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限时训练(二十一)(建议用时:40分钟)1(20171月金华十校联考)人长期使用青霉素易导致药效下降,其原因是()A人对青霉素产生了适应B细菌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抗药基因C青霉素诱导细菌基因突变D细菌基因库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加D人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由于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淘汰了没有抗药性和抗药性低的病菌,生存下来的病菌都具有较强的抗药性,因此出现抗药性强的病菌;病菌基因库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加,使青霉素药效降低。 2(20173月金华、温州、台州部分学校联考)下列不存在生殖隔离的是()A二倍体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后代无籽B马和驴杂交后代不育C山羊和绵羊杂交后代不能成活D东北虎和华南虎杂交后代可育D
2、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种的个体之间不能互相交配,或者在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因而D项不存在生殖隔离。3(20171月宁波期末测试)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中存在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B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但却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C自然选择不仅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D长期的地理障碍形成的生殖隔离的异地物种形成方式不是物种形成的唯一方式A种群中存在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但变异中的不遗传变异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4(2017杭州五校联考)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的自发
3、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B生物界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的层次包括细胞、生物大分子、原子层次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B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料,A项正确;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可以从生物体、细胞、生物大分子等层次的结构上体现,不包括原子层次,B项错误;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的适应性,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则可能不起选择作用,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C项正确。5(20171月绍兴一中期末测试)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
4、显性。在一个蜗牛自然种群内,无条纹个体占20%,有条纹个体中杂合子占1/2。若人工抽离无条纹个体,让其他蜗牛间自由交配,子一代中A基因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A81.25%,37.5%B75%,37.5%C81.25%,25%D75%,25%B若人工抽离无条纹个体,剩余的蜗牛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3/4,a基因的频率为1/4,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基因的频率不变,A基因的频率仍为3/4,a基因的频率仍为1/4,并且子代达到遗传平衡,则子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3/4)(1/4)6/16,即37.5%。 6(2017宁波模拟卷)下列关于鸭跖草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若鸭跖草种群数量增加,则种
5、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也增加B若鸭跖草种群中RR个体的百分比增加,则R基因的频率也增加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可能降为0D只有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才能决定鸭跖草的进化方向C当种群数量下降时,各基因型的个体也减少,某种基因很可能因相应基因型个体的偶然死亡而丢失,所以这种改变的偶然性会增大,反之,当种群数量增加时,这种偶然性会减少;基因型为Rr的群体中,个体连续自交,RR个体的百分比增加,而R基因的频率并没有改变;持续选择条件下,不良性状的个体可能被淘汰,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的频率可能降为0;人为因素也能够决定鸭跖草的进化方向。7(20171月台州期末测试)科研人员用连年选种的方
6、法(每代选种200300株)培育出含油量高的玉米,其含油量随选择世代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选育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基因型B选育过程使微小变异积累成显著变异C选育过程提高了控制产油量的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D连续多代的选育提高了玉米的含油量,说明人工选择是定向的A选育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表现型;在人工选择中,通过多代的选择,种群中相关的有利变异(含油量较高)被保存下来,并不断得到积累,从而使微小变异积累成显著变异。在此过程中,控制产油量的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会增大,这一过程是定向的。8(201612月杭州五校联考)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表
7、示)。只有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人。在非洲某些疟疾流行的地区,携带者比例在20%左右;现在美洲黑人中携带者的比例已降到了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的基因频率大约为30%B美洲黑人中a的基因频率下降是环境选择的结果C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人群基因库发生变化D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基因A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计算出a基因的频率;基因突变能够改变基因频率,而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自然(环境)选择的结果;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人群中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该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突变的有利或
8、有害取决于环境条件。9(2017湖州中学质检)鼠尾草的雄蕊高度专化,成为活动的杠杆系统,并与蜜蜂的大小相适应。当蜜蜂前来采蜜时,根据杠杆原理,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使顶端的花药接触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蜂背上。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在鼠尾草的自然选择中导致雄蕊专化的基因频率升高B鼠尾草的雄蕊专化现象是一种适应性进化C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鼠尾草不同个体的有利基因可通过基因重组组合到一起C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一种适应性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10(2017杭州模拟卷)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漂变导致基因频率改变是自然选择的具体表现B四倍体西瓜的形成
9、,证明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隔离C单倍体到二倍体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人工选择能使微小变异积累成显著变异,培育出新品种D自然选择的具体表现是有利变异的保留和积累,不利变异被淘汰;四倍体西瓜的形成,证明新物种的形成不需要地理障碍,但需要生殖隔离;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11(2017杭州七校联考)生活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Abert松鼠被一条河流分成了2个种群。南北岸的松鼠经过大约一万年的演变,在形态和体色方面发生明显的差异。下列说法不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A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导致两个种群基因
10、突变的方向不同B种群的变异性为松鼠形态和体色的进化提供原材料C两个种群形态和体色的差异,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D河流的阻隔使南北岸松鼠的基因交流受阻,导致基因库的差异加大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对不定向的基因突变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突变和基因重组即种群的变异性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使生物向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进而使两个种群的松鼠的形态和体色出现差异;由于河流的存在,使南北两岸的松鼠由于地理障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进而导致基因库的差异加大。12(20171月嘉兴期末测试)下表是对三个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家蝇对杀虫剂
11、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被替换为苯丙氨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子(%)抗性杂合子(%)抗性纯合子(%)甲地区78202乙地区64324丙地区84151A.三个地区抗性基因的频率分别为2%、4%、1%B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选择的结果C基因迁移不会改变三个地区种群抗性基因的频率D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抗性基因的频率为2%20%/212%,乙地区抗性基因的频率为4%32%/220%,丙地区抗性基因的频率为1%15%/28.5%;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低,敏感性基因频率最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迁移会导致种群获得
12、或丢失一些等位基因,从而引起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由题意可知,一个亮氨酸被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的数目没发生改变,而氨基酸的改变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的。13(2017课改革协作校联考)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一个没有选择的非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基因频率保持不变B植物杂交育种过程中,基因频率保持不变C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C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有突变、基因迁移、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和自然选择;在杂交育种中存在着人工选择(选择所需性状的个体),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由于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男
13、性只有1条X染色体,女性有2条X染色体,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但色盲基因频率在男性和女性中是相等的。14(2017温州联考)使用农药来防治棉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其原因是()A棉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选择B农药诱导棉铃虫产生了定向的变异C棉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D农药对棉铃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D棉铃虫抗药性增强是农药对棉铃虫抗药性定向选择的结果,由于棉铃虫抗药性增强,使得药效下降。这一过程中是农药选择棉铃虫,而棉铃虫被选择,A项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B项错误;隔离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与农药无关,C项错误。15(2017浙江五校联考) 某地有一种植物,同一植株
14、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其传粉者包括当地的白线天蛾和8月上旬将迁徙离开的蜂鸟。下图表示7月30日8月15日前后,当地各类群生物的数量变化。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8月该植物种群的红花基因频率下降B花色的变化与传粉者的选择作用有关C红色的花更容易吸引蜂鸟完成传粉D植物的快速反应适应了传粉者的改变A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8月该植物种群中开红花的植株数量减少,但植物内的基因没有改变,红色基因频率不会改变。蜂鸟迁徙离开,开红花的植株数量减少;白线天蛾增加,开白花的植株数量增多,说明花色的变化与传粉者的选择作用有关。蜂鸟迁徙离开,开红花的植株数量减少,说明红色的花更容易吸引
15、蜂鸟完成传粉。植物的快速反应适应了传粉者的改变,有利于植物花粉的传播,即有利于繁殖。16某生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非常大、没有基因突变、没有自然选择、没有迁入和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3)假如该生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个类型个体,并且AabbAAbb1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
16、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4)假定该生物种群是豌豆,则理论上该豌豆种群子一代中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解析】(1)一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题干条件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子代aa的基因型频率为0.50.50.25。(3)Aabb、AAbb产生的配子中Abab31,故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AAbbaabb)占3/43/41/41/45/8。(4)豌豆是严格自花受粉生物,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30.41/40.4,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1/20.2。【答案】(1)0.5(2)0.25不会
17、(3)5/8(4)0.40.217某些科研人员在农科站研究奶牛,发现牛厩中的苍蝇很多,影响了牛群的健康,人们用DDT溶液喷洒在牲口圈内和牛身上(DDT是一种杀虫剂,能杀死几乎所有苍蝇)。但一周后,苍蝇的数目再次增加,工人再次喷洒DDT,得到类似于第一次喷洒的结果多数苍蝇都死了,然后苍蝇的群体再次扩大,工人又一次喷洒DDT,经过45次重复喷洒后,DDT能杀死的苍蝇越来越少,直至最后全无杀虫效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有人认为可能是所使用的DDT本身失效了,请你提出一个方案检验这个假设:_。(2)有人认为是DDT对苍蝇的抗药性差异进行了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检验这个假设
18、:_。【解析】在自然选择学说中:选择是进化的动力,遗传和变异是内因,选择是定向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定向选择的最终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根据变异的不定向性,可知苍蝇的个体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经过DDT处理进行选择,就把抗药性强的个体选育出来,这样一代一代地选择下去,苍蝇中就保留了具有强抗药性的个体。为了说明苍蝇对DDT的抗药性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必须设计人工选择实验作为对照。在人工选择的实验中,每一个家系设两组,一组用DDT处理,观察苍蝇的抗药性,决定保留还是淘汰;另一组不做处理,用来证明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在突变的基础上进行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由于使用了DD
19、T。为了说明DDT对苍蝇无效,不是DDT本身失效所致,我们可以通过对照实验加以证明,也可通过化学方法验证。【答案】(1)方法1:将DDT喷洒在非实验区,看能不能杀死苍蝇。如果能杀死,证明DDT没有失效;如果不能杀死,证明DDT失效(方法2:用化学方法分析,看DDT的化学成分是否发生改变。若发生变化,说明DDT失效;若未发生改变,说明DDT没有失效)(2)将苍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混合饲养,自由交配,每代都用DDT处理,并且逐渐加大剂量,培养10代。乙组:分成若干瓶,每瓶中放一对苍蝇,让其繁殖为一个家系。将每个家系平均分成A、B两瓶,A瓶喷洒DDT,B瓶不喷洒DDT。若A瓶中苍蝇死亡率高,这个家系淘汰;若B瓶中苍蝇死亡率低,则将B瓶保留下来,再一对一对分开,让其繁殖成若干家系,再按前法分成两瓶,并分别处理饲养,继续选留死亡率低又没有经过DDT处理的类型。每经过一次测试和选择,都增加DDT的剂量。如此经过10次选择,比较甲、乙两组苍蝇的抗药性是否相同。若相同,可说明苍蝇是在突变的基础上经过自然选择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若不相同,则说明不是DDT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