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小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冰在0 时一定会熔化,因为0 是冰的熔点B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的高低有关C0 的水,其内能也为零D冬天看到嘴里吐出“白气”,这是汽化现象2关于液体蒸发和沸腾的比较,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A蒸发和沸腾都属汽化现象B蒸发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沸腾只在一定温度下发生C蒸发和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D蒸发和沸腾都要吸收热量3关于饱和汽及饱和汽压的正确结论是()A密闭容器中某种蒸汽开始时若是饱和的,保持温度不变,增大容器的体积,蒸汽的压强一定会减小B对于同一种液体,饱和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温度不变时,饱和汽压随饱和汽体积的增大而增大D相同温度下,各种液体的饱和汽压
2、都相同4干湿泡湿度计上两支温度计的读数一定()A相同B湿的比干的小C湿的比干的大D题给的条件不足,无法确定5以下结论哪些是正确的()A绝对湿度大而相对湿度不一定大,相对湿度大而绝对湿度也不一定大,必须指明温度这一条件B相对湿度是100%,表明在当时温度下,空气中水汽已达饱和状态C在绝对湿度一定的情况下,气温降低时,相对湿度将减小D在绝对湿度一定的情况下,气温增加时,相对湿度将减小6人们感觉到空气的干湿程度,是决定于()A大气里所含水蒸气的多少B气温C绝对湿度D相对湿度7不同温度下水的饱和汽压如表所示。由如下数据能确定天气最干燥的就是不同温度下水的饱和汽压(单位:毫米汞柱)()t 5051020
3、30p3.164.586.549.2117.5431.82A天气温度为5 ,绝对湿度为2 mm汞柱B天气温度为0 ,绝对湿度为3 mm汞柱C天气温度为10 ,绝对湿度为3 mm汞柱D天气温度为20 ,绝对湿度为10 mm汞柱8下列现象或事例不可能存在的是()A80 的水正在沸腾B温度达到水的沸点100 ,却不沸腾C沥青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才能熔解D温度升高到0 的冰不熔解9已知50 时饱和水汽压是92.5 mm Hg,则在以下两种变化中:如果温度不变,汽的体积缩小到原来的一半;体积不变,汽的温度升高到100 。其饱和水汽压变化是()A不变,不变B变大,不变C不变,变大D变大,变大10当空气绝对湿度
4、是1.38103 Pa、气温是20 时,空气的相对湿度是(20 水蒸气饱和汽压是2.30103 Pa)()A1.38103 PaB0.92103 PaC60%D40%11质量都是1 kg的饱和与未饱和水银蒸气和水蒸气中各含有多少个分子?(阿伏加德罗常数NA61023/mol,水银蒸气的摩尔质量M10.2 kg/mol,水蒸气的摩尔质量M20.018 kg/mol)12室内空气的温度是25 ,空气的相对湿度是65%,问空气的绝对湿度等于多少?已知25 时水的饱和汽压为3.167103 Pa。13有一句民间说法叫做“水缸穿裙子,老天要下雨”。所谓“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齐着水面所在位
5、置往下,出现了一层小水珠,请简要说明这一句民间说法的科学道理。14天气炎热时,地上洒一些水,有时会感到凉爽,有时却感到更热了,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参考答案1解析:0 是水、冰、汽三相并存的温度,又叫三相点,熔化还是凝固的实质是吸热和放热,A不对;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B对;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内能不为零,C不对;冬天看到嘴里吐出“白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雾珠,是液化。答案:B2答案:ABD3答案:B4答案:B5答案:BD6答案:D7解析:选项A:B163.3%,选项B:B265.5%,选项C:B332.6%,选项D:B457.0%。答案:C8答案:C9答案:C1
6、0答案:C11解析:已知质量的物质的分子数和它的状态无关,即不论是否饱和,1 kg的水银蒸气和水蒸气中分别含有的分子数:n1NA61023个31024个,n261023个3.31025个。答案:31024个3.31025个12解析:由公式B,所以:ppSB3.16710365%2.059103 Pa。答案:2.059103 Pa13解析: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和水缸外表面的温度比周围的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水缸外表面就会产生液化现象。当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时,虽有水蒸气在水缸表面液化,但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较大时,水蒸气在水缸外表面的液化要强于水的蒸发,形成一层小水珠,由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大是降雨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小水珠,降雨的可能性就大了,这就是“水缸穿裙子,老天要下雨”的道理。答案:见解析14解析:人是否感到凉爽,除了温度因素外,还与空气湿度有关。在地面洒水在快速蒸发时,附近的湿度也会增加。如果有风,湿度增大的空气很快就吹跑了,就不会影响人体汗液的蒸发,再加上地面温度降低,人就会凉爽。但如果没有风,湿度增大的空气包围着人体,人的汗液蒸发就大大受阻,尽管地面温度低了,但人反而感觉闷热。答案: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