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十一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建议用时:45分钟【基础夯实】(2020浙江联考)如图为我国某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1.该生态环境问题最可能是()A.水土流失B.土地沙漠化C.臭氧层破坏D.生物多样性减少2.为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下列做法可行的是()A.增加畜牧品种及其数量,提高牧民经济收入B.增修引水工程用于灌溉,扩大绿洲农业面积C.向生态问题严重区移民,加快城市化的进程D.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解决生活能源问题【解析】1选B,2选D。第1题,水土流失发生在地表植被破坏严重且坡度大、降水多的地区,图示该生态环境问题集中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区降水
2、少,加之过度的经济活动,地表植被大量减少,荒漠化严重;臭氧层破坏是人类制冷工业排放的氟氯烃消耗了臭氧形成的,主要发生在南极上空及青藏高原上空;新疆并不是生物多样性减少最多的区域。第2题,结合上题,该生态环境问题为荒漠化问题,为避免其加剧,应科学合理安排产业活动。增加畜牧品种及其数量,会导致过度放牧,加剧荒漠化;增修引水工程用于灌溉,扩大绿洲农业面积不仅会导致过度农垦,还会加剧用水紧张;向生态问题严重区移民会加剧环境问题;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解决生活能源问题,可减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减缓荒漠化。如图为河南省南阳市某地石漠化景观,这些石漠化区域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
3、同时由于缺少植被涵养水源,已引发不同程度的干旱,导致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恶化,人畜饮水困难。读图,回答3、4题。3.该地区石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土质疏松土壤贫瘠过度垦殖乱砍滥伐A.B.C.D.4.治理该地区生态问题的措施合理的是()封山育林、建设草地修建梯田和灌溉设施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发展规模化小麦种植A.B.C.D.【解析】3选D,4选A。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石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垦殖、乱砍滥伐,破坏了地表植被,对。土质疏松是黄土高原的特征,错。土壤贫瘠不是岩石裸露的原因,错。第4题,该地水土流失严重,治理该地区生态问题的措施合理的是封山育林、建设草地,对。实施坡改梯及小型水利水保
4、措施,降低流速,沉积泥沙,减少土壤流失,对。跨流域调水不能减轻水土流失,错。发展小麦种植会加重水土流失,错。(2020济南模拟)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如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据此完成5、6题。5.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改变地貌类型影响降水量破坏自然植被松动地表土体A.B.C.D.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地形坡度大植被稀疏降水量大全年风大土质疏松冻融作用强A.B.C.D.【解析】5选D,6选A。第5题,陡坡开垦,坡地地形不会改变,对降水量影响不大;但是会破坏自然植被,土体缺少植被保护,地表土体松动。第6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5、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地形坡度大,植被稀疏,土质疏松,该地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是主要自然原因。全年风力的大小对水土流失影响不大,冻融作用不明显。(2020邯郸模拟)某校学生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开展水土流失成因探究的四次实验。四次实验中只有下表所列的条件有变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实验结束后坡面上都有残留沙土。据此完成7、8题。实验组实验甲实验乙实验丙实验丁坡面坡度15251525降水强度2 mm/h2 mm/h1 mm/h1 mm/h泥沙收集盘中的泥沙含量abcd7.四次实验结果可能会是()badcdbcabdaccbdaA.B.C.D.8.在不改造的情况下,此实验器材还可以用于模拟
6、或演示()A.降水对风化的影响B.地形对降水的影响C.完整的水循环环节D.冲积扇上河流改道【解析】7选B,8选D。第7题,根据地形和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坡度越大,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实验乙泥沙收集盘中的泥沙含量b最大,实验丙泥沙收集盘中的泥沙含量c最小,符合。第8题,该实验装置中没有岩石,体现不出岩石风化状况,无法演示降水对风化的影响;实验中的降水是从降水盘中滴出,只能演示强度,与地形没有关系,无法演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实验中只有降水和地表径流环节,无法模拟完整的水循环环节;泥沙收集盘内泥沙沉积可以模拟冲积扇,故此实验器材还可以用于模拟或演示冲积扇上河流改道。【加固训练】(20
7、20银川模拟)无定河,唐代这条河就因“流量不定,深浅不定,清浊无常”而有晃忽都河、无定河之名。无定河流经毛乌素沙漠和陕北黄土高原,在巴图湾至芦河口段,河床切入岩体2030米,总落差131米。古代无定河流域因生态环境恶劣让世人痛到无法流泪,人们无法给“无定”的河“确定”未来。下图为无定河流域图。据此完成(1)、(2)题。(1)唐代这条河就有晃忽都河、无定河之名的根本自然原因为()A.降水变率大B.植被覆盖率低C.土质疏松D.地势起伏大(2)现在人们要给“无定”的河“确定”未来,可采取的措施是()A.沙源区植树造林B.沟壑区综合治理C.建设水质监控网络D.河源区打坝建库【解析】(1)选A,(2)选
8、B。第(1)题,晃忽都河、无定河之名的原因是流量不定,深浅不定,清浊无常,根本自然原因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第(2)题,人们无法给“无定”的河“确定”未来是因为无定河流域因生态环境恶劣造成的,故现在人们要给“无定”的河“确定”未来,可进行小流域的综合整治,沟壑区综合治理。9.(2020安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库曼斯坦位于中亚,全境大部分是低地,平原多在海拔200 m以下,80%的国土被世界第四大沙漠卡拉库姆沙漠覆盖,国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硫磺等矿产资源。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目前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国内河流、湖泊稀少;大部分地区以放牧为主,牲
9、畜数量连年增多;只有在河流附近有绿洲,以种植棉花为主,并且是土库曼斯坦最著名的优质棉花产区。下图为土库曼斯坦土地荒漠化分布图。(1)分析土库曼斯坦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的气候原因。(2)请从农业生产活动角度,分析土库曼斯坦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3)针对土库曼斯坦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的问题,指出该国应采取的有效措施。【解析】第(1)题,荒漠化的气候原因从降水、蒸发、昼夜温差、大风日数等方面分析。第(2)题,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主要分析人为原因,主要考虑农牧业生产对植被的破坏、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第(3)题,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主要从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政府管理等方面分析。答案:(1)降水稀
10、少,蒸发旺盛,土壤缺水,干裂严重;(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地表物质风化严重;(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大风日数多,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强烈。(2)农业生产活动以放牧为主,过度放牧导致地表植被严重破坏;棉花种植区大量引水灌溉导致地表水源严重短缺。(3)合理控制草地载畜量,禁止超载放牧;规划轮牧休牧区,保障现有草地正常更新;积极开展种草活动,扩大人工草地面积(建设人工草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退牧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政府出台退耕退牧政策,并对农牧民进行经济补贴;严格矿区开采审批管理,合理规划矿区用地和矿区覆土工作等。【能力挑战】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
11、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1.该固定沙丘()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低6-8月土壤含水量低6-8月土壤含水量高A.B.C.D.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风速较大蒸腾量较大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少A.B.C.D.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析】1选C,2选B,3选D。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深度越深,土壤含水量越高,故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图中显示6-8月土壤含水量低。第2题,该沙丘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风力大,夏季风力
12、小,全年降水少,但夏季气温高,蒸发蒸腾量大,导致表层水分被蒸发,故6-8月土壤含水量低。第3题,材料显示沙丘所在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故为维护生态安全,应该保持自然演化的过程,减少人为扰动。(2020临沂模拟)重庆某大学的“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能。该项技术已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推广运用,3 000亩试验地农作物长势喜人。下图为该试验地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4.与土壤比较,沙地缺少的功能主要是()A.固定根系B.保水保肥C.保热保气D.团粒结构5.最适合推广该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的沙漠化地区是()A.B.C.D.6.植物根系在
13、“沙变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的首要作用是()A.稳定沙丘B.减弱蒸发C.提供有机质D.滋生微生物【解析】4选B,5选B,6选A。第4题,由材料可知,“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能,说明在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以前,沙土中是不存在这些物质的,说明沙地缺少保水保肥的功能。第5题,读图可知,图中位于黄河附近,有灌溉水源可以利用,可以推广该技术发展农业生产,且可以防止沙漠向东蔓延。第6题,在山区、沙漠地区,植物根系可以保持水土,减少及避免土壤表层的沙化及流失,植物根系首要作用为稳定沙丘;减弱蒸发的作用是由地上部分实现的;提供有机质是植物的枯枝落叶的功能;
14、滋生微生物不是其首要作用。(2020金华模拟)隔坡梯田是沿原自然坡面隔一定距离修筑一水平梯田,在梯田与梯田间保留一定宽度的原山坡植被,使原坡面的径流能进入到水平田面中。读隔坡梯田和温室大棚示意图,回答7、8题。7.该设施比较适合的地区是()A.长白山地B.江南丘陵C.横断山脉D.黄土高原8.图示设施的主要作用是()改善交通条件改变水热状况保持水土工作增加耕种面积A.B.C.D.【解析】7选D,8选B。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隔坡梯田是沿原自然坡面隔一定距离修筑一水平梯田,因此自然坡度是一个前提条件,黄土高原符合。第8题,图中的隔坡梯田和温室大棚的作用是改变了水热状况以及保持水土工作,有利于实现可
15、持续发展。【加固训练】下图示意喀斯特地貌地区模拟不同降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降雨量,单位为mm/h)下,地表径流量与侵蚀产沙量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1)、(2)题。(1)降雨强度为40 mm/h时,地表径流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量少B.下渗率大C.地面崎岖D.降雨历时短(2)降雨强度为140 mm/h时,降雨历时35分钟后,侵蚀产沙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流量变大B.流速变快C.土质变松D.土层变薄【解析】(1)选B,(2)选D。第(1)题,图示为喀斯特地貌地区,降雨强度为40 mm/h时,地表径流量较小,主要原因是下渗率大,转化为地下径流多;泥沙量少是侵蚀能力弱的结果;地面崎岖
16、,降水汇集快,是径流量大的原因;降雨历时短,不是转化成地表径流量小的原因。第(2)题,根据图示折线,降雨强度为140 mm/h时,降雨历时35分钟后,侵蚀产沙量不断减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层变薄,可侵蚀的土壤少;图中虚线显示地表径流量一直在增大,不能表明流速变快;土质变松,产沙量会增多。9.(2020黄冈中学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
17、况1253.0无明显洪峰2480.3无明显洪峰35100.1无明显洪峰4273.2无明显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 m3/s6254.4洪峰流量1 750 m3/s(1)推测第5次产生洪峰的原因。(2)分析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的原因。(3)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4)分析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的生态效益。【解析】第(1)题,汾川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形成洪峰的原因应从降水、水系特征、植被覆盖率等方面考虑。由表中数据可知: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
18、以地表径流形式汇入河流,形成洪峰。第(2)题,河流含沙量高低的具体影响因素要结合河流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比如地质构造(地质活动强烈、岩石破碎等)、地层构成(黄土高原黄土易受侵蚀)、湖泊沼泽(河流流经这些地方泥沙易沉积,下游含沙量小)、植被覆盖、降水强度等。但对同一条河而言地形地势、土质、地质构造等因素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改变,因此本题应从降水与植被覆盖来考虑。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植被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而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土壤含水量已趋于饱和,故第6次降水虽然降水总量不是很大,但还是超过了原有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引起了水土流失,增加了河流的含沙量。第(3)题,影响河流
19、含沙量的主要因素有:植被覆盖率、土质、降雨强度、地形地势等。其中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率影响较大。结合黄土高原实际情况即可。第(4)题,调节气候:林冠阻挡太阳辐射,与无林地相比,冬暖夏凉、夜暖昼凉,温差较小,有利于林下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在生长季节,森林强大的蒸腾作用有助于消耗热能而使温度下降;空气湿度的增加,则易形成雾、露、霜等水平降水;同时对垂直降水也有一定影响。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森林的覆盖、截留降水作用,使土壤免于雨水溅击和地面径流的冲刷。而降水渗透到地下,变成地下径流,既有利于削弱洪峰水量,又利于森林水分、土壤的保存。减少旱灾、洪灾等自然灾害:夏季森林使地面温度降低,空气垂直温
20、差变化减少,上升气流速度减弱,因而还可削弱形成雹灾的条件。改良土壤:枯枝落叶层经微生物分解变为有机质从而增加了土壤肥力。答案:(1)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大(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式汇入河流,形成洪峰。(2)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导致地表径流增多,形成的坡面径流将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引起水土流失,增加了河流的含沙量。(3)自然原因:黄土结构疏松(土质疏松);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等。人为原因: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增长过快;不断开荒种地、过度放牧(毁草毁林);采矿、修路、修建窑洞等。(4)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少旱灾、洪灾等自然灾害;改良土壤,枯枝落叶层经微生物分解变为有机质从而增加了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