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骊歌一曲伤离别李叔同送别赏读凡看过电影城南旧事的,无不为小英子吟唱的骊歌所深深的打动。这首歌曲的歌词又名送别,作者是弘一大师李叔同。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华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也是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之一,所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他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艺术大师。他苦心向佛,
2、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大家先品读这首歌词: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歌词共三段,其中一、三两段文字相同。第一段,全部用来写景,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等典型的意象,“长亭”“古道”是写送别之处,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
3、萋萋满别情。” “芳草”喻离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晚风拂柳”写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这一切离愁别绪,却都笼罩在“夕阳”之下,只感受到友情的温暖、斜阳的温暖、晚风的温暖。这一段,是环境的描写,离别场景的渲染:夕阳下,群山相连,一望无际,碧草连天,这是大背景;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再加上哀婉幽怨的笛声,哪一个有此经历的人不伤痛欲绝?第二段是全曲的高潮。既然是送别,当然有一种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4、,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所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无绪”,何时能相聚?最后,时空交错,以现在时“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在感情上,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韵律上更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第三段重复第一段,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形成一种悠远回环之美。整曲送别歌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曲调婉转流利,悠扬入妙,分“起、开、合”三段,合段重复起段;但每一段的结句相同,构成A
5、(a-b)B(c-b)A(a-b)的形式;b句的一再重复,使萦回于怀的离情别意呼之欲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见,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倍感凄凉。全歌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本文发表于中学时光读写在线2005年7-8期合刊送别诗(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