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3.63MB ,
资源ID:1247170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4717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考古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都城规模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也比较明显。这反映了该时期中国A.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B. 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C. 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D. 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答案】A【解析】【详解】各种礼器和阶级分化的出现是早期国家的特征,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A项正确

2、;“健全”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排除C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当时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2. 如下图,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大多数都以细密的云雷纹作为底纹,再在上面刻铸凸出于器物表面的猛兽纹,通常有饕餮纹、虎纹、夔龙纹等主题纹饰;具有象征意义,例如虎被认为强壮、聪明,并能够与天地相沟通。这些纹饰A. 反映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B. 表现权力的神圣和威严C. 分辨不同地域的方国诸侯D. 区别出不同的贵族等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商代青铜礼器上多刻有猛兽纹饰,具有象征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商代的青铜礼器用于祭祀活动,铜器刻上猛兽纹饰,可以营造

3、神秘庄严、威慑百姓的效果,以此表现权力的神圣和威严,故B符合题意;纹饰带有图腾崇拜的色彩,但是商代晚期不属于原始部落时期,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纹饰具有分辨不同地域的方国诸侯的作用,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出纹饰具有区分不同贵族等级的作用,故排除D。3. 周礼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于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这一规定意在A. 维护分封统治秩序B. 巩固西周礼乐制度C. 稳定贵族政治基础D. 构建良好社会风尚【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周礼严格区分正妻和妾,目的在于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从而维

4、护统治,故选A;B、D不是根本目的,排除;贵族的妻妾都是贵族,周礼严格区分正妻和妾,与稳定贵族的政治基础关系不大,排除C。【点睛】4. 为了家族或者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历来有“传嫡”和“传贤”两种继承方式,其优劣也曾长期争论不休。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 “传贤”能让人心服口服B. “传贤”能确保最优继承C. “传嫡”可保家族垄断D. “传嫡”过于神秘迷信【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王位继承方式上,“传嫡”可以凭借“天命”确定王位传承,减少内部争夺,又能一定程度上保证财富和权力的集中,继续家族垄断优势,C项正确;贤能的标准很难一致,“心服口服”实际上很难做到,排除A项;“确保

5、最优继承”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相比较而言,“传嫡”有利于政权稳定,较为理性,D项“神秘迷信”表述有误,排除。故选C项。5. 战国时期,华夏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由春秋时的“尊王攘夷”逐渐变为“用夏变夷”。这一变化( )A. 加速了社会转型B. 冲击了贵族政治C. 促进了民族认同D. 推动了战国变法【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尊王攘夷”逐渐变为“用夏变夷”,意味着夷、夏之间的民族意识趋向模糊,民族情感趋向和谐,民族壁垒趋向消解。而在“用夏变夷”的同时,华夏文化也不断吸收融汇周边文化精华于自己的体系之中。所以,这一变化说明民族交流加强,体现了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和文化认同,C项正确

6、;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冲击了贵族政治,排除A、B两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6. 史记记载: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据材料可以推知A 秦朝中央集权尚不完善B. 丞相制度能减少决策失误C. 皇帝权力受到丞相制约D. 赵高叛乱导致秦朝灭亡【答案】C【解析】【详解】当秦二世怀疑丞相赵高将鹿说成马时,大臣“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由此可见,大臣不顾及皇帝的权威而顺从赵高,皇帝权力受到丞相制约,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丞相制度能减少政策失误

7、,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7. 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颁布告缗令,鼓励告发算缗不实,告发者可得到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此后朝廷没收资产“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 这一政策的实施( )A. 完善了中央集权B. 削弱了诸侯势力C. 缓和了土地兼并D. 增加了政府收入【答案】D【解析】【详解】朝廷鼓励告发的目的是为了落实算缗令,向全国有产者征收资产税,缓解国库空虚,从实施的结果来看,效果很好,极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故 D 项正确;算缗令和告缗令主要针对有产者群体,与完善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故 A 项错误;削弱诸侯势力、缓

8、和土地兼并的说法与材料中的政策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并非封建朝廷实施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故排除BC。8. 下面是西汉酷吏的迁转、官职表酷吏名升迁事由官职宁成长安左右宗室多犯法,宁治之武帝即位,迁为内史尹齐督盗贼,所斩伐不避贵戚,上以为能迁为关内都尉、中尉义纵以案捕太后外孙脩成君,上以为能迁长陵及长安令从上表可知,汉代酷吏的设置A. 源于汉初的混乱B. 削弱了宗亲贵族的影响C. 打击了诸侯势力D. 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表格可以看出,汉代酷吏因其敢于惩治违法的皇室宗亲而得到皇帝的赏识,且受到重用。据此可知,汉代酷吏削弱了宗亲贵族的影响,B项正确;汉初七国之乱被平定之后,汉武帝

9、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因此排除A、C两项;汉武帝设立刺史,负责对辖区内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排除D项。故选B项。9. 自秦朝以来,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二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A. 旨在削弱官员的行政权力B. 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C. 体现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D.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做法有利于提高监察效果,进一步规范官员的执政行为,B项正确;监察体制是对官员的巡视监察,并非削弱各级官员的行政

10、管辖权力,因此排除A、D两项;古代监察制度旨在维护皇权专制,而不是皇权下移,排除D项。故选B项。10. 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221年)“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A. 政府重农抑商B. 少数民族内迁C. 政权更替频繁D. 货币外流严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以谷帛为市”“以物易物”体现了商业的萎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繁,社会动荡,极大地影响了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非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所特有,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只是社会动乱的原因之一

11、,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货币外流与商业萎缩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1. 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A. 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B. 导致了政区的调整C. 说明江南的条件优越D. 缘于北方移民南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所以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安史之乱,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农业产量的大幅提高,其直接原因是农业生产方面的因素,而不是政区调整,排除B项;史记

12、所说的汉代和南朝时期,江南自然条件都优越,排除C项。故选D项。12.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 抵制土地兼并B. 促进人口增长C. 增加财税收入D. 稳定个体小农【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均田制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材料所述税收为按户缴纳,并且规定子女达到一定年龄就必须分家,可见分封制的目的在于配置个体小农户,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均田制不能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与人口增长无关,应为培植个体小农,而不是稳定个体小农,所

13、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13. 下图是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中的塑像,该石窟始建于后秦(384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392452年),后经隋唐及以后各代不断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该图主要反映了魏晋至隋唐时期A. 民族矛盾尖锐B. 中外交流频繁C. 文化灿烂辉煌D. 佛教广泛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魏晋至隋唐时期,各朝代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了大量石窟,D项正确;图片不能反映民族矛盾尖锐,排除A项;魏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丝绸之路部分中断,导致中外交流陷入低谷,排除B项;仅从石窟艺术这一项成就无法

14、全面反映魏晋至隋唐时期辉煌灿烂的文化,C项属于程度描述不当,排除C项。故选D项。14. 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都是二世而亡。导致秦朝和隋朝衰亡主要原因是A. 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B. 统治集团的内讧变乱C. 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D. 穷奢极欲和横征暴敛【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二世与隋炀帝都实行暴政,暴政表现为穷奢极欲和横征暴敛,秦朝与隋朝由此而亡,D项正确;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统治集团的内讧变乱、宦官擅权和外戚临朝都不是秦朝和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故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5. 隋炀帝时期,人口统计数据最高接近九百万户;唐高祖武德年间,人口

15、统计数据下降到二百万户;到了唐太宗贞观全盛时期,全国的统计数据也只有三百万户。根据以上人口统计数据变化可推知,唐初A. 隋朝暴政贻害深远B. 户籍管理制度效率低下C. 贞观之治徒有其名D. 农业生产出现严重倒退【答案】B【解析】【详解】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但人口统计数据却仅有隋炀帝时期的三分之一,这只能说明唐朝户籍管理制度的松懈和效率低下,统计数据未能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B项正确;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据此分析可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6. 唐太宗“以天下

16、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A.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B. 统治者的革新魄力C. 统治集团的开放性D. 科举制的发展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说明唐太宗治国任人唯贤,不拘一格,故C符合题意;材料“惟贤是与”说明用人并非单凭血缘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突出唐太宗用人不拘一格,但没有涉及唐太宗革故鼎新,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17. 历代汉族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

17、“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治,四海可使如一家”。材料主要说明唐朝A. 民族歧视观念消除B. 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C. 尊崇儒学以德治国D. 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唐太宗并未奉行对少数民族差别对待的政策,而是认为夷狄与汉族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不需要猜忌,追求各民族四海一家,说明唐太宗奉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具有民族大一统意识,D正确;A表述绝对,排除;古代民族关系不属于外交领域内容,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18. 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此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安史之乱B. 藩镇割据C.

18、 宦官专权D. 朋党之争【答案】B【解析】【详解】从“旧唐书”“藩臣”可看出,材料反映了唐代在地方上设藩镇,置节度使,带来藩镇割据的问题,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安史之乱,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没有涉及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排除CD。19. 鉴于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宋朝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宋朝采取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A. 加强中央集权B. 根除地方腐败C. 提高行政效率D. 解决唐末弊政【答案】A【解析】【详解】宋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任用大量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是为了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宋王朝采取这一策略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19、,而且“根除”地方腐败过于绝对,排除B项:在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阴影下建立的赵宋王朝,提高行政效率不可能成为政权建立初期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解决唐末弊政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20. 宋代路、州、县三个层级具有上下领属关系,但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见,宋代地方制度A. 基于藩镇体制框架适度优化B. 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C. 形成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D. 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

20、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的这种设置导致地方机构职权交叉,相互之间形成牵制,从而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选D,排除C;宋代吸取唐亡的教训,革除了藩镇,排除A;“消除了矛盾”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21. 辽朝设置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设置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种职官设置A. 造成了严重的民族冲突B. 适应了不同民族发展状况C. 阻碍了辽朝的社会发展D. 推动了辽朝走向繁荣强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辽朝根据民族差别,设置不同的官职机构分别进行管理,体现因俗而治的特点,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适应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这种职官设置体现了因俗而

21、治的特点,有利于减少民族冲突,排除A项;这种职官设置适应了不同民族社会发展的状况,促进了辽朝社会发展,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这种职官设置是否能推动辽朝走向繁荣强盛,排除D项。故选B项。22. 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来解决纷争,可以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结束南宋与金之间战争状态的盟约是( )A. 澶渊之盟B. 长庆会盟C. 绍兴和议D. 庆历和议【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141年,南宋与金之达成绍兴和议,结束南宋与金之间战争状态,故选C;1004年,辽和北宋缔结的盟约澶渊之盟,排除A;长庆会盟是唐穆宗时期唐与吐蕃缔结友好盟约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排除B;庆历和议即公

22、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排除D。【点睛】23. 目前,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云闪付等电子支付方式盛行,有人甚至预计纸币将退出历史舞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A. 商朝B. 隋唐C. 北宋D. 南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24. 北宋时期,市镇的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而同时代的江南地区相对较少,如苏州只有4市镇,南宋时代、江南地区的市镇异军突起,临安府增至28市镇,嘉兴府达15市镇,苏州达19市镇、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 黄河流域经济的萧条和衰败B. 政治中心决定商业贸易的发展C. 南方社会经济的进一步

23、发展D. 海外贸易促进人口数量的增长【答案】C【解析】【详解】北宋到南宋,江南地区市镇由少到多并超越北方,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而这正是两宋时期南方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C正确;南方经济发展不等于北方黄河流域经济萧条,两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排除A;B表述绝对,商业贸易发展取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海外贸易并不能直接促进人口数量增加,排除D。25. 在宋代科举制中,增加了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誊录,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贵族子弟必须复试,主考官的子弟或亲属另设考场,另派考官。这反映了宋朝科举制A. 仍为官僚贵戚所控制B. 已经杜绝了政治腐败C. 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D. 选

24、拔程序越来越严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增加了考试选拔的多项规定,反映了选拔程序越来越严密,D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贵族子弟必须复试,主考官的子弟或亲属另设考场,另派考官”可知,宋朝科举限制了官僚贵戚的特权,排除A项;B项中“杜绝”一词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中“糊名”“誊录”等信息正是公平竞争的反映,排除C项。故选D项。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郡县,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然而,郡县制对于专制统治者个人来说也有不

25、利的一面。异姓的地方官吏多数是些见风使舵的势利之徒,他们往往在王朝危难之时为自己着想,不全力去拱卫统治者濒危的社稷。“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西汉各侯国的权力较大,但经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努力,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弱。摘编自万昌华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材料二中央集权解决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价值取向问题,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以皇权为最高象征,自秦朝始基本稳定延续两千年。中央集权的政治功能,其根本在于保障国家的版图统一,而国家的统一对百姓而言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否则分裂必然导致内战,内战则导致百姓生灵涂炭。对于大版图、人口众、多民族、区域差异大的大国而言,维持统一无疑具有政

26、治上压倒一切的优先性,也是任何执政集团先进与否的关键指标。对中华民族而言,郡县制的这一灵魂至今并不过时。摘编自曹锦清等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材料三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王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力过重的弊端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摘编自孟广耀蒙古民族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

27、学知识,指出秦朝到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分别说明两个时期实行不同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何意义。(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答案】(1)变化:由秦朝的郡县制到汉初郡国并行制。原因:秦朝,吸取分封制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郡县制存在弊端,巩固刘氏家族统治地位的需要。 (2)意义:奠定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民生的安定;为后世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借鉴。(任答两点) (3)特点:管辖区域大;行省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通过加强民族控制防止地方权力过重

28、。(任答两点)积极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任答两点)【解析】【小问1详解】变化:根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郡县,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可得出由秦朝的郡县制到汉初郡国并行制。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出秦朝,吸取分封制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据“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得出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郡县制存在弊端,巩固刘氏家族统治地位的需要。【小问2详解】意义:结合所

29、学得出奠定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础;根据“中央集权的政治功能,其根本在于保障国家的版图统一,而国家的统一对百姓而言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否则分裂必然导致内战,内战则导致百姓生灵涂炭”可得出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民生的安定;为后世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借鉴。【小问3详解】特点:根据“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得出管辖区域大;根据“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得出行省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根据“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力过重的弊端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得出通过加强民族控制

30、防止地方权力过重。积极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交融,使这一时期的文化趋于多元走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严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摘编自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

31、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并分析其改革有何意义。(3)根据材料

32、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答案】(1)变化:内迁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农耕生产;汉民族接受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2)原因:北魏政权内部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不断,严重威胁北魏王朝的统治。意义: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3)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解析】【小问1详解】变化:从图一的内容可得出内迁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农耕生产;图二主要涉及饮食,可得出汉民族接受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致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得出北魏政权内部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不断,严重

33、威胁北魏王朝的统治。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小问3详解】特点:根据“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得出汉化为主,相互学习。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2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时间事件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魏文帝黄初元年(220 年)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年)始置武举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 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

34、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 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材料一反映了哪几种选官制度?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选官标准的变化。(2)请根据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指出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3)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标准的变化:从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积极的价值取向:以

35、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 (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解析】【详解】(1)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始置进士科”可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标准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选官标准从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积极的价值取向: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体现了以德取人;科举制取代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体现了自由开放;公平公正。(3)影响:根据材料“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可知,提高了儒学的地位;科举制重视才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根据材料“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可知,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可知,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