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1.55MB ,
资源ID:1252908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5290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版新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学案:第1部分 第3章 第2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版新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学案:第1部分 第3章 第2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2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能描述各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2.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3.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综合思维: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地某种地理事象的成因。2.区域认知:结合地质年代等资料,说明地球的演化过程。抓住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区域特征与各地理要素间的关系。3.人地协调观: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要相互协调。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如何?(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

2、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特点是什么?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2)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中应注意什么问题?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3认识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是什么?(1)研究地层是最主要途径。(2)地层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特点:地层中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生物的化石。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4地球的

3、演化历程包含哪些阶段?是如何演化的?(1)前寒武纪(2)古生代(3)中生代(4)新生代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哪些?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有哪些?(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特别提醒 描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时应从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这五大组成要素展开分析。3以土壤形成为例,说出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要素对土壤的作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影响土壤的物理性

4、状和化学组成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关联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人类活动积极影响:培育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关系如何?(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

5、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1读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代号表示的物质是_,_,_,_,_,_,_。(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环境中的_物合成_物,同时把_能转变为_能储藏在有机体中。(3)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使自然界中的_发生迁移,同时改造了_圈、_圈和岩石圈。答案(1)有机物无机物二氧化碳氧气氮气水氮(答案可互换)(2)无机有机太阳化学(3)化学元素大气水(大气与水可互换)2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都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自

6、然环境要素名称:_,_,_,_,_。(2)这些要素之间具有_的关系。(3)你认为保护斜坡A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好办法是_。(4)如果B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河流:_;动物:_;地下水:_。答案(1)岩石生物大气水土壤(2)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3)恢复处的植被(4)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栖息地遭破坏,物种减少水位降低地球的演化过程地球的演化过程1研究依据: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2地球的演化历程地质历史时期地表的演化生物的演化矿产的形成气候植物动物前寒武纪海洋和陆地形成蓝细菌无重要成矿时期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

7、成联合古陆蕨类植物兴盛,裸子植物和陆地低等植物开始出现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出现两栖类和爬行类成煤时期中生代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分离裸子植物兴盛爬行动物兴盛,出现鸟类和哺乳动物成煤时期新生代联合古陆解体,形成现代面貌被子植物兴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第四纪气候出现多次冷暖交替变化考向一结合地层及化石研究,考查地球的演化历程读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2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

8、特点为()A干燥,冷热多变B炎热,岩浆活跃C湿润,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1B2C第1题,据图可知,该地层含有化石,属于沉积岩。图中含有恐龙化石,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含有裸子植物化石煤层,含有鱼类化石,鱼类属于脊椎动物,含有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属于海洋无脊椎动物。一般情况下,底层的岩层先形成,上层的岩层后形成,因此可以推测,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第2题,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推知石炭二叠纪时期气候湿润,森林茂密。考向二联系生物的演化特点,考查地球的演化阶段读图,完成34题。3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

9、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C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代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4乙的末期()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B恐龙灭绝C出现被子植物D爬行动物盛行3B4A第3题,读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甲时代对应的动物是恐龙,甲是中生代;乙时代对应的是两栖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乙是古生代。第4题,乙时代为古生代,古生代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出现裸子植物,A正确;恐龙灭绝的时代为中生代末期,B错误;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C错误;爬行动物盛行的时代为中生代,D错误。考向三结合古地理环境研究,考查地球不同阶段的演化特点下图为地球某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复原图。据此完成57题。5该地质时期是指()A古生代B

10、中生代C新生代D第四纪6该地质时期被称为()A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B海生脊椎动物时代C爬行动物时代D灵长哺乳动物时代7该地质时期()A联合古陆形成B现代海陆位置形成C重要的成煤期D海洋脊椎动物灭绝5B6C7C第5题,依据地质时期的景观复原图,图中有数量众多的恐龙和高大植物,可判断景观所示的地质时期是中生代。第6题,结合图示可知恐龙数量众多,而在中生代,爬行动物极度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第7题,中生代由于板块剧烈运动,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发生漂移,该时期裸子植物繁盛,因此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例1(2020全国卷)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

11、,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1)(3)题。(1)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A幼树B中龄结实树C老树D各树龄组混生(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A降水稳定B水土流失量稳定C土

12、壤肥力稳定D岳桦结实线稳定思维流程第一步:提取信息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第二步:调用知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气候要素的变化对地表植被的影响非常明显。第三步:综合判断第(1)题,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使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长白山北坡林线海拔提升且近年刚刚稳定,所以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

13、的岳桦多为幼树。第(2)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岳桦结实是在夏季(生长季),结实线稳定,意味着升温幅度不大。而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推测应该是冬季升温幅度大。第(3)题,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由此可知岳桦林的种子传播范围也是基本稳定的,所以推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趋于稳定的原因是岳桦结实线稳定。尝试解答(1)A(2)C(3)D1明确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2)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水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大气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

14、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土壤坡度陡,易水土流失;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生物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3)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大气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生物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水、地形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岩石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4)生物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2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项目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环

15、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化学能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变换、能量传输考向一针对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考查其与环境

16、之间的关系(2020金丽衢十二校联考)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牡蛎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夹层厚度较薄,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右图),礁体由老到新。据此完成13题。1在牡蛎礁从到的形成时期,该区域()A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B海平面间歇性下降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D地壳持续性下沉2礁体中任一水平夹层形成时期,该区域可能()A处于枯水期,营养物质减少B处于洪水期,河流输沙量大C处于寒冷期,海平面上升快D处于温暖期,植被覆盖率

17、高3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别是()A海底淤泥海水搬运、沉积B海底淤泥风力搬运、沉积C河流泥沙流水搬运、沉积D河流泥沙风力搬运、沉积1B2B3C第1题,据材料信息“礁体由老到新”,表明海岸潮间带向海洋推进,说明海平面下降;每个牡蛎礁形成需要长时期稳定堆积,说明每一条牡蛎礁形成时期,海平面是稳定不变的,由此推断海平面间歇性下降。第2题,材料信息表明,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水平夹层是因为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形成的。洪水期水量大,流速快,河流含沙量大,河口混浊,导致牡蛎个体快速窒息死亡,礁体沉积泥沙形成水平夹层。第3题,图中显示,泥

18、沙堆积在牡蛎礁体之上,说明这些泥沙是在牡蛎礁体停止生长之后堆积的,说明此时牡蛎礁已经不在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海岸已经向海洋推进了,因此海水不可能把海底淤泥搬运至此沉积。当地河流经常泛滥,泛滥时淹没牡蛎礁体,大量河流泥沙沉积在礁体之上形成泥沙沉积层。考向二分析某特殊区域,考查环境要素间的关系(2021河北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演练)陕西窑洞聚落的院落模式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从渭北到陕北呈现显著的地域分异特征。下图示意三种典型院落模式。据此完成46题。地坑院式窑洞院落厢房式窑洞院落 厢窑式窑洞院落4陕西窑洞三种院落模式从南到北总体分布趋势是()A BC D5院落模式呈现地域分异的直接影响因素是()

19、A土壤性状 B地貌条件C光照强度 D文化传统6窑洞院落中少见造景植物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贫瘠 B风大沙多C干旱少雨 D日温差大4C5B6B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渭北到陕北,黄土高原地势先上升后趋于平缓。厢房式窑洞主要依山或沿沟而建,一侧靠山;厢窑式窑洞主要建设在山坡上,三侧被山体环绕;地坑院式窑洞主要分布在无山体可依靠的平坦黄土塬区。因此从渭北到陕北,三种窑洞院落自南向北分布的总体趋势是厢房式窑洞、厢窑式窑洞、地坑院式窑洞。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5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造成院落模式呈现地域分异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地貌因素,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6题,黄土高原地区风大

20、沙多,造景植物在外会经常落满灰尘,观赏价值不高,因此少有造景植物,B正确。造景植物无需充足的土壤肥力,与土壤状况等因素关系不大,A错。黄土高原地处季风区,并非干旱少雨区,C错。日温差大对造景植物的存在与否关系不大,D错。故选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与意义例2(2019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1)板块运动导

21、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做出合理解释。(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思维流程第一步:提取信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北移,使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中分离出来。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大陆冰川消退后,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图中显示了地中海、黑海、里海的地理位置及周围地理事物分布。第二步:调用知识板块的碰撞挤压,使山脉隆起,进一步改变了区域的气候、水文、地貌等地理事物,影响了区域地理环境

22、的发展。第三步:综合判断第(1)题,由信息可知,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北移,使里海从地中海中分离出来,结合信息可以看出,板块运动导致了山脉隆起,使里海流域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同时山脉隆起也阻挡了海洋气流进入,使气候变干。第(2)题,由信息可知,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此时大陆冰川开始融化,融化后的冰川水大量进入里海,使其补给量大于蒸发量。第(3)题,由信息可知,气候进一步转暖后,大陆冰川大幅消退,此时里海的水源补给由冰雪融水补给改为河流水补给且此时蒸发加剧,导致盐度升高。第(4)题,由信息和信息可推知板块运动是其演化的必要条件。尝试解答(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

23、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区域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

24、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如植被破坏引起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1)警示意义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

25、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由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还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例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做出综合评价。考向一通过研究环境变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20长

26、沙市长郡中学调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受气候变暖、降水增减、病虫害增多、人口增长、土地使用、森林火灾、灯光干扰等因素影响,老弱植物在原区域枯死,原有植物在新的区域发展,种群中心发生转移。研究发现,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如云杉、冷杉、松树,数十年来每十年向北迁移11 km;喜高温和雨水的开花被子植物如白橡树、糖枫树、冬青属植物约有3/4每十年向西迁移15.4 km,没有出现东迁或南迁现象。据此回答13题。1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A热量B水分C光照D土壤2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向西迁移,可能是因当地()A年均温降低B蒸发量减少C自然灾害减少D土地开

27、发利用3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这说明()A病虫害对东西方向的影响小于南北方向B水分变化大于热量变化C人类活动在东西方向的影响大于南北方向D热量变化大于水分变化1A2D3C第1题,裸子针叶植物能够耐寒,一般生长在较寒冷的环境里。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主要说明了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到其生长环境。热量增加会导致其关闭气孔以减少蒸发,但也会失去光合作用,故会导致其死亡,即使不死亡,其防御性也会降低,由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故向北迁移去寻找新的生长环境,故影响其北迁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故A对。第2题,气候变暖使得美国东部的温度升高,蒸发量增多,故A

28、、B错;美国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病虫害或者灯光都可能会对树木分布造成影响,故C错,D对。第3题,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西迁主要与人为因素影响有关,而北迁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即自然因素引起的,故C对。考向二分析区域环境特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20广东4月联考)纳米比亚死亡谷位于纳米布沙漠中,是一块白色的盐沼盆地。死亡谷曾是一片绿洲,生长着许多刺槐树,但随着沙漠中水源的变迁,刺槐纷纷死亡,干枯的树干在烈日的焦烤下变黑,一棵棵突兀地立在白色的盐沼上,千年不腐。当地仅有稀少的灌木丛依靠薄薄的晨雾维持

29、生命。下图示意死亡谷地理位置和景观。据此完成46题。4纳米比亚死亡谷干枯的刺槐历经千年而不腐烂的主要原因是()A刺槐地下根系发达,耐盐碱B刺槐枝叶稀疏,蒸腾作用较弱C气候炎热干燥,降水量稀少D蒸发旺盛,树干内盐分积累多5影响死亡谷晨雾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沙丘起伏大气运动河流径流量下垫面A B C D6纳米布沙漠北部沙丘的缓坡多位于沙丘()A东南部 B西南部 C西北部 D东北部4C5B6A第4题,纳米布沙漠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光照强,微生物稀少,刺槐干枯死亡之后不易腐烂,故C选项正确。刺槐已经干枯死亡,地下根系、枝叶、树干已经起不到作用。第5题,纳米布沙漠死亡谷地表为沙粒物质,比热容小,昼夜温差

30、大;日出前大气从海洋上空流向陆地上空,暖湿的气流遇冷却的下垫面凝结成小水珠形成晨雾。第6题,根据图示纬度,可知纳米布沙漠北部终年盛行东南信风,在风力作用下沙丘东南部侵蚀严重,沙丘东南坡为迎风坡,坡度缓和。考向三分析人类活动影响,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20潍坊市模拟)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超过了临界水位和强烈的自然蒸发作用,使得含有盐分的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滞留在土壤表层。随着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绿色覆盖密度的增加),土壤表层的可溶性盐分逐渐减小。下图示意甘肃秦王川地区不同绿色覆盖密度下土壤盐分垂直分布。据此完成78题。747月间,导致该地表层土壤盐分变

31、化的主导因素是()A地上生物量B水分蒸发量C太阳辐射量D灌溉用水量8近年来,该地采取春小麦/毛苕子(牧草)套种(在春小麦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毛苕子的种植方式)的种植模式助力农民发展多种经营、脱贫增收,这种种植模式抑制土壤盐碱化最显著的时段是()A47月B710月C1012月D12次年4月7A8B第7题,读图可知,47月,该地土壤表层盐分减小,根据材料“随着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绿色覆盖密度的增加),土壤表层的可溶性盐分逐渐减小”可知,47月地上生物量增加,抑制水盐上升,表层土壤盐分减小。第8题,710月春小麦收获,小麦的遮阴作用消失,土壤裸露,同时该时间段气温较高,蒸发强烈,易发生土壤盐碱化(或读

32、图可知,在只有春小麦的土地中,自7月23日10月9日,表层土壤盐分上升明显,而在春小麦/毛苕子的土地中,土壤表层盐分上升幅度较小),所以这种种植模式抑制土壤盐碱化最显著的时段是710月。由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生存空间: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的空间大;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2)气候: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环境: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

33、间减少;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4)天敌:缺少,天敌少;受到天敌威胁。(5)人类活动: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2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生存空间: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2)气候: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纬度高,水温低,生长速度慢;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3)水文: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纬度(海拔)高,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结冰期

34、长,存活率低;水质好,适宜水生动物(鱼类)生长。(4)食物: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5)天敌: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6)人类活动:水质下降,污染加重;过度捕捞。长江江豚是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动物,近年来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为保护江豚,我国在长江流域选择封闭河流故道,通过定点定量投喂,进行半自然状态人工网箱养殖鱼并饲养江豚。研究人员发现江豚与鱼类一样有早晚摄食规律。下图示意长江的一段封闭河流故道(江豚研究地)。据此完成(1)(3)题。(1)研究人员发现在区域江豚夏季清晨

35、活动频繁,主要是由于()A觅食活动B避免阳光照射C水温适宜D躲避人类干扰(2)研究人员发现在人工池内饲养江豚,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因为人工池()A水浅、光照足B水浅、空间小C江豚生存适应性弱D受人类活动影响多(3)推测江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是()A区域B区域 C区域D区域(1)A(2)B(3)D第(1)题,江豚有早晚摄食规律,人工网箱养殖鱼用来饲养江豚,图中显示区域为网箱养殖区域,江豚在清晨来此频繁活动是由于觅食活动。第(2)题,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说明人工池水中氧气不足,这与选择封闭河流故道,水浅、空间小密切相关。第(3)题,图中显示区域临近出口,水体交换频繁,且水

36、面较宽,人类活动少,干扰少,因此江豚活动最集中。地理环境整体性类问题的分析角度和答题思路分析角度答题思路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区域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弄清要素间的因果关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区域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加剧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