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51460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坦言“吾从周”,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实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周道”。但是他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学术下移。这一现象A. 是战国儒学发展的产物B. 体现了孔子毕生对社会平等追求C. 是当时社会转型的反映D. 体现了崛起中的士阶层的政治诉求【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指的是学生不分贵贱贫富等级

2、,适应了下层民众接受教育的要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反映的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C选项符合题意;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A选项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合,排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强调等级秩序,B选项排除;有教无类是政治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与士的阶层崛起无必然关系,D选项排除。2.如图为西汉农业分布图。图中信息反映出当时A. 铁犁牛耕在东北地区普遍使用B. 西南巴蜀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C. 曲辕犁推动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D. 主要农业区分布取决于水利工程【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选项,A与史实不符,汉代铁犁牛耕在南方地区普遍使用,东北地区以游牧文明为主;B与图片信息相符;曲辕犁是唐代才有的,C不

3、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长江流域农业的发展状况,没有涉及特殊水利工程的影响,D不正确。【详解】3.对于秦始皇“焚书”事件,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为“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而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解中则记述为“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据此可知A. 两种记述因差异过大均不足为信B. 历史记述会因依据不同而相异C. 各种历史记述都需通过考古实证D. 时间性决定历史记述的真实度【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对秦始皇的“焚书”事件西汉司马迁和东汉王充有不同的看法,西汉司马迁从焚烧儒家经典的角度评述“焚书”事件,而东汉王充从只焚烧儒家经典没有涉及其他领域书籍的

4、角度评述“焚书”事件,因此历史记述会因依据不同而相异,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两种说法是以不同的角度评价焚书坑儒事件,都有一定的的合理性,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角度评价,与各种历史记述都需通过考古实证无关,故C错误;D选项“时间性决定历史记述的真实度”说法有误,故D选项错误。4.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A. 儒家力图适应政治需要B. 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C. 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 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了儒家也是吸收其他家的思想以适应现实政治的需

5、要,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是不符合史实的,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在汉代农民的地位是很低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只是吸收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不会成为儒学的内核,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5.花钱源于汉代,是专供某种需要的辟邪品、吉利品、纪念品,民间花钱种类繁多。开炉、镇库、馈赠、祝福、玩赏、戏作、配饰、生肖等都要铸钱。其中,以“福德长寿”、“加官进禄”、“天下太平”等为内容“吉语钱”较为普遍。材料主要反映出A. 币制体系的混乱B. 愚昧迷信的观念C. 传统文化的渗透D. 小农经济的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吉语钱”是比较普遍的一类花钱,主

6、要以“长命富贵”、“福德长寿”、“加官进禄”、 “天下太平”等吉语为内容,这同时也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力,故C选项正确;花钱在早期使用的时候主要是中国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玩钱,这种钱币不是流通钱,故A选项错误;中国民间花钱的种类繁多,诸如开炉、镇库、馈赠、祝福、玩赏、戏作、配饰、生肖等等都要铸钱,这种“钱”,其实是专供某种需要的辟邪品、吉利品、纪念品,更多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而不是愚昧迷信的观念,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花钱相关的内容,无法得出小农经济的是否稳定,故D选项错误。6.汉代以后,在财产继承方面的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大清律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

7、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种财产继承规则A. 反映出诸子家庭权利平等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C. 表明封建纲常伦理的崩坏D. 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答案】B【解析】【详解】家庭诸子在财产继承方面趋向平等并不代表他们的家庭权利已经平等,故排除A项;家庭诸子在财产继承方面趋向平等,有利于他们平等继承家产,分门别户,从而增加小农家庭数量,有利于小农经济长期延续,故选B项;财产继承规则的变化不能说明封建伦理纲常的崩坏,故排除C项;继承财产不代表继承人实现了阶层的变化,不能表明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故排除D项。【点睛】中国古代虽然在财产继承方面淡化了长、幼、嫡、庶,但这只是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

8、宗法伦理关系在国家政治、家庭血缘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7.前燕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权,前燕蓟县士人李廆的墓表上刻有“永昌三年正月廿六日亡”的字样。而永昌却是东晋元帝的年号。类似情况在该时期的墓葬中多有反映。这些现象表明当时A. 北方民族融合开始出现B. 北方政权更迭非常频繁C. 国家统一得到普遍认同D. 儒家正统观念影响较大【答案】D【解析】【详解】李廆是前燕蓟县人氏,却在墓碑上刻有东晋皇帝的年号,说明汉族士人在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下对少数民族政权的不认可,故选D项;材料内容和北方民族融合、北方政权更迭无关,故排除A、B项;北方部分士人在墓碑上使用南方东晋皇帝的年号并不能说明国家统一得到普遍认

9、同,故排除C项。8.黄河古称”河”“河水”。待经中曾描述其水“清且涟猗”,战国时河水已经浑浊。“黄河”一词出现于汉代,但是直到唐宋时期才被广泛使用。黄河名称的变化A. 折射出农耕经济的发展B. 体现环保意识的增强C. 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D. 表明水利观念的更新【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水土流失,黄河水变得浑浊,故黄河名称的变化折射出农耕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黄河名称的变化无法体现人们的环保意识是否增强,也不能反映出水利观念的更新,排除B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与黄河名称的变化无关,排除C。9.宋朝时期,过去不疗养和供养生

10、病的父母,祖父母父母在时即易财分居,都成为违背道德的罪过被禁止;原来是化外的宗教也必须随时注意皇权的存在过度饮酒、贪恋美色、聚敛财物被越来越当作可耻的习惯。这表明A. 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B. 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水平提高C. 儒家伦理道德得到强化D. 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对于人伦道德更加注重,而且认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被认为是可耻的,这些理念与程朱理学中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相近,可见当时儒家伦理道德得到强化,选项C正确;选项A中“普遍”表述绝对,排除;经济发展和道德水平提高之间不存在必然因果联系,选项B排除;材料未体现皇权的强化,选项D排除。10.自

11、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A. 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B. 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C. 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D. 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宋朝理学产生,朱熹编著四书集注,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科举考试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四书集注为标准,故C正确;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在战国时期即已确立,并非通过“四书”地位的提升来巩固,排除A;“四书”属于儒家经典,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中论语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论,“四

12、书”地位的提升不会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排除B;“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都是科举考试的内容,D错误。11.北宋中叶,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如宋仁宗在位期间人才济济,文官群体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出现“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这种现象A. 激发士人的社会责任意识B. 加快了新贵族政治的形成C. 促使崇文抑武政策出现D. 导致书院讲学的日臻发达【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北宋中期读书人入仕取得崇高的政治地位,出现“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这必然促使士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故A项符合题意;隋唐时期科举制结束贵族政治,强化官僚政治,宋代延续这一历史趋势,故B项不符合题意;崇文

13、抑武政策是宋代初期既定国策,C不符合题意;书院讲学产生于唐代,从宋初逐步走向发达,与材料所述的现象关系不大,故D项不符合题意。12.下表为明清思想家的一些主张表中内容解读正确的是A. 反映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的要求B. 都提出了实行仁政的主张C.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D. 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明清时期李贽等人挑战传统正统思想的观点,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故D选项正确;李贽等人是明清时期工商业者代表,不是资产阶级,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可知,唐甄等人的主张是批判君主专制,没有提出实行仁政,故B选项错误;明清时期

14、的启蒙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没有动摇封建正统思想,故C选项错误。13.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苏格拉底的这一认识A. 是基于对智者学派主张的反思B. 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C. 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D. 认为美德比知识重要【答案】A【解析】【分析】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尺度,过分强调感性认识,忽视了道德作用,为此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就是美德的论断,是对智者学派思想主张的反思,A正确;B不符合材料主旨;C属于哲学作用;D中说法颠倒。【详解】1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

15、,追求个性解放,反对迷信神学,这主要是因为A.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天圆地方”说B. 近代自然科学的创立解放了人们的思想C. 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的地位D.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要求人的解放,突出人的作用,摆脱宗教神权的束缚,故D项符合题意;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反对神学提供了理论依据,故A、B项不符合题意;宗教改革发生在文艺复兴之后,时间不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15.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

16、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A. 推崇罗马神权统治B. 利用宗教表达诉求C 否定天主教会教义D. 主张灵魂自我救赎【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人文主义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主要目的是通过宗教来表述对人性解放和人性尊严的肯定,B选项符合题意。推崇罗马神权统治的说法不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实,A选项排除。否定天主教会教义是宗教改革的内容,C选项排除。马丁路德主张灵魂自我救赎,D选项排除。16.有学者评价,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是在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这主要是基于文

17、艺复兴A. 旨在阐释欧洲古代文化的精髓B. 以弘扬古典文化内在价值为终极目标C. 意图复活古代欧洲的价值观念D. 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材料中“在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用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D正确。文艺复兴旨在宣传资产阶级文化,ABC错误。【详解】17.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到了16世纪中期,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这表明A. 教皇放松了对教民的控制B. 宗教改革运动取得显著成效C. 教民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D. 阅读教义已成为教士的权利【答案】B【

18、解析】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得救,人人都可以阅读圣经,材料“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作用明显,B正确;A中放松说法不符合事实;西方人一直信仰宗教,C错误;D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8.15世纪欧洲思想家关注的焦点是将“思想、形象、感觉或事件”在演讲、书信、诗歌和散文中优雅、雄辩地表达出来。这一现象有利于推动A. 因信称义的初步形成B. 工商业者阶层成长壮大C. 人文主义的广泛传播D. 教会权威的进一步提升【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15世纪”、“思想、形象、感觉或事件”反映重视自我感觉。联系所学,当时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19、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宗教信仰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 材料与工商业者阶层成长壮大没有直接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教会权威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19.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最终消除了对王权的制约,还消除了人们对跨国的天主教会的忠诚。它使各个国家都陷入内战和动乱,从而迫使世俗政府来维持秩序和决定信仰的条件。据此推知,宗教改革A. 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基本原则B. 实现了西欧世俗王权的至高无上C.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D. 削弱了欧洲民众对基督教的信仰【答案】C【解析】【详解】宗教改革最终消除了对王权的制约,还消除了人们对跨国的天主教会的忠诚,这扩大了世俗君主的权力,使世俗政府维持秩

20、序和决定信仰的条件,扩大了民族国家的势力,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故C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不能看出“西欧世俗王权的至高无上”是否实现,排除B;宗教改革不反对对基督教的信仰,D错误。20.“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材料体现的思想是A. 人民主权B 天赋人权C. 社会契约D. 自由平等【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利用材料信息并结合卢梭的思想主张回答。从卢梭的前半句话“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中,说明是社会契约思想,可以分析出C项是最为恰

21、当的。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1.启蒙运动时期,盂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国描绘成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这表明启蒙思想家A.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B. 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C. 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D. 认为中国落后世界发展潮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盂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 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可知,盂德斯鸠和伏尔泰都对中国进行解读,以论证启蒙思想的合理性,为社会发展提供指导,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故A项错误。二者

22、都只是对中国进行局部解读,并没有进行全面准确的解读,故C项错误。启蒙思想家并没有对中国是否跟上世界发展潮流进行评价,故D项错误。22.抽签选举是雅典城邦的选官制度之一,随着多次雅典民主改革,抽签选举制度盛极一时。雅典的抽签选举制度A. 导致了政局的动荡B. 彰显了社会的正义C. 高估了公民的素质D. 实现了绝对的民主【答案】C【解析】【详解】抽签选举制度使普通公民获得最广泛也最平等的参政机会,但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高估了公民的素质,存在一定的弊端,故C正确;抽签选举制度不是导致政局动荡的主要原因,排除A;抽签选举制度使普通公民获得最广泛也最平等的参政机会,但只是占少数的公民的民主,并

23、非真正的社会正义,排除B;抽签选举制度使普通公民获得最广泛也最平等的参政机会,但只是占少数的公民的民主,广大妇女、奴隶、外邦人享受不到民主权利,“实现了绝对的民主”表述错误,排除D。23.1846年英国政府废除了谷物法,结束对谷物进口的限制和关税保护政策,1849年又废除了航海条例,允许本国及其殖民地的外贸运输使用别国船只。由此可知当时英国A. 倡导自由贸易B. 垄断了世界航运C. 鼓励海外殖民D. 放弃了重商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英国政府结束对谷物进口的限制和关税保护政策,允许本国及其殖民地的外贸运输使用别国船只,表明英国政府减少了对对外贸易的限制,体现了自由主义的贸易政策,故A正确

24、;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英国垄断了世界航运,排除B;英国政府允许本国及其殖民地的外贸运输使用别国船只,没有涉及鼓励海外殖民的信息,排除C;材料反映了英国政府减少了对对外贸易的限制,无法体现英国是否放弃重商主义,排除D。24.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联)政府A.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B. 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C. 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D. 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答案】C【解析】【详解】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7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

25、食税,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说明苏俄(联)根据不同时期的战略需要,不断调整农业政策,故C正确;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A错误;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牺牲农业发展工业,造成农、重、轻比例失调,没有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排除B;苏俄(联)根据不同时期的战略需要,不断调整农业政策,并非随意制定经济政策,排除D。第卷 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庄子的无为政治思想承传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和

26、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所讲的“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引申为一种治国之术,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到了庄子,无为思想则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无为”思想渐渐脱去它的治世之义,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材料二 康雍乾三朝除了宣扬武功的方略外,还编写字典、韵书、类书及经书的集解,动员了不少当世的学者,从而引导了学术界的方向,形成了一个学术群体乾嘉学派,顾炎武、戴震、段玉裁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对传统文化原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考订和诠释,在经史子集等方面,都有不少突破性的成果和总结性的成就。乾嘉学派的许多学者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注重具体分析的方法,讲求言必有据、

27、无证不信的态度,为由传统学术研究向近代学术研究转化提供了沟通的桥梁。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形式上是对孟子中的主要名词进行诠释,实际上则是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层次的检讨和批判,甚至于“考据”出了“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的道理。但不可否认的是,乾嘉学派内部党同伐异、壁垒森严的门户之见及脱离实际的倾向,严重制约了其发展。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老庄的“无为思想”出现的背景及其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嘉学派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概括其学术贡献。【答案】(1)背景: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统治者残酷剥削

28、,民不聊生;礼崩乐坏(社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有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作用: 使个人获得自由;利于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对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其他思想(学说)的产生发展有一定影响。(有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2)历史原因:康乾盛世经济繁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文化高压政策(既倡导学术,又推行文字狱);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的推动(顾炎武等思想家的推动);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影响。(有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学术贡献:把中国古代考据学推向高峰;对古代文献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总结,丰富和保存了文化遗产;推动学风的转变,开近代实证学风之先河;通过发明原典大意、阐述创意,传

29、承发展传统文化,推动思想进步。(有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1)关于老庄的“无为思想”出现的背景,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来叙述,根据所学,可得出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根据材料“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可得出统治者剥削残酷,民不聊生,社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等。关于“作用”,根据材料“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结合所学,可得出使个人获得自由,有利于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由材料“无为思想渐渐脱去它的治世之义,演绎为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结合所学可得出对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

30、影响。(2)关于“原因”,根据材料“康雍乾三朝除了宣扬武功的方略外,还编写字典、韵书、类书及经书的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发展、清政府的文化政策、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西学东渐”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出答案。关于“贡献”,根据材料“对传统文化原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考订和诠释,在经史子集等方面,都有不少突破性的成果和总结性的成就”“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注重具体分析的方法,讲求言必有据、无证不信的态度,为由传统学术研究向近代学术研究转化提供了沟通的桥梁”可以从历史影响、形成社会服务的传统、促进工业革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

31、画家的作品群神宴。画面上,画有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这三件器皿,都是来自中国明朝的青花瓷。解说词是结合事物的图像、实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文辞,它通过对事物准确描述,使观众和听众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特征和意义等。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从图中提炼一个主题,并写一段解说词。(要求:主题恰当、介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评分原则:主题提炼、作品介绍、史实说明、逻辑档次要求第一档主题提炼恰当,作品介绍准确,有两个正确的史实支撑,逻辑严密第二档主题提炼较恰当,作品介绍较准确,有较清晰的史实支撑,逻辑合理第三档主题提炼基本符合题意,作品介绍一般,有史实支撑,有逻辑顺序第四档主题提炼不恰当,作品介绍不准确

32、,没有史实支撑,逻辑不清晰参考示例:中国古代瓷器享誉世界群神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画有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这三件器皿,都是来自中国明朝的青花画家把瓷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反映出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格外珍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瓷器生产领先于世界。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巨大。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中国古代瓷器,不但集工艺、美学、商贸之大成,更在某种程度上

33、成为打破疆域、沟通世界、推动文明交流的一种文化符号。其他参考主题(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盛行(2)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频繁【解析】【详解】本题是个开放型的题目。首先,根据材料和图片提炼一个主题,比如,材料“群神宴。画面上,画有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这三件器皿,都是来自中国明朝的青花瓷”可以提炼出“中国古代瓷器享誉世界”。其次,根据题目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群神宴为代表的瓷器来源、特点、历史意义等三个角度来作答。27.(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代科举每次录取少则几人,多则二三十人。宋代重文治,宋太祖时取士仍比较严格,但总数已有所增加。宋太宗时,因州县缺官,大规模录用士人,参加省试的举

34、人往往多达一、二万人,每次平均录取进士230人。至徽宗时期,每次平均多达680余人。纵观整个宋朝,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二万人数以上,人数之多,是历代所没有的。录取的人数不仅多,对屡次不中的也会进行照顾。“凡士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日特奏名。”真宗成平三年时,赐河北进士、诸科三百五十人及第、同出身。落第后,自愿考试武艺及量才录用的,又有五百余人,全部赏赐辦装费抚慰并发遣他们,命礼部列为一次科举。“较艺之祥,推恩之广,近代所未有也。”摘编自梁玉浅谈宋代科举制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扩大科举录取名额的原

35、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对思想文化的影响。【答案】(1)巩固统治,重文轻武;统治者降低要求;社会官员缺乏;参加科举的人数众多,人民热情高;落第录取照顾等政策调整。(2)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印刷技术的改进与印刷业的繁荣;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增强了士人对宋朝政府的认同等。【解析】【详解】(1)由材料“宋代重文治”可以得出宋代重文轻武;由材料“宋太宗时,因州县缺官,大规模录用士人”可以得出官员缺乏,所以扩大录取名额;由材料“参加省试的举人往往多达一、二万人”可以得出参加科举人数众多,也是扩大录取名额的原因之一;由材料“对屡次不中的也会进行照顾”可以得出政府照顾落地考生。(2)由材料“真宗成平三年时,赐河北进士、诸科三百五十人及第、同出身。落第后,自愿考试武艺及量才录用的,又有五百余人,全部赏赐辦装费抚慰并发遣他们,命礼部列为一次科举”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扩大科举录取名额,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也增加了士人对政府的认同感;同时读书人的增加也增加了社会对书籍的需求,推动了印刷术的改进和印刷业的繁荣;读书人和书籍的增加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