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新课堂 理清记叙顺序人教版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不是字词的随意堆砌,而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记叙文大多采用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行文的,主要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四种类型。1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记叙。散步采用顺叙:劝母散步发生分歧解决分歧。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印象深刻。2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使情节跌宕起伏,对比鲜明,突出中心。3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
2、容的叙述方法。秋天的怀念多处插入叙述相关事件。作用:补充情节,丰富内容,衬托人物,突出中心。4补叙,就是在顺叙后再补充叙述某些与前文有某种联系的内容,有人也把补叙归入插叙。咏雪中的最后几句话是补叙,补充说明了谢道韫的身份。作用:补充说明,进一步突出中心。使人物形象更丰富,行文更严密。分辨方法:读文章,看其中有无时间的先后错落现象,或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会出现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是倒叙或插叙。一般情况下,倒叙看开头,插叙看中间,补叙看结尾。(一)传递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战。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
3、。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
4、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厢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厢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
5、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
6、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原文有改动)1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十分痛苦_重拾希望_十分感激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心急如焚2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答出三点即可)。3第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插叙。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
7、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5分析第段画线句“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点题);内容上: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二)守电话的母亲母亲拿着手机,愁眉苦脸地走进家门。手机不知怎么就静音了,来电话没有铃声,刚才找人修,也没有修好。“这多耽误事啊。”母亲坐在窗前的老藤椅上,望着暮色沉沉的窗外,懊恼地自言自语。千里之外的儿子几乎每晚都会给她打电话,这手机不响,怎么能接
8、到他的电话?接儿子的电话,对她来说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了。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无论多大,在她心里都是孩子。虽然想念他,挂念他,但她很少打电话。儿子工作忙,有时晚上还加班,她怕打电话耽误他正事。于是,每天晚上,她就像一只待在巢里的老鸟,期盼着那动听的铃声。其实在电话里娘俩每天也总是那些内容,她问他今天怎么样?累不累?工作还顺吗?儿子总会嘱咐她在家保重身体。这样的话每天说,她依旧是津津有味。儿子的电话让她踏实、心安。“唉!可真倒霉!”母亲摊开粗糙的手掌,看着那个出了毛病的手机,眉头紧皱。坐了一会儿,眼看天慢慢黑了,她赶紧起身去厨房。“不能这样坐以待毙啊,我要想个法子。”母亲没有多少文化,只读过小学
9、五年级,这心里一急,嘴里蹦出来个成语,连她自己也觉着好笑,禁不住咧开嘴乐了。吃饭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母亲把手机摆在饭桌上,边吃饭,边盯着手机,这样一来电话,她就知道。往常她总是看着电视,吃着饭,如今一心不能三用,盯手机就是她的主要任务。吃完了一碗饭,她起身匆匆去厨房盛饭,走几步又扭头看看,等她盛了饭出来,眼睛就像探照灯似地,“刷”地一下,先找手机,看看有没有动静。吃过饭,她紧握手机,斜倚在沙发上看电视。往日这个时候,是她最悠闲清静的时光,边看电视,边等儿子电话。可今天她的心都在手机上,根本没有心思看电视,以至于电视剧演半天了,她也没看懂剧情。这让她有点心烦意乱,起身关了电视。今晚,客厅里的灯
10、好像格外亮,雪白的光线倾洒下来,房间里像落了一层雪,耀眼地白。她忽然意识到,光线太亮,来电话时手机屏幕的亮度也许不够。她庆幸自己及早想到这一点,干脆起来关了灯,房间就悠忽一下陷在黑暗里了。母亲摸索着走到阳台,又坐在老藤椅上。坐在这里,她才听到外面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雨,雨声淅淅沥沥,透着初冬的些许凉意。她把手机放在膝盖上,盯着手机,一动也不动。窗外昏黄、湿亮的灯光照进来,使她看上去像一尊雕塑。下雨的日子里,人最爱怀旧。母亲又回忆起儿子小时候,她最喜欢把他搂在怀里,给他讲故事。儿子每次都听得入迷,黑亮的眼睛望着她,圆圆的小脸上全是专注。后来,她会的故事都讲完了,就给儿子现编,往往那故事编得漏洞百出
11、,儿子也听不出来,仍旧听得津津有味。想到这里,她笑了。时间过得真快啊,多少年过去了,儿子长大成人,展翅高飞了,而她也已走入暮年。正这样东想西想,手机屏幕忽然亮起来。母亲就像个百米冲刺的运动员,以迅疾的速度按下接听键,高兴地叫着儿子的小名:“小暄啊,吃过饭了吗?”儿子有些奇怪:“妈,你今天怎么接电话这么快,我刚拨通你就接了。”“那是赶巧了。”母亲笑盈盈地说,手中的手机好像会变魔术似的,让她顷刻间眉开眼笑,满脸的皱褶一下子绽放开来。两人在电话里聊了些家常,母亲就催促儿子赶紧挂电话,说今天忙活一天了,早点休息,注意身体。挂了电话,母亲才觉轻松了许多,不用再惦记着接电话的事。她回到客厅打开灯,打开电视
12、。电视剧正插播广告,母亲躺在沙发上,听着电视里的声音,有些犯困,眼睛渐渐闭上了。在进入梦乡前,她心里迷迷糊糊地想,明天要去买个新手机,不能误了电话(选自做人与处世2016年第24期)6阅读全文,说说第段中母亲“愁眉苦脸”的原因是什么。手机来电话没有铃声,找人修,也没有修好,怕漏接了儿子的电话而愁眉苦脸。7文章第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插叙;补充交代母亲与小时候的儿子感情很深,为下文长大的儿子总是打电话来报平安做铺垫补充。8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她把手机放在膝盖上,盯着手机,一动也不动。句子运用动作描写,特别是“盯”“一动也不动”,生动地刻画了因手机静音而专心致志等待接听电话的母亲形象。9阅读第段画线句子,说说景物描写的作用。这段景物描写,烘托了母亲等电话的焦急心理,渲染了紧张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