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1,016.50KB ,
资源ID:1245822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4582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版高中地理湘教版(浙江专用)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二)(第二章)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版高中地理湘教版(浙江专用)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二)(第二章) WORD版含解析.doc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评估检测(二) (第二章)(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与东西向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13题。1.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处为向斜谷,河流自北向南流B.甲处为背斜谷,河流自南向北流C.若等高距为100 m,图示区域最大高差接近1 000 mD.若等高距为100 m,陡崖最大相对高度接近200 m2.图中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A.褶皱断层岩浆侵入沉积岩浆喷出B.褶皱岩浆侵入断层沉积岩浆喷出C.沉积褶皱岩浆喷出

2、断层岩浆侵入D.沉积褶皱岩浆侵入断层岩浆喷出3.图中形成岩浆岩的岩浆可能源于()A.岩石圈 B.下地幔C.软流层 D.地核【解析】1选B,2选D,3选C。第1题,据图可知,甲处附近的地层向上弯曲,地质构造为背斜,顶部发育了河流,故地形为谷地;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的规律,结合图中方位指示可知,河流自南向北流动;图示最高处位于该地东南部,最低处位于西北部河流出口位置,最高处和最低处之间有8条等高线,若等高距为100 m,则高差范围为700900 m;陡崖处有两条等高线重合,故陡崖的相对高度为100300 m。第2题,由图可知地层整体呈现波状起伏,故在沉积地层形成之后首先发生挤压形成褶

3、皱;由于岩浆岩2的分布不连续,故断层发生在岩浆岩2形成之后,而岩浆岩1并未发生错动,故发生在最后,且由于岩浆岩1直接出露地表,故为岩浆喷出。综上可知,该地区地质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为沉积、褶皱、岩浆侵入、断层、岩浆喷出。第3题,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巨人之路”是位于英国北爱尔兰海岸的著名旅游景点,在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这个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的、绵延数千米的堤道,从峭壁伸至海面,数千年如一日地屹立在大海之滨,看起来就像巨型石阶,所以被称为“巨人之路”。下面图1为“巨人之路”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据此完成46题。4.组成“巨人之路”

4、的石柱属于图2中的()A.甲B.乙C.丙D.丁5.“巨人之路”地貌景观的地质形成过程正确的是()A.深海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下切海水侵蚀B.板块张裂岩浆侵入岩浆冷却凝固风力侵蚀C.板块碰撞岩浆侵入地壳隆起抬升风力侵蚀D.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岩浆冷却凝固海水侵蚀6.对“巨人之路”景观未来观赏价值影响最大的可能是()A.风力侵蚀B.海水侵蚀C.全球变暖D.火山地震【解析】4选B,5选D,6选C。第4题,本题考查岩石类型的判读。由材料中的玄武岩石柱可判断出“巨人之路”石柱属于岩浆岩。图2中甲为沉积岩,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岩浆。第5题,本题考查地质作用过程的判读。“巨人之路”景观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5、多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玄武岩,玄武岩在沿海地区长期受海水侵蚀形成台阶形状。第6题,本题考查影响“巨人之路”景观未来观赏价值的因素。由材料可知,“巨人之路”景观位于海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会上升,可能淹没“巨人之路”的台阶,从而影响其观赏价值;“巨人之路”景观位于欧洲西部沿海地区,受盛行西风影响大,但“巨人之路”已经受西风影响数千年,所以未来风力侵蚀对其观赏价值影响不大;“巨人之路”就是岩石长期受海水侵蚀形成的,故海水侵蚀对其观赏价值影响不是太大;火山地震可能形成更加壮观的景观。电影南极之恋讲述了男主角吴富春和女主角荆如意坠机南极后,在南极腹地无人区冒险求生的故事。据此完成7

6、、8题。7.男主角吴富春外出寻找科考站,几天后患上了雪盲症(因紫外线过强引起的暂时性失明),其可能原因是()A.下垫面反射率大B.下垫面折射率大C.大气散射作用强D.大气吸收作用弱8.寻找食物过程中,荆如意提出:“顶多吃点鱼吧,可怜这些鱼,一年只长几毫米。”此地寒水鱼一年只长几毫米的原因是()南极地区纬度高,水温低极地高压和极地东风控制,降水少结冰期长,鱼类难以存活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A.B.C.D.【解析】7选A,8选B。第7题,南极地区冰雪覆盖,反射率大,容易把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可见光等反射到眼睛内,导致雪盲症。第8题,鱼类的生长受温度、饵料的影响最大。南极地区纬度高,太阳辐射少,水温

7、较低;因气温和水温低,海水中的藻类繁殖少,饵料不足,导致鱼类生长缓慢。读浙江等高线图,完成9、10题。世纪金榜导学号9.由图分析,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地年降水量大于地 B.梅雨时地洪涝危害小于地C.台风雨主要集中于地东南方向 D.地比地冬季气温低10.浙江省季节性龙卷风较多发,结合上图,分析龙卷风的成因()A山体间通风口狭窄, 管峡强风易生成B.滨海块状平原热力条件优越C.多中小地形, 小范围热力差异明显D.台风环流影响【解析】9选 C,10选B。第9题,读图分析可知,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盛行东南季风,地和地地形都比较平坦,距海洋较近,降水较更多;位于河流的上游,地位于河流的下游,地上

8、游流速较快,汇水速度较快,地地势较为平缓,宣泄能力不足,更易导致洪涝灾害发生;台风主要影响沿海地区,主要集中于地东南方向;地比地受海洋的而影响更大,冬季气温更高。故答案选C项。第10题,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的空气涡旋,是在强烈不稳定天气条件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产生的,通常是由雷暴云伸展至地面的漏斗云产生的强烈旋风。龙卷中心气压很低,中心附近风力可达每秒100200米以上,具有极大的破坏力。龙卷风的形成需要较强的热力条件和能量;读图分析可知,浙江属于滨海块状平原,强力受热,具有优越的热力条件,易产生龙卷风,B正确;山体间通风口狭窄,管峡强风易生成,风力较大,但不是龙卷风的成因,A错误;小

9、范围热力差异明显,不易形成强烈的龙卷风现象,C错误;台风形成与海洋有关,龙卷风是在该地的陆地形成的。读某地气候统计图及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1、12题。世纪金榜导学号11.为该地带来降水的主要气压带或风带是()A. B.C. D.12.与该气候类型成因类似的是()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解析】11选 D,12选B。第11题,结合该地气温和降水特征可知,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带来降水。右图中表示西风带的是。第12题,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南北纬30到40之间的地区冬夏季分别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

10、候。和该气候成因类似的是热带草原气候,不同季节分别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北京时间2019年1月19日10时47分,正在执行第35次南极考察任务的我国“雪龙号”科考船在南极阿蒙森海密集冰区与冰山碰撞。下图示意碰撞发生时“雪龙号”所处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1315题。13.“雪龙号”与冰山碰撞,最可能是因为()A.夜间能见度低B.受浓雾影响C.持续的狂风D.受强光干扰14.“雪龙号”与冰山相撞时()A.距南极点约1110千米B.地方时约为8时47分C.太阳位于船体西北侧D.船影向东偏北方向移动15.调查发现阿蒙森海浮游植物生物量总体低于罗斯海,主要的影响因素可能是()A.光照B.水温C.营养

11、盐D.水质【解析】13选B,14选D,15选C。第13题,1月南极地区出现极昼,不可能是因为夜间能见度低;浓雾影响视线,是雪龙号与冰山碰撞的原因;该地位于70S附近,1月气压带风带向南移,该地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风力较小;相撞地点位于90W附近,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14小时,约为20时47分,不会有强光干扰。第14题,从图中看,雪龙号与冰山相撞的地点在70S,距南极点距离为2220千米;相撞地点位于90W附近,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14小时,约为20时47分;太阳位于船体西南侧,向南方向移动,船影向东偏北方向移动。第15题,从图中看,阿蒙森海比罗斯海纬度低,水温高、光照强,浮游植物生物量总体应高;

12、从图中看阿蒙森海域海岸线平直,受海洋影响大,营养盐不宜在此富集,营养盐较少;两地都位于极区,水质差别不大。某校学生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开展水土流失成因探究的四次实验。四次实验中只有下表所列的条件有变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实验结束后坡面上都有残留沙土。完成16、17题。实验组实验甲实验乙实验丙实验丁坡面坡度15251525降水强度2mm/h2mm/h1mm/h1mm/h泥沙收集盘中的泥沙含量abcd16.四次实验结果可能会是()badcdbca bdaccbdaA.B.C.D.17.在不改造的情况下,此实验器材还可以用于模拟或演示()A.降水对风化的影响B.地形对降水的影响C.完整的水循环环节

13、D.冲积扇上河流改道【解析】16选B,17选D。第16题,根据地形和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可知,坡度越大,降雨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因此实验乙泥沙收集盘中的泥沙含量b最大,实验丙泥沙收集盘中的泥沙含量c最小,、符合。第17题,该实验装置中没有岩石,体现不出岩石风化状况,因此没法演示降水对风化的影响;实验中的降水是从降水盘中滴出,只能演示强度,与地形没有关系,没法演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实验中只有降水和地表径流环节,没法模拟完整的水循环环节;泥沙收集盘内泥沙沉积可以模拟冲积扇,因此该实验器材还可以用于模拟或演示冲积扇上河流改道。下图为“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

14、图,回答18、19题。世纪金榜导学号18.有关此时叙述正确的是()A.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B.长江中下游出现梅雨天气C.我国东海海域风大浪高D.华北小麦正值收获季节19.有关图中各点天气的描述,最合理的是()A.甲地气温下降,气压降低B.丁地出现强降水C.丙地天气晴朗转阴雨D.乙地风向为偏北风【解析】18选C,19选D。第18题,图中我国东海海域等高线密集,风大浪高。图中信息显示亚欧大陆形成高压,北半球为冬季。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应为夏季;长江中下游出现梅雨天气应在6月份;华北小麦正值收获季节应在夏季。第19题,乙地位于高压中心的偏南部位,因此风向为偏北风。一般而言,气温下降,气压

15、应升高。丁地位于暖锋前,暖锋降水位于锋前,为连续性降水,强降水多受冷锋影响。丙地位于冷锋后,冷锋过境后天气转好,因此丙地天气阴雨转晴朗。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位于天山中段南缘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每年某个季节湖泊的冰面昼化夜冻,在风和湖水的作用下出现了“推冰”(冰雪消融时,湖泊的冰面破裂、隆起的自然现象)自然奇观(图1),其中以湖区西岸大河口景区和南岸白鹭洲景区最为壮观。读博斯腾湖区域图(图2),回答2022题。20.一年中,博斯腾湖最有可能发生“推冰”奇观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21.博斯腾湖沿岸的大河口景区和白鹭洲景区“推冰”奇观最为壮观,影响这一奇观的

16、风向主要是()A.西南风 B.东南风C.西北风 D.东北风22.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博斯腾湖能成为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A.属于外流区 B.纬度高,蒸发量小C.多地形雨,降水量大D.冰雪融水补给量大【解析】20选A,21选D,22选D。第20题,由题干材料可知,“推冰”是指冰雪消融时,湖泊的冰面破裂、隆起的自然现象。春季气温回升较快,天气变暖,冰面昼化夜冻,在风和湖水的作用下出现“推冰”现象。第21题,博斯腾湖沿岸的“推冰”奇观是大量的冰块在风和湖水的作用下,堆积到岸边形成的。博斯腾湖西岸的大河口景区和南岸的白鹭洲景区形成“推冰”奇观时,说明风是向西南方向吹的,故湖区的风为东北风。第22题

17、,博斯腾湖有天山的冰雪融水补给且补给量较大,成为淡水湖。近年来海洋地理学家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海冰的进退:冰进(海冰较往常增多)会导致狭窄的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相反。下图的德雷克海峡一年365天风力都在8级以上。读图,完成2325题。23.材料中海峡的冰进现象会出现在()A.2月B.5月C.9月D.12月24.该海峡发生冰进时,短期内将导致图中区域()A.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增大B.赤道向南极输送的热量减少C.澳大利亚东岸地区降水减少D.南美大陆西岸地区降水增加25.下列叙述不属于德雷克海峡波涛汹涌原因的是()A.南极大陆的干冷空气与美洲大

18、陆相对暖湿的气流南北交换B.极地东风和中纬西风在海峡中部会合C.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水域面积窄,狭管效应明显D.水面对风力的阻挡作用小,风浪大【解析】23选C,24选A,25选D。第23题,德雷克海峡的冰主要来自于南极洲,9月份南极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部分冰川断裂形成冰山,随着洋流漂移到德雷克海峡,发生冰进现象;3月份南极气温降低,冰山变少,形成冰退现象。第24题,德雷克海峡发生冰进,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使秘鲁寒流势力增强,导致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增大;赤道与南极地区的热量交换更加紧密;东澳大利亚暖流增强,沿岸地区降水增多;南美洲大陆西岸地区降水

19、量减少。第25题,南极大陆的干冷空气与美洲大陆相对暖湿的气流南北交换会形成锋面,两侧空气物理性质差异显著,风力变大,导致海峡波涛汹涌;极地东风和中纬西风在狭窄的德雷克海峡会合,搅动海水,导致海峡波涛汹涌;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水域面积窄,狭管效应明显,导致波涛汹涌;水面对风力的阻挡作用小,风浪大,对各个海面都相同,因此不属于德雷克海峡波涛汹涌的原因。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1)分析甲地地形形成的原因。(2)丁地泥沙来源区的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3)请描述丙处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地貌特点。(4)简述环节对

20、河谷地貌形成的作用。【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知甲处为向斜山地,是由于向斜槽部岩层坚硬,不易受侵蚀而形成。第(2)题,丁地位于入海口附近,为河口三角洲。结合其形成原因推测泥沙来源区气象灾害类型。第(3)题,丙为山前洪积扇,是河流流出山口后泥沙淤积而成。第(4)题,环节为地表径流,在不同河段,由于其外力表现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答案:(1)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2)暴雨、洪涝。暴雨和洪水对地表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3)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慢,泥沙淤积,形成冲积扇。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

21、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4)在上游河谷形成流水侵蚀地貌,河谷呈“V”型,多峡谷、急流与瀑布;在下游河谷形成流水沉积地貌,河谷宽浅,河中多沙洲、江心岛,河口出现三角洲等。27.读世界略图,回答问题。(12分)世纪金榜导学号(1)比较两地气候类型。地地气候类型特点分布规律(2)地常年盛行_风。(填风向)(3)地的气候为_,其成因是_。(4)地被称为回归线荒漠带上的“绿洲”,其形成原因是_。【解析】第(1)题,结合两地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非洲最南端,为地中海气候。第(2)题,地由于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而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第(3)题,地位于北

22、非,为热带沙漠气候,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而形成的。第(4)题,地位于中纬度的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季风环流,在季风环流影响下,形成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答案:(1)地地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低温)少雨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分布规律北纬2535大陆东岸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2)西南(西)(3)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4)地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介于世界最大大洋和世界最大大陆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季风环流;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带来丰沛降水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15

23、34年,纽芬兰渔场由西欧航海家寻找西北航道时意外发现。异常丰富的渔业产量为纽芬兰渔场赢得了“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美名,纽芬兰渔场数量惊人的鳕鱼供应不仅解决了欧洲人的温饱问题,还为欧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强悍的海员。材料二下图为纽芬兰渔场及周边区域示意图。(1)分析图示区域湖泊众多,海岸线弯曲的成因。(2)分析纽芬兰渔场曾经有“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现象的原因。(3)描述圣劳伦斯河的水文特征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冰蚀作用。海岸线弯曲一般是因为外力侵蚀形成。从图上看,本区位于北美洲,受冰期时冰蚀作用影响强烈,据此展开叙述即可。第(2)题,题干指出,纽芬兰渔场曾经有“踩着鳕

24、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美名,说明纽芬兰地区鱼类资源丰富。而影响鱼类生存的因素首先是饵料,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与北上的墨西哥湾暖流交汇于此,海水流速变慢,营养物质汇集,有利于渔场的形成;圣劳伦斯河注入海洋,带来丰富的饵料。其次是海水环境,如光照条件,沿海浅海区域光照充足,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最后考虑曾经人类活动的影响,早期开发历史短,且捕鱼水平落后,鱼类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第(3)题,通过经纬度及大陆轮廓可知,该地区位于北美洲40N以北,纬度较高,河流有结冰期;且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秋末和初春有凌汛现象;气候湿润,河流的流量较大;河流沿岸有众多湖泊的调节作用,且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作用

25、好,流量较稳定,河流含沙量小。答案:(1)冰川侵蚀形成冰蚀湖,冰川侵蚀形成峡湾地貌(海水侵蚀)。(2)沿海为浅海区域,光照充足,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流速变慢,营养物质汇集,有利于渔场的形成;圣劳伦斯河注入海洋,带来丰富的饵料;开发历史晚,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等。(3)地处湿润气候区,流量较大;流域范围内生态环境较好,含沙量小;有湖泊的调节作用,流量较稳定;纬度高;有结冰期;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秋末和初春有凌汛现象等。29.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世纪金榜导学号天山作为“中亚水塔”,主导了新疆乃至中亚地区的水循环,其周边干旱区分布广泛,人类生存与生态系统受水资源变化

26、的影响十分强烈。近年来,山地冰川融化加速,增加了水资源供给,使得河流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为合理利用干旱区有限的水资源,专家提出在该区域山前洪积扇建设地下水库。(1)简述天山山脉被称为“中亚水塔”的原因。(2)比较甲河水循环与乙河水循环的差异。(3)简析近年来N河出山径流量较M河增加较多的原因。(4)试说明专家提出在该区域山前洪积扇建设地下水库的理由。【解析】第(1)题,原因分析应考虑水源丰富程度及对周围地区水资源供给的影响。第(2)题,从两河流地处天山南北可推断水循环的类型差异。第(3)题,由材料可知,山地冰川融化对河流径流有很大影响,故可推断补给类型不同,径流变化不同。第(4)题,从本地区地

27、理环境特征、建设地下水库的条件及好处方面综合分析。答案:(1)中亚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受地形影响,天山山脉降水较多;山地冰川分布广泛,淡水资源蓄积量大;地势较高,是周围众多内流河的发源地和重要的水源地,对维系周边绿洲农业及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意义。(2)甲河位于天山南侧盆地地区,流域内降水极少,河流径流和地下径流来源于冰川融水,蒸发旺盛,属于典型的陆地内循环;乙河位于天山北侧,受大西洋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补给来源多,河流径流量较大,且最终注入北冰洋,属于海陆间循环。(3)N河位于天山南侧,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全球气候变暖,使冰雪融水增加,N河出山径流量增加较多;M河位于天山北侧,补给水源有地下水、雨水、冰雪融水,则M河出山径流量受冰雪融水影响较小,故出山径流量较N河增加少。(4)该区域为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洪积扇由砾石、沙粒组成,沉积物巨厚,有利于地下水储藏;地下水库较平原水库蒸发损失量少,水质优良,可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等。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