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20把握适度原则一、选择题1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其哲学依据是()A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B只要有量变就会发生质变C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D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2人体没有脂肪不行,但脂肪摄入太多,人会发胖并导致多种疾病。这说明()A事物都有一定的“度”B遇事留三分最好C事物的“度”不好把握D事物的“度”是由人们主观规定的3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列宁的话告诉我们()A要坚持适度原则B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C要重视量的积累D要对事物进行量的研究4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其哲学依据是()A质的概念 B量的概
2、念C度的概念 D矛盾概念5稻草灭菌试验表明,温度达80度,加热1小时,10余个主要菌种经干湿热处理全部死亡,当消毒炉炉温达90度时,稻草性能破坏,失去用途。这一研究提供的方法论意义是()A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B要重视量的积累C必须坚持适度原则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6“鲶鱼效应”是一种使捕获的鱼保持鲜活的方法,通常打捞到船舱里的鱼时间一长容易萎靡不振,死亡率高,而放入几条凶猛的鲶鱼,就把整个鱼群激活了。如果船舱中放入的鲶鱼过多,则效果适得其反。这说明()A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人们能够改造和利用规律7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
3、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8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必须()A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B把量变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坚持适度原则C不失时机地突破事物质的范围D重视量的积累,准备走曲折的路二、非选择题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谈一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课时作业20把握适度原则1答案:A2.答案:A3.答案:A4.答案:C5.答案:C6答案:B7.答案:B8.答案:B9答案:这种观点不完善。首先,面对一个
4、新事物,我们很难确定它的“度”,有可能超过,有可能缺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过“度”,然而过“度”之后要“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适度原则的制定应该是包容的,对于过“度”的人们,只要他们在随后的过程中及时补救,及时适度,形势往往会有转机。其次,事物的“度”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运动的,而非静止的;是经验的,而非教条的;是发展的,而不是停滞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事物的“度”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适度的准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时时进行调整,所以古人云“君子从时”“相机行事”。在建立对事物的“度”的全新理解时,我们有时会打破原有的“度”,因而“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这一说法过于呆板。最后,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从表面上看,顺应天道有时会“过度”,这种“过度”的行为可能是我们有意为之,貌似二者产生冲突,其实不然。“掌握适度”是“人道”,自然欲求确是“天道”,“人道”是对“天道”的概括归纳,融合人类自身的价值情感而成,因而“人道”何尝不是“天道”的一种,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过度”和“适度”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可以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