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下图为“某高一学生绘制的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读图,完成第13题。1.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A.15B.10C.40D.302.影响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医疗卫生水平较低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A.B.C.D.3.如上图表示某一国家人口增长转变的四个时期,其先后顺序应为()。A.B.C.D.解析: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可用图中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第2题,国目前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呈现负增长,应为发达国家,其经济水平高,生育率低。
2、第3题,人口增长的转变过程为早期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死亡率逐步下降的“高低高”模式转变,而后出生率下降,呈现“低低低”模式。答案:1.A2.B3.B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第45题。年份项目2000年2010年全省总人口(人)74 382 80978 659 903人口比例(%)苏南33.7141.38苏中23.1220.80苏北43.1737.824.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
3、最大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5.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A.B.C.D.解析:第4题,区域的人口数量变化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方面,而省内区域的迁入人口来源又包括省内迁入和省外迁入两种;经计算知B项正确。第5题,由人口年龄结构图知,20002010年,014岁人口比例下降,人口增长变慢;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
4、,就业压力增大;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升高,老龄化进程加速。因此正确,选B项。答案:4.B5.B6.下表中反映人口合理容量的数据是()。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45万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5万2006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30万预测2015年供养的人口数量35万A.25万B.30万C.35万D.45万解析:人口合理容量是某地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答案:A(2013安徽文综)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第79题。7.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8.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5、)。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9.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A.劳动力指向型和原料指向型工业B.技术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工业C.动力指向型和劳动力指向型工业D.原料指向型和技术指向型工业解析:第7题,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速度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速度较快,城市化水平在30%70%;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速度缓慢,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逆城
6、市化是由于交通拥挤、治安混乱、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的“空心化”现象。由图中城市化水平和就业结构可知,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中期阶段。第8题,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过程,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导致城市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城市化的动因。城市化的本质是由于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过程,即表现为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由图可看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不断提高,但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增速较缓,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低于第三产业。第9题,工业对就业的带动
7、作用主要是通过发展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吸引劳动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工业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主要是促进农业的工业化,即发展原料指向型工业。同时,由于中小城市资金和技术缺乏,发展劳动力和原料指向型工业比较合适。答案:7.B8.D9.A10.(2013广东文综)下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可知()。A.城市空间形态呈放射状,多中心结构特征明显B.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齐全C.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D.外来人口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其生活区位于城市新开发区解析:由图可知,城市空间形态为扇形结构;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位于城市
8、的西南部、东北部和北部;外来人口生活区分布较广,主要靠近城市远郊农业、农村区。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以及轻工业、商服就业人口区,主要从事农业、传统工业、商业、轻工业和服务业等活动;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靠近科研文教区,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答案:C下图是“某城市热岛形成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112题。11.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上空多尘埃物质B.城市绿地面积小C.人类生产、生活释放大量的热量D.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12.如果该城市的热力环流圈的空间半径为1015千米,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该城市建设的工业卫星城应该距离城市()。A.56千米B.1
9、213千米C.1618千米D.100150千米解析:第11题,四个选项均为城市热岛的成因,但主要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释放大量的热量,即C项正确;其他三项对城市热岛现象起到了加剧的作用。第12题,A、B两项所说的距离均在城市热岛所形成的热力环流范围内,在此设置工业卫星城将加剧城区的大气污染;D项离城区太远,增加了交通运输费用,不是最合适的区位。答案:11.C12.C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甲鱼营养价值认识的加深,原来无人问津的甲鱼开始价格飞涨,江汉平原就有很多人开始人工养殖甲鱼。但自然生长的甲鱼要七年才能成熟上市,饲养者便在冬季采用温室饲养甲鱼,使其三年便可上市。此后,甲鱼价格大幅下跌,于
10、是有的人转向观赏龟的饲养。根据材料完成第1314题。13.从以上材料可见,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A.气候B.政策C.地形D.市场14.甲鱼只养三年就能上市,这是因为人们改造了()。A.光热条件B.土壤条件C.交通条件D.地形条件解析:第13题,市场需求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第14题,依据材料,“饲养者便在冬季采用温室饲养甲鱼,使其三年便可上市”,改造的是甲鱼生长的光热条件。答案:13.D14.A下图表示三个农业区的基本情况,读图完成第1516题。15.假设地区投入劳动力数量多,那么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A.传统稻作农业B.现代混合农业C.商品谷物农业D.种植园农业
11、16.假设两地投入的劳动力数量较少,则关于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东北三江平原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与地相同B.地农业具有灵活性,可根据市场的需求调节种植业与畜牧业的比重C.我国西北地区特别是地广人稀的地区,其地域类型与地相同D.提高地区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是提高机械化水平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和读图分析能力。由图知地区种植业比重较高,而畜牧业比重很低,农产品商品率很低,最可能为选项中的传统稻作农业;地区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相差不大(大约都为50%),且商品率较高,应为现代混合农业;地区种植业比重较低,畜牧业比重很大,且商品率较高,应为大牧场畜牧业。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商品
12、率较低,提高大牧场畜牧业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是建人工草场,培育优良牧草。答案:15.A16.B下图为“工业部门产品成本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718题。17.下列产业布局与甲、乙两类工业的区位要求分别相符的是()。A.上海将建成国际金融、船运中心上海将建迪斯尼乐园B.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宝钢建于上海C.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在大连建水产品加工厂D.在武汉建棉纺厂在温州建鞋、帽批发中心18.目前丙类工业分布的趋势是()。A.由乡村向城市转移B.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C.由我国内地向沿海地区转移D.由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解析:图中甲类工业科技投入占比重最大,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等
13、。乙类工业原料投入占比最大,为农产品、水产品加工工业。棉纺厂的劳动力投入占比最大。丙类工业工资投入占比最大,其不断趋向于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布局,当前有从城市向农村、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由我国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答案:17.C18.D19.下列关于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错误的是()。A.水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B.印染厂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地区C.发电厂设置在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远离居民区和农田的地方D.化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大风频的上风地带和河流上游地区解析:化工厂污染空气和水源,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盛行风的下风向、城区河流的下游。答案:D读“某工业
14、地域生产示意图”,完成第2021题。20.导致众多工业部门在该工业地域集聚的主要原因是()。A.各企业之间存在生产联系B.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因素C.当地政府的行政规划D.区域内雄厚的科技力量21.该地域工业生产联系的突出优点是()。A.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产品质量B.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降耗减排C.减少劳动力数量,降低劳动成本D.减轻运输压力,节约运输费用解析:由图可知,该工业地域工业部门间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即生产工序上的联系。该地域对发电的废热及矿渣等进行了循环再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答案:20.A21.B读图,完成第2223题。22.适合航空运输的是()。A
15、.B.C.D.23.货物的最佳运输方式是()。A.公路B.铁路C.河运D.海运解析:第22题,重量小,价值高,运距远,最适合空运。第23题,重量轻,运距近,最适合公路运输。答案:22.A23.A下图是“某城市交通线路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425题。24.该市规划修建从甲到乙的铁路线,从造价、路程、环境等方面考虑,在四条待选线路中,你认为较合理的是()。A.B.C.D.25.该市规划建设一个大型百货商场,在甲、乙、丙、丁四处中,你认为较合理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24题,线路穿越等高线较多,造价高,修建难度大;线路路程太长;线路穿越市区,对环境影响较大。故线路最合理。第2
16、5题,丙处位于城区,靠近公路、街道,交通便利,人口密集,适宜建设大型百货商场。答案:24.B25.C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完成第2627题。26.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27.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小农经营B.集约化程度低C.商品率高D.科技水平低解析:第26题,据图分析,水窖集雨为作物种植提供灌溉水源,作物种植为饲料加工提供秸秆、为沼气池提供原料,沼气为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供暖,沼渣作为
17、肥料还田。第27题,该园区农业生产具有科技投入多、集约化经营和面向市场的特点。答案:26.D27.C28.“愚公移山”的故事体现了人地关系思想的()。A.环境决定论B.人定胜天论C.天人相关论D.人地和谐论解析:“愚公移山”反映出人类可以战胜一切的观点,即人定胜天论。答案:B读“我国东北地区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完成第2930题。29.在世界其他地区,生产木糖醇的原料主要是林木,在我国则主要使用玉米芯。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我国用玉米芯作原料抽取木糖醇的主要好处是()。A.保护森林资源B.减轻酸雨危害C.推动工业化的进程D.推动城市化进程30.有关该地发展玉米芯综合产业链,对当地社会、经
18、济、环境产生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B.减轻空气污染和水污染C.挤占本应种植粮食作物的大量土地D.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解析:我国用玉米芯作原料抽取木糖醇,起到了保护森林资源的作用。玉米芯的综合产业链不仅获取了木糖醇,而且木糖渣可用作栽培食用菌的填充料,这样可以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减轻玉米芯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和玉米芯腐烂产生的水污染。答案:29.A30.C二、综合题(共5小题,共55分)31.(8分)根据表中数据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2003年北京市和河南省人口变动自然增长率(%)总增长率(%)北京市-0.0155.29
19、2河南省0.5640.562(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最可能的原因是。(2分)(2)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其人口数量的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2分)(3)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为,影响人口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2分)(4)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2分)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从表中信息可知北京人口的增长主要是人口的迁入,这和北京发达的经济密切相关,也是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的一种影响的具体体现,这种影响在我国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中也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并且总体上人口还是增加的。答案:(1)高外来人口迁入(2)低人口迁出(3)增长经济
20、因素(4)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32.(9分)读“某城市空间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1)按城市功能划分,A、B、C三地中属于商业区的是(填字母)。(1分)(2)大城市中心人口向郊区迁移,在发达国家这种现象称为,试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4分)(3)该地区煤、铁资源丰富,按能否再生的性质分类,它们都属于资源。在此资源基础上该地发展了钢铁工业,请从保护环境角度判断其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4分)解析:图中B位于城市中心区、多条道路交会处,最有可能为商业区。钢铁工业污染较重,应布局在盛行风下风向、流经城区河流的下游方向,并远离主城区。答案:(1)B(2)逆城市化人们为了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郊区
21、和农村环境比大城市中心好(或大城市中心环境不断恶化);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并且交通便利。(3)非可再生合理。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地处河流的下游;远离主城区。33.(12分)读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1)副业、渔业、林果业分别在甲、乙、丙三地何处发展较为合理?(3分)甲地应发展业;乙地应发展业;丙地应发展业。(2)计划在处建化工厂、石油输出港、自来水厂,分别应建在何处较为合理,试述理由。(9分)化工厂应建在,理由:。石油输出港应建在,理由:。自来水厂应建在,理由:。解析:本题考查工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结合图示风向、河流流向、等高线、矿产、城区位置等信息即可回答。答案:(1)林果副渔(2)接近原料地,
22、位于与城市主导风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地势平坦,港阔水深位于流经城市河流的上游34.(14分)唐代以来,嘉兴一直是富庶繁华之地,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现在嘉兴市的“零资源经济”又享誉全国。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嘉兴没有发达的畜牧业,却造就了“皮革之都”海宁,拥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桐乡;嘉兴没有茂密的森林,却成就了木业大县嘉善;棉花和化纤资源并不丰富,却涌现了服装大县平湖市。嘉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了生产资料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的产业,崛起了一批在省内外乃至国内外都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优势的区域规模经济和特色产业,诞生了这种被经济界称作“零资源经济”的现象。材料二:嘉兴市的地理
23、位置图和交通图。材料三:19792006年嘉兴市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变化图。(1)试分析嘉兴市历史上农业发达的自然原因。(3分)(2)改革开放以来,嘉兴市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3)试分析嘉兴市出现“零资源经济”现象的社会经济原因。(4分)(4)目前嘉兴市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哪些不足?请指出今后嘉兴市经济的发展方向。(4分)解析:第(1)题,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第(2)题,依据材料三回答。第(3)题,“零资源经济”主要与市场需求大、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等因素有关。第(4)题,由材料可知,嘉兴的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工业类型
24、以资源、劳动力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污染严重。答案:(1)嘉兴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2)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波动上升;从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向工业化阶段转变。(3)优越的地理位置,嘉兴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消费市场的扩大;把握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4)不足:利用廉价劳动力,发展资源消耗型工业,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低。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发展方向: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经济
25、发展模式发展。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35.(12分)读图1和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图1中阴影甲地区是我国(“冬”或“春”)小麦的主产区。阴影乙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绿洲农业区,说明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5分)(2)图中阴影甲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本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对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试分析造成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3分)(3)图2为甲地区某农庄的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该示意图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有哪些?依据图中信息对应说明其在图2中的具体
26、表现。(4分)解析:第(1)题,甲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是冬小麦的主产区;乙地区位于我国西北河西走廊一带,气候干燥,水资源较为紧缺;应该采取的对策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及恢复植被等。第(2)题,结合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关系分析。第(3)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答案:(1)冬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水资源较少且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土壤盐渍化、荒漠化严重,土壤贫瘠,生产结构不太合理等。基本对策:节约用水,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施退耕还牧、退耕还草等。(2)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自然原因;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3)生态持续发展。表现:利用秸秆、粪便制造沼气,沼渣、沼液为稻田提供肥料;地热供暖。经济持续发展。表现:利用农产品、地热温泉等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服务、旅游等相关产业。社会持续发展。表现:客房、餐厅、酒厂等部门的开发增加了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