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欧洲宗教改革(一)背景1经济根源: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2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3思想因素:文艺复兴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4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以兜售“赎罪券”的形式对德意志进行勒索。(二)表现改革开始标志主张作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因信称义”,信仰可以得救;宗教信仰的最高权威是圣经,不是教会;简化宗教仪式;世俗王权高于教权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和人们的思想解放加尔文的宗教改革1541年,开始宗教改革发表基督教原理等论著,提出“先定论
2、”,主张选民以奋斗精神取得成功为资产阶级积极进取提供了精神动力亨利八世宗教改革1529年,开始颁布改革法令颁布“至尊法案”,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教会召开宗教会议,须经过国王同意;保留基本教义和仪式,封闭修道院打击了罗马教廷在英国的势力(三)性质宗教改革是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教会统治的政治运动。 (四)作用1政治: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力量,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2经济:没收了教会的大量土地和财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
3、进程。3文化: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4思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为启蒙运动作了思想准备。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改革背景1内忧(1)政治: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2)经济: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国家。(3)思想: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十二月党人反对沙皇封建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2外患:克里米亚战争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二)改革酝酿1目
4、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2酝酿(1)亚历山大二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2)报纸公开讨论,舆论力量化解阻力。(3)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后将秘密委员会更名为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并拟订改革法令。(三)改革内容(“二一九法令”)、评价与特点1内容(1)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2)经济: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还要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租。(3)组织: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评价(1)进步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2)局限性:具有不彻底性、
5、掠夺性和欺骗性。3特点(1)从政治方面看,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说明其具有资本主义民主的性质。(2)从经济方面看,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具有不彻底性。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3)从整个内容来看,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四)改革影响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
6、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日本明治维新(一)历史背景1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2经济: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4前提: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的统治。(二)维新内容1政治(1)“废藩置县”,把全国划为3
7、府72县,把地方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3)通过公债补偿的形式逐步收回华族与士族的俸禄与禄米,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体制建立起来。2经济(1)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2)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3)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4)“殖产兴业”:建立近代企业,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3文化: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按照欧美国家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实行“和魂洋才”的教
8、育原则;生活习俗方面,明治政府大力推进西化。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并建立现代化军工企业;进行武士道教育,军队只向天皇负责。5法制: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三)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1)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2)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3)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4)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局限性(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2)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
9、巨大的灾难。(四)改革特点1从改革领域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领域,比较全面。2从改革方向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不仅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且注重更新改造。3从改革方式看,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4从改革内容看,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戊戌变法(一)变法背景1社会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清政府统治危机: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激化。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
10、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1)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著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系统阐述变法理论。(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3)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4)严复:借进化论阐明变法主张,认为只有变法,才能“自强保种”。(二)变法过程1开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共同领导“公车上书”,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2准备(1)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2)
11、保国会的成立: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3高潮百日维新(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内容、意义、作用:内容意义作用政治鼓励官民上书言事;改旧制,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和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教普遍设立中小学堂,
12、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军事建立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三)变法失败1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法,“百日维新”宣告失败。2失败原因(1)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2)变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3)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广泛发动群众。(4)国际环境方面,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改革
13、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四)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思想: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五)多角度认识戊戌变法的积极意义1从时代背景看: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2从变法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
14、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看,向西方学习,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3从历史影响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同时,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六)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小农经济为主导,民族危机深重,顽固势力强大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依靠主体明治新政府无实权的光绪帝具体措施涉及政
15、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并强力推行发布大量改革上谕,但由于顽固派的反对,无法推行国际环境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忙于侵略亚洲其他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中国成为列强的瓜分对象1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指出:“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罪。”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A圣经至上 B简化宗教仪式C因信称义 D建立国家教会解析:选C材料中马丁路德强调灵魂得救的方式是“内心的忏悔”,符合因信称义的主张,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2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
16、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A维护农奴制度 B废除农奴制度C推翻沙皇专制 D对农奴制进行改革解析:选AA项表述与题干中“(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相符,故A项正确;B、D两项表述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题干中并未体现沙皇专制,故C项错误。3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指出:“中国人模仿西方,在短时间改革了兵制,花大把金钱制造军舰、购买大炮其实这是表象的文明化。因为这些都是显在的有形之
17、物,学起来也很容易。但是学习西方来改革自国的政治法律,改变国民气质,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了。”作者主要说明日本应该()A结合先进的“文明开化”思想B引进西方技术实现工业化C培养人才强调“和魂洋才”D从制度精神层次学习西方解析:选D根据材料“学习西方来改革自国的政治法律,改变国民气质,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了”,表明作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法律等制度精神层面的东西,故选D项。4清朝,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方可向皇帝上奏折。1898年9月2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士民有上书言事者,著赴都察院呈递,毋得拘牵忌讳,稍有阻格。”该上谕反映出()A清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B变法鼓励官民上书言事C百日维新受到军机处阻挠
18、D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解析:选B根据材料1898年9月2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士民有上书言事者,著赴都察院呈递”,说明是戊戌变法时准许官民上书言事的措施,与清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根据“毋得拘牵忌讳,稍有阻格”,可知是鼓励官民上书言事,故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都察院,没有涉及军机处,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鼓励官民上书言事,不能说明群众基础广泛,故D项错误。5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
19、作用D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解析:选CA、B两项表述与题干中“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不相符,故A、B两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宣传的是君主立宪制的主张,故D项错误。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
20、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1)据上述材料,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2)以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主张为例,说明宗教改革如何顺应了西欧资本主义、民族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发展潮流。答案:(1)马丁路德和加尔
21、文都主张信仰得救。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原因: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2)“先定论”符合早期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对社会生产的严格限制和规定,有利于早期资产阶级的资本原始积累等。7阅读下列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评述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缴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款。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材料二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
22、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获得了哪些权益。以及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特点。(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观点并进行分析论证。答案:(1)权益:农民获得了自由,并且可以购买一块土地。特点:不彻底性:农民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掠夺性和欺骗性:农民需要额
23、外支付土地赎金。(2)观点: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论证: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扩大了自由劳动力数量,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8铁路建设引领了日本近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68年,日本推翻了幕府政权,开始明治维新。明治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交通条件落后,严重影响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京滨铁路(从东京到横滨)于1870年4月动工,聘请英国人莫莱尔为总工程师,于1872年10月全线竣工。此后铁路就在这个岛国迅速延伸。随着铁路的大量修建,火车成为国内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推动了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1872年6月,铁路运输部门率先采用国
24、际上通行的24小时制。列车要准点出发,旅客必须掌握乘车时间,以免误车。铁路将客车编成列车,进行大量运送,并采用共乘方式,这就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由于铁路开通,许多旅客沐浴着大城市的新气象,接触新事物”“有些人忽然成了时髦的通人,其发型、服装,完全模仿洋式,风度当然更不用说,甚至连每天的饮食、平常的娱乐也发生了变化”。摘编自门辉引领日本近代化之路的铁路(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京滨铁路修建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滨铁路修建对日本近代化发展的积极作用。(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治维新期间文明开化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日本社会改革的影响。答案:(1)背景
25、:明治维新推翻幕府政权,开启近代化改革;交通条件落后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西方的技术支持。(2)作用: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产生了新型的人际关系;改变社会生活,加快文明开化。(3)内容: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传播西方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上,大力推行西化。影响:促进了改革的深入发展。9维新志士们力图通过变法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其政治实践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
26、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除了皇帝外所有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越来越多的汉人感到,他们的前途在于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1)据材料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举措说明戊戌变法的“激进”。(2)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深远影响,谈谈你对政治改革基本策略的认识。答案:(1)主要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改革者心态急于求成;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说明: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废除八股取士;取消旗人特权。(2)影响:满汉分裂扩大;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认识:政治改革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策略;政治改革要保持社会稳定,减少改革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