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宋明理学课标阐释时空构建1.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历程,认识三教合一局面出现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2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概括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分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3结合理学的基本主张,分析理学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产生的历史影响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页一、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1)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3)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3唐朝(1)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2)儒学大
2、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二、程朱理学1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2主张(1)“二程”哲学观(核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2)朱熹道德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3地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
3、建专制统治。4影响(1)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2)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日本、朝鲜和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陆王心学1内容代表哲学观认识论陆九渊(南宋)“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阳明(明朝)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2.影响(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历史纵横(教材第12页)本段文字阐述了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状况。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民族大融合和少数民族统治者汉化政策、作为
4、汉族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也受到其他少数民族的重视,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特别提醒三教合一并未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三教并行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精要点拨儒学在中国古代的三次转变(1)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人物,特点是重人事、重伦理,讲“修、齐、治、平”。(2)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以“大一统”和“天人感应”为主要内容的新儒学,使儒学走向宗教化
5、、神学化。(3)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等人将儒学兼收佛、道思想,创立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促进了三教合一,促使儒学走向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资料回放(教材第14页)这段材料记录的是朱熹和陆九渊进行学术辩论的片段。朱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九渊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这场辩论的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之争,也是理学正宗地位之争。历史纵横(教材第14页)这段文字反映了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发展。程朱理学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理”,主张“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主张“心外无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实际上阐述了他的认识论。他主张反省内心,加强道
6、德修养,进而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巧学速记程朱理学四个特点(1)吸收佛道思想,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以哲学思维考察人伦物理,儒学进一步思辨化。(3)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4)对儒家学说有集大成的作用。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页探究主题一凸显伦理道德教化、家国责任意识的理学1家国观:责任、担当、忧患意识史料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探究点:史料体现了理学主张怎样的特点?提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崇尚胸怀天下、奋发进取、自主自强的精神。2理学道德观的世俗化、社会化史料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柱状图
7、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烈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中国婚姻史探究点:史料展示了理学怎样的社会影响?提示:理学成为社会道德教化、修养的标准;女性贞节观念被社会推崇认可,体现了理学影响的社会化、世俗化特点。从价值观养成视角认识理学的影响(1)积极影响具有和谐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意识。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8、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消极影响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科学技术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封建伦理观念,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命题立意考查研读史料、论从史出的能力,考查的核心
9、素养主要是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得分思路B项对:材料强调“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都体现了“民”的重要性,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A项错:“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根据材料可知“二者”指的是国和社稷,所以材料没有强调君主至尊;C项错:“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与材料中的民本思想相违背;D项错:材料体现了朱熹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没有体现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答案B探究主题二理学、心学对传统儒学的发展1对“理”的认识史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子文集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10、,心即理也。陆九渊集探究点:朱熹与陆九渊对“理”的呈现形式认识有何差异?提示:朱熹:理是万物的本原,理在人身上是人性,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陆九渊:人心即理。2追求天理的方法史料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王阳明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探究点:史料中对贯通明理途径认识有何差异?提示:二程: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实践,学习事理,日积月累掌握“理”。王阳明:内心感悟恢复良知的本性即可把握“理”。1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发
11、明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克服私欲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相同点本质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2.程朱理学的社会地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朱熹的学
12、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重建儒学信仰人人都有良知无私则无心道德自我完善ABCD命题立意通过王阳明的思想主张考查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得分思路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良知,故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错误;“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
13、意。答案D一、学思之窗(教材P13)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答案: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深入细致地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启发:首先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二、本课测评(教材P15)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道德之善的目的。三、学习延伸略随堂训练对应学生用书第10页题组1包容开放推动儒学与时俱进1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
14、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A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解析:材料反映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但不能推断与社会动荡的关系,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道教流行,儒家思想遭到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没有反映出信仰多元化倾向,故C项错误;道家思想受到重视,但并没有成为正统,故D项错误。答案:B2宋代佛教强调“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这主要反映出()A佛道的思想冲击B佛教的中国化C儒佛
15、的思想融合 D儒学的政治化解析:A项表述与题目中“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不相符,题目中并未提到道教,故A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佛教与儒家的关系和佛教的作用,B项表述不太准确,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相符,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儒学已经政治化,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题组2理学的主张3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其思想主张包括()A“无为而治”B“中体西用”C“经世致用”D“格物致知”解析:“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故B项错误; “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顾炎武的思想
16、,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代表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4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解析:程朱理学是唯心主义,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维护统治,故C项错误;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D项错误。答案:B题组3理学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5“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17、()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解析:材料“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说明程朱理学注重气节的积极影响,故A项正确;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是程朱理学的消极影响,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教育的普及,故D项错误。答案:A6南宋孝宗年间,左相陈俊卿向孝宗皇帝上奏,直言其“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此举()A体现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B履行了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C意在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D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解析:从材料中南宋大臣不敢迎合圣意、不敢违背规则免除惩罚、不敢侥幸渎职,可知当时大臣严格律己,行使自己为国、为民的责任,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大臣的为官态度,没有体现大臣监督他人,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大臣要尽责尽职的决心,没有反映大臣规劝皇帝,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大臣尽忠职守的决心,没有反映君臣的权力之争,故D项错误。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