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5926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 12-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45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2017唐山模拟)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选B。苏维埃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即实行粮食垄断,故B正确。2.现代世界

2、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解析】选A。从“国有化”“强行征用剩余农产品”,可以判断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满足了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应付战争的需要,保卫了新生政权,故A正确。3.(2017益阳调研)学者王听伟指出:“摒弃了试图直接由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构想,使得俄国的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缓和了民众和苏维埃

3、政府的矛盾,顺利渡过了这次危机。这是社会主义第一次伟大而成功的改革。”这一“成功的改革”是指()A.赫鲁晓夫改革B.勃列日涅夫改革C.实施新经济政策D.实行农业集体化【解析】选C。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是农业,盲目种植玉米,导致垦荒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故A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放在了工业领域尤其是军事工业,后期导致经济下滑,故B错误;据材料中“直接由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列宁摒弃该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经济稳步发展,顺利渡过了危机,故C正确;实行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故D错误。【加固训练】“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谈:私人

4、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最先将“奇谈”变为“事实”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中国改革开放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体制建立【解析】选C。材料中“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说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由此可知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A工业国有化,不允许私人经营,所以不符合题意;B和C相比,时间不是最早;D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4.(2017安阳调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权迅速摆脱了危机,同时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材料中的“新思路”主要是()A.建立稳固的

5、工农联盟B.对外来资本的吸收和利用C.大力推行企业国有化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新思路”指的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而A是其影响,故A错误;新经济政策中对外来资本的吸收和利用只是其内容之一,不能完全体现材料中的“新思路”,故B错误;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发展资本主义企业,并不是推行企业国有化,故C错误;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贸易,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故D正确。【拓展延伸】新经济政策的“新”(1)所有制:在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2)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3)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4)过渡

6、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5)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5.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列宁()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允许自由贸易C.实施计划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解析】选B。列宁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必须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工商业,无产阶级能够控制并指导商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际上是否定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想法,转而主张由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之一是允许

7、自由贸易,故B正确。6.(2017广东百校联考)1922年3月“十一大”上,列宁就把对新经济政策的强调重点放到了从政治上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了,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这实质上是()A.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B.暗示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性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启D.以阶级斗争作为经济手段【解析】选B。从“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带动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其实质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故B正确。7.1925年秋,

8、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指出:“除尽力发展销售合作社外,目前必须用最大的力量支持一切富有生命力的生产合作社(农业公社、集体农庄、劳动组合、生产协作社、合作工厂等)和那些应该提高到更高阶段的国营农场。”联共(布)的这一决定()A.成为斯大林模式的理论来源B.确立经济高指标“赶超战略”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部分继承D.宣布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解析】选C。材料中描述了这一时期仍部分地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说明有继承新经济政策的成分。D是在1927年提出的。8.下面是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位次变化情况表。其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苏联()1928年19

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值53221机器制造业42121拖拉机42121联合收割机42111煤炭56332电力107432石油32121钢铁55432水泥87543机床126521A.无产阶级政权已建立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施C.计划经济有其自身优势D.计划经济优于欧洲市场经济【解析】选C。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在1928-1937年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都处于前列。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说明苏联模式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即计划经济的优势明显。9.(2017江西名校联考)苏联的对外战争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数百万穿着军装的苏联工人和农民走出国门后

10、才发现,他们生活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连战败国德国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国苏联的生活水平。苏联人民的这一发现表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合时宜B.新经济政策无法恢复国民经济C.斯大林模式未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已经暴露出来【解析】选D。苏联的对外战争时期,属于斯大林执政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早已结束,故A、B错误;苏联人民的这一发现表明,苏联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横向的差异,不能据此推断纵向的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故C错误;这一差距反映出斯大林模式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弊端已经暴露出来,故D正确。10.(2017南京摸底)

11、“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A.单一公有制的产生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余粮收集制的扩大【解析】选C。私人土地仍然存在,还没有建立单一公有制,故A错误;材料中当时农业实行集体农庄生产,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表现,不符合新经济政策,故B错误;材料反映出农民对集体农庄生产的不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现,故C正确

12、;余粮收集制扩大出现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实施前,此时农民并没有在集体农庄生产,故D错误。【拓展延伸】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11.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

13、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这一措施()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B.改变了职工吃“大锅饭”的问题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解析】选C。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材料描述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12.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

14、苏联的关键问题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了模仿【解析】选A。两者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的关键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政治领域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是对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二者改革的领域是不同的,“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正确。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批评。1

15、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材料二“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

16、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12分)(2)材料一、二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13分)【解析】第(1)题根据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苏联工业化成就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角度回答。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问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来分析。答案:(1)原因: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使西方进步人士看到了人类解放的希望。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赢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的好感。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感到钦佩。2

17、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12分)(2)不健康现象:出现新的贫困群体农民。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7分)严重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民主。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6分)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82.51957105.0195485.619581

18、41.21955106.81959124.71956127.61960133.2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166.831959169.681954169.521960143.851955183.941961136.501956192.751962154.411957195.051963170.001958197.651964187.5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年至1961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9、【解析】两个主要信息的提炼:从材料一表格1953年至1956年、1957年至1960年两个时间段粮食总产量的数字变化总结回答;从材料二表格1953年至1958年、1959年至1961年两个时间段粮食总产量的数字变化总结回答。对提炼的信息的说明:中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信息结合所学回答。答案:信息一: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1953年至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2分)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4分)信息二:1957年至1960年

20、,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1959年至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2分)说明:苏联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也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背信弃义等因素的影响。均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关。(4分)(45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俄国群众实现了土地的要求,但后来他们同强大起来的政权发生了矛盾,因为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材料中“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是指()A.农奴制改革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解析】选B。农奴制改革是1861年

21、,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错误;依据题干时间“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以及“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的信息说明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正确。2.一部史学著作评论某一事件道:“它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这一事件指的是()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余粮收集制的实行C.粮食税的实行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解析】选C。从材料中“妥协”“退却”可以判断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暂时的退却”,或者叫作“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故C正确。3.在1920

22、年的俄国,某项政策曾引起热情洋溢的讨论,该政策被视为共产主义失败的标志,至少也表明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前进的队伍偏离了正路,因而必须重新找到回归正路的办法。据此判断这项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 D.苏联的经济改革【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该政策被视为共产主义失败的标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使苏联实现共产主义,故A错误;新经济政策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资本主义,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但部分人认为是违背了共产主义原则,故B正确。4.(2017洛阳模拟)1928年,苏联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在出卖农产品时

23、(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这种做法()A.确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实现C.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D.促使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解析】选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包括了所有制形式、经营管理方式等,故A错误;苏联的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主要由农业和轻工业来提供资金,故B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1921年已经转为新经济政策,故C错误。材料中的做法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故D错误。5.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这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

24、和计划经济体制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解析】选B。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由单纯的市场调节造成的,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指令性的经济计划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固训练】“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材料中的“独特实验”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选C。“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指的是西方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A、B与这一时间段不符,A、B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时间为1985年至1991年,D错误。故选

25、C。6.布哈林1928年写道:“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他认为苏联()A.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B.工业化建设要遵循规律C.经济建设应强化资本积累D.商品供求关系已经失衡【解析】选B。从“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可知经济发展应该遵循规律,故B正确。【知识拓展】布哈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观点布哈林,联共(布)党和共产国际的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经济学家,曾经被誉为苏共“党内头号思想家”。大清洗时被处决。其观点主要有:(1)维护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认为

26、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的道路。(2)批判“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工业专政”“超工业化”的主张,认为剥夺农民将会毁灭农民经济,破坏工农联盟。(3)认为苏维埃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应当首先发展农业,农业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主张通过合作社以及农民接受的其他形式来引导农民走发展生产的道路,实行使农民富裕的政策。(4)反对用暴力镇压资产阶级,主张主要通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经济领域中的阶级斗争来排挤资产阶级。(5)主张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平衡发展,使各经济部门之间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反对中央的过分集权,主张把上层的创造性与下层的主动性结合起来。7.(2017晋冀豫三省联考)戈尔巴乔

27、夫曾指出:“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在戈尔巴乔夫看来,斯大林模式()A.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C.使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D.造成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解析】选B。材料没有涉及苏联农业发展问题,故A错误;材料“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表明工业的发展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故B正确;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材料没有涉及,故C错误;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材料没有涉及,故D错误。8.有学者评论说:“20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农村成了国家农奴制农村,而且国家

28、从农民那里夺去了除空气以外的所有东西。”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B.斯大林时期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C.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D.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注重发展重工业【解析】选B。斯大林时期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国家对农民的财富和生产资料进行剥夺,将这些财产转交集体农庄,故B正确。【知识拓展】农业集体化运动(1)实行: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要求,1928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1929-1933年苏联大规模开展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

29、的运动。到1937年,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2)评价:农业集体化消灭了富农阶级,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但其中出现的强迫命令现象等,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和后果。集体化作为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大方向虽然不错,但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并不是通向农业大生产的正确之路,集体农庄制度也不是一条吸引个体农民自愿联合起来发展生产的正确之路。9.(2017长春模拟)苏共中央九月全会(1953年)和七月全会(1955年)决议的核心是力求改变经济发展的先后次序,使劳动成果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刺激因素起作用。这表明苏联()A.决定废除实物配给制B.决定纠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生产动力不足已显现D.暂

30、时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选C。根据“使劳动成果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刺激因素起作用”可知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由此推断苏联的生产动力已经明显不足,故C正确。10.(2017山西模拟)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有研究表明,“采取这一改革步骤,使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具体”。这是因为上述“改革”()A.完全背离了斯大林模式B.使当权者的利益受损C.客观上造成思想的混乱D.使国家体制更加僵化【解析】选B。根据材料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可知,这势必影响到苏联各个领导层的切身利益,因此为了

31、自己的利益,不断争斗,故选B。11.1987年苏联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的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解析】选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故A正确。12.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

32、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物质基础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解析】选A。根据题干中“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导致世界油价下跌苏联损失惨重”的信息,可知苏联是因为不能及时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而付出沉重代价,故A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相关信息,故B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故C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粮食危机对苏联经济的影响,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

33、,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材料二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段炳林世界当代史材料三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

34、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1)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4分)(2)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12分)(3)材料三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这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9分)【解析】本题考查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1)题,苏俄成立初期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一中“把市场

35、,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分析,应是新经济政策。第(2)题,第一问,结合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经济政策回答。第二问,结合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建设成果回答。第(3)题,第一问,结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回答。第二问,结合苏联实行国家调控经济政策回答,最成功的事例是罗斯福新政,其影响是加强了政府干预经济。答案:(1)新经济政策的推行。(4分)(2)表现形式: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成果: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8分)(3)原因:西方国家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36、3分)事例:美国的罗斯福新政。(2分)影响: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4分)14.(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西方的社会发展并没有在1945年崩溃,这是因为西方的核心世界如今已经很强大了,即使是最大的战争也不能将其全部毁灭。苏联已经重建了工业,这是德国所不及的,苏联的炸弹差点在美国国土爆炸。与此相反的是,日本对中国开战所造成的破坏及美国对日本的破坏却将东方的核心区域彻底毁灭了。其结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让西方的统治变得越来越强大。毋庸置疑的是,西方的统治地位依旧存在,不过问题在于谁是领导者苏联还是美国。美伊恩莫里斯西方将

37、主宰多久材料中“西方的核心世界”指哪两个国家?它们在战争结束前不到20年的时间里,分别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如今已经很强大了”的,并简要评价。【解析】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最强大国家是美国和苏联;第二问分别回答“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以及评价。答案:国家:苏联和美国。(1分)苏联途径:斯大林模式。(1分)评价:它开创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4分)美国途径:罗斯福新政。(2分)评价:减轻了危机对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经济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4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