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7 ,大小:422.50KB ,
资源ID:1257178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5717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 宗法制B. 禅让制C. 郡县制D. 察举制【答案】A【解析】【详解】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突出的是血缘关系,二者相符,A选项正确。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

2、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B.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初期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异姓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姬姓诸侯国是主体,题干三例都是姬姓诸侯国。受封到各地建国的贵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也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故选C。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直至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政治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西周初期肯定是不存在“君主专制”现象的,

3、无所谓“强化”之说,A不符合史实,排除;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在政治上无权废立各国的国君,无权干涉各国内政,在经济上只能收取各诸侯国的职贡,但无权对各国征收税赋,各国税赋均归各国,周天子的财政来自于直接统治和治理的王畿,以及诸侯及四方的纳贡,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B不符合史实,排除;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而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所以D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把分封制置于三代秦汉这一历史长时段来考查,既要发现它与商代时期政治(如内外服制)的异同,也要发现它是不同于春秋战国秦汉的政治(如郡县制)。3.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

4、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A. 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B. 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C. 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D. 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体现的是周王控制着诸侯国部分大臣的任免权力,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选项排除;西周时期对权力和财产继承上十分重视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事实证明分封制下诸侯最终成为对抗中央的重要力量,D选项排除。4.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

5、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 郡县制与刺史制B. 皇帝制与郡县制C. 皇帝制与封国制D. 丞相制与刺史制【答案】B【解析】【详解】“汉承秦制”是指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中央和地方的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如三公九卿、郡县制、皇帝制度等。故B正确。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候创立的,故排除AD,封国制秦没有,故排除C。5.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种现象A. 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B. 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C. 意味着宗法影响的消除D. 说明政权

6、与族权进一步分离【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反映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政治,体现出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故D正确;隋唐时期才出现科举制,排除A;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并不能说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排除B;秦汉以后宗法影响并没消失,排除C。故选D。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

7、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

8、,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7.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些政务文书出现“中书省官员署名之后,门下省官员写上奉敕如右,牒到奉行,注明时间并署名”现象。这表明A. 两省职权模糊互不牵制B. 中枢权力体系发生变化C. 两省共同草拟政务文书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门下省官员写上奉敕如右,牒到奉行”来看,说明唐朝时期的三省体制已经较为完善,职责明确,各负其责。故答案为B项。中书、门下职权明

9、确,互相牵制,排除A项;中书省草拟政务文书,排除C项;三省体制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D项。8.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 皇权渐趋衰落B. 君主集权加强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考

10、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9.浙江、江西和苏松地区是明朝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基于此,明政府规定户部官员不得任用上述地区之人。这反映了当时A. 选官任官注重地域间的均衡B. 限制地方官与宗族势力勾结C. 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官员升迁D. 防范官员舞弊实行职务回避【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浙江、江西和苏松地区皆为国家赋税重地,明太祖为防止户部官员“飞诡为奸”,与地方势力勾结,危害国家利益,所以实行职务回避,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些地区的人员不能任职户部,反映出当时选官任官是不均衡的;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户部官员任用的限制,并非

11、对地方官的限制;C选项错误,经济发展状况与官员升迁没有必然联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0.“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 勿以恶小而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

12、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考点定位】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个人修养的重要想点睛:本题契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考查考生对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享受科学主义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遇到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核威胁、能源危机、精神危机,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被高度物质化。而儒家思想恰恰在人类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发挥

13、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11.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A. 法律服从民众意愿B. 判决体现权力来源C. 全体公民参与政治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是雅典城邦的核心力量,有权参与城邦的政治事务,但公民的含义狭小,不包括妇女、儿童、奴隶和外邦人,所以A中的“民众

14、”不等于公民,而D中的“人”也不等于公民,排除AD;只有到伯里克利时期,雅典公民才有充分的参与政治的机会,排除C;雅典的陪审法庭作为司法机关,受理公民投诉,对“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进行最终判决”,广泛参与政治生活,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故选B。12.前5世纪中期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曾对陪审员、五百人议会议员和执政官等给予公职津贴,惟掌握大权的将军仍无公职津贴,且非抽签担任,系选举而来。据此推知,雅典A. 平民政治沦为暴民政治B. 精英治国与公民政治并存C. 分权制衡体制日益完善D. 工商业阶层占据城邦要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依据材料“雅典曾对陪审员、五百人议

15、会议员和执政官等给予公职津贴”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保障直接民主政治的实现,依据材料“惟掌握大权的将军仍无公职津贴,且非抽签担任,系选举而来”结合所学可知,将军的选任是精英政治的体现,综上所述,这说明雅典精英政治与公民政治并存,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伯里克利时期雅典平民政治沦为暴民政治;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雅典政治机构之间的分权制衡;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和精英政治的并存,并未体现工商业阶层占据城邦要职。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3.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

16、,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 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A. 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 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 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 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答案】B【解析】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不符合十二铜表法的规定(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罚金),就输掉了官司。这正好说明了当时罗马法律的形式主义(呆板、教条)的特点14.欧洲中世纪商人法的“跨国平等对待”这一特征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保护,它使他们不会因在地方法中不享有资格以及因为地方法律、习惯的其他变

17、化莫测的因素而蒙受损害。该特征源于古代罗马的A. 万民法B. 公民法C. 习惯法D. 自然法【答案】A【解析】【详解】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能够体现“跨国平等对待”,故选A;习惯法和公民法只是保障罗马公民利益,BC错误;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不能体现“跨国平等对待”,故排除D。15.1694年威廉三世组成第一个辉格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党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后,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的多数党。这表明当时的英国A. 议会选举结果影响组阁B. 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C. 议会对内阁没有制约权D. 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威廉三世组成第一

18、个辉格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党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说明威廉三世组阁时并不是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而英国责任内阁制规定首相是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说明此时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故B正确;材料中组阁在前,选举在后,故A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议会对内阁有无制约权,故C错误;内阁不是议会选举产生的,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材料“威廉三世组成第一个辉格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党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说明威廉三世组阁时并不是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而英国责任内阁制规定首相是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说明此时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721年。16.都铎王朝后期,英国社会流行“议会下院中的每个

19、议员都比勋爵或主教有着更强的发言权,只需国王与其平民就可以维持议会”的说法。这反映了A. 议会下院成为英国权力中心B. 议会上院的立法权旁落C. 英国近代宪政体制逐渐定型D. 英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只需国王与其平民就可以维持议会”,说明资产阶级力量正在不断壮大,反映出英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议会中上院或下院权力和地位的变化,排除A、B项;英国近代宪政体制是通过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的,排除C项。17.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

20、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A.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B. 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C.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D. 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斗争【答案】C【解析】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故C项正确;亚当斯此举并不是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故A项错误;美国总统任命内阁,并不是权限不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政党的斗争信息,故D项错误。18.18世纪6080年代,北美地区“人民主权”的观念经历了一个从付诸实践到走向激进,再到被抑制的发展轨迹。这一变化表明,美国建国之初A. 直接民主的弊端充分显现B. 背离了启

21、蒙思想的原则C. 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D. 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建国之初,由松散的邦联体制到联邦制的建立过程中,过度的民主受到了抑制,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了加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人民主权并不等于直接民主,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建国之初没有实行直接民主制;B选项错误,美国并未否定“人民主权”思想,没有背离启蒙思想的原则;C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政治自由问题,并未涉及个人自由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9.著名学者何顺果认为,美国“建国之父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这个国家的权力结构配置合理又运转正常的问题”。根据1787年宪法,解决

22、美国“国家与国民的关系”确立起来的原则是A. 人民主权原则B. 联邦制原则C. 分权与制衡原则D. 共和制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人民主权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联邦制原则,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分权与制衡原则,故C错误;共和制或称共和民主制、指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君主不是国家的最高首脑,可见材料没有体现共和原则,排除D。20.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A. 创建了民主共和政

23、体B. 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C. 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D. 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有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人民主权说、三权分立等,体现的是以社会平等为主要目标,D选项符合题意。美国也采用了民主共和政体,无法体现法国革命的特色,A选项排除。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不符合材料主旨,美国也是暴力革命,B选项排除。法国大革命后曾出现多次封建王朝复辟,C选项排除。21.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A. 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B. 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C. 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

24、求D. 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解读材料的关键信息。结合材料“19世纪晚期”“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联系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德国经济迅速发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国家,A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排除B项;C项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决定政治”的基本原理;D项表述有误。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德意志帝国的体制特点2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得到参议院同意;内

25、阁由总统任命并对议会负责。这表明法国A. 实现了孟德斯鸠的理想政体B. 事实上确立了总统共和制C. 民选立法机构获得充分权威D. 共和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得到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并对议会负责”可知立法机构获得充分权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孟德斯鸠的理想政体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而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立法机构权力较大,并未强调法国的政体;D选项错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不能说共和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时君主派的力量还很强。故正确答

26、案为C选项。23.巴黎公社的部分会议采取公开的形式,将制定的各项决策都及时地刊登在公社主办的公报上,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也全部公布于众,使公社委员及其他公职人员的活动在人们的掌握之中。这一措施A. 有效地抑制了权力的集中B. 保障了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C. 有利于对自身权力的监督D. 体现了现代民主思想的本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巴黎公社的部分会议采取公开的形式,将制定的各项决策都及时地刊登在公社主办的公报上”可知,巴黎公社这项措施有利于对自身权力的监督,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限制权力的集中,A选项排除。材料说的是巴黎公社将开会内容公布到报纸上,并未体现保障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B

27、选项排除。现代民主思想的本质是主权在民、人民自治,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排除。24.“新政府赢得了公认的大力支持,因为它解散了沙皇的警察,撤销了所有对言论、出版和集会自由的限制,废除了歧视种族或宗教团体的法律,但是在结束战争和土地改革方面,新政府却无法满足民众的要求。”这个“新政府”是A. 沙皇政府B. 彼得堡苏维埃C. 临时政府D. 苏维埃政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它解散了沙皇的警察”“在结束战争和土地改革方面,新政府却无法满足民众的要求”,结合所学可知,这个“新政府”是俄国二月革命后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没有满足民众退出战争和分给农民土地的要求,故C正确;AB不符合“它解散了沙

28、皇的警察”,排除;苏维埃政府代表民众的利益,应该满足民众结束战争和土地改革方面的要求,D不符合题意,排除。25.1875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后更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它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为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A. 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相适应B. 是对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总结C. 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违背D. 导致了德国工人运动陷入低潮【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德国工人运动的相关知识。随着德意志帝国统一和两次工业革命的相互交织作用下,德国经济迅猛发展,客观上带动了德国容克地主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迅速膨胀。在这种背景下,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

29、动做为其政治斗争的目标是基于现实考量,做出的一种较为理性的选择,故答案选A项。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固然一定程度上受到巴黎公社革命的影响,但这是属于外部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故B项排除;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为目标并没有从根本上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故C项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6.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了参议院很大的权力,如它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案,但参议院的议员却是由地方代表和地方政治家间接选举产生。这样规定可能主要是A. 实行精英政治的需要B. 满足共和政体的需要C. 调和不同势力的利益D. 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法

30、国1875年宪法赋予了参议院很大的权力,但参议院的议员却是由地方代表和地方政治家间接选举产生”联系法国1875年宪法相关所学内容可知这体现了当时共和派和保皇派的相互妥协,是为了调和不同势力的利益,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并非相互妥协的原因,错误;B选项并非材料中这种规定出现的原因,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保皇派和共和派的相互妥协,并非只为了维护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正确选项为C选项。27.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

31、说明A. 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B.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C. 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联合的重要性;其二强调联合的阶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要通过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体现了科学共产主义精神。因此这一变化说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的共

32、产党宣言的发表,故B项错误;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的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故C项错误;此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未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因此主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故D项错误。28.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 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 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 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 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说明戊戌变法为了变革坚持“圣贤义

33、理之学”为其根本,这就减少了变革的阻力,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戊戌变法是改良,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宗旨有根本不同,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民主革命戊戌变法定国是诏【名师点睛】本题以明定国是诏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说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圣贤义理之学”是根本,“博采西学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实质上说明维新派为了推行变法采用了妥协的手段。“说明”类的选择题在新课标高考中比例比较高,老师一定指导学生多做训

34、练。29.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D【解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A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

35、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名师点睛:中国外交近代化是指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赶走外国侵略者获取独立,另一方面认同接受西方文明,外交上从消极排斥与抵抗、蒙昧无知中丧失主权,转变为接触与适应、尝试改变弱势处境,再到主动争取国际社会主体权资格、追求建立平等新型外交的历史演变过程。30.下列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与西方签订的部分条约。据此可以得出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B. 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C

36、. 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D. 中外关系走向近代化【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四国均攫取了侵略特权,而中国与德、西、意、奥签订的通商贸易条约也标志着双方具有近代意义的外交往来的开始,也体现了中国逐渐进入近代国际关系体系,故选D;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排除A;材料旨在说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并非强调清政府的腐败,排除B;上述条约无法体现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影响,排除C。31.1909年,清政府在各省设立咨议局。议员们通过咨议局“为地方兴利除弊、弹劾官吏、审核政府、参政收支等方面,积极参政,提议案,论改革”。这说明A. 责任内阁制在中国初步形

37、成B. 咨议局议员发挥民意代表作用C. 清政府被迫迎合民主潮流D. 中国开始迈人民主政治的门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议员们向咨议局提出了参政、改革等要求,这是民意的体现,说明咨议局议员发挥代表民意的作用,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材料只体现出议员们向咨议局提出建议,无法体现责任内阁制在中国初步形成,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设立咨议局,企图以所谓的“议会民主政治”来缓和社会矛盾,以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为了迎合民主潮流,排除C。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使中国开始迈入民主政治的门槛,排除D。32.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

38、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增产”,这是由于土地革命调动了根据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正确;选项B在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主要精力是巩固根据地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地人民一直未能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鄂豫皖革

39、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详解】 33.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过去所提的“工农共和国”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1936年8月,毛泽东提出同国民党共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这表明A. 革命统一战线即将建立B. 党内“左”倾错误尚未得到纠正C. 国共达成一致共同抗日D. 中共依据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策略【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工农共和国”“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可知这是中共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不断调整斗争策略,故D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故A项错误;1935年的遵义会议从组织上和军事上纠正了党内“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1938年9月,抗日民族

40、统一战线的建立标志着国共达成一致共同抗日,故C项错误。34.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B. 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 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D. 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0月正值国共双方进行战略决战之际,革命胜利的曙光乍现,这一时期共产党对干部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统治全国做准确,B选项符合题意。推动土改的说法只能体现在经济方面,无法体现政治和文

41、化方面,A选项排除。这一时期主要是同国民党进行斗争,与经济建设无关,CD选项排除。35.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

42、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

43、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36.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A. 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B. 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C. 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利益D. 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等信息来看,说明郭嵩焘主张通过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国际法的规定,来处理保护本国公民在外权利等相关事宜

44、,说明郭嵩焘的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华工权益的结果,排除A项;郭嵩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并非表明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利益,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排除D项。【点睛】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主张开放;反对视西方诸国为“夷狄”,主张把它们当作一个个独立的文明国家来看待。针对封建士大夫的“虚骄”习气,郭嵩焘认为:中国除“取法”西洋外,别无他法。为了帮助人们打开眼界,了解、取法西方,郭嵩焘还把出使英国途中的见闻,参以自己的感想,逐日详记下来,写成使西纪程寄回总理衙门。在郭嵩焘的思想中,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37.1912年2

45、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注意到:“(浙军)带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游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发的中国人的辫子。南京人民对浙军的暴行感到非常愤恨。”这段记叙表明当时A. 南京民众反对移风易俗B. 南京临时政府军纪涣散C. 民众抵制南京临时政府D. 民众思想觉悟有待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南京人民视革命军强行剪发为暴行。紧扣题干时间,民国初年,民众尚不能接受革新陋习的行为,可知思想觉悟不高。故答案为D项;南京民众反对不是移风易俗而是简单粗暴的强行剪辫子,A项排除;军队依照政府命令强行剪辫子不能说明其军纪涣散,B项排除;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高中历史知识可知,民众支持南京临时政

46、府,但反对强行剪辫子,C项排除。38.在1927年11月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罗明纳兹起草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认为中国革命性质是“不断革命论”,革命形势是“不断高涨”,革命方针是“全国总暴动”。这一决议A. 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B. 高估了中国的社会矛盾C. 增加了革命失败的风险D. 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来【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1927年11月”可知,发生在“八七会议”后,八七会议的局限是滋长了“左倾”情绪;据材料中国革命性质是“不断革命论”,革命形势是“不断高涨”,革命方针是“全国总暴动”等信息可知,这是“左倾情绪”,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它增加了革命失败的

47、风险,C正确;据材料内容可以判断,当时还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没有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国的社会矛盾,B错误;这一决议会给革命带来危机,因此不会加速革命高潮的到来,D错误。39.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 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 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 切断西方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 反映出“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1858年的天津条约,外国军舰和商船可

48、以在中国内河航行,因此题干反映的人民解放军的行动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故答案为B项;这一做法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无关,排除A项;这一行动不能做到“切断西方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排除C项;“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与外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这一行动与此不符,排除D项。40.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 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 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 全力“围剿”红军企图D. 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答

49、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抗战准备。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沿海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从防范的地理方向来看,不是针对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和红军,也体现不出“削弱各地军阀”的意图;这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针对日本作出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国民政府抗战准备41.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 推动

50、了白话文运动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 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甲午战后的时代背景,可知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是为了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故C项正确。据题干中“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得出梁启超希望中国能像英日那样崛起,并没有对民主革命进行阐释,故A项排除。梁启超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代表人物,而“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故B项排除。改良思想的开端应该是在早期维新思想时期,与题意时间不合,故D项排除42. 1953 年6 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

51、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当选的代表”“旧社会妇女哪有妇女的选举权”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国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本题选择A项;题干时间1953年说明当时人代会还没有召开,故B项错误;C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信息;D中法制化不符合题意。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届人大的召开。43.江苏省第一次农村基层选举前,从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中小学校中抽调人员建立工作组,集中学习1953年

52、选举法和群众工作方法。选举启动后工作组下乡蹲点,“进行选举动员”“督促检查选举活动,保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顺利召开”。这些举措A.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B. 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C. 有利于土地改革开展D. 贯彻了依法治国方略【答案】A【解析】【详解】人民民主原则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题干信息“选举启动后工作组下乡蹲点,“进行选举动员”“督促检查选举活动,保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顺利召开”体现了这一原则,故选A项;题干论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不能够扩大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土地改革在1952年就已经结束,排除C项;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与题干主旨不

53、符,排除D项。44.1949年的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规定:各级政府拥有普选的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将选举他们自己的代表官员,呈报上级机关批准;当上级机关做出决定则要坚决服从。1954年宪法重申这一原则。该原则是A.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B.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C. 全民普选,民主集中D. 民族平等,祖国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各级政府拥有普选的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要坚决服从上级机关做出决定”,故体现全民普选,民主集中原则。C项符合题意。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中共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与材料不相符合,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区域自治,故D项错

54、误。【点睛】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较为完善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45.下表所示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言之有理即可表),它反映了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世界银行主导下的金融合作产生积极效果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中可知,中国对其进出口的是数额都逐渐增加,故符合题意,中国与中亚国家组建了上海合作组织,进出口额的增加体现出结伴而不结盟

55、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充满活力,故符合题意,题干中的进出口是属于贸易额领域,与金融合作无直接联系,故错误,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有利于稳定自己区域内的经济秩序,但不能说稳定世界经济秩序,故错误,根据题意,正确,选C,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46.(2017年新课标)上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A. 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 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 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 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年之前叫察里津,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而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56、彻底失败是在1925年之前,排除A;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根据“又是斯大林格勒”,可见这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排除B;二战中苏联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排除C;遏制政策应该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是图片中“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战后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47.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

57、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 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着重体现了美国通过黑人爵士乐演唱家来起到沟通的作用,让非洲人民了解到美国,对美国产生好感,结合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中期”可知这是美苏争霸的一种具体体现,美国此举是通过文化渗透来达到争夺中间地带的目的。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涵,美国此举不是为了内部问题,而是着重于外部问题;B选项错误,这一举动不是显示美国的经济实力,因为这是一场文化交流;

58、C选项错在当时的不结盟运动刚刚开展,而且不结盟运动是国家层面的关系,美国此举与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无关。【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格局的确立美苏争霸【名师点睛】美苏争霸和多极化趋势发展是高考的长效热点问题,往往会从材料中体现出美苏争霸的实质以及美苏争霸的影响。本道题关注的是美苏争霸的形式,两个国家是如何争霸世界的。除了我们熟悉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其实还有文化手段。本题就举了一例有关文化渗透争取中间地带的史实。美国后期将这种文化形式的渗透发展为和平演变,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一大原因之一。48.20世纪50、60年代,苏联一方面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

59、”的理论,另一方面为新兴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此举旨在A. 扩大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B. 排挤老牌殖民国家的势力C. 与美国的全球战略相抗衡D. 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奠定,进入全面冷战时期,苏联意图拉拢新兴独立国家,扩大反美阵营,争夺世界霸权,故C项符合题意。A项,苏联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但不能说明是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排除。B项,苏联为新兴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意在抗衡美国,与排斥老牌殖民国家并无关联,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苏联参与支持亚非拉殖民解放运动,排除。49.联合国安理会设

60、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地区亚洲非洲拉美东欧西欧及其他国家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数23212A. 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B. 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C. 两极对峙决定席位分配D. 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65年10个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中亚洲、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占7个,说明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故A项正确;1965年西欧国家已经开始恢复,排除B;表格说明的是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席位分配并不是因为两极对峙,排除C;非洲显然不是主导联合国,排除D。故选A。50.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

61、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英文缩写)增资的重要来源。出身工会领袖的巴西总统卢拉就感慨说,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这说明A. 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B. 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C.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D. IMF面临严重资金困境【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从题目“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可知,在国际机构中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A项正确;南北经济发展依旧不平衡,发达国家占优势,发展中国家处劣势,B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C项错误;

62、题目未体现IMF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困难,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51.材料一 甘肃省放马滩出土了七幅战国时期的秦国地图,反映出统一的图例和基本的比例。其中,邹县行政区图是已知最早的行政图。湖南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描绘了长沙国南部的地理和政区状况。图中山脉坐落、山体轮廓和走向均用闭合曲线中填绘细平行线表示,是最早的科学的地貌表示方法。皇舆全览图。材料二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建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

63、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括“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三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倶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成功的变法在突破现有体制的时,出现了新生力量,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农民

64、。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全都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新法必定失败。摘自新浪网读书博文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成败(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战国至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并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突破现有体制”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与

65、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核心因素。【答案】(1)演变: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构建起完善的政区体系;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2)变化: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建立。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3)问题: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因素:是否有新生力量的支持(或是否有支出或推动变法的社会基础)。【解

66、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的秦国地图邹县行政区图”、“湖南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描绘了长沙国南部的地理和政区状况”及所学知识,从战国至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情况是: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构建起完善的政区体系;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2)变化,根据材料二“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可知,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根据材料二“宋代建立民间组织”、“明清时期,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建立乡约组织”可知,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

67、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建立。作用,根据材料二宋代“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及“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反映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如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3)问题,根据材料三“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反映的信息,可知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突破现有体制”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因素,根据材料四“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可知,是否有新生力量的支持(或是否有支出或推动变法的社会基础)是核心因素。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