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理解写的是什么)2、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3、感悟作者雅趣和孤高自赏情怀。(情感目标)4、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技能性、积累性目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前几天我们欣赏了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美景;品味了清澄明澈、静谧美好的承天寺月色;还观看了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钱江大潮,山水之旅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到杭州西湖,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看今天又将有怎样的收获。1、教师伴竹笛曲别样的乡愁范读,学生听读,尽可能随着行踪的变化、景物的呈现,想像并进入所营造的情境之
2、中。2、学生自读:第一遍:重在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3、疏通文意:自读:参照脚注、利用工具书、回顾旧知、结合语境、自我揣摩。同桌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指导。提示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4、学生齐读课文。为什么作者在初更时分驾舟游西湖?湖上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开头说“独往湖心亭”,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本文题目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的奇遇?“问其姓氏”,“客”却末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
3、,这是为什么?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1、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难。2、研读后明确:明确:这表现了张岱与众不同的、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明确:作者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表现了他独特的感受,高度抽象地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明确:不矛盾。突出了作者独有的孤高冷寂之感,虽有人同行,却无人同心,反衬出作者的孤独与落寞。明确:本文主要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想到在湖心亭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自然要写。明确: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
4、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也可能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君子之交淡如水,注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其它次要。)明确:通俗的讲,“痴”即:傻、呆、笨,这里看贬实褒,指一般“俗人”不能理解的孤高自赏的情怀。1、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古人讲“惜墨如金”,“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与”字啰嗦,不如“天、云、山、水”简洁,你们说呢?如果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删掉好不好?为什么?2、用“寻句法”、“补白法”品孤傲情感: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中往往蕴含着作者情感。快速浏览课文,以“我从文中处,理解了作者的心情”为题发言。3、本文是如何融情于景于事的?抓关键词,熟读以达到背诵。介绍相关书籍:张岱西湖寻梦、张京元湖心亭小记、余秋雨西湖梦及网站chinaedu yuwen123,对疑读部分未解决的问题,课外延伸解答。作业:用白描的手法写自已的同桌。湖心亭看雪张 岱叙 事写 景抒 情孤芳自赏超凡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