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双基训练金卷(二)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60135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双基训练金卷(二)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双基训练金卷(二)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双基训练金卷(二)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双基训练金卷(二)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双基训练金卷(二)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双基训练金卷(二)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双基训练金卷(二)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双基训练金卷(二)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选择题)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唐朝以来设立三司使一职,让其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宋朝

2、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 )A提高三司的行政地位 B通过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C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力 D削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2“知州”官名源自宋代,全称“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宋代“知州”的设立表明( )A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有限C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D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加强3中国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

3、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发生于( )A汉代匈奴侵入山西B唐代吐蕃入侵河西C宋代西夏入侵陕西D明代蒙古入侵河套4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B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又名“监州”C参知政事行使中央监察权D通判的设置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5元代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扩大统治区域 B加强专制皇权C促进地方经济

4、文化的发展 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6元代行省官员处理政务时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下列对这一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促进地方决策民主化 B有利于中央集权C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 D提高了行政效率7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8宋代失势的文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牢狱也属罕见,而岳飞虽功勋卓著,仍不免以“莫须有”的罪名而被害于风波亭。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应是( )A岳飞功高盖主B削弱相权强化皇权C

5、重文轻武政策D文职官员才华出众9“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为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公元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B岳飞是中国古代的抗金英雄C北宋先后与契丹、西夏、金政权并立过D该时期和平是民族交往的主流10藏文史籍萨迦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行省,西藏三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吐蕃的大喇嘛)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于八思巴。”管理这一地区的中央机构是( )A中书省 B西藏行省C刺史 D宣政院11北

6、宋是我国制瓷业全面发展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窑场,但后来只有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等被后人合称为宋代六大窑系。由此可以推断( )A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制瓷业行业竞争很激烈C南青瓷北白瓷格局确立 D海外贸易影响制瓷格局12南宋高斯得在宁国府劝农文中分析两浙路的水稻高产区时说:“上田一亩,收五六石。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虽其田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由此可知( )A政府在江南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C江南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D北方人口南迁推动了江南开发13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

7、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14据记载,唐代实行严格控制土地买卖的均平占田政策,而宋代则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此变化( )A导致了宋代财政的积贫B加速了自耕农经济的壮大C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遏制了工商业的发展规模15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

8、因是( )A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B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C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16有研究表明,北宋“开封的人口在百万以上,坊、市制度已被打破,工商业者临街开店,大小商号鳞次栉比,有6400余家”“实行禁军制,都城地区集中了80万禁军,军器监拥有工匠八千五百人,杂役兵超过一万人。”这反映了( )A封建剥削异常沉重B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发展C军队战斗力的增强D政府放弃重文轻武政策17如果你生活在北宋,下列各项你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A江南地区的百姓食用优质的稻米B雕版印刷术逐渐盛行,普及C西域商人成批贩运精美的景德镇瓷器D农家子弟赴开封参加科举考试18下表

9、是宋代张方平在论国计事中对景德和庆历年间商税、酒税和盐税征收的记载。据表可知,当时( )项目景德年间(万贯)庆历年间(万贯)商税4501975酒税4281710盐税355715总计12334400A朝廷抑商政策发生变化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C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D商税成为主要财源19元世祖于中统元年(1260年)印发“中统交钞”和“中统元宝宝钞”。元政府制定了最早的信用货币条例“十四条画”和“通行条画”;设立“钞券提举司”垄断货币发行;拨足以丝和银为本位的钞本来维持纸币信用;允许民间以银向政府储备库换钞或以钞向政府兑银,同时严禁私自买卖金银。它说明了( )A中国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元朝统治者大

10、肆掠夺民间财富C古代金融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D元朝统治者放弃重农抑商政策20宋朝以前的家训大多只重视读书仕宦,对其他职业较少提及,对诸如音乐、美术、医学等杂艺则持鄙弃态度。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基本不鄙弃杂艺。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宋朝家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B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C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制度瓦解D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21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不少以本姓命名的店铺,如“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丛家药肆”等等。这表明( )A以本姓命名店铺始于宋代B宗法关系决定着店铺名称C资本主义萌芽在宋代出现D宋人已

11、有较强的品牌意识22朱熹指出:“一草一木,与他夏葛冬裘、渴饮饥食,君臣父子、礼乐器数,都是天理流行”。这种思想主张强调( )A顺其自然,无为而治B存天理,灭人欲C自然和社会都应遵从“理”D研究事物、认识规律23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 )A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中心南移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C文化消费成为社会消费的中心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24“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

12、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是要求国家工作人员要( )A自我克制,公正廉奉B有所为有所不为C格物致知,自我修行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25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休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第II卷(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四大题,共计5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26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

13、侯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梦粱录卷十八(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7分)(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7分)27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部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

14、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中国论文网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

15、失(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3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3分)(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4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

16、代经济史稿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高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民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马端临文献通考等(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

17、体背景?(4分)(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2分)(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2分)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关公崇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关公的原型是三国时期将领关羽,忠于刘备,勇武善战,后兵败被杀。宋代以来,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封关羽,其地位不断提高,拥有“帝君”“武圣”的称号。在民间信仰中关公既是佛教的罗汉,也是道教的护法,还是赐福与助财的财神,进而成为多个行业的保护神。关公人物形象“面如重枣”“五缕长髯”“夜读春秋”等,大多来

18、源于民间传说和小说三国演义。明清时期民间戏剧借助语言和表演进一步丰富了关公的形象内涵。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关公已由单纯的历史人物升华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偶像和人格楷模。摘编自郑先兴略论关公与关公文化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材料的关公崇拜现象提出一个看法,并予以分析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3绝密 启用前高一上学期第三单元双基训练金卷历 史(二)答案第卷(选择题)1【答案】【解析】根据材料“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三司掌管财政,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设立三司使一职,让其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

19、,直接对皇帝负责”,把宰相行政权与财权相分离,最终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分割宰相权力是手段,目的在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意在强化以皇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2【答案】D【解析】材料中“知州”是地方机构,不是分割宰相的军政大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知州”的设立说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是管辖地方的官员的职权,并未涉及地方行政单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说明当时地方长官的权力减小,说明对地方的控制的加强,故D项正确。3【答案】C【解析】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枢密院负责军事,三司

20、使负责财政,参知政事负责行政,所以材料中场景应该是北宋时期,故C项正确;汉代的宰相负责行政大权,不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不符合材料现象,故B项错误;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实行内阁管理体制,故D项错误。4【答案】C【解析】北宋知州是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通判有监察职能,负责监督地方州郡长官,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北宋行使中央监察权,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通判监督地方州郡长官,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5【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元代划分行政区的原则是在统治区域内实行,这种

21、做法并不能扩大统治区域,故排除A项;元代划分行政区的原则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属于中央集权的范畴,不是加强专制皇权,故排除B项;“犬牙交错”的原则造成同一个行政区内的较大差异,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不是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故排除C项;根据“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项划分原则是为了增加区域内的管理和交流难度,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故选D项。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可知,元代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A项,行省长官相互制约,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避免专断,这是实行这一制度的具体效果,而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C项,题干所述与民族关系无关,故排除;D项,材料中强调行省官员不能独立行使权力,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并不一定能提高行政功率,故排除。7【答案】B【解析】辽朝,又称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在北宋的东北;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府;夏在北宋的西北,史称西夏。故选B项。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宋代失势的文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岳飞被害于风波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吸取唐末教训,一直

23、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甚至宋太祖留下不得诛戮士大夫的祖训,岳飞为武将,其命运结局与宋代这一传统政策有密切关系,故C项正确。A项只能说明岳飞的结局而不能作为前半部分材料的结论,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削弱相权,故B项排除;文职官员的才华与材料无关,故D项排除。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的主旨可知,A、C两项都是基本的史实,也就是历史事实,不带有评论性;而B项是对岳飞下的定论,岳飞是中国古代的抗金英雄,故属于史论;而“该时期和平是民族交往的主流”,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的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认识,故D项正确。10【答案】D【解析】宣政院是元朝时开始设置的中央机构,与枢密院、中书省、御史台并列,为元朝中央四大

24、机构之一,管辖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行政事务,故选D项。A项是中央行政机构;B项与材料不符,材料问的是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C项是西汉时期设立的监察机构。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从窑场众多,但到后来却只有六大窑系,这是行业竞争的结果,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材料并未体现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容;C项错误,南青北白格局形成于唐朝;D项错误,宋代制瓷业最后只有六大窑系这是行业竞争的结果,与海外贸易没有直接关系。12【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上田一亩,收五六石苏湖熟,天下足”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江南得到开发,成为水稻高产区,并逐渐

25、超过北方,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在江南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未体现江南生产技术的提高,故C项错误;D项是江南成为粮食高产区的原因之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13【答案】A【解析】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材料中“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A项正确;宋代文学的世俗化与皇帝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封建等级观念受到理学影响,根深蒂固,通俗文学冲击不了这种观念,故C项错误;此时仍然实行文言文体,故D项错误。14【答案】C【解析】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政府

26、的土地政策也随之改变。唐朝严格控制土地政策到北宋时期不再限制土地兼并,正是由于顺应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结果,C正确;导致了宋代财政的积贫并不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的结果,A错误;材料中土地政策的变化并不会加速自耕农经济的壮大,B错误;遏制了工商业的发展规模是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结果,D错误。15【答案】D【解析】材料中显示北宋时期官民的着装有严格的规定,南宋时期普遍出现“衣冠更易,不体旧规”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等级观念的变化,体现在服饰变化上,故D项正确。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者的地位十分低下,A错误;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

27、原因,B错误;理学盛行是压抑人的个性需求,不会促进人的思想解放,C错误。16【答案】B【解析】材料“开封的人口在百万以上,坊、市制度已被打破,工商业者临街开店,大小商号鳞次栉比”体现的是北宋开封大量的人口出现形成强大的社会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带动,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封建剥削,A选项排除;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C选项排除;北宋的治国方针是重文轻武,D选项排除。17【答案】C【解析】宋朝时没有控制西域,所以陆上丝绸之路中断了,不会看到西域商人成批贩运精美的景德镇瓷器,故C符合题意。ABD说法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8【答案】B【解析】宋朝景德至庆历年间商税、酒税、盐税均呈增长的趋势,反映出当

28、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故答案为B项。北宋时期仍然实行抑商政策,排除A项;商税等税收呈增长趋势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能反映当时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排除C项;表格中没有农业等其他税收的数据,不能得出“商税成为主要财源”的结论,排除D项。1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政府制定了货币条例、专门的货币发行机构、准备了储备金、同时也允许民间兑银,由此可见当时金融业发展到了新的水平,选项C正确;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不是元朝,排除A;政府允许民间用纸钞兑换白银,因此说明元朝统治者并不是大肆掠夺民间财富,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20【答案】B【解析】根据“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

29、及,基本不鄙弃杂艺。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只重视读书仕宦”的观念,家训逐渐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故B正确;A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前后的家训内容的不同,无法体现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制度瓦解,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前后的家训内容的不同,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21【答案】D【解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不少以本姓命名的店铺”只能说明当时已经有用本姓命名的店铺,但不能说明这种现象始于宋代,故排除A;B错在了“决定”,这种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题干没有提到雇佣关系,所以没法说明

30、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排除C;以本姓命名是为了使顾客更好的区分店铺,故选D。22【答案】C【解析】据材料“一草一木渴饮饥食,君臣父子、礼乐器数,都是天理流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朱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以“天理”为准则,故C正确;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研究事物、认识规律,而是强调自然和社会都应遵从“理”,故D排除。23【答案】B【解析】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化的需求增长,因此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重要内容,从而带动了印刷术的兴盛,说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故选B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经济重

31、心南移,排除A项;文化消费是当时民生的重要内容,但不能说明是消费的中心,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印刷术的兴盛,没有涉及手工行业分工的精细化,排除D项。24【答案】A【解析】从朱熹主张“存天理”,以及“官无大小,事只是一个公”,结合所学可知,他要求国家公务人员自我克制的同时,还明确了凡事公正廉洁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是理学对国家工作人员个人行为的要求,B项过于宽泛不符合题意;材料针对的是官员个人修养和公事处理,不是修养、学习的方法,C项错误;材料对官员在“存天理,灭人欲”方面“凡事秉公”,不是特别针对权贵和君主,D项错误。25【答案】D【解析】宋明理学提出的一个重要社会背景是五代以来传统社会道德

32、败坏,理学家为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而提出,故D项正确。宋明理学的理论固然能够提高个人修养,但这并不是宋明理学所倡导的根本出发点,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的思想由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与题干不符合,故B项错误。理学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是因为其符合统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不能成为宋明理学所倡导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故C项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26(14分)【答案】(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

33、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第(1)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材料一反映了北宋坊市界限被打破及商品经济繁荣的状况,材料二中“侈靡”“不体旧规”反映了宋代社会风俗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回答第一问。第二问结合所学宋代理学兴起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再联系材料一、二的相关历史现象分析作答。第(2)题,材料主要是从社会、经济方面反映了理学兴起的原因,还可以从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补充。比如思想方面

34、可联系魏晋南北朝以来三教(儒学、道教、佛教)合一这一知识来作答。27(10分)【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2)作用: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3)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精神: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解析】(1)制度:依据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部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和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朝推广郡县制以及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2)作用:依据材料二“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可知郡县制利于维护

35、国家稳定;依据材料二“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可知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以及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3)原因:依据材料三的信息和所学可知行省权力大而不专以及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精神:依据材料三“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和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回答。28(14分)【答案】(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举措:

36、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依据材料一中“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和“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的信息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认识,依据材料一中“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的信息可归纳出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第三小问,从推行重农抑商的原因,特别是商业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来分析即可。(2)第一小问中措施,依据材料二中“向

37、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的信息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目的,依据材料二中“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的信息来分析可归纳出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第三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盐铁官营、货币官铸、物价管理等角度来分析即可。(3)状况:依据材料三表格信息可知是商业不断发展。政策:依据材料三中“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的信息可归纳出重视商业,适当减免商税。(4)认识:从材料一中“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和材料二汉代抑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

38、本政策,再结合材料三中宋代重视商业的信息,可得出但当政府感到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29(12分)【答案】看法:关公形象的变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说明:关羽是三国时期的将领,其忠勇精神受到民众的推崇赞许。北宋以来,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逐步确立,强调气节忠义。统治者也不断的加判关羽,树立其忠勇的形象,并将其不断神化为“武圣”,以此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明代罗贯中所著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受儒家思想影响以蜀汉为正统,尊刘抑曹,通过一系列故事演绎如千里走单骑,刮骨疗击等将关羽形象神化,为民众所熟知。关公也由普通历史人物升华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偶像人格楷模。由此可知,关羽形象的演变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放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认识评价时需要更加从历史发能演进过程中予以考虑。【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时,要能够从关羽的基本事迹,从其忠勇精神,历代统治者对关羽的家风,对儒家伦理纲常的推崇,对民众的教化;佛教道教对关公的崇拜,体现三教合流;关公成为财神,各行业保护神,反映出明清商业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市民阶层文化信仰的需要;小说和戏曲对关公形象的塑造反映出市民阶层文化生活对历史认知的改造和固化。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