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考纲析考情明考向考纲解读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题型备考指南考纲下载核心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016课标,37(2)题,10分2014课标卷,9题,4分2014课标卷,89题,8分选择题综合题命题重点:今后,以区域图为载体,结合人类活动,运用整体性的原理解释地理现象,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考查形式: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难度系数0.5左右。热点探究: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命题方向来看,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问题,以自然带的分布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直是高考的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2016课标,1011题,8分2014大纲卷,45题,8分2013课标卷,6题,4分2013课标卷,8题,4分2013课标卷,37(1),(2)题,14分选择题综合题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定位知识体系预览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能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核 心 知 识 再 现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
3、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高 分 素 养 提 升(2017西安一模)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A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A B C D解析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是地貌对
4、土壤的影响,故B错。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错误。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答案(1)A(2)D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
5、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植物动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植物气候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
6、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真 题 考 向 探 究考向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1(2015江苏地理,6)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安第斯山脉的隆起使山脉东西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西侧主要流向太平洋,东侧主要流向大西洋。由于安第斯山脉分布在大陆西侧,故地表径流主要流向大西洋。故选B。答案B2(2014江苏地理,12)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
7、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1)(2)题。(1)“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2)“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A地理位置 B灌溉系统C农业科技 D水力资源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利用古代经典散文叙述来分析地形地貌特点的能力。古文描述的是群山环绕的疏朗空旷之地,地形可能为山间盆地。第(2)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形成的影响因素。通过题意可知“桃花源”这种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其形成与山间盆地的独特地理位置关
8、系密切。答案(1)C(2)A考向二地形与气候的关系32016课标,37(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解析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生活都需要大量的食物来源,在堪察加半岛上,空间狭小,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漫长都不利于植被的生长。食物来源不足,限制了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
9、数量。答案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核 心 知 识 再 现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中游的河床和湖泊以及下游三角洲有何影响
10、?提示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会引起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中游河床和湖泊淤积,导致河床抬升和湖泊蓄洪能力降低,易引发洪涝灾害;河流入海口泥沙淤积,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增加。高 分 素 养 提 升(2014海南地理,21,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如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10分)解析通过经纬度定位,此岛位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附近。“冷”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寒流影响(西风漂流)。“湿”是因为纬度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温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少)、地势低平(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答案(该岛
11、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要素的分析法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2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
12、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真 题 考 向 探 究考向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1(2015新课标,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
13、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1)(2)题。(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2)推测19921997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第(1)题,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沉积为主,则海水变浅,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大。反之,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侵蚀为主,则海水变深,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越小。图中两者距离19751978年扩大,此后总体减小,故先以淤积为主、后以侵蚀为主。故D正确。第
14、(2)题,19921997年期间两者距离缩小,说明泥沙沉积作用减弱,黄河入海泥沙减少,只有B项所述能出现这一现象。故B正确。答案(1)D(2)B考向二地理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2(2014全国卷,89)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2)题。(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距离美洲大陆,自然
15、环境单一封闭,生物进化慢,特有动物多。第(2)题,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受海洋影响大,气温日较差小;位于热带,海拔较低,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位于热带但有寒流经过,因此耐寒和喜暖的动物均可生存。答案(1)B(2)C考向三贝加尔湖与湖区环境的相互关系3(2015四川文综,1112,8分)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下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据材料完成(1)(2)题。(1)贝加尔湖()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较厚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2)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 B融冰时使气温升高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解析
16、第(1)题,贝加尔湖结冰主要原因应是纬度高,冬季气温低;湖面中心结冰应晚于边缘;位于山谷气温应偏高不会导致冰层较厚;北部纬度高于南部,气温比南部低,封冻期长于南部,A、B、C项错误,D项正确。第(2)题,贝加尔湖与陆地相比,湖水热容量大于陆地,故夏季增温慢,气温低,冬季降温慢,气温高,减小了气温年较差,A项正确。结冰时放热不会使气温降低,融冰时吸热不会使气温升高;湖水结冰冰层使水汽含量少,不会增加空气湿度,A、B、D项错误。答案(1)D(2)C主观题常考的15题型之六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题目题 型 解 读该类型问题多以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它对地理环境
17、的影响,其答题思路是先确定自然地理要素是什么,其次是该要素对其他要素有什么影响,及什么要素对该要素有什么影响。角度一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二以地理关联图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典 题 示 例(2017武汉质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图中阴影区过度灌溉对河流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12分)样卷展示得分:9分样卷剖析失分原因:未能答出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内容。扣3分。对“影响”给出的答案较完善。答案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过度灌溉导致下游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
18、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营养物质减少,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强,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生物多样性减少,下游生态系统破坏。(任答3点,每点3分)4答 题 模 板涉及事物与问题答题要素与思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土壤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牵一发而动全身明确主导要素的变化由这一个要素的变化分析其他要素的变化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从地理位置入手,联系气候、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等要素特征,综合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解释地理现象或成因方面的运用例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要从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等方面分析;利
19、用整体性原理解释桂林山水的成因,要结合气候(降水)、水、岩石、生物等方面分析分析推测某一地理现象或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实 践 应 用(经典高考题)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解析分析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原因时可按下列思路思考:罗布泊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过
20、度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河口向湖心移动三角洲向湖心前进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泥沙减少三角洲位置后退。答案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课后作业一、选择题(2013安徽文综,3233)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1曲线、分别代表()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2风化壳
21、厚度()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解析第1题,由图中自然带热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热量条件的变化引起的;由自然带热带森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曲线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降低,应代表降水;曲线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升高,应代表蒸发。第2题,风化壳的发育厚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图中风化壳厚度甲大于丁主要是因为甲地降水量大,温度低,蒸发微弱,空气潮
22、湿;乙大于丙是因为乙地降水量大,气温高,植被茂盛;刚果盆地位于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位于苔原带,由图可知刚果盆地风化壳厚度总体上要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属于热带荒漠草原带,恒河平原属于热带森林带,由图可知伊朗高原风化壳厚度要小于恒河平原。答案1.B2.C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读图回答34题。3按图中字母顺序将地表侵蚀、地表起伏大、水土流失、植被条件差填入,其顺序正确的是()A BC D4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降水集中等导致的直接结果
23、是水土流失,故d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退化、地表侵蚀,故c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b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故a为地表起伏大。第4题,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道中淤积,从而影响内河航运。答案3.D4.A(2017北京东城区期末)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5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A BC D6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7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解析第5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
24、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故A项正确。第6题,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故D项正确。第7题,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使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B项正确。答案5.A6.D7.B(2017江淮十校联考)读世界海陆分布局部区域图,完成89题。8关于图中城市间距离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b间将缩小a、b间将增大c、d间将
25、缩小b、d间将增大A B C D9某些年份,e沿海地区海面温度异常升高,关于这一现象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西北太平洋海域台风增多B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可能出现洪涝C我国南方地区夏季可能出现干旱D我国北方易出现暖冬解析第8题,a、b间有东非大裂谷,受张裂作用影响,间距将增大。b、d间既有东非大裂谷,还有大西洋中脊张裂边界,所以距离将增大。第9题,e沿海地区海面温度异常升高,即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我国北方出现暖冬。西北太平洋台风增多和我国北方夏季洪涝、南方夏季干旱都是反厄尔尼诺现象,即拉尼娜现象。答案8.B9.D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
26、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011题。10近二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C森林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11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因素可能是()耕地面积增加 水库面积增加经济林面积增加灌溉面积增加A B C D解析第10题,2012年与1990年相比,河流径流量趋于平稳,含沙量减小,说明该流域森林覆盖率上升。第11题,修建水库与种植树木都会起到调蓄作用,使河流径流量稳定,含沙量减少。答案10.C11.B二、综合题12(2017河南十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
27、裂谷纵贯南北。境内多高原,受地势较高的影响,为热带草原气候。下图为非洲的自然带分布图和非洲东部区域图。材料二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往往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干、湿季,多分布于南北纬1020。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差异也较大。下图为内罗毕、约翰内斯堡和图利亚拉三地的气候资料图。(1)简述材料一右图中甲地多湖泊、沼泽和乙地悬崖林立的原因。(2)分析内罗毕、约翰内斯堡两地降水特点的成因,并解释图利亚拉降水较少的原因。(3)归纳非洲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并简述其成因。(4)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的相互联系角度,说明内罗毕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解析第(1)题,甲地多湖泊、
28、沼泽与其海拔高、蒸发弱、降水多、相对周围地势低等特征有关。乙地悬崖林立主要与受内力作用,岩层断裂陷落有关。第(2)题,根据内罗毕、约翰内斯堡、图利亚拉三地气温、降水资料可以判断三地的降水特点,原因可以从影响降水的因素(大气环流、地形等)角度分析。第(3)题,根据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可以判断,其自然带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原因:赤道横贯中部,纬度上南北大致对称;气压带和风带在非洲大陆对称分布;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形单一。第(4)题,内罗毕地区位于赤道附近的东非草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发育的植被为热带草原,河流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答案(1)甲地:地处高原,气温相对较低,蒸发较弱;受赤道低气
29、压带控制,降水较丰富;地势较低,河流的补给量大。乙地:受内力作用,岩层断裂陷落。(2)内罗毕:35月和1012月,气温较高,大气对流强,降水较丰富;反之降水较少。约翰内斯堡:1月气温高,大气对流强,降水丰富;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受副高控制,降水稀少。图利亚拉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3)分布规律: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成因:赤道横贯中部,纬度上南北大致对称,气压带和风带在非洲大陆对称分布;非洲为高原大陆,地形单一。(4)内罗毕地区位于赤道附近,为高原地形,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在其影响下,河流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为热带草原的发育提供了条件。13(20
30、17安徽“江淮十校”协作体联考)“湿地”,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蓄径流等多种基本生态效益。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东北地区沼泽地分布图。材料二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1)简析东北地区大面积沼泽地的形成条件。(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指出三江平原沼泽地发展趋势对该区自然环境的影响。解析第(1)题,大面积沼泽地一般具有地势低洼、来(降)水量大、排水不畅的共同特点。东北地区纬度高,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气温低、蒸发弱和冻土层阻碍地表水下渗。第(2)题,自然地理环
31、境由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图示三江平原沼泽率降低,湿地面积萎缩,水环境趋于恶化,对气候、水文、生物等环境要素影响明显。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夏季降水多;河网较密,径流丰富;土质黏重、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2)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淡水资源减少;气候趋于干燥;旱涝灾害增加;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习目标定位知识体系预览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理解气候分布与自然带之间的关系。2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3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
32、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考点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题1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核 心 知 识 再 现1地域差异的形成2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世界气候类型陆地自然带3主要陆地自然带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可以区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它们的空间分异主要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制约。分布植被因纬度和热量条件差异分出的种类森林自然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森林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苔原带等草原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以草本植物为主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干旱地区旱生植物热带荒漠自然带和温带荒漠自然带高 分 素 养 提 升(2015安徽文
33、综,23)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完成下题。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A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解析本题考查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示地区为北非和西亚,为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形成荒漠带。答案A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的对应关系在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中,以下几点需要同学们注意:1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基本一致的是热带雨林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带与热带草原气候。2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荒漠带的对应中,气候使用的是“沙漠”,自然带使用的是“荒漠”。3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4、4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5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在各地的降水特征不同,对应的植被可能是森林、草原和荒漠三种类型(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上为森林,200400 mm为草原,在200 mm以下为荒漠)。真 题 考 向 探 究考向气候类型与植被发育对应关系原理应用1(2013课标,6)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回答问题。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解析据材料信息可判断出该区域为45N的北美
35、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受西风带影响,山脉西坡山麓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因山麓海拔相对较高,其自然植被应为针阔叶混交林。答案C2(2013课标,8)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完成下题。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A地 B地 C地 D地解析根据题中材料可知,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地由于地势高,年平均气温低,不适合樟树生长,地位于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过高,也不适合樟树生长。图中地虽然温度适合,但由于位于沿海平原地区且处于夏季风背风坡,降水较少,对樟树生长不利,而且人类活动多,不可能形成樟树的集中分布区,故排除地。B项正确。答案B主题2 水平地域
36、分异规律核 心 知 识 再 现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重要因素水分热量成因总结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例证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总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吗?提示不一定,南北美洲西海岸的自然带是南北延伸,南北更替。高 分 素 养 提 升(经典高考题)阅读材
37、料,回答问题。材料上图是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航线和P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分析P大陆自然带分布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解析P大陆为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地域分异主要有两大特点:大分水岭东侧自然带南北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整体从沿海向内陆呈半环状变化,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答案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在分析纬度地带分异
38、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2在分析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真 题 考 向 探 究考向一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2014大纲全国,45)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1)(2)题。(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A海拔高 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解析第(1)题,由经纬网及海陆分布状况判断图示区域属于马来群岛的一部分,图中面积较大的岛屿
39、为爪哇岛。该区域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所以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第(2)题,据材料可知,K岛屿与大陆上的热带雨林相比,K岛没有种源和光照优势,海拔高也不是恢复植被的优势,火山灰可形成肥沃的土壤,利于植被生长。答案(1)A(2)C2(2015江苏地理,7)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题。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客家人南迁路线大致是由北向南,沿线自然景观差异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
40、律。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雨林。答案C考向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3(2012浙江文综,7)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题。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线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A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解析成都位于秦岭以南的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宝鸡位于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从宝鸡向西北到兰州再到酒泉,景观由森林向草原再向荒漠过渡。答案D4(2013山东文综,34)下图示意我
41、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完成(1)(2)题。(1)图中为()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解析第(1)题,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植被应该为草原,故选A项。第(2)题,东部森林植被分布南宽北窄,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因为夏季风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势力逐渐减弱,所以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植被的覆盖范围也逐渐减小。故选D项。答案(1)A(2)D考点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主题1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与表现核 心 知 识 再 现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
42、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来说,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下图),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3)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
43、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如针阔叶混交林带,在亚热带(台湾玉山)海拔可达2 800米,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只能到2 000米,而到了中温带(长白山)仅1 200米。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高、阴坡低。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分异规律?为什么?提示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高 分 素 养 提 升1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1)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A针阔混
44、交林 B常绿阔叶林C热带雨林 D荒漠(2)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水分 B热量 C海拔 D土壤解析第(1)题,该山地位于四川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山地基带带谱与所在纬度带谱一致,所以甲植被类型最有可能是常绿阔叶林。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山地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为森林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较少,植被带为荒漠草原。所以,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答案(1)B(2)A2(2010福建文综,34)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完成(1)(2)题。(1)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A自北向南增高 B
45、自西向东增高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2)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A海拔 B降水 C热量 D坡向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该地区雪线高度自西向东降低,自南向北增高。第(2)题,长江上游地区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雪线高度逐渐升高。答案(1)D(2)B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温度(热量或纬度)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而迎风坡雪
46、线低,背风坡雪线高地貌因素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季节因素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真 题 考 向 探 究考向一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与形成1(2016新课标全国,1011)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
47、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2)题。(1)磷高累积区是()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解析第(1)题,图中磷的累积量在4 000米到4 500米处最大,结合该山地理位置,该高度植被最可能是高山草甸带。故选A项。第(2)题,由图可知,2 000米到3 000米处,磷的累积量相对较少;相对磷高累积区,海拔低,气温高,不利于累积,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磷的累积量与生
48、物生产量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土壤含水量高,有利于磷的积累,所以C项正确;地表径流小,有利于磷的积累,所以D项错误。答案(1)A(2)C考向二垂直带谱及雪线的综合分析2(2016江苏地理,1718)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2)题。(1)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A山地针叶林带 B高山草甸带C高山苔原带 D冰川带(2)阿尔泰山南坡()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C此时季节为冬季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
49、洋解析此题组考查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及对区域地理特征的掌握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教授站在高山草甸带;阿尔泰山的南坡主要为针叶林;山上也存在山地牧场;根据“花草相映”可判断此时应为夏季;阿尔泰山南坡的降水主要为来自大西洋的西风。答案(1)B(2)D3(2015北京文综,1)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完成下题。太白山()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解析考查自
50、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植被的变化特点。太白山是秦岭主峰,秦岭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故太白山北麓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错;据“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知,“山的中腰”处降水多,B错;山的中腰处与山麓相比气温低,为针叶林带,C正确;“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知,“大稀大矮”为高山灌木,D错误。综上所述,选C项符合题意。答案C主题2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常考的类图像之十四)(2012北京文综,45)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所示山地()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C
51、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2)该山地位于()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审题指导】 从图中获取信息尝试自解(1)_(2)_答案(1)C(2)A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
52、极的变化规律。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全年大部分时间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海拔高度高于北坡;南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5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
53、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真 题 考 向 探 究考向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1(2015山东文综,910)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1)该山地可能是()A秦岭 B南岭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2)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解析第(1)题,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54、规律。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示意图找出基带的自然带。据图知,基带为暖温带荒漠带,秦岭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基带是森林带而不是荒漠带,A项错;南岭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项错;昆仑山北侧位于暖温带,基带是荒漠带,C项正确;喜马拉雅山北坡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带,D项错。综上,选C项。第(2)题,考查地域分异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文材料准确获取有效信息。甲、乙、丙三地均位于某地北坡,说明三地的海拔、光照、温度差别不是太大,植被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分差异引起的。故选B项。答案(1)C(2)B2(经典高考题)下图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1)(3)题。(1)该山3 000米以上东西
55、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 B较凉、较湿C较凉、较干 D较暖、较干(2)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上升气流 D下沉气流(3)该山可能位于()A四川 B新疆 C安徽 D山西解析第(1)题,该山3 000米以上,两个山坡的自然带带谱都是四个,但是东坡自然带比西坡的海拔低,说明气温比西坡低;东坡的雪线比西坡低,说明东坡的降水更加丰富。第(2)题,一般情况下,河谷地带气候湿润,但是此处的河谷气候干旱,说明下沉气流的影响导致河水不易蒸发,影响降雨。第(3)题,我国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南北走向,且有高山冰雪带。也可用排除法获取正确答案,安徽、山
56、西的山脉没有高山冰雪带,新疆的山脉没有常绿阔叶林带。答案(1)B(2)D(3)A考点三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核 心 知 识 再 现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因素地区自然带和地表景观成因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地方性分布(现实状况)海陆分布南半球中高纬度苔原带、针叶林带无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北极地区冰原带无北极地区主要是北冰洋地形起伏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内地科迪勒拉山系西侧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
57、北更替,呈长条状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洋流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热带荒漠带沿纬线呈带状分布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或直逼海岸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欧洲西岸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向北延伸广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水分昆仑山麓温带荒漠带绿洲冰
58、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尼罗河谷地热带荒漠带绿洲尼罗河水灌溉【技巧点拨】 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判断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提示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微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高 分 素 养 提 升读图,完成12题。(1)图中岛屿两侧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自然
59、带成因相同的是()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地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体现了地方性分异。第(2)题,四个选项都属于地方性现象,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的陆地环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和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热
60、带雨林带。答案(1)D(2)C陆地自然带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陆地自然带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总结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
61、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真 题 考 向 探 究考向非地带性(地方性)分异现象及成因分析(2013海南地理,89)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1)(2)题。(1)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2)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 D地形解析第(1)题,根据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第(2)题,根据我国
62、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天然白桦林分布,具有非地带性现象,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生成天然白桦林。答案(1)C(2)D课后作业选择题1(2015广东文综,3)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依文献表述,该地带性是指纬度地带性,非洲西
63、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是典型的纬度地带性现象,故选A。B选项表现的是山地垂直地带性:C选项表现的是经度地带性;D选项表现的是非地带性现象,故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答案A(2014北京文综,1)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1日0时42分,我国为玻利维亚成功发射通信卫星。读下图,回答第2题。2玻利维亚()A东邻巴西,西临太平洋 B受寒流影响,多雾少雨C西南山地垂直带谱复杂 D城市多分布于平原地区解析据图可知,玻利维亚为内陆国,A项错误;玻利维亚西部为安第斯山脉,受秘鲁寒流影响小,B项错误;西南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纬度低,山地垂直带谱复杂,C项正确;该国地处热带,人口多分布于气
64、候相对温和的高原地区,D项错误。答案C(2014浙江文综,4)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读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完成第3题。3某贸易代表团7月从吐鲁番出发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A自咸海至阿拉木图呈现草原向荒漠的变化B在乌鲁木齐看到坡上有植被、顶部有积雪的山峰C锡尔河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增加D从阿拉木图往北走看到山地针叶林分布海拔高度不断上升解析咸海至阿拉木图,地处中亚腹地,气候干旱、自然景观变化不大,为荒漠景观,A项错误。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地区,受西风带影响,山地降水
65、相对较多,有植被分布,且海拔较高,顶部有积雪,B项正确。锡尔河流经干旱地区,沿岸地区引水灌溉,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减少,C项错。针叶林分布的海拔高度,此地区越向北、海拔越低,D项错误。答案B(2015天津文综,5)读下图,回答第4题。澳大利亚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4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A水系的分布特征 B地形的东西差异C热带荒漠的分布 D矿产的分布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热带荒漠受热量、水分规律性分布的影响而形成,呈现地带性分布规律,C项正确。答案C(2015江苏地理,1516)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
66、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气温较高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6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解析第5题,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水热条件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森林分布范围广,所以选D。第6题,森林分布主要受水分影响,地势较高区域,气温低,蒸发弱,水分条件好,河谷和
67、平地有冻土发育不利于树木生长,所以选C。答案5.D6.C(2017西安市质检)三江并流地区雪峰横亘,山高谷深,地貌类型多种多样。每年2至4月是云南的旱季,但下图中甲处却总会出现小雨季,导致怒江水位上涨,因正值沿岸桃花盛开,故称“桃花汛”。下图是沿27N所作的部分地区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7甲地出现“桃花汛”的主要原因是()A春季气温回升,对流旺盛B春季气温回升,冰川消融C西南风带来水汽,地形抬升D东南风带来水汽,地形抬升8金沙江部分河谷出现了如图所示的垂直植被带逆向分布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量 B水分C光照 D坡度解析第7题,怒江河谷是南部湿润气流北上和青藏高原冷空气南下的
68、通道,1月份以后青藏高原南侧的西南气流不断加强,甲地正好处于沿横断山脉爬升的西南气流和沿青藏高原南下的偏北气流的交汇之处,故春季多雨,引发了“桃花汛”。第8题,金沙江河谷属于典型的干热河谷,在地形封闭的局部河谷地段,水分受干热影响而过度损耗,这里的森林植被难以存活。缺水使大面积的土地荒芜,河谷坡面的表土大面积丧失,露出大片裸岩地。植被自下而上出现荒漠一灌丛一森林的演替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答案7.C8.B(2017郑州一中月考)下面的图中,甲图为从雅加达到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乙图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在甲图中,A处的大片森林中出现苔原植
69、被是因为()A受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B受海陆位置影响,属经度地带性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10在乙图中,B处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CB处有高山冰雪融化,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能滋润草地D受冬季风的影响,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解析第9题,A处的苔原植被处于亚寒带针叶林植被之中,应该是由于地势起伏而形成的,属非地带性现象。第10题,B处东西两侧均为温带荒漠、半荒漠、说明其距海洋远,降水少,由于B处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形成丰富的灌溉水源,滋润了土地,B处形成草原。答案9.D10.C11(2017山东青岛一模)
70、图示蓝山山脉所在地区盛产咖啡,2015年11月27日20:55(北京时间),北京某国际饮料公司与该国蓝山咖啡企业签订网上订单。下图示意蓝山地形分布。据此图回答下题。该国蓝山山脉东北坡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硬叶林 B热带雨林C热带草原 D针阔叶混交林解析该岛处在18N,属热带地区,排除A、D。由于处在东北信风带,该山脉东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故属于热带雨林,选B。答案B(2012山东文综,12)下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完成1213题。12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13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71、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解析第12题,由图可知,纵坐标由O到F体现的是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由山麓R地区向上自然带为山地草原带、高山草原带;横坐标由O到E体现的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地域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自然带位于温带荒漠带与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之间。通过以上分析可知,R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第13题,沿OF方向,以高山草原带山地草原带温带草原带之间的更替为例,可看出主要体现的是热量的变化,水分变化并不明显。答案12.B13.A14(2011江苏地理,13)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温度高C坡度大
72、,纬度低 D海拔高,降水多解析由图可知珠峰南坡相对高度大、基带的纬度低,海拔低,水热条件在垂直方向变化幅度大于北坡,因此A项正确;考虑坡向,北半球南坡为阳坡,相同海拔比北坡温度高,主要影响相同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差异,故B项错;坡度大小与自然带复杂程度无关,故C项错;山的南坡、北坡海拔应相同,故D项错。答案A读图甲和图乙,回答1516题。15据各自然带在图甲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高度越来越近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16据图乙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A全年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C全年炎热干燥D冬
73、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解析第15题,由图可知:ob自然带呈现从热带向寒带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以热量为基础,所以,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oa自然带的变化主要是水分差异形成的。第16题,由图可知非洲土地退化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应为热带草原气候。答案15.D16.B(2017安徽江南十校一模)下图为我国新疆地区雪线高程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完成1718题。17影响乔戈里峰、博格达峰和友谊峰雪线高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位置 B降水量C海拔 D纬度18影响甲处等值线数值特征及弯曲的主要因素是()A大气环流和地形 B海陆因素和洋流C坡度和坡向 D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解析第17题,影响雪线高程的因素
74、有纬度、地形等,因纬度高雪线低,纬度低雪线高,图中三座山峰的雪线总体自南向北降低,是纬度差异所致,故D正确。第18题,图中甲处等值线向东(数值较大处)弯曲,说明甲处雪线高程较低。甲处地处伊犁河谷地,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遇山地抬升而多地形雨,故雪线较低,则A正确。答案17.D18.A(2017山东德州模拟)读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图中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为地面年辐射差额(即地面热量年净收入),n/Lr为地面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读图完成1920题。19与所示的自然景观相一致的地区是()A亚马孙平原 B东非高原C江南丘陵 D西西伯利亚平原20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A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海拔从低向高的自然带分异规律B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C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D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解析第19题,地区地面热量年净收入大,说明位于热带;地面干燥指数小,说明气候湿润,则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景观与亚马孙平原一致。第20题,地面干燥指数越来越大,即越来越干燥,则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地面热量年净收入上,水分条件则没有太大变化,即热量条件差异,故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规律。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水热条件及组合的变化形成的。答案19.A2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