狂还会以另一种形式莅临于我们的国土,那位101中学美术教师的阴魂就会继续追随我们每一个人多做做这样的“噩梦”可能没有坏处。点评钱理群先生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首先他回避了普遍的歌颂青春的主题,旗帜鲜明而又新意充分地指出青春的可怕和残酷,这就超越了大部分读者的期待视野,也显示了作者思考的独特视角和深度。其次他把“八一八”事件作为一个切口反思“文革”,切口小而路径深,尤其是对这一事件的描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鲁迅先生关于“看客”的描写,时代虽异,本质未变,而且行为发出者又是一群青少年,细节的放大给读者以震撼。第三,文章并不止于“事实青春”,他所指向的其实是“一切非理性的抒情诗”,是“期待长大的烦躁不安”,这就赋予了青春新的意义。这个世界喧嚣的并不一定是对的,而且绝大多数是错的,但当我们在时间之外反思时,我们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是对价值的反思和警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