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诗精练二答张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春山明净,春江空阔。寥寥几笔,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B颔联中的“竞”字,写活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闲”字,表现出花儿清闲自得的意态。C颈联没有怨恨之情,只有诗人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对建功立业的渴望。D尾联诗意婉转,韵味浓厚,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答案C解析“没有怨恨之情”错,该诗暗含作者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2诗歌的前四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_审题要点题目关键词是“前四句”“景物描写”“特点”。读诗指导根据题干的
2、提示性要求,需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重点需研读诗歌的前四句。首联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声音中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具体写到“筼筜”“嫩笋”“踯躅”,为前一联的冷落景象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这四句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先写全景,再写局部景色,远近结合,点面结合,层次分明。既有淡墨勾勒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答题指导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指出前四句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远近结
3、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声衬静;色彩浓淡相宜。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前四句是如何运用这些表达技巧的。最后,说明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和效果。答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首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并且第一句为远景;颔联则是两组近景特写。色彩浓淡相宜。既有淡墨勾勒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动静结合,以声衬静。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啼打破了宁静,反而更突出了此处环境的幽静。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写了阳山地区秋日的风光,天高水净,江水广阔,猿猴哀啼,山坳中有隐隐几户人家,这为全诗奠定了伤感寂寥的感情基调。B颔联中,诗人运用“纤纤”
4、“艳艳”两个叠词,从形态与色彩上生动地描写了筼筜竹、踯躅花繁茂的姿态,也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C张十一寄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诗颈联的语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闲”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D本诗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诗人被贬之地的景色;后四句叙事抒情,表达的是诗人复杂的心情。整首诗显得婉转蕴藉,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赠答佳作。答案A解析“秋日的风光”错,从杜鹃花开正艳可以看出,应是春夏之交的景色。2本诗的情感含蓄而复杂,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进行分析。(6分)答:_审题要点题目关键词是“情感”“含蓄而复杂”“结合诗歌后两联进行分析”。读诗指导根据题干的要求,需要通读全诗,
5、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重点研读诗歌后两联,这两联的意思是: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吟读张署来诗后,叹看双鬓,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圈点标画出重点词语仔细品读,如:“未报”“知死所”“莫令”“炎瘴”“斗觉”等,思考这些词语背后的深刻意蕴。答题指导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答出后两联中每联诗句的内容,再分别分析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结合注解背景,深入理解,分析归纳。颈联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既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既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虽未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
6、”“炎瘴”,却比直接说出来更为深切。尾联中诗人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写得委婉曲折。答案颈联写诗人不想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余生,既表达了诗人无辜被贬、死不甘心的幽怨,又表现了诗人渴望回朝、再献忠忱的深情。尾联写诗人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一半,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白话译诗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可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踯躅花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吟读张署来诗后,叹看双鬓,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