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湛江市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中模拟试题01第I卷 (选择题 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 愆(qin)期 漫溯(s) 绯(fi)闻 长歌当(dng)哭B. 形骸(hi) 蓊(wng)郁 房檩(lng) 溘(k)然长逝C.颓圮(p) 束(sh)缚 轧(g)票 忸怩(n)不安D.执拗(ni) 隽(jun)永 慰藉(ji) 五彩斑斓(rn)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A、笙箫 长篙 凤毛麟角揠苗助长 B、神州 彷徨 汗流夹背 项庄舞剑C、树阴 姆指 耳濡目染一诺千金D、遏止 萁踞 轻歌曼舞 戮力同心3、依次填入
2、下列句子划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想想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个人受点_算什么。 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_,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 “保卫钓鱼岛”网站遭受黑客袭击,_仍在修复当中。A、委曲 作客 目前 B、委曲 作客 日前C、委屈 做客 目前 D、委屈 做客 日前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不少家庭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管,其实等于无为而治,社会应当给这些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B.卫生筷并不卫生,多为黑作坊经过简单浸泡漂白后即投放市场的产品,近日银川市警方和工商等部门上下其手,摧毁了多个制脏窝点。C.日本政府非法将中国的钓鱼岛“国有
3、化”,完全是他们和右翼分子一起苦心孤诣策划的闹剧,中国人民绝不会让他们的阴谋得逞。D.一个人如果阅历丰富,知识广博,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懂一点,又有驾驭语言的能力,那么写起文章来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B.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没及格。C.镇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D.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6. 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曾
4、就“闻斯行诸”对两个学生给予了不同回答:对子路,鼓励他“闻斯行之”;对冉有,因其性格退让,教导他“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这集中表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论语)B.家中觉慧决定离开封建大家庭时,觉新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充分反映了他的“双重性格”特征。C.巴黎圣母院结尾,加西莫多看透了副主教克罗德的丑恶灵魂,把他从塔楼上推下去摔死后,找到爱斯梅拉达的尸体,紧紧地抱住它死去。D.小说自始至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每一个读者都会从天真无邪的大卫身上唤回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大卫童年的篇章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都是孩子的视角、孩子的心理,其中还有狄更斯特有的幽默情味
5、。他看到佩葛蒂的脸蛋跟红苹果似的,老想:为什么小鸟不像啄苹果似的来啄她呢?(大卫科波菲尔)二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匈奴西迁与匈牙利人的祖先崔建国公元374年,一支自称“匈人”,不知来自何方的由剽悍、强大的骑兵部队组成的大军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欧洲东部。它以雷霆万钧之力横扫东、西哥特人,随即又击败东罗马帝国,然后屯兵中欧匈牙利平原,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匈奴帝国,并一度与西罗马帝国形成对峙局面。在匈人神出鬼没、势如破竹的重击下,晕头转向的欧洲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未能弄清自己对手的底细。因此,匈人的来龙去脉就好像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时光荏苒,直到18世纪后期,终于有
6、人试图揭去这层面纱。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首先在其匈奴、突厥、蒙古及其他西部鞑靼各族通史中提出,这个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此论一出,英国历史学家吉本率先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引用了揆尼“匈人来源于匈奴”的说法。由此,马上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激烈的论战。“从18世纪以来,这个问题曾进行过不停地辩论,但毫无结果。”但是,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学者趋向于“匈人就是匈奴”的观点。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应有很大发言权的中国学者是持什么观点的呢?事实上,在中国的史籍中,自窦宪将北匈奴击败,迫其西迁后,北匈奴就像断线西飞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因此,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由于
7、中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上的闭塞封闭状况,中国学者直到近代才得知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是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从西方著作中引述了匈奴侵入欧洲的过程。此后,章太炎在匈奴始迁欧洲考一文、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也注意并研究了这段历史。不过,与欧洲学者迥异,中国学者几乎全都认定“匈人就是匈奴”。然而,中国学者的加盟并没有使“匈人就是匈奴”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为仍有不少疑点没有澄清。其中,尤其让人困惑的是,从中国史籍记载自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起,到欧洲史籍记载公元374年匈人击灭顿河以东的阿兰人止,这中间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竟是空白!也就是说,从中外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
8、奴西迁的线索。为了查证这280多年的历史,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考证和论争。如齐思和认为,北匈奴从公元91年离开漠北单于庭,到4世纪70年代出现在东欧,有一个逐渐西移的漫长的过程,它可分为四个阶段:91160为悦般时期;160260为康居时期;260350为粟特时期;350374为阿兰时期。但林干则将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分为三站:第一站迁往乌孙的游牧地,第二站为康居,第三站为阿兰聊(奄蔡)。当然,这些考证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疏漏和错误,它们能否成立尚需事实,尤其是地下考古资料的证实。但是,它多少拂去了一些积淀已久的尘埃,使之隐约露出了历史真相的轮廓。
9、其功绩是难以抹煞的!“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虽然还没有定论,但它所具有的合理性却是显而易见的,绝非像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是空穴来风。况且,还有资料证实,公元5世纪时,匈人帝国极盛时期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曾用无比骄傲的口吻自豪地宣称,他可以将其先祖追溯到1 000多年前著名的匈奴首领身上,他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中的记载大体吻合,这也可以算作“匈人就是匈奴”的一个旁证吧?7下列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中国史籍记载,北匈奴于公元91年西迁,在公元374年匈人击灭了顿河以东的阿兰人。B.神秘莫测的匈人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C.在研究“北匈奴西迁”这一问题
10、时,章太炎、梁启超等中国学者几乎都认同“匈人就是匈奴”这一观点。D.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在目前的考证和论争过程中有这两种观点,一是四段论,一是三站论。8下列关于“匈人就是匈奴”说无法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原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但是缺少足够的事实证据,尤其是缺少地下的文献资料。B.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都是空白的,中国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C.中外学者在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所进行的相关考证中,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D.北匈奴人神秘莫测,被迫西迁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导致
11、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18世纪后期的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是世界上第一位研究“北匈奴西迁”的人,他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论战。B.首先发现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的是中国学者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提出了匈奴侵入欧洲的创见。C.虽然匈人帝国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记载大体吻合,但并不能为“匈人就是匈奴”这一问题下定论。D.“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之所以还没有定论,是因为它明显缺乏合理性。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每题3分,共9分)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
12、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帝默然。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寻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颖曰:“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
13、高祖曰:“公得之矣。”开皇九年,大举伐陈,以弼为行军总管。将渡江,酹酒而祝曰:“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剪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进屯蒋山之白土岗,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田瑞先犯弼军,弼击走之,鲁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弼揣知其骄
14、,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隋书贺若弼传)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此心不果 果:成为事实B、太子非帝王器 器:才干C、阴有并江南之志 阴:暗中D、后以为常,不复设备 设备:装备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B.弼乃获免 乃不知有汉C.士卒且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弼揣知其骄 失其所与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贺若弼有军事才干的一组是少慷慨,有大志 将渡江,酹酒而祝 大列旗帜,营幕被野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 军令严肃,秋
15、毫不犯A. B. C. D.第卷(共114分)四、(28分)13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12分) 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4分)翻译: 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4分)翻译: 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4分)翻译: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8分)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本诗第一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4分)答:_ 全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现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_15古诗文填空。(8分)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 还顾望旧乡, 。 ,忧伤
16、以终老。(涉江采芙蓉)高渐离击筑, ,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听雨的奢侈林如求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绝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地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7、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诗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达至今,简直痛入心髓。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的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
18、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大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地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赘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
19、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冤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会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吟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
20、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16、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
21、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6分)答: _ _ 17、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什么作用?(4分)答: _ _ 18、作者为什么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7分)答: _ _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作者描写了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不同感受,表现了经历人生风雨之后的淡然心境,表达了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美好愿望。B、文章由雨夜听雨“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起笔,以“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落笔点题,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全文脉络清晰,开阖自如,严谨有致。C、作者借写听雨的感受,回忆了自己的人生
22、历程,并对人生进行了深刻思考。全文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且富于哲理气息和思辨色彩。D、文章对雨声有不同感受,实际上暗示了生命成熟的过程,在作者看来,既保持青年人的热情、激情,又要有一份平和的心态,生命才能走向圆满。E、作者把风声比作“大幕揭开的前奏”,把雨声比作“大自然的赞美诗”,把闪电比作“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独特新颖而又贴切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六、(15分)20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西洲曲里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请根据诗歌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扩写。要求: 使用描写手法,符合诗歌意境,侧重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至少使用两种修
23、辞手法。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少于200字。七、作文(50分)21、你是朋友,有你在身边,我不再孤独;你是亲人,有你在身边,我懂得了爱与温暖;你是书本,有你在身边,才明白什么叫充实;你是勇敢,有你在身边,我不再畏惧请你以有你在身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参考答案1、C(A.绯:fiB.:檩lnD.斓:ln)2、A (B夹浃 C姆拇D萁箕)3、【答案解析】(选C。“委屈”指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而心里难过;“委曲”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作客”指寄居在别处 ;“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日前”指几天前,“目前”指说话的时候。)4 D(D.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
24、常顺利。A.无为而治:(1)指不施用刑罚,通过任用贤人、用道德感化老百姓,从而使天下安定的治国方针。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2)一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国家得到治理。这是道家的治国方针。(3)比喻不费力就把事情办好。均不合语境。B.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C.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感情色彩不当)5.B.(A.有歧义C.句式杂糅D.否定不当)6、A(子路和冉有弄反了)7.A.“公元374年”的事情是欧洲史籍记载的。8C(A。缺少地下的考古资料,并不仅限于文献资料;B。是中外史籍并非仅仅是中国史籍;D.北匈奴人失去踪
25、迹只是中国史籍对匈奴人西迁有关情况的简单叙述,并不能揭示“匈人就是匈奴”说法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原因。)9.C( A.他并不是第一位研究者,只是第一个提出“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这一说法的人。; B.“提出了创见”有误,洪均只是引述了西方著作中的一些说法; D.“明显缺乏合理性”有误。 )10.D.(“设备”是“设置军事防备”之意)11.B.(“乃”,均为“竟然、却”,A.前一个为连词:因为;后一个为介词,把。C.前一个为副词,将;后一个为连词:尚且。D.代词,前一个指代他们,后一个指代自己)12.A.(是说贺若弼的性格志向,是说贺若弼渡江前的行为,是说贺若弼的相机而变。)13.(1
26、)于是拿铁锥刺贺若弼的舌头,使他口舌流血,以训诫贺若弼以后说话谨慎。(2)等到宣帝承继帝位,乌丸轨最终被杀,贺若弼却获免于难。(3)等到此时,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陈国人并没有发觉。14.最精炼传神的是“遍”和“满” (2分,答对一个给1分,两个都不对,则不给分)。 “绿”字之后用了一个“遍”字,“白”字之后用了一个“满”字,写活了江南的山和水:山不是一树一林,而是葱郁鲜活的绿意;水不是一沟一渠,而是水光映天的画面(2分,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酎情给分)。 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风光(1分)。“绿遍山原白满川”“雨如烟”等是江南特有的自然景象,末句勾画了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1分),整首诗不仅表
27、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1分),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1分)。15.(1)暧暧远人村 鸡鸣桑树颠(2)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3)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4)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16、小时候(或物质生活匮乏时),雨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的无奈。长大后(或物质生活丰裕时),听雨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如今,身居闹市,听雨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如答“如今听雨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情感”也可)。(注:每答对1条得2分,答对三条得6分)17、内容上:强调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丰富了雨(或雨声)的文化内涵。(2分)结构上:宕开一笔,使文章摇曳多姿
28、;引出下文“我”对雨的好恶,为写对雨的不同感受作铺垫。(2分)18、说“难得”是因为:客观上,身居闹市,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水泥层顶使雨少了美的韵致;主观上,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使人们郁闷烦乱,疲惫冷漠,少了平和安详,回归自然的心境(或答“使人们很难平心静气地倾听雨声”也可)。说“奢侈”是因为有一种热情而又平和的心态,就可以尽情享受雨声带来的美妙情思。(3个要点,每点2分,答全3点得7分)19、A、C(A“淡然心境”“回归田园的美好愿望”理解不当;C说“感情基调昂扬豪迈”错)(共4分)20、碧波荡漾,像深情的眸子顾盼神飞,一阵阵清凉入脾的风儿在荷花丛中嬉戏,调皮地把荷花推到荷叶上。一
29、只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轻轻摇荡,缓缓向那接天的荷花丛中划去。船尾,两道水波如线般荡开。清香阵阵,阳光透过茶叶密密的间隙映射下来,照在采莲女子微微泛着红晕的脸颊上。皓腕凝霜雪,轻轻触摸那含羞待放的花苞,柔脂般的肌肤抚摸着荷花的红晕,如同抚摸着自己的脸。“啪”的一声脆响,采莲的女子快速折断了那截莲蓬,似乎掩藏着那片刻的心跳。十指如柔荑,轻轻拨弄着刚摘下的莲蓬,剥下一粒青色的莲子。湖光山色,柔香荡涤,好一幅江南采莲图!( 15 分)21.按照2016年高考评分标准。译文: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父亲贺敦,因为勇武刚烈出名,在北周做金州总管,宇文护嫉妒他就加害他。临行刑时,父亲把贺若弼叫过来对他说
30、:“我一心想要平定江南,可是这个心愿没能完成,你一定要完成我的志向,而且我是因为说话不小心被害死的,你不能不考虑(今后说话要谨慎)。”于是拿铁锥刺贺若弼的舌头,使他口舌流血,以训诫贺若弼以后说话谨慎。贺若弼年少时慷慨激昂,怀有大志,骁勇善战,熟悉弓马,又懂得撰写文章,广泛地涉猎各种书籍,在当时有很大的名声,北周的齐王宇文宪听说后很尊敬他,把他召来做记室的官。不久被封为当亭县公,升任小内史。北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报告皇帝说:“太子没有做帝王的才干,我也曾经跟贺若弼讨论过。”皇帝叫贺若弼来问他这件事,贺若弼知道太子的根基不可动摇,恐怕给自己惹来灾祸,就假答道:“皇太子德行学养每天都有进步,没见到
31、有什么缺失的地方。”皇帝默然不语。贺若弼退出宫外后,乌丸轨责备他背叛了自己,贺若弼说:“君主说话做事不稳妥、周密就会失掉大臣(的信任),臣仆说话做事不稳妥、周密就会丢失性命,因此我不敢轻易地发表意见啊。”等到宣帝承继帝位,乌丸轨最终被杀,贺若弼却获免于难。不久他与韦孝宽讨伐陈朝,攻占数十座城城池,其中贺若弼攻下的居多。隋高祖受禅让,登基为帝,暗中(心里)怀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寻访可以担当这个重任的人。高颖说:“朝臣当中,论文武才干,没有比得上贺若弼的。”高祖说:“你说得太对了。”开皇九年,隋大举伐陈,任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大军将要渡江,贺若弼举酒祭奠、祈祷说:“我贺若弼从宗庙里领受了祖宗的指示,
32、将要征讨远方,以振国威,讨伐有罪的人,安抚受苦的百姓,剪除凶恶残暴之徒。上天长江,请看着我做这些事,如果能赐福给善人,降祸给恶人,大军就会渡江顺利;如果事情不顺利,被江水吞没死在鱼腹之中,我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在这之前,贺若弼先请命让沿长江布防的军队在换防交接的时候,一定聚集在历阳。于是军旗林列,营帐遍野。陈国人以为大兵将至,让国中军队全部开拔出来设防。知道是换防交待之后,陈军又散去了。后来习以为常,就不再戒备了。等到此时,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陈国人并没有发觉。于是大军偷袭并攻占了陈的南徐州,逮住了南徐州刺史黄格。贺若弼军令威严整肃,秋毫无犯,有个士兵在老百姓那里买酒,贺若弼立刻把他斩首。大军前进驻扎在蒋山的白土岗,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人率领兵马抗拒,田瑞先来攻打贺若弼大军,贺若弼将他击退。鲁达等人相继依次而进,弼军屡屡(假装)退却。贺若弼揣测他们渐渐骄傲自大,士兵也疲惫懈怠,于是督促激励将士拼死战斗,这样就大破敌军,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