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2019福建厦门二模)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宋代()A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B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C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D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2(2019河南郑州三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富民阶层。苏洵对此有这样的描述:“富民之家,地大业大,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四处漂泊的人),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麾于其间。”由此推知,当时()A土地兼并导致了流民问题B农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C政府
2、实行特殊的土地政策D人身依附关系更为严重3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住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B导致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4(2019福建南平二模)上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5(2019广东肇庆三模)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
3、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此图反映了当时()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B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C铁犁牛耕的应用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6(2019安徽三校高二期末)阅读下列表格中的史料,由此可以佐证春秋战国时期()史料出处“粤之无镈(注:一种锄草用的农具)也,非无镈也,夫人而能为镈也”周礼考工记“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今河南温县)之麦。秋,又取成周(注:以洛阳为都城)之禾。周郑交恶”春秋左氏传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B小农经济的普遍形成C农耕技术有所进步D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7(2019贵州思南中学高二期末)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
4、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矣。”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自然因素制约农业经济发展B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C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天灾人祸是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8(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C官吏的腐败贪污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9(2019福建厦
5、门高二期末)唐代中期,乡村人口不断增加,在诸子均分的家产继承制下农民不断贫困化。这迫使政府()A改变赋税征收标准B鼓励民众发展工商业C在全国推广曲辕犁D进一步强化均田制度10(2020湖北部分重中起点考)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据此可知,当时()A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B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C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二、非选择题11(2019安徽马鞍山二中高二期末)人口流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现象,人口问题是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6、知识冋答问题。材料一汉代以来中国区域人口户数比例变迁表区域西汉(2年)东汉(140年)隋(609年)北宋(1100年)明天顺清嘉庆东部季风区97.35%99.35%99.23%99.54%99.97%97.93%秦岭淮河以南26.68%46.82%27.21%62.30%72.26%68.24%材料二“走西口”成为西北地区移民进入蒙古的代名词。康熙年间,汉人已经大量迁入察哈尔地区,雍正年间“自张家口至山西杀虎口,沿边千里,窑民与土默牧人咸业耕种,北路军粮,岁取于此,内地无挽输之劳”乾隆以后,有的汉人则深入到外蒙古地区开垦。一般而言,人们也将走出古北口、喜峰口、张家口、独石口到草原地区垦殖,称为
7、“跑口外”。摘编自中国历史地理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以来我国人口分布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走西口”“跑口外”对西北地区所产生的影响。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2019福建厦门二模)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宋代()A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B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C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D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答案A2(2019河南郑州三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富民阶
8、层。苏洵对此有这样的描述:“富民之家,地大业大,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四处漂泊的人),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麾于其间。”由此推知,当时()A土地兼并导致了流民问题B农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C政府实行特殊的土地政策D人身依附关系更为严重答案C3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住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B导致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答案A4(2019福建南平二模)上表是西汉
9、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答案D5(2019广东肇庆三模)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此图反映了当时()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B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C铁犁牛耕的应用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C6(2019安徽三校高二期末)阅读下列表格中的史料,由此可以佐证春秋战国时期()史料出处“粤之无镈(注:一种锄草用的农具)也,非无镈也,夫人而能为镈也”周礼考工记
10、“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今河南温县)之麦。秋,又取成周(注:以洛阳为都城)之禾。周郑交恶”春秋左氏传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B小农经济的普遍形成C农耕技术有所进步D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答案C7(2019贵州思南中学高二期末)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矣。”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自然因素制约农业经济发展B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C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天灾人祸是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答案B8(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
11、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C官吏的腐败贪污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答案A9(2019福建厦门高二期末)唐代中期,乡村人口不断增加,在诸子均分的家产继承制下农民不断贫困化。这迫使政府()A改变赋税征收标准B鼓励民众发展工商业C在全国推广曲辕犁D进一步强化均田制度答案A10(2020湖北部分重中起点考)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据此可知,当时()
12、A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B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C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答案B二、非选择题11(2019安徽马鞍山二中高二期末)人口流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现象,人口问题是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冋答问题。材料一汉代以来中国区域人口户数比例变迁表区域西汉(2年)东汉(140年)隋(609年)北宋(1100年)明天顺清嘉庆东部季风区97.35%99.35%99.23%99.54%99.97%97.93%秦岭淮河以南26.68%46.82%27.21%62.30%72.26%68.24%材料二“走西口”成为西北地区移民进入蒙古的
13、代名词。康熙年间,汉人已经大量迁入察哈尔地区,雍正年间“自张家口至山西杀虎口,沿边千里,窑民与土默牧人咸业耕种,北路军粮,岁取于此,内地无挽输之劳”乾隆以后,有的汉人则深入到外蒙古地区开垦。一般而言,人们也将走出古北口、喜峰口、张家口、独石口到草原地区垦殖,称为“跑口外”。摘编自中国历史地理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以来我国人口分布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走西口”“跑口外”对西北地区所产生的影响。答案(1)特点:稳定性,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原因:古代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特点:不平衡性,人口分布比例有变化(有升有降),但总体上南方增大,并超越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原因:政治上,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发展,大量北方人民南迁。经济上,两汉以前,北方农耕经济明显优于南方,人口分布主要在北方;后北方生态遭破坏,而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