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漳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利用基因重组原理,有目的地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培育出更优良的新品种的方法是( )A. 转基因技术B. 杂交育种C. 多倍体育种D. 诱变育种2. 遗传信息从RNARNA途径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下列能够发生该传递途径的生物是 ()A. 烟草B. 烟草花叶病毒C. 噬菌体D. 大肠杆菌3. 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相关内容( )A. 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细胞外液B. 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液 组织液 细胞内液C. 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液 细胞内液D
2、. 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液 组织液 细胞外液4.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内容,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物进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B. 生殖隔离的形成并非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C. 环境条件适宜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改变D.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个体的基因型而发挥作用5. 下列有关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受精作用过程中,通过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B. 囊性纤维病患者因染色体缺失而缺少跨膜蛋白基因,不能合成跨膜蛋白C.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基因碱基对数目发生了改变D. 猫叫综合征患者是5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发生改变的结果6. 生物体内细
3、胞间通讯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图所示:图中的“化学物质”指的是什么()A. 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激素B. 细胞膜上受体所识别的酶C. DNA调节细胞功能所必需的物质D. 生物体吸收的食物分子7.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与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绝大多数酶是基因转录的重要产物B. 酶和基因都是细胞内染色体的组成成分C. 只要含有某种酶的基因,细胞中就含有相应的酶D. 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性状8.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也一定能改变生物的表现型B. 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碱基对序列的改变C. 人工诱变和自然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可以既无害也无
4、益D.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9. 下列关于复制、转录、逆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 )A. DNA复制与RNA逆转录的过程中所需的原料相同B. 多个核糖体与mRNA相继的结合能提升翻译效率C. 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有双链的解旋,但解旋的长度不同D. DNA 复制出现差错一定导致基因突变,但性状不一定改变10. 通过以下实验操作不容易达到预期目的的是()A. 分别向肝脏匀浆和自来水中滴加等量的盐酸,其pH改变是不同的B.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视野中可见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C. 在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增加代表雄性生殖器官的小桶的小球数D. 在调查某种较为
5、罕见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在患者家系中进行随机取样11. 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错误的是()A. 人体细胞内能进行b过程,不一定能进行a过程B. HIV在宿主细胞内能进行的过程有e、cC. 所有生物c过程都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D. 没有一种生物体内能同时进行以上五个过程12. 货币状掌跖角化病是一种遗传病,患者脚掌部发病一般从幼儿学会走路时开始,随年龄增长,患处损伤逐步加重。手掌发病多见于手工劳动者。下图为某家族中该病的遗传系谱,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家系图判断此病最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 代中患者与正常人婚配生女儿可避免此病的遗传C. 通过群体调查可推断此病的遗传特点D. 此病的
6、症状表现是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3. 下表是人体部分器官中细胞所表达的基因平均数:器官或细胞眼唾液腺皮肤甲状腺血细胞心脏表达基因的估计数193218630432381235059400下列叙述中不科学的是()A. 人体各器官表达的基因数目有差异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 血细胞所表达的基因的数目最多说明其遗传物质相对含量较高C. 人体各器官基因表达数目有差异说明细胞中所含蛋白质有差异D. 不同功能的细胞表达的基因不相同,这是与其不同功能相适应的14. 为获得果实较大、含糖量高的四倍体葡萄(4N=76),将二倍体葡萄茎段经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扦插栽培。研究结果显示,植株中约40%的细胞染色
7、体被诱导加倍,这种植株含有2N细胞和4N细胞,称为“嵌合体”,其自交后代中有四倍体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B. “嵌合体”产生的原因是细胞的分裂不同步C. “嵌合体”产生配子过程中,部分细胞染色体联会紊乱D. “嵌合体”个体自交也可产生二倍体、三倍体的子代15. 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或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B. 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和处,且电位大小相等C. 通过结构,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D. 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处兴奋的传递16. 用X射
8、线处理水稻(2N=24)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稻瘟病的植株Y,取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X射线诱发的基因突变为隐性突变B. 培育单倍体植株利用的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C. 上述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抗病植株可以产生多种可育配子D. 植株Y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逐代升高17. 在人类遗传病的调查过程中,发现6个患单基因遗传病的家庭并绘制了相应的系谱图(见下图)。6个家庭中的患者不一定患同一种遗传病,在不考虑突变和性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 家系、符合红绿色盲的遗传B. 若图中患者患同一种遗传病,则致病基因
9、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C. 家系中的父母均携带了女儿的致病基因,可能是软骨发育不全D. 若携带致病基因,则他们再生一个患病女儿的概率为1/818. 病人甲的甲状腺全部被切除,病人乙患甲减(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不足,促甲状腺激素含 量过高)。下列对他们所需补充激素的建议,正确的是A. 病人甲需要补充甲状腺激素,病人乙需要补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 病人甲需要补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病人乙需要补充甲状腺激素C. 甲、乙两人均需要补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D. 甲、乙两人均需要补充甲状腺激素,不需要补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19. 已知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群中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
10、密切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人感染该病毒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发挥免疫功能来消灭该病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能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都能对该病毒进行识别B.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特异性吞噬新型冠状病毒,依赖于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C. 人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无论是否侵入细胞,都可以与抗体结合并被清除D. 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机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20. 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 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
11、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 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21. 下图为某细菌 mRNA 与对应的翻译产物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一分子 mRNA 有一个游离磷酸基团,其它磷酸基因均与两个核糖相连B. 在该 mRNA 合成的过程中,核糖体就可以与之结合并开始翻译过程C. 多个核糖体在 mRNA 上的移动合成一条肽链提高翻译效率D. 一个 mRNA 有多个起始密码,所以一个 mRNA 可翻译成多种蛋白质22. 小菜蛾主要危害甘蓝、白菜、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雌雄个体间自由交配。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抗性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抗性对敏感型为显性。
12、某地为控制小菜蛾虫害,连年施用一定浓度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调查发现,该地小菜蛾抗性个体比例为84%。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该地小菜蛾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与敏感基因频率之比为32B. 该地小菜蛾种群中抗性杂合子的数量多于抗性纯合子的数量C. 若加大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施用浓度,则该地小菜蛾种群不会发生进化D. 若不再施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则该地小菜蛾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可能会下降23. 下图是玉米(2N=20)的育种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由和杂交得到的育种过程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 由到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C. 若的基因型为AaBbdd,则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
13、的1/4D. 由到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24. 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B. 沃泰默实验中的对照组排除盐酸直接作用于胰腺,并促进其分泌胰液的可能性C.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通过消化液作用于胰腺,并促进胰液分泌D. 斯他林和贝利斯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25. 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外最可能发生的是()项目测定值参考范围单位甲状腺激素103.16.3Pmol/L胰岛素1.75.020.0Pmol/LA. 组织细胞加速摄取葡萄糖
14、B. 其尿液中可能有葡萄糖C. 血糖含量将低于正常水平D. 此人体重可能会增加26. 如图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吞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和暴露抗原的作用B. 吞噬细胞中的酶能将抗原分解成碎片C. T细胞的抗原受体能识别抗原碎片,并与之结合D. T细胞的抗原受体识别抗原碎片后,直接分泌抗体等淋巴因子27. 研究发现,HIV能通过识别T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CD4和CCR5入侵T细胞。如果给AIDS患者注射大量用CD4和CCR5修饰过的人成熟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并入侵。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最后因红细胞死亡,HIV失去寄生的基础进而被吞噬、清除。下
15、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HIV侵入人体后先发生细胞免疫再发生体液免疫B. 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的原因可能是无法合成相应蛋白C. HIV 识别修饰过的人成熟红细胞体现了细胞间信息的交流D. HIV入侵的红细胞死亡后被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28. 下列关于优生措施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对预防遗传病有重要意义B. 基因诊断出不含致病基因的胎儿也可能患先天性疾病C. 孕妇血细胞检查无法确定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D. 经B超检查无缺陷的胎儿也可能患遗传病29. 图中A、B代表人体内的物质,代表体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若组织细胞为胰岛细胞,则饥饿时比处胰高血糖素浓
16、度低B. 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则比处CO2浓度高C. 若组织细胞骨骼肌细胞,则B可代表乳酸D. 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则A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30. 人体载脂蛋白apo-B基因在肝、肾细胞中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有4563个氨基酸,但在小肠细胞中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仅有2153个氨基酸(此两种蛋白质起始段氨基酸序列不变),原因是小肠细胞中的脱氨酶将apo-BmRNA上的一个碱基C胞嘧啶氧化脱氨基编辑后转变成了U,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脱氨酶能识别并结合RNA的特定序列B. 脱氨酶导致apo-B基因发生基因突变C. UAA是终止密码子,导致翻译提前终止D. 该机制导致同一基因控
17、制合成不同蛋白质载脂蛋白分子(含2153个氨基酸)二、非选择题31. 人体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由肾皮质、肾小管周围间质细胞和肝脏分泌的一种激素样物质,能够促进红细胞生成。当机体缺氧时,低氧诱导因子(HIF)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的低氧应答元件(非编码蛋白质序列)结合,使EPO基因表达加快,促进EPO的合成,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过程是_,需要_酶的催化;过程中,除mRNA外,还需要的RNA有_。(2)请用中心法则表示上图中HIF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_。(3)HIF基因的本质是_其独特的_可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HIF在_(填转录或翻译)水平调控EPO基
18、因的表达,促进EPO的合成。32. 现代考古证实,水稻起源于1万多年前中国的一种野生稻,这种野生稻经过人们数千年的培育,发展成为今天数百个品种的水稻,使水稻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野生稻和现有水稻分属于两个物种,原因是两种生物之间存在_。(2)培育过程中,在水稻种群中发现了一株“大果穗”的突变植株,其自交的后代既有“大果穗”的植株也有“小果穗”的植株,说明获得的突变植株是_。(3)现有甲、乙两个不育系水稻,当温度超过233时,甲表现为雄性不育;温度低于233则恢复育性并可以自交产生籽粒。乙不育系水稻的雄性不育起点温度为26,其育性与甲相同。育种工作者用上述不育系水
19、稻与正常水稻杂交制备高产水稻杂交种子,若环境温度变化较大,应选用_(选填“甲”或“乙”)不育系水稻,原因是_。33. 德国小蠊(二倍体)是常见的室内害虫,长期使用杀虫剂后发现其抗药性增强。(1)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抗药性主要是由基因S突变成抗性基因s导致的。第一年随机取样的德国小蠊个体中SS、Ss、ss三种基因型比例分别为10%、20%、70%,则抗性基因s的频率为_。因杀虫剂的持续使用,第二年抗性基因s的频率增长到90%,则第二年抗性个体比例为_。(2)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杀虫剂杀灭效果越来越差的原因:_。(3)德国小蠊雌性性染色体为两条X染色体(XX),雄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XO)。若德
20、国小蠊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则该个体的性别是_性,其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目是_。34. 研究表明,下丘脑视前区(POA)和背内侧(DMD)两个区域直接参与体温调节。POA兴奋时促进散热,DMD兴奋时促进产热,而且POA对DMD有显著抑制作用,作用过程如图所示。(1)在寒冷环境中,图中感受刺激后,神经细胞膜上产生的变化是由_当神经冲动传导到时,引起该处结构的信号变化是_;兴奋在上的传递是_(单向双向),原因是_。(2)当兴奋传至肾上腺,后者分泌肾上腺素并作用于脂肪细胞上的相应受体,促进的物质分解代谢过程加快的过程是图中_(多选),使产热增加。(3)气温升高,POA神经元的兴奋经相关神经调节散热,
21、发生在皮肤上的主要反应是_等(至少2点)。(4)进一步研究发现,POA神经元持续兴奋会产生“低体温症”(与环境温度无关),分析其原因_。35. 近期,我国及世界部分地区爆发了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发的肺炎,这种病毒传染性极强,经科学家对分离出的病毒进行研究,已基本确定为类似SARS的RNA型变异病毒。请回答下列问题:(1)科学家在确定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时所用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是_。(2)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内环境后_细胞产生抗体,当其侵入细胞后,需通过_免疫释放病毒,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3)该病毒遗传物质比噬菌体遗传物质更容易变异,理由是_。(4)可以用同位素标记法研
22、究该病毒遗传物质的种类,将宿主细胞放在含某种有放射性标记的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再用该病毒侵染被标记的宿主细胞,一段时间后收集子代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培养基中的各种核苷酸能不能都标记?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漳州市2020-2021学年(上)期末高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生物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 利用基因重组原理,有目的地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培育出更优良的新品种的方法是( )A. 转基因技术B. 杂交育种C. 多倍体育种D. 诱变育种【答案】B【解析】分析】诱变育种的方法是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等方法获得众多的突变体,然后从中筛选出优良类型,该育种方法带
23、有盲目性,其原理是基因突变;多倍体育种的方法是利用了多倍体中含有物质丰富的特征进行多倍体的培育过程,该过程常用的方法是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通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从而获得多倍体;转基因技术是基因工程育种的方法,其原理是基因重组,优势是能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杂交育种的方法是通过杂交、自交实现了新品种的培育,该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其典型优点是通过杂交能使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上,进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详解】杂交育种是一种最常规的育种方法,它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更优良的新品种。即B正确。故选B。【点睛】2. 遗传信息从RNARN
24、A途径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下列能够发生该传递途径的生物是 ()A. 烟草B. 烟草花叶病毒C. 噬菌体D. 大肠杆菌【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考查中心法则的理解。由RNARNA说明了RNA的复制,该过程只发生在RNA病毒中,B正确,ACD错误。故选B。3. 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相关内容( )A. 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细胞外液B. 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液 组织液 细胞内液C. 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液 细胞内液D. 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液 组织液 细胞外液【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的称
25、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60%。存在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详解】因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所以是血浆、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所以是淋巴;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所以是细胞外液。所以图中的名称依次是细胞外液、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细胞内液。即B正确。故选B。【点睛】4.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内容,判断下列叙述中
26、,不正确的是( )A. 生物进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B. 生殖隔离的形成并非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C. 环境条件适宜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改变D.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个体的基因型而发挥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生物进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A正确;B、生物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B正确;C、环境条件适宜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由于发生基因突变等原因而发生改变,C正确;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个体的表现型而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D。5. 下列有关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受精作用过程中,通过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
27、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B. 囊性纤维病患者因染色体缺失而缺少跨膜蛋白基因,不能合成跨膜蛋白C.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基因碱基对数目发生了改变D. 猫叫综合征患者是5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发生改变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少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2、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中染色体结构变异又包括四种,即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3、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都属于基因突变的结果。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错误;B、大多
28、数囊性纤维病患者中,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对,属于基因突变,而非染色体缺失, B错误;C、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血红蛋白肽链第6位上的谷氨酸被缬氨酸所替代导致的,没有改变碱基对的数目,C错误;D、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第5号染色体缺失一部分所致,该变异会导致5号染色体的基因数目减少,D正确。故选D。6. 生物体内细胞间通讯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图所示:图中的“化学物质”指的是什么()A. 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激素B. 细胞膜上受体所识别的酶C. DNA调节细胞功能所必需的物质D. 生物体吸收的食物分子【答案】A【解析】【详解】动物体内,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高效生物活性的物质
29、,它们经过体液运输到生物体的各个部位发挥调节作用。因此,图中由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最可能是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激素。故选A。7.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与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绝大多数酶是基因转录的重要产物B. 酶和基因都是细胞内染色体的组成成分C. 只要含有某种酶的基因,细胞中就含有相应的酶D. 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性状【答案】D【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
30、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详解】A、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因此少数酶是基因转录的产物,A错误;B、染色体的组成成分包括蛋白质和DNA,不包括酶,B错误;C、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即使含有某种酶的基因,细胞中不一定有相应的酶,C错误;D、结合分析可知,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有些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相应代谢过程实现的,D正确。故选D。【点睛】8.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也一定能改变生物的表现型B. 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碱基对序列的改变C. 人工诱变和自然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可以既无害也无益D.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
31、时期【答案】A【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最易发生于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即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导致体细胞发生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导致生殖细胞发生突变)。2、基因突变的特征:(1)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2)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3)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4)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详解】A、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但不一定能改变生物的表现型,如AA个体突变成Aa个体,表现型仍然为显性,A错误;B、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
32、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碱基对序列的改变,B正确;C、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但有些人工诱发突变和自发突变既无害也无益,C正确;D、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D正确。故选A。9. 下列关于复制、转录、逆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 )A. DNA复制与RNA逆转录的过程中所需的原料相同B. 多个核糖体与mRNA相继的结合能提升翻译效率C. 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有双链的解旋,但解旋的长度不同D. DNA 复制出现差错一定导致基因突变,但性状不一定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复制转录翻译时间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和减数
33、第一次分裂)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主要在细胞核细胞质的核糖体模板DNA的两条链DNA的一条链mRNA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20种游离的氨基酸条件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酶(RNA聚合酶等)、ATP酶、ATP、tRNA产物2个双链DNA一个单链RNA多肽链特点半保留,边解旋边复制边解旋边转录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碱基配对A-T 、T-A、 C-G、 G-CA-U 、T-A 、C-G、 G-CA-U 、U-A、 C-G 、G-C遗传信息传递DNADNADNAmRNAmRNA蛋白质意义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表达遗传信息,使
34、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详解】A、DNA复制与RNA逆转录过程的产物都是DNA,故其所需的原料相同,都是4种脱氧核苷酸,A正确;B、同一条mRNA分子能够同时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合成若干条蛋白质多肽链,从而增加了翻译效率,B正确;C、DNA复制时,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均作为复制的模板,转录是以DNA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为模板,两过程都有双链的解旋,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解旋的长度不同,C正确;D、DNA 复制出现差错若发生在非基因序列,则不会导致基因突变,若发生在基因序列,则会导致基因突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及隐性突变等问题,生物的性状不一定改变,D错误。故选D。10. 通过以下实验操作不容易达到
35、预期目的的是()A. 分别向肝脏匀浆和自来水中滴加等量的盐酸,其pH改变是不同的B.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视野中可见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C. 在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增加代表雄性生殖器官的小桶的小球数D. 在调查某种较为罕见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在患者家系中进行随机取样【答案】D【解析】【分析】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
36、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2、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3、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详解】A、肝脏
37、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故分别向肝脏匀浆和自来水中滴加等量的盐酸,其pH改变是不同的,A正确;B、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显微镜下可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未发生改变,只有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部分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B正确;C、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数目要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雌配子数目,在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可增加代表雄性生殖器官的小桶中的小球数,C正确;D、在调查某种较为罕见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该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D错误。故选D。11. 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错误的是()A. 人体细胞内能进行b过程,不一定能进行a过程B. HIV在宿主细胞内能进行的过程有e、cC.
38、所有生物c过程都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D. 没有一种生物体内能同时进行以上五个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中心法则的内容,其中a表示DNA分子的自我复制;b表示转录过程;c表示翻译过程;d表示逆转录过程;e表示RNA分子的自我复制过程。【详解】A、据图分析:a表示DNA复制,b表示转录,只有分裂的细胞能进行DNA复制,人体只有少数细胞能进行分裂,但是b转录是几乎所有细胞都能进行的,A正确;B、HIV是逆转录病毒,不能进行RNA的复制(e)过程,B错误;C、c过程是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成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只有核糖体,C正确;D、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只能进行a、b、c,以R
39、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只能进行e、c或者d、a、b、c,D正确。故选B。12. 货币状掌跖角化病是一种遗传病,患者脚掌部发病一般从幼儿学会走路时开始,随年龄增长,患处损伤逐步加重。手掌发病多见于手工劳动者。下图为某家族中该病的遗传系谱,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家系图判断此病最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 代中患者与正常人婚配生女儿可避免此病的遗传C. 通过群体调查可推断此病的遗传特点D. 此病的症状表现是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根据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和“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无法准确判断该遗传病
40、的遗传方式。系谱图中有女患者,所以该遗传病不可能是伴Y遗传;代男患者的女儿正常,所以该病也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详解】A、从系谱图看,该病有世代遗传的特点,且男女患病率相似,最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B、此病最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所以代中患者与正常人婚配,后代男女都可能患此病,B错误;C、家系调查可以确定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遗传特点,群体调查可以调查该遗传病的发病率,C错误;D、根据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可知,货币状掌跖角化病的症状表现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选D。【点睛】13. 下表是人体部分器官中细胞所表达的基因平均数:器官或细胞眼唾液腺皮肤甲
41、状腺血细胞心脏表达基因的估计数193218630432381235059400下列叙述中不科学的是()A. 人体各器官表达的基因数目有差异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 血细胞所表达的基因的数目最多说明其遗传物质相对含量较高C. 人体各器官基因表达数目有差异说明细胞中所含蛋白质有差异D. 不同功能的细胞表达的基因不相同,这是与其不同功能相适应的【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有:普遍性、持久性、稳定性和不可逆性;细胞分化的实质是一个个体的各种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但是在个体
42、发育中,不同细胞的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详解】A、人体各器官表达的基因数目有差异属于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B、人体的细胞均是由一个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形成的,一般同一个体的细胞含有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血细胞所表达的基因数目最多,这是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的,B错误;C、人格各器官基因表达数目有差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细胞中所含蛋白质也有差异,C正确;D、不同功能的细胞基因表达不同,和其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相适应,使细胞功能趋于专门化,D正确。故选B。14. 为获得果实较大、含糖量高的四倍体葡萄(4N=76),将二倍体葡萄茎段经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扦插栽培。研究结
43、果显示,植株中约40%的细胞染色体被诱导加倍,这种植株含有2N细胞和4N细胞,称为“嵌合体”,其自交后代中有四倍体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B. “嵌合体”产生的原因是细胞的分裂不同步C. “嵌合体”产生配子过程中,部分细胞染色体联会紊乱D. “嵌合体”个体自交也可产生二倍体、三倍体的子代【答案】C【解析】【分析】秋水仙素作用的机理: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
44、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详解】A、由分析可知,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A正确;B、细胞的分裂不同步是“嵌合体”产生的原因,B正确;C、“嵌合体”是由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组成的,因此在产生配子过程中,细胞染色体联会不会紊乱,C错误;D、“嵌合体”个体自交可能产生二倍体、三倍体的子代,四倍体子代也可能产生,D正确。故选C。15. 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或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B. 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和处,且电位大小相等C. 通过结构,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
45、D. 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处兴奋的传递【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涉及到的神经元有a、b两个,其中为刺激部位,是突触。【详解】A、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需要足够强度的刺激,A正确;B、处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到处,由于不知突触处产生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还是抑制性递质,故电位大小不一定相等,B错误;C、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兴奋只能从细胞a传到细胞b,C错误;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能影响钠离子的内流和神经递质的活性或扩散,故会影响处兴奋的产生,也会影响处兴奋的传递,D错误。故选A。16. 用X射线处理水稻(2N=24)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稻瘟病的植株Y,取
46、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X射线诱发的基因突变为隐性突变B. 培育单倍体植株利用的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C. 上述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抗病植株可以产生多种可育配子D. 植株Y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逐代升高【答案】D【解析】【分析】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优点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详解】A、单倍体植株中抗病植株占50%,说明抗稻温病的植株Y为杂合子,因此X射线诱发的基因突变为显性突变,A错误;B、培育单倍体植株利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方法是花药离体
47、培养,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B错误;C、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抗病植株属于单倍体,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因此表现为高度不育,C错误;D、植株Y(可以用Aa表示)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1-1/2n)2,该比例将逐渐升高,D正确。故选D。【点睛】17. 在人类遗传病的调查过程中,发现6个患单基因遗传病的家庭并绘制了相应的系谱图(见下图)。6个家庭中的患者不一定患同一种遗传病,在不考虑突变和性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 家系、符合红绿色盲的遗传B. 若图中患者患同一种遗传病,则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C. 家系中的父母均携带了女儿的致病基因,可
48、能是软骨发育不全D. 若携带致病基因,则他们再生一个患病女儿的概率为1/8【答案】C【解析】A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母病子必病,女儿患病父亲必病,故II、V家系都不符合,、都符合红绿色盲的遗传,A正确;B若图中患者患同一种遗传病,由II家系的女儿患病,父母都正常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正确;C软骨发育不全是显性遗传病,而家系中的父母表现都正常,若家系中的父母均携带了女儿的致病基因,该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C错误;D家系中父母表现正常,而儿子患病,且携带致病基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即父母的基因型皆为Aa,则他们再生一个患病女儿的概率=1/41/2=1/8,D正确;答案选C。1
49、8. 病人甲的甲状腺全部被切除,病人乙患甲减(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不足,促甲状腺激素含 量过高)。下列对他们所需补充激素的建议,正确的是A. 病人甲需要补充甲状腺激素,病人乙需要补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 病人甲需要补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病人乙需要补充甲状腺激素C. 甲、乙两人均需要补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D. 甲、乙两人均需要补充甲状腺激素,不需要补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答案】D【解析】【分析】甲患者甲状腺被切除,故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下;乙患者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促甲状腺激素过高。【详解】甲患者甲状腺被切除,故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促甲状腺激素均不能引
50、起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乙患者本来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就过高,但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说明促甲状腺激素或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均不能引起乙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需要注射甲状腺激素。故对甲乙患者均需注射甲状腺激素进行治疗。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19. 已知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群中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人感染该病毒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发挥免疫功能来消灭该病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能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都能对该病毒进行识别B.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特异性吞噬新型冠状病毒,依赖于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C. 人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无论是否侵入细
51、胞,都可以与抗体结合并被清除D. 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机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答案】D【解析】【分析】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可以引起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免疫系统除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可识别和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衰老细胞、死亡细胞或其他有害的成分。【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能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为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其中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病毒,A错误; B、吞噬细胞可以识别并吞噬病原体,但不能特异性识别,B错误;C、抗体只能结合细胞外的病毒,不能进入到细胞内,C错误;D、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机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体现
52、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新型冠状病毒的时事热点,主要考查了特异性免疫的相关过程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等相关知识。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作答。20. 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 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 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 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提供信息分析,森林斑块指的是农田中的森林,并通过人工通道相连;松鼠是
53、适宜生存在树林中的动物,农田不适宜其生存。【详解】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错误;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与了解森林斑块的含义,明确松鼠的生活习性是喜欢在树上活动,进而判断农田对其的影响。21. 下图为某细菌 mRNA 与对应的翻译产物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一分子 mRNA 有一个游离磷酸基团,其它磷酸基因均与
54、两个核糖相连B. 在该 mRNA 合成的过程中,核糖体就可以与之结合并开始翻译过程C. 多个核糖体在 mRNA 上的移动合成一条肽链提高翻译效率D. 一个 mRNA 有多个起始密码,所以一个 mRNA 可翻译成多种蛋白质【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能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有图分析可知,信使RNA上有三个起始密码子(AUG),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形成3种蛋白质。【详解】A、一分子mRNA中磷酸和核糖交替连接,则起始密端有一个游离磷酸基团,其它磷酸基团均与两个核糖相连,A正确;B、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细胞核,则mRNA合成的过程
55、中,核糖体就可以与之结合并开始翻译过程,是边转录边翻译,B正确;C、多个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合成多条相同的肽链,这样可以提高翻译效率,C错误;D、据图分析,一个mRNA有多个起始密码,所以一个mRNA可翻译成多种蛋白质,D正确。故选C。22. 小菜蛾主要危害甘蓝、白菜、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雌雄个体间自由交配。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抗性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抗性对敏感型为显性。某地为控制小菜蛾虫害,连年施用一定浓度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调查发现,该地小菜蛾抗性个体比例为84%。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该地小菜蛾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与敏感基因频率之比为32B. 该地小菜蛾种群中抗性杂合子的
56、数量多于抗性纯合子的数量C. 若加大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施用浓度,则该地小菜蛾种群不会发生进化D. 若不再施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则该地小菜蛾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可能会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以控制小莱蛾虫害为情境,考查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及生物进化,该地小菜蛾种群中抗性个体比例为84%,可知敏感型个体比例为16%,计算可知敏感基因的频率为40%,抗性基因的频率为60%。【详解】A、由分析可知,敏感基因的频率为40%,抗性基因的频率为60%,二者之比为60%40% =32,A正确;B、该种群中,抗性纯合子的比为60%60% = 36%,抗性杂合子的比例为60%40%2 = 48%,
57、抗性杂合子数量多于抗性纯合子数量,B正确;C、若加大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施用浓度,则敏感型小菜蛾死亡本升高,敏感基因频率下降,抗性基因频率升高,基因频率改变,小菜蛾种群会发生进化,C错误;D、若不再施用报除虫菊酯类农药,则抗性基因在小菜蛾的生存斗争中不再是优势基因,其基因频率可能会下降,D正确。故选C。23. 下图是玉米(2N=20)的育种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由和杂交得到的育种过程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 由到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C. 若的基因型为AaBbdd,则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D. 由到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答案】
58、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表示诱变育种,表示杂交育种,表示多倍体育种,表示单倍体育种。【详解】A、由于植株是多倍体,所以由和杂交得到的育种方法为多倍体育种,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B、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到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因此由到的过程中不一定会发生等位基因分离,B错误;C、幼苗自然生长成植株,植株自交获得植株,若的基因型为AaBbdd,则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21/2=1/4,C正确;D、由到过程中需要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可能发生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
59、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故选B。24. 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B. 沃泰默实验中的对照组排除盐酸直接作用于胰腺,并促进其分泌胰液的可能性C.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通过消化液作用于胰腺,并促进胰液分泌D. 斯他林和贝利斯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答案】C【解析】【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
60、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B、沃泰默实验中的对照组排除盐酸直接作用于胰腺促进其分泌胰液的可能性,即通过对照组排除盐酸自身的作用,B正确;C、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它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胰腺,并促进胰液分泌,C错误;D、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D正确。故选C。【点睛】25. 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外最可能发生的
61、是()项目测定值参考范围单位甲状腺激素103.16.3Pmol/L胰岛素1.75.020.0Pmol/LA. 组织细胞加速摄取葡萄糖B. 其尿液中可能有葡萄糖C. 血糖含量将低于正常水平D. 此人体重可能会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中的表格可知: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产值,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值。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的速率,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素通过调节作用降低血糖浓度。【详解】A、该人胰岛素含量低,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减缓,A错误;B、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值,会使血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达到一定值(肾糖阈)之后,其尿液中就可能含有葡萄糖,B正确;C、胰岛素含量
62、偏低,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储存减少,血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C错误;D、此人甲状腺激素激素水平偏高,新陈代谢速率升高,可能会体重减轻,D错误。故选B。26. 如图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吞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和暴露抗原的作用B. 吞噬细胞中的酶能将抗原分解成碎片C. T细胞的抗原受体能识别抗原碎片,并与之结合D. T细胞的抗原受体识别抗原碎片后,直接分泌抗体等淋巴因子【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图可知,吞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和暴露抗原的作用,A正确;由图可知,吞噬细胞中的酶能将抗原分解成碎片,B正确;由图可知,T细胞抗原受体能识别抗原碎片,并与之结
63、合,C正确;只有浆细胞能分泌抗体,且抗体不是淋巴因子,D错误。27. 研究发现,HIV能通过识别T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CD4和CCR5入侵T细胞。如果给AIDS患者注射大量用CD4和CCR5修饰过的人成熟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并入侵。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最后因红细胞死亡,HIV失去寄生的基础进而被吞噬、清除。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HIV侵入人体后先发生细胞免疫再发生体液免疫B. 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的原因可能是无法合成相应蛋白C. HIV 识别修饰过的人成熟红细胞体现了细胞间信息的交流D. HIV入侵的红细胞死亡后被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艾
64、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大量的T淋巴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详解】A、HIV侵入人体后,可同时发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B、HIV进入宿主细胞后,需要利用宿主细胞的细胞器和物质来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外壳和核酸,而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HIV病毒的遗传物质在红细胞内将无法表达,也就无法合成相应的蛋白质,不能产
65、生新的子代病毒,B正确;C、HIV没有细胞结构,其识别修饰过的人成熟红细胞不能体现细胞间信息的交流,C错误;D、HIV入侵的红细胞死亡后被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D错误。故选B。【点睛】28. 下列关于优生措施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对预防遗传病有重要意义B. 基因诊断出不含致病基因的胎儿也可能患先天性疾病C. 孕妇血细胞检查无法确定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D. 经B超检查无缺陷的胎儿也可能患遗传病【答案】C【解析】【分析】优生措施包括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措施。产前诊断包括基因诊断、孕妇血细胞检查、B超检查等手段。【详解】A、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可以减少患遗传
66、病婴儿的出生,对预防遗传病有重要意义,A正确;B、基因诊断出不含致病基因的胎儿也可能患先天性疾病,如21三体综合征,B正确;C、通过孕妇血细胞检查可确定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X-连锁和/或Y-连锁遗传病,C错误;D、B超只能检查婴儿形态发育是否正常,经B超检查无缺陷的胎儿也可能患遗传病,D正确。故选C。【点睛】29. 图中A、B代表人体内的物质,代表体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若组织细胞为胰岛细胞,则饥饿时比处胰高血糖素浓度低B. 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则比处CO2浓度高C. 若组织细胞骨骼肌细胞,则B可代表乳酸D. 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则A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答案】A【解析】【分
67、析】处为动脉端,营养物质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组织细胞处为静脉端,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和组织细胞的分泌物进入血液。【详解】若是胰岛细胞,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比处胰高血糖素的含量高,A错误;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通过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比处CO2浓度高,B正确;若是骨骼肌细胞,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血液,B可代表乳酸,C正确;下丘脑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血液的运输,可作用于垂体,D正确。【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结合图示和选项中假设的各种条件,具体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30. 人体载脂蛋白apo-B基因在肝、肾细胞中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有4563个氨基酸,但在小肠细
68、胞中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仅有2153个氨基酸(此两种蛋白质起始段氨基酸序列不变),原因是小肠细胞中的脱氨酶将apo-BmRNA上的一个碱基C胞嘧啶氧化脱氨基编辑后转变成了U,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脱氨酶能识别并结合RNA的特定序列B. 脱氨酶导致apo-B基因发生基因突变C. UAA是终止密码子,导致翻译提前终止D. 该机制导致同一基因控制合成不同蛋白质载脂蛋白分子(含2153个氨基酸)【答案】B【解析】【分析】1、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可分为: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
69、影响宿主细胞的DNA)。2、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3、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控制细胞代谢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详解】A、小肠细胞中的脱氨酶将apo-B的mRNA上的一个碱基C转变成了U,故与RNA结合的脱氨酶能识别并结合RNA的特定序列,A正确;B、根据题干,脱氨酶将apo-B的mRNA上的一个碱基C转变成了U,没有改变apo-B基
70、因,B错误;C、由于只有apo-B的mRNA上替换了一个碱基,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氨基酸数目就减少了,故推测UAA是终止密码子,C正确;D、图示机制导致人体同一基因控制合成不同蛋白质,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31. 人体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由肾皮质、肾小管周围间质细胞和肝脏分泌的一种激素样物质,能够促进红细胞生成。当机体缺氧时,低氧诱导因子(HIF)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的低氧应答元件(非编码蛋白质序列)结合,使EPO基因表达加快,促进EPO的合成,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过程是_,需要_酶的催化;过程中,除mRNA外,还需要的RNA有_。(2)请用中心法则表示上
71、图中HIF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_。(3)HIF基因的本质是_其独特的_可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HIF在_(填转录或翻译)水平调控EPO基因的表达,促进EPO的合成。【答案】 (1). 转录 (2). RNA聚合酶 (3). rRNA、tRNA (4). HIF 基因 mRNAHIF (5). 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6). 双螺旋结构 (7). 转录【解析】【分析】1、题图分析:图示表示人体缺氧调节机制,其中表示转录过程,表示翻译过程。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方式: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
72、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详解】(1)过程表示转录,形成mRNA,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和DNA的一条链为模板、4种核糖核苷酸、能量等;过程表示翻译,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tRNA运输氨基酸,rRNA和蛋白质组成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2)上图中HIF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转录和翻译,即 。(3)基因(HIF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低氧诱导因子(HIF)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的低氧应答元件(非编码蛋白质序列)结合,从而在转录水平调控EPO基因的表达,促进EPO的合成。【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
73、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条件、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32. 现代考古证实,水稻起源于1万多年前中国的一种野生稻,这种野生稻经过人们数千年的培育,发展成为今天数百个品种的水稻,使水稻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野生稻和现有水稻分属于两个物种,原因是两种生物之间存在_。(2)培育过程中,在水稻种群中发现了一株“大果穗”的突变植株,其自交的后代既有“大果穗”的植株也有“小果穗”的植株,说明获得的突变植株是_。(3)现有甲、乙两个不育系水稻,当温度超过233时,甲表现为雄性不育;温度低于233则恢复育性并可以自交产生籽粒。
74、乙不育系水稻的雄性不育起点温度为26,其育性与甲相同。育种工作者用上述不育系水稻与正常水稻杂交制备高产水稻杂交种子,若环境温度变化较大,应选用_(选填“甲”或“乙”)不育系水稻,原因是_。【答案】 (1). 生殖隔离 (2). 杂合子 (3). 甲 (4). 不育起点温度越低,授粉时出现雄性可育的情况越少,不易出现自交和杂交种混杂的现象【解析】【分析】1、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的生理功能,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2、不育系水稻在温度不同时育性不同,故可利用该特性进行高产植株的选择及培育。【详解】(1)新物
75、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野生稻和现有水稻分属于两个物种,原因是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2)由于大果穗的突变植株,其自交后代出现了小果穗的植株,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获得的突变性状属显性性状,同样说明获得的突变植株是杂合子。(3)因不育起点温度越低,授粉时出现雄性可育的情况越少,不易出现自交和杂交种混杂的现象,故应选择雄性不育的起点较低的温度23.3的 甲不育系水稻。【点睛】本题要求掌握和理解新物种形成标志、性状分离的概念以及杂交育种的原理,通过分析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3. 德国小蠊(二倍体)是常见的室内害虫,长期使用杀虫剂后发现其抗药性增强。(1)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抗药性
76、主要是由基因S突变成抗性基因s导致的。第一年随机取样的德国小蠊个体中SS、Ss、ss三种基因型比例分别为10%、20%、70%,则抗性基因s的频率为_。因杀虫剂的持续使用,第二年抗性基因s的频率增长到90%,则第二年抗性个体比例为_。(2)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杀虫剂杀灭效果越来越差的原因:_。(3)德国小蠊雌性性染色体为两条X染色体(XX),雄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XO)。若德国小蠊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则该个体的性别是_性,其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目是_。【答案】 (1). 80 (2). 81% (3). 杀虫剂对德国小蠊有选择作用,德国小蠊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升高 (4). 雄 (5
77、). 11或12【解析】【分析】1、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1)第一年随机取样的德国小蠊个体中SS、Ss、ss三种
78、基因型比例分别为10%、20%、70%,则抗性基因s的频率为70%+1/220%=80%。因杀虫剂的持续使用,第二年抗性基因s的频率增长到90%,则第二年抗性个体比例为90%90%=81%。(2)由于杀虫剂对德国小蠊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的个体容易生存,而不抗药的个体易被淘汰,使德国小蠊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升高。(3)德国小蠊雌性性染色体为两条X染色体(XX),雄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XO)。若德国小蠊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说明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O,则该个体的性别是雄性,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而X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故其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目是11或12。【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
79、裂、基因频率、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的特点;掌握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34. 研究表明,下丘脑视前区(POA)和背内侧(DMD)两个区域直接参与体温调节。POA兴奋时促进散热,DMD兴奋时促进产热,而且POA对DMD有显著抑制作用,作用过程如图所示。(1)在寒冷环境中,图中感受刺激后,神经细胞膜上产生的变化是由_当神经冲动传导到时,引起该处结构的信号变化是_;兴奋在上的传递是_(单向双向),原因是_。(2)当兴奋传至肾上腺,后者分泌肾上腺素并作用于脂肪细胞上的相应受体,促进的物质分解代谢过程加快的过程是图中_
80、(多选),使产热增加。(3)气温升高,POA神经元的兴奋经相关神经调节散热,发生在皮肤上的主要反应是_等(至少2点)。(4)进一步研究发现,POA神经元持续兴奋会产生“低体温症”(与环境温度无关),分析其原因_。【答案】 (1). 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2).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 单向 (4). 神经递质只存在突触小泡,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触的特异性受体上 (5). (6). 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强 (7). POA神经元持续兴奋,会使散热增加,同时因其抑制DMD即抑制产热,所以体温持续降低导致“低体温症”【解析】【分析】题图分析:表示感受器,表示神经中枢脊髓的白
81、质,表示突触,表示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脂肪酸、葡萄糖的相互转化及氧化分解过程。其中POA和DMD是下丘脑中直接参与体温调节的两个区域,分别富含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而且POA对DMD有显著抑制作用。【详解】(1)图中表示感受器,当其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上的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表示突触,当神经冲动传导到时,引起该处结构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突触小泡,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触的特异性受体上,故兴奋在 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2)据图可知:当兴奋传至肾上腺,后者分泌肾上腺素并作用于脂肪细胞上相应受体,促进有机物氧化分解,同时升高血糖,即促进的代谢
82、过程有。(3)气温升高,POA中热敏神经元兴奋,POA神经元的兴奋经自主神经调节散热,其效应包括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强等。(4)POA神经元持续兴奋会产生“低体温症”(与环境温度无关),分析其原因是:POA神经元持续兴奋,会使散热增加,同时因其抑制DMD即抑制产热,所以体温持续降温导致“低体温症”。【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过程、体温调节,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以及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体温调节的中枢、原理及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5. 近期,我国及世界部分地区爆发了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发的肺炎,这种病毒传染性极强,经科学家对分离出的病
83、毒进行研究,已基本确定为类似SARS的RNA型变异病毒。请回答下列问题:(1)科学家在确定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时所用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是_。(2)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内环境后_细胞产生抗体,当其侵入细胞后,需通过_免疫释放病毒,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3)该病毒遗传物质比噬菌体遗传物质更容易变异,理由是_。(4)可以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该病毒遗传物质的种类,将宿主细胞放在含某种有放射性标记的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再用该病毒侵染被标记的宿主细胞,一段时间后收集子代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培养基中的各种核苷酸能不能都标记?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答案】 (1). 可以通过对这种新型病毒
84、遗传物质中五碳糖或含氮碱基的种类化学分析 (2). 效应B(浆) (3). 细胞 (4). 该病毒遗传物质RNA是单链结构,较DNA稳定性差,容易变异 (5). 不能 (6). 若对各种核苷酸都进行放射性标记,则无论该病毒是DNA病毒还是RNA病毒,在其子代病毒中均能检测到放射性【解析】【分析】核酸的相关知识:英文缩写基本组成单位五碳糖含氮碱基存在场所结构DNA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A、C、G、T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少量存在一般双链结构RNA核糖核苷酸核糖A、C、G、U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一般是单链结构【详解】(1)遗传物质是DNA或RNA,两者的五碳糖和含氮碱基种类有区别,因
85、此用化学分析的方法对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的种类进行研究时,可以通过化学分析这种新型病毒遗传物质中五碳糖或含氮碱基的种类,判断出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2)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内环境后,效应B(浆)细胞产生抗体,当其侵入细胞后,需通过细胞免疫释放病毒,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3)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而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双链DNA,由于RNA单链比DNA双链稳定性差,容易变异,因此该病毒遗传物质比噬菌体遗传物质更容易变异。(4)可以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该病毒遗传物质的种类,将宿主细胞放在含某种有放射性标记的核苷酸(被标记的应该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或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再用该病毒侵染被标记的宿主细胞,一段时间后收集子代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若对各种核苷酸都进行放射性标记,则无论该病毒是DNA病毒还是RNA病毒,在其子代病毒中均能检测到放射性,因此培养基中的各种核苷酸不是都需要标记的。【点睛】本题考查遗传物质的探索实验,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DNA和RNA的区别,明确实验的原理,再根据题干提供的验证方法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