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登封市实验高中2014-2015学年上学期12月月考高一语文试题第卷 (选择题32分)一、(18分,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一椽(chun) 落蕊(ru) 敛裾(j) 蓊蓊郁郁(wng)B. 袅娜(n) 点缀(zhu) 变徵(zh) 匪我愆(qin)期C. 纤细(qin) 罹难(l) 葳蕤(wi ru) 绕树三匝(zh)D.侘傺(ch) 芙蓉(f) 伶俜 (png) 将子无怒(qing)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倩影 精悍 嬉笑 没精打彩B.斑驳 渺茫 桑葚 蒙蒙细雨 C.厮杀 垝垣 芰荷 其黄而殒D.婉然 瞌睡 噩梦 绿树成阴3.下列加点
2、的“相”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枉用相存B.会不相从许C.嬉戏莫相忘D.仰头相向鸣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谢”字,与例句“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中的“谢”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B.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C.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5.选出下列诗句中全部含有偏义复词的一项其日牛马嘶 贵贱情何薄 我有亲父兄否泰如天地 昼夜勤作息 女行无偏斜死生,昼夜事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A. B.C. D. 6.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高老头给了两个女儿许许多多的钱,结果自己死在一个阁楼上时却不名一文。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
3、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深孚众望,结果落选了。C.主任对小李的即席发言十分赞赏,认为他的话的确是抛砖引玉,耐人深思。D.便民箱、井盖板、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胫而走,这些发生在城市里的不文明现象,令人气愤。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B.这次外出比赛,我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 好。C.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 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D.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
4、珍惜的机 会。 8.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东西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真正的军事修养. . .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诗。B.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5、艺术成就十分突出,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行行重行行即出于此。C.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抒情苍凉悲壮。D.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汉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 “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二、(6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什么是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定义的是说明天、地、人常理的书叫“经”。所谓“经”就是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所谓“经典”,就是承载这种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20
6、05年5月底,在“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国际学术会议”上,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樊星和王化学从普遍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因而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蓝棣之认为经典作品“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要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童庆炳提出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笔者认为,判断一部作品算不算文学经典,应该考虑以下标准:恒久流传
7、,艺术价值,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首先,是恒久流传。能不能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判断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比如唐诗三百首,不仅仅在当时广泛流行,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也是200多年来流行最广的一部唐诗选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对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的一个最形象的说法。再比如三国演义,一经问世就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仅仅在明代,三国演义便有多种刻本在民间流行,并且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唐吉诃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由此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8、。综上所述,能不能为各时代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其次,深刻的艺术价值。这是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所在,能不能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有没有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是不是在作品中描绘出了某些涉及人性的东西,这些都是艺术价值的构成因素。一部红楼梦,塑造了数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典型的就有二三十个,这决定了红楼梦文学经典的地位。第三,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空间。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是能否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对文学经典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一部文字作品的内蕴极为丰富,哲
9、理极为深刻,可供挖掘的内容较多,具有较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这样的作品就可以被建构为经典。比如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都能从哈姆雷特这部名剧中获得各自不同的收获,这是哈姆雷特魅力永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这是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选自时代文学2010年第6期,有删节)10.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道理和不可磨灭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B.文学经典写出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10、。C.文学经典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能够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D.文学经典的普遍性特点反应在作品能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说明文学经典是恒久流传的。B.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因素,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也是文学经典具备的。C.三国演义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的事实证明文学经典必须是当时的读者所能接受的。D.唐吉可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1
11、2.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衡量一部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是各个时代的众多读者都能普遍接受它,肯定它。B.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本身独特,使读者产生幻觉。C.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是文学经典建构过程中的唯一要素。D.作者在创作时就想到要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三、(8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
12、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次:旁边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与:交往 C.或取诸怀抱,悟 言一室之内 悟:理解 D.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 之于怀 喻:明白 14、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全能
13、表现作者认为“人生可痛”观点的一组是( )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 B. C. D.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行文也随其
14、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第卷 (非选择题105分)四、(25分)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4分)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分)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闺怨 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注:凝妆:盛妆。悔教:悔使。(1) 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3分)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5分)18.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8分)尔卜
15、尔筮,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今我来思,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亦余心之所善兮, 。 ,余不忍为此态也。环顾望旧乡,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天下归心。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池鱼思故渊。一觞一咏, 。五、(16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乱世出奇才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
16、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乖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所谓愤怒出诗人,痛
17、苦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
18、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所以青少年时的陶渊明,虽然也曾经“猛志逸四海”,也曾经“抚剑独行游”,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就是公元399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义军与官军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大灾难。陶渊明的故乡江州浔阳是京都金陵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直接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避
19、世的情绪,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因此油然而生。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更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现的。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何,是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时
20、,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转为歇斯底里,坠井而死,年仅57岁。(摘编自龚斌中华名人传记(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陶渊明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统思想也是他成为“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的一方面原因。B陶渊明一生,曾几度出仕,最后下决心归田,虽消极退避,但也是无奈中的明智抉择,既保全了性命,又远离了他所不齿的时代得以独善其身。C“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但外患内乱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对文学家或哲学家或许是大幸。D陶渊明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由此,他曾经“猛志逸四海
21、”,“抚剑独行游”的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E文章的后半部分却着重写晋宋时代大分裂、大混乱的外患内乱,照应了本文的题目“乱世出奇才”,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2) 文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3)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请简要分析其“条件”。(4分)(4) 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呢,还是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对此你赞成哪种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20、下面是一些关于学生吸烟的数据,请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4分)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吸烟人群平
22、均年龄呈下降趋势,各职业高中,超过90%的男生吸烟,我国1318岁青少年约1.3亿,已超过5 000万人吸烟或尝试吸烟。吸烟学生出现斗殴、赌博和观看色情制品的行为是不吸烟学生的2.6倍至4.1倍,吸烟学生出现抑郁、自杀意念和离家出走行为是不吸烟学生的1.2倍至4倍,失足青少年试吸率和吸烟率分别为94.4%和69.7%。 七、作文(60分) 21我渴望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通过完整的一件或几件事具体写出渴望的原因。以记叙为主,适当抒情、议论。 (2)800字左右。登封市实验高中高一语文必修二段考答卷选择题答案(每小题3分,共45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
23、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6分)班级 姓名 学号 年级考号(1) (2) 17、(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3分)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5分) 8、默写(8分)尔卜尔筮,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今我来思,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亦余心之所善兮, 。 ,余不忍为此态也。环顾望旧乡,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天下归心。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池鱼思故渊。一觞一咏,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
24、是(4分)( )(2)文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结合原文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3)“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请简要分析其“条件”。(4分) (4)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呢,还是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对此你赞成哪种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20、下面是一些关于学生吸烟的数据,请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4分) 21、作文(60分)60字 60 60字 60 60字 60 60字 60 60字 60 60字 60 60字 60 60字 60 60字 60 60字 60 60字 60 60字
25、 60 60字 60 60字 60 参考答案1. A ( B袅娜nu C纤xin匝z D芙f)2B( A没精打采C其黄而陨D绿树成荫)3D(副词,互相。其它三项中的“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4C(例句与C中“谢”都是“辞别,告别”意。A道歉、认错;B拒绝、推辞;D告诉、劝诫)5C(偏义复词:.牛马父兄作息死生出入,中没有偏义复词)6 A (不名一文,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名,占有。 B句中深孚众望是很使人信服的意思,不符合句意;C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谦词,用于自己;D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胫,小腿;走,跑。比喻消
26、息无需推行宣传,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传播迅速。这里不合语境。)7、 D(否定失当B 表意不明C搭配不当)8、 (语段的话题是“艺术修养与艺术知识的关系”,因此,由首先提出语段话题。用“但是”与上句的“当然”呼应,转入语段的论述重点“不在艺术知识中”。下面则是对“不在艺术知识中”的论述。用“艺术知识”与上句末的“艺术知识”形成首尾相接;则用打比方来加以论述;再补充说明“艺术知识”与“艺术修养”的关系,回应话题。)9、 D(陶渊明是东晋人)10D(缺少“共同美”)11C(曲解原意,文学经典是为各个时代众多读者所接受的。)12A(B项的理解是错误的。读者所在地域、人文环境的差异以及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27、、性格差异,还有当时的文艺思潮的影响都会对作品有不同的欣赏习惯和不同的理解方式,因而会影响到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在深度和准确性上产生差异,而主要不是作品本身独特性产生出这种差异。C项说“唯一要素”太绝对片面了。文章认为衡量文学经典有三个标准。D项的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也不符合创作实际,是“无中生有”。)13、C项,“悟”,通“晤”,面对面。14、D (表现人生之短;表现人的不同生活方式;表现年老来临,兴致不再;表现时间之短,美景易失;表现人难免一死;表现人应该正确看待人生。排除即可。)15、B项,“因此要及时行乐”的说法有误。 16(1)以前所感到欣慰的事,一下子就成了旧迹。(“向、所欣、俯仰之间
28、、陈迹”各1分)(2)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一、虚诞、齐、 彭殇”各1分) 思路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的含义:“向”,过去,以前;“俯仰”,一瞬间;“陈迹”,旧迹;“一”,把看作一样;“虚诞”,虚妄荒诞;“齐”,把看作相等;“彭殇”,长寿的和短命的。 18、 (1)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3分)(2)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1分)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田野)的杨柳,(1分)勾起了对丈夫的思念及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1分)因为杨柳既是代表春色的典型
29、景物,又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1分)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往昔与丈夫欣赏春光及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1分) 【闺怨赏析(刘学锴)】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
30、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
31、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
32、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1、(1)体无咎言(2)雨雪霏霏(
33、3)虽九死其犹未悔(4)宁溘死以流亡兮(5)长路漫浩浩(6)周公吐哺(7)羁鸟恋旧林(8)亦足以畅叙幽情20(1)D、E (分,一个分)( D“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没依据;E“从而突出了 陶渊明的奇才”错。)(2)(分)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2分)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2分)(3)不平凡的时代,让人的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2分)不平凡的人生,让人有了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2分)(4)观点一: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理由:归隐是独善其身,不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归隐不是单纯的苟且偷生,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观点二: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理由:人生应积极进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应不惧失败,勇敢的去实现人生的理想。(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分2分)21参考答案:青少年吸烟人数众多,出现不良行为及导致严重后果的比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