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豫东名校2022-2023年度高一上期选调考试(二)历史.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4801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豫东名校2022-2023年度高一上期选调考试(二)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豫东名校2022-2023年度高一上期选调考试(二)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豫东名校2022-2023年度高一上期选调考试(二)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豫东名校2022-2023年度高一上期选调考试(二)历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豫东名校2022-2023年度高一上期选调考试(二)历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豫东名校2022-2023年度高一上期选调考试(二)历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豫东名校2022-2023年度高一上期选调考试(二)历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豫东名校2022-2023年度高一上期选调考试(二)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赵陵山77号墓为苏州良渚文化早期的一座重要墓葬。该墓不仅有彩绘痕迹,而且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器物,除了陶器、石器外,仅玉器达125件(套)之多。墓腰右侧放置了代表权力的石钺,其孔内为神人鸟兽透雕玉饰。据此可知,当时的良渚A.文明水平世界领先 B.中原文化特征比较明显C.已出现了社会分层

2、D.产生以玉为代表的礼制2.有学者指出:“周自武王灭殷,周公、成王践奄(指周公征伐武庚叛乱及其同盟军奄国)以后,无数相互不同的古邦(国)遂被制度划一的各(封)国所取代。”据此可知,周代分封制A.剥夺了封国治理的自主权 B.促进了政治文化的同质化C.标志着国家治理走向成熟 D.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3.老子主张恢复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状态;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墨子提出“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三人的这些言论都A.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B.否定传统社会秩序C.说明复古已成为潮流 D.具有强烈民本色彩4.春秋初期,秦武公在新开拓

3、的疆域首先设立邦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甘谷县);第二年又设置杜县(今陕西杜陵县)、郑县(今陕西华县);随后楚、晋等国亦置县。这说明当时A.秦国确立中央集权制 B.自耕农经济发展较为迅速C.分封制已经彻底崩溃 D.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变化5.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由此可知,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A.增加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B.否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加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D.强化了君主专制的统治6.在魏晋南北朝近四个世纪中,先后出现过34政权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 A.政治变迁与门阀士族相关 B.分裂和动乱孕育着统一因素 C.

4、民族冲突和民族交融并存D.政治制度承袭秦汉而有所损益7.图2所示是755年与760年唐代课税户与课口的变化情况(单位:户)。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天宝十四年(755年) 乾元三年(760年)课税户 课口A.农民赋税负担减轻 B.土地兼并的严重C.社会经济臻于鼎盛 D.社会局势的动荡8.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陆贽知贡举时,得到好友补阙梁肃和郎中王杰“佐之”,在所录二十三名进士中,有八人为梁、王二人所推荐。因为这八人久负文才,极一时之选,被时人称为“龙虎榜”。这表明当时A.传统选官观念犹存 B.官场贪污腐败盛行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D.官员主导科举结果9.表1所示为部分唐诗的节选内容

5、。据此可知,唐代表1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始觉浮生无住著,顿令心地欲皈依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有起皆因灭,无睽不暂同白居易观幻A.诗歌已形成完整体系 B.诗歌的内容主要是佛理C.文学受到了佛教影响 D.诗歌在理学基础上诞生10.据史料记载,北宋建立后,地方政权实行路、州、县三级制。一路之中帅、漕、仓、宪四司并立,同掌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权,规定“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这些做法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杜绝了地方官员的徇私舞弊C.旨在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D.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11.公元916年,立丹丹改号为辽。辽

6、朝统一各部落后,模仿中原的政治体制,针对不同的族群使用相应的法律处理纠纷辽圣宗时期,辽朝直接以贞观政要为治国方略。据此可知,当时的辽朝A.民族关系比较紧张 B.封建化进程加速C.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D.军队战斗力提升2.北宋仁宗时期,转运使薛田、张若谷奏请皇帝获准,在四川地区发行“交子”。南宋时,发行与“交子”性质相近的“会子”。元代,政府发行全国统一使用的纸币“中统钞”“至元钞”。这表明宋元时期A.纸币基本代替了金属货币B.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C.统一的国内市场开始形成D.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13.太平广记是北宋初官修的一部类书,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 500卷,取材重点为神怪故事,在目录中的数量

7、见表2所示。此书可用于研究宋代表2内容卷次 卷数神仙15555女仙567015报应10213433定数 14616015神29131525鬼31635540A.理学思想的社会影响 B.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C.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 D.民众的精神文化取向14.朱元璋起兵后,曾对部下说:“元本胡人,起自沙漠,一旦据有中国,混一海内,建国之初进用者又皆君子,是以政治翕然可观。”由此可知,朱元璋这一言论 A.揭示蒙古统治阶层的统治腐朽 B.具有典型的“华夷”观念C.承认蒙古族建立元朝的进步性 D.为推翻元朝统治寻找依据15.御门听政是康熙帝接见朝臣、处理日常政务的主要方式。康熙帝在位61年间,始终不渝地恪

8、守时间、坚持御门,十分勤谨;御门时反对空话、套话,提倡臣下封驳和进谏。康熙帝坚持御门听政旨在A.强化君主集权 B.清除权臣势力C.革新政治制度 D.打造盛世局面16.清初,朝廷在河湟地区(位于青海附近)大范围改土归流的同时保留了土官制度。土司以部落头领和朝廷命官的双重身份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举措A.弱化了中央集权 B.体现了君臣共治的理念C.强化了国家认同 D.实现了对边疆直接控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

9、、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材料二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

10、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的政治主张。(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并概括其性质。(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我国史籍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人口资料。先秦时期人口在两千万左右;西汉平帝时约五千万;东汉初二千七百余万,东汉中期约五千万;唐初一千万,开元

11、时五千万;明朝永乐时四千五百万;清初三千万,清乾隆初年时一亿四千万,道光时四亿一千万秦派军队征服了珠江流域的越族后,在那里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同时迁移中原居民五十万人与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技术也随之传入越族地区。公元 494年,北魏孝文帝率鲜卑贵族南迁并定都洛阳,使得拓跋部这个文化程度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落逐步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唐末以后许多中原人民迁到契丹境内;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大量北方居民南迁。-摘编自王春香浅谈中国古代人口的变化和人口迁徒材料二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增补劳动力,通过强制和招引,追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徒,史称“五胡内迁”。自西晋末年至

12、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罕见的“北人”南下现象。晋书食货志就此写道:“晋末,天下大乱,生民道尽,或死于干戈,或毙于饥量其幸而存者盖十五焉。”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敌对的政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敌对势力“胜者为王败者寇”,流人也便随之多了起来。大批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在当时自然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但从另一角度看,对流放地区的发展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如三国时期的虞翻,曾被流放到交州。史书上说,他在那儿“讲学不倦,门捷常数百人”。-摘编自李春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三)(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南宋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4分)(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13、析“北人”南下的原因及影响。(10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3“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钱穆国史大纲“北宋科举比唐代发展得更为完备、公平,比之明清已走向僵化腐朽的八股科举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北宋科举是中国科举史上所可能达到的最合理阶段,大批卓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由此脱颖而出”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

14、文化“清代科举制度显然在前几代封建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达到高度成熟的境界。一方面它强调公开的原则;公正的原则;竞争择优的原则,具有客观公正性。另一方面它又始终处于封建皇权的支配之下。这种二律背反的主导原则,使清代科举制度不可能比前朝有更大的作为胡果文清代科举略论“过去曾认为科举制几乎一无是处,现在从事考试工作,有了一些体会,又查了一些资料,感到原来的认识不全面”杨学为对科举的再认识-摘编自何忠礼二十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史研究从表3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说明须有史实依据。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郑和西

15、航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历时20多年。最远到达红海海口和非洲东岸,并且越过了赤道。郑和能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远航,原因有以下数点:宋元以来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大为发展,海船建造技术与航海技术大为提高,海外地理知识日渐丰富;明朝经济经过洪武年间的恢复和发展,到永乐年间已进入极盛,为海外航行创造了物质条件;明太祖时国家初建,主要致力于国内的励精图治,明成祖时则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声威,招致朝贡。-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材料二尽管郑和的远航显示了水师的实力,但明朝的中国海疆还是逐渐发生了防卫问题。到16世纪,官方封禁海上外贸之际正是由

16、日本、葡萄牙、荷兰、中国的商人与探险家构成的东亚海上共同体兴起之时。比如在理论上,与日本的官方关系被限定在浙江沿海的宁波港进行,与菲律宾的交往限于福州,与印度尼西亚的往来则限于广州。此外,在贡使的频率和规模方面还有所限制,比如日本使团10年不得超过1次,共两艘船,每船不超过300 人。但实际上,中国沿海的公开的和秘密的贸易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官方封禁了他们对利益的追求时,商人常常转为走私者,满载货物的船只招来的海盗则变成一种灾难。-摘编自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1) 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历史评价。(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我国海

17、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6分)历史参考答案1C【解析】据材料中赵陵山77号墓葬出土的文物可知,赵陵山77号墓的墓主人在当时有着极高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这说明当时的良渚已出现了社会分层,故选C项;材料未有其他文明的信息,故得不出A项的结论故排除A项;材料未有中原文化的信息,得不出B项结论,故排除B项;当时的玉器确实是地位高低的特征但不能据此说明当时产生了以玉为代表的礼制故排除D项。2.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无数相互不同的古邦(国)遂被制度划一的各(封)国所取代”等信息可知,西周建立以后,以前的古国也被纳入西周分封的范畴,采取了与西周分封国一样的政治制度,这表明周代分封制促进了政治的同质化,故

18、选B项;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故排除AD两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国家治理化的成熟,故排除C项:3A【解析】材料中老子、孔子和墨子的言论都有极强的理想色彩,他们从不同方面表达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故选A项:老子和孔子都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秩序,而不是否定传统社会秩序,故排除B项;春秋战国是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成为时代潮流,而不是复古成为时代潮流,故排除C项;材料中孔子的言论并未体现民本色彩,故排除D项.4.D【解析】据材料可知。春秋初期的泰国就已经在新开拓的疆域设立具制,这表明当时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单凭秦国在新开拓的疆域设立县制不能得出当时秦国就已确立了中央集

19、权制的结论,故排除A项;设立县制与自耕农经济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B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春秋初期,分封制逐步瓦解,并没有彻底崩溃,故排除C项。5.C【解析】据材料可知,汉朝盐铁官营政策是把盐铁纳人政府管辖范围,由政府垄断盐铁经营,这表明政府经济职能的加强,故选C项;盐铁官营并没有增加农民的赋役负相,故排除A项;B项表与中实不符,故排除 B项:这一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故排除D项。6.B【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34个政权,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分裂与动乱,而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则是为了完成统一的战争,这表明这一时期的中国分裂和动乱中孕育着统一因素,故

20、选B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7.D【解析】据材料可知,公元755年至760年,唐代课税户与课口数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社会秩序动乱,故选D项;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虽然当时存在土地兼并现象,但不是造成这一时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C项与中实不符,故排除C项,8.A【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德宗时期,有些士子仍通过举荐和推荐的方式通过科举考试,这表明当时传统选官观念犹存,故选A项;举荐和推荐并不表明当时官场贪污腐败盛行,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也不能表明当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故排除C项;D项的“主导”不符合科举考试的史实,故排除D项。

21、9.C【解析】解读表格信息可知,材料中的三首唐诗都含有深厚佛教思想,这说明当时文学受到了佛教影响,故选C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当时诗歌形成了完整体系,故排除A项;单凭材料中的诗句不能表明唐代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佛理.故排除B项:唐代理学尚未产生故排除项。10.A【解析】据材料可知,北宋在地方实行三级制,在“路”实行四司并立,这些做法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BD两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北宋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排除 C项。11.B 【解析】据材料可知,辽朝在统一各部后,模仿中原政治体制,以贞观政要为治国方略,这些措施会促进辽政权的封建化,故选B项;针对不同的族

22、群使用相应的法律有利于缓和民族关系,故排除A项;辽朝并未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故谈不上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排除C项;这些措施与军队战斗力无关,故排除 D项。12.B【解析】据材料可知,宋元时期,政府发行纸币,让其进入市场流通,纸币的使用便于商品交换,这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宋元时期纸币的发行和流通,并不表明当时纸币就代替了金属货币,当时金属货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A项:C项的“开始形成”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当时政府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D项。13.D 【解析】太平广记)的取材重点为神怪故事,神怪故事也反映了民众当时的精神要求,故选D项;当时尚未形成理学故排除A项BC

23、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14.C【解析】据材料可知,朱元璋认为蒙古族虽是北方少数民族,但人主中原建立元朝初期,任用贤明之士,政治相对清明,即承认蒙古建立元朝的进步性,故选C项、排除A项;材料表明蒙古族虽属于少数民族,但人主中原后就与中原各民族交融在一起,不能体现其“典型的华夷观念”故排除B项;材料表明朱元璋承认蒙古族建立元朝的进步型和正统性,不能反映其“为推翻元朝统治寻找依据”,故排除 D项。15A【解析】据材料可知,康熙帝长年坚持御门听政,提倡臣下封驳和进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坚持这一制度主要是为了强化君主皇权,故选A项;其他三项均不是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故排除。16.C【解析】据材料

24、可知,清初在河湟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的时候,在一些地区又保留了土官制度,让土司官员以部落头领和朝廷命官双重身份管理地方,这一举措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强化河湟地区土司官员对国家的认同,故选C项:这一做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弱化中央集权故排除A项;这一举措与君臣共治无关,故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来看,并没有对河湟地区进行直接控制,故排除D项。17(1)政治主张: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隆礼重法: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4 分)(2)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政治上;战争频繁,阶级关系的变化;社会上;士阶层崛起;文化上

25、;私学兴起,文化繁荣。(4 分)性质: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4 分)18.(1)特点;人口数量长期保持低水平状态;呈周期性规律变动;频率和王朝盛衰、更替基本相同。(4 分,答出两点即可)(2)原因;北方战乱,政局不稳,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的政策;民众的自发迁徙。(4 分)影响:改变了人口地域分布格局;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助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6分,答出三点即可)19.示例一信息:“使之参

26、预国家的政治”“始终处于封建皇权的支配之下”。(1分)论题:科举制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2 分)说明:首先,科举制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知识分子的思想受到梦锢。选拔的仅为封建统治者所需要的人才。其次,考试选拔形式有利于提高官僚集团的文化素质,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最后,科举制使官吏的选拔权归于中央,中央控制了人事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7分)因此,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选拔治国人才的制度,其必然会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2分)示例二信息:“应试者怀牌自举”“大批卓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由此脱颖而出”“感到原来的认识不全面”。(1 分)论题:科举制的社会功能不可忽视。(2分)说明;科举

27、考试吸收了大批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九品中正制下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通过科举人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人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把考试与做官结合,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化的繁荣。(7 分)因此,科举制尽管有不足之处,但其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为近现代的人才选拔提供了借鉴。(2 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1)有利条件:宋元以来的造船业、航海技术的进步与海外贸易的发展;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明成祖时扩大对外关系,远播声威,招致朝贡的需要。(2分,答出两点即可)评价:郑和下西洋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这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扩大了对外交往的范围,加强了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国威望,郑和下西洋后各国遣使来中国进行交流和贸易;中国到南洋的人口日益增多,对南洋的开发起到了巨大作用:(4分,答出两点即可)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角,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国家的朝贡贸易 (2分)(2)问题: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占据台湾;倭寇及海盗问题严重。(2 分)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限制了明清时期对外交往和贸易的规模数量;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海盗猖獗,严重影响了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及居民的生活。(4分,答出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