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高中优秀教案 5.17过秦论(第二课时)(人教版第二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45400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中优秀教案 5.17过秦论(第二课时)(人教版第二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高中优秀教案 5.17过秦论(第二课时)(人教版第二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高中优秀教案 5.17过秦论(第二课时)(人教版第二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点拨,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语气提示。教学过程一、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1.课堂问答设计提问:“过秦论”,即论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

2、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中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学生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然而,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朝力量削弱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一个“何也”,终于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板书:朗读指导:“且夫”推进

3、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极其肯定的意思。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铦”“抗”“及”。特别应重读“成败易变,攻业相反”。“试使”换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学生试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尝试背诵。2.课堂问答设计提问:“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前四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学生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议论的是“

4、攻势”,它照应了第1、2段;“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照应了第3段。(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第1段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第2段叙秦王朝的扩张发展。第3段主体部分突出秦始皇的守政之策,分别从军事(南取百越之地却匈奴七百余里)上的扩张之策、文化(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上的愚民政策、经济(隳名城以弱天下之民)上的弱民政策及政治(践华为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上的防民政策等四个方面来说明。(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第1段

5、);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第2段);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第3段);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第4段)。“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教师点拨:“攻”指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指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第3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应选概括叙述的句子。同样的道理,“亡”指秦的灭亡,第4段从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而迁徙之徒)、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陶朱猗

6、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结果等五方面铺叙陈涉起义,概述的句子应为最后一句。板书:朗读指导:第1段以中速读,第2段在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中,语势上扬且由强到弱,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以六国不堪一击突出秦轻而易举,大获全胜。第3段第一层应由较强的语势读出,第二层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的暴虐无道,故诵读应有“声讨”之势。末句“天下已定”总承以上内容,其后应有长停顿,然后转入叙秦始皇的心态,用以反衬下文灭亡之速,读时须有嘲讽意,突出“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语。第4段“始皇”二句,暗示民心不服,人人

7、自危,宜用从容、沉着的语调读出。“然”急转直下,稍作停顿,以下先抑(“陈涉”到“之富”)后扬(“蹑足”到段末),读出对比的情调。末句叙事结束全篇,要读得沉着有力。教师示范朗读3、4段,学生循声低和。学生反复朗读3、4、5段,尝试背诵。3.课堂问答设计提问: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明确:相关语句有:(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这一史实

8、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提问: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明确:贾谊生活在汉文帝年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潜滋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地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覆辙。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教师总结、引申:同学们的分析很有见地。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如战国时代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南宋“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承的。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忧思满怀、语重心长?学生思考、吟诵。板书:三、布置作业背诵课文3、4、5段。- 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