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首发》广东省广州市2017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03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44950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发》广东省广州市2017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0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首发》广东省广州市2017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0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首发》广东省广州市2017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0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首发》广东省广州市2017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0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首发》广东省广州市2017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0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实用类文本阅读0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李泽厚访谈录新京报:李老师,国内现在关于论语的争论很大,但是现在我想暂时抛开这场争论,和您单纯地探讨一下论语。李泽厚:争论是抛不开的,今天要谈论语,自然就会牵扯到这争论。我们如何来读论语,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是不是凭考证就能读通,都跟现在的争论有关。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读论语背后的复杂因素。一些人正在大搞复古主义。结合各种民间迷信,花大量钱财建庙宇,立巨像,搞祭拜。大倡立孔教,办国学;主三纲,穿汉服;贬五四,骂鲁迅。要用七夕代替情人节,用孟母节代替母亲节,用孔子纪年代替公元纪年。形形色色,热闹得很。我说干脆星期六星期天也不要过了,那也是基督

2、教的嘛。所以,我以为这场争论要放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大环境中来看,它不只是如何读论语的问题。新京报:但是我觉得还是可以做一些深层次的探讨。现在的论语热,我觉得,不是因为于丹出现了,论语热了;也不是因为李零出现了,论语才热了。而是有一种内在的规律让论语热了起来。这也让我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这两种热潮虽然不相干,但是热度很相近。论语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热了?不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李泽厚:“论语热”当然不是因为于丹或者李零,恰恰相反,大家想回归传统,他们才被推了出来。“论语热”说起来原因也简单,在革命时代过去之后,人们想追求一种信仰以安身立命,处世为人。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去年我在罄问录中

3、说到“现在是四星高照,声色犬马”。声就是music;色就是sex;犬就是dog,宠物;马是什么呢?汽车,car。这就是现代生活,无可厚非,但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大家又都很迷茫,怎么样安身立命?怎么样为人处世?中国没有圣经,大家就都到论语中去找了。但我以为今天中国最需要的,还是“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新京报:长期以来,我读论语,有一个疑惑,是关于论语的界限的讨论。我觉得论语作为一个修身的文本,是一套非常完美的体系,一旦它跨越了这个界限,进入了“治国平天下”这个层面,是非常要不得的东西。但这似乎是个悖论,后世人谈论语,津津乐道的恰恰是它“治国平天下”的功能。您怎么看?李泽厚:论语本来

4、就是两派,曾子一派主张修身,子张一派主张治国。现在流传下来的论语主要讲修身,它怎么能用来治国呢?但宗教性道德会对社会性道德有范导作用。值得好好研究。新京报:这也正是我想说的,恰恰在过去,论语所表现出来的,是对于过去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李泽厚:过去两德是一个东西,不可分开。从孔子到荀子,再到董仲舒,论语对社会制度有建构(不只是范导)作用。儒家吸取包容了很多法家、道家、阴阳家的东西,这正是真正的儒家的特色所在,有转换性的创造,不盲目排外。新京报:您在论语今读中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那就是解读论语,第一步的工作是解构,但是只有解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工作是重建。李泽厚:

5、 这是很大的问题。与其现在言之凿凿地说如何重建,不如大家一起努力,尝试去做。重建的难度,在于孔子不是神,假如孔子是神,就不难了。但论语今读说论语有“半宗教性”,就是想为重建做些工作。(文章有删改)4. 请你结合第部分访谈内容,简要分析“论语热”出现的原因。_答案:一个时代结束,旧的信仰产生危机,人们就会寻找一种新的信仰。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但精神迷茫,需要寻求一种信仰以安身立命,处世为人。论语正迎合了人们回归传统、确立信仰的需求。(意思对即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当年明月:我看了15年古书吴虹飞先是在网络上,明朝那些事儿作为历史小说,点击惊人;后来,这本非专业作家的著作

6、正式出版了,成了畅销书。“当年明月”这个奇特的笔名,也被众人所知晓。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历史何其深远,爱好者甚众,而历史典籍对普通读者来说,有难度。当年明月,研究明代史,恰巧又是说故事的好手。有剧情,有悬疑,有冷不防的幽默,用网络的话,真是“太有才了”。于是明朝那些事儿红了,4册书,卖了100万册。他少年得志,口才了得,之所以还没上百家讲坛,是因为他还是一张娃娃脸,怕是难以服众。他的袖口被消毒水烧坏了,因为不小心。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超烂。他上了一所普通大学,学习法律。据他自己说,他的法律学得并不好。他1979年出生在武汉一个普通干部家庭。5岁时收到的生日礼物是一摞厚厚的上下五千年,从此读上

7、历史。大学一毕业,考取公务员,加入海关行列。从科员做起。现在,他的工作单位是长安街上的海关总署。穿制服、打领带的机关环境一点儿没有让他不自在。“真是没有想到,他就是当年明月!2000年大家一起进海关,几年来他绝对默默无闻。平时习惯独来独往,书不离手,思维独特,说话总让人莫名其妙。没想到,有这般能耐!高人,果然高深莫测!厉害!领导真是看走眼咯。”一名海关职员说。“我的生活很枯燥,不抽烟,不喝酒,不谈恋爱。”一切按部就班,缺乏戏剧性。“历史拿走了我对很多东西的兴趣。你要拉我去玩,我有时候会去,但我不投入。我是个什么样的生活?白天上班,晚上回去就看书,查资料。唯一的兴趣就是听听音乐,看看碟。” 对古

8、文的兴趣,始于11岁时的那本古文观止。“我还记得一本叫诸葛亮传的书,我在亲戚家看这本书,坐了一天,也没人管我,我就一直看一直看,到最后他们才发现我。”从那时起,每天晚上两小时的历史阅读,雷打不动,“这么多年,可能就高考那两个月停过。”他看了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会看完的书。“二十四史,看过来了,好几千万字吧。”指的是中华书局那套绿皮书。“这是一个懒人当道的世界。当年梁启超写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我们今天看着觉得很难,但你知道当时那个文章叫什么?叫时体文,就是写给大街上的,没多少文化的人看的。我看了15年古书,我的感觉是什么?不容易!”历史带给他的首先是知识上的享受。“那十几年,我一直没什么朋友,可是我

9、觉得,我很强大,我经常扫视周围的人,我有一种优越感,觉得我懂得的东西,超越了很多同龄人。”他一边读书一边写,记忆超群。“人只要不干那些乌七八糟的事,他会有很多时间的。你下班之后有什么事呢?吃完饭,洗把脸,开始写东西,很简单的,就看你愿不愿意过这样的日子。”接着是经济上的巨大回报版税。“我现在得到的东西,别人可能要三四十岁才能得到。我最想要的,还是每天晚上读书的那种纯粹。”他甚至还是明史研究会的会员。他看重来自专业圈子的认可。他自认为跟明史研究大家王学典先生有一层师生之谊。他其实很骄傲,骨子里的。同时,他又格外谦逊,待人接物有分寸。“人要有一点理想,但不能太多。理想太多,就会把自己太当回事。我原

10、来是研究明代思想史的,就是王阳明、李贽,还有顾炎武之类的。我的书之所以畅销,不是因为历史研究水平有多高,主要是我能够把研究放到读者能接受的水平上,跟讲故事的能力结合在一起。我就是知道怎么把故事讲好。调侃,幽默,讲故事,甚至悬疑,那都是手段。手段是次要的,真正重要的是我的哲学观,世界观,对人性的认识。”人物周刊:一边做公务员,一边写历史,您喜欢现在的状态吗?当年明月:我喜欢我以前的状态,就是一心看书,没有目的,很纯粹。我今天写书还有版税问题,肯定有功利性了。我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现在所谓的“当年明月”不是我。我感觉我经常看着他,看着这个聚光在媒体圈的人,这个所谓的畅销书作家,所谓的历史研究者。我

11、在想,这个人什么时候会消失?我永远不会跟他合二为一,因为这个人不是我。我一直对这个很清醒,我知道我自个儿。历史告诉我,无论脑袋多清醒,被人捧久了,就会变傻,就会认为你所得到的那些东西是你应该得到的。大家都夸你,于是乎,你就真的说,哎呀,我就是行。什么玩意儿?比你有水平的人不知道有多少。KS5UKS5UKS5U人物周刊:您喜欢交流吗?当年明月:之前,我没有跟工作以外的人太多交流过。我虽然有很多有趣的想法,但是我不会跟人讲。但是富豪榜把你圈进去了,说你是作家,学术圈我也进去了,但是明显功力不够,因为那些都是老专家,还有吴晗先生的弟子。历史是属于多数人的,但是研究历史的人属于少数。我非常非常喜欢跟他

12、们在一起,我能学到东西。历史研究我每期都看,我认为水平很高。5. “当年明月”成功的人生经历对我们阅读经典有怎样的启示?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认识。(不超过80字。)_答案:广泛地阅读经典著作,才能汲取营养,丰富知识,厚积薄发,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才能开启自己的心智,获得深厚的教养,提高自己的境界。(意思对即可)阅读下面的新闻调查,回答后面的问题。博士越多越好吗?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教育频道,对3 2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1%的人认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参与调查的人中,本专科学历、硕士学历和博士学历者分别占到51.0%、27.1%和11.2%。

13、功利化目的使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去年4月,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透露,2008年中国内地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2007年,我国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2008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据了解,随着博士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如今除高校教职岗位、科研机构的研究岗位需要从业者有高学历之外,其他一些本不需要高学历的岗位也“水涨船高”,纷纷提高学历门槛。比如有的地方招聘处级干部,就明确提出应聘者学历须为博士;还有的地方,在人才晋升中,学历也是明文或者不明文的重要标准。有人指出,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些人仅仅为找好工作或者为晋升而读博,使得

14、培养一国研究型顶尖人才的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读博功利化现象突出。北京市某高校教师李晓霞坦言,自己读博就是为了评职称。上世纪90年代进入高校工作的李晓霞,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10多年,近年来她发现,新同事都是清一色的博士,学校也开始把博士学历作为评职称的必须条件。这个现实逼得她不得不在临近40岁时重回课堂,读起了在职博士。此次调查中,59.2%的人认为,人们读博是为了在评职称和晋升上更有竞争力。“一些单位不应唯学历取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专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如今部分单位,比如高校在录用教职人员时都会盯着博士,这不是一个好现象。王义

15、遒说,哈佛大学虽然是美国首屈一指的高校,但它的教职人员整体学历水平并不高。上世纪90年代的一项调查甚至将哈佛大学的教师整体学历水平排在全美最后一位。“不过,这和我们的一些评估体系有关系,高校需要有较强研究能力的教师为学校出成果,加分数。但一些实践能力强,技术高明的人才高校也很需要。”调查中,43.5%的人认为,人们选择读博是因为找工作不顺利,通过读博推迟就业;39.2%的人认为人们读博只是为了获得进入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敲门砖”。“每个导师最多带3个人比较合理”有学者用“大跃进”、“泡沫化”形容当下博士生数量急剧膨胀及博士生质量下降的情况,认为博士作为学历教育的“塔尖”,其教育水平不仅反映一国最

16、高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影响着一国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长此以往,不仅难以保证博士生的质量,还会带来博士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高学历,低就业”现象。而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博士论文抄袭现象,更是加剧了人们对博士质量的担忧。去年9月,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一直以来都令社会不齿甚至愤怒的“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39%和23%的博士认为是“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谅”的。这种“宽容”实在令普通人感到难以理解。此次调查中,44.1%的人对博士生的印象是“抄袭严重,水分很多”。此外,56.8%的人认为一心为搞研究读博士的人太少了;50.6%的人感到现在的博士越来越多,已经不稀罕了;还有29.0%的人对博士的

17、印象是“书呆子,创新能力较弱”。“现在我们很多博士论文都能上国际前沿杂志,这在10年前是很难想象的。所以从我个人来看,现在的博士水平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差。”王义遒告诉记者,他在参与北京大学博士生论文答辩时发现,很多博士论文质量远超过10年前的水平,加之现在国内的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已经和国际接轨,博士生的眼界和能力也大大提高,“不过各个大学的情况不一样,博士生教育也存在优劣。不过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博士太多,师资不够。”据调查,我国博士生导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博士生数量的要求,使得当下我国每名博士生导师平均要带58名博士研究生,高于国外每名导师带2至3名学生的比例。“每个导师最多带3个人比较合理。”王义遒曾问某高校博导“学生的论文情况如何”,那个博导很坦率地告诉他,自己没有看学生的论文,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论文框架,“像这样的情况,据我所知不在少数。”王义遒说,我们国家需要大量的博士人才,但现在的增长速度太快了,“我很赞同博士生教育回归精英教育的说法。”(中国青年报2009年7月26日,有删节。记者肖舒楠实习生刘跃)1. 本文谈到了我国博士教育中的诸多问题,请结合全文,谈谈本文涉及了博士教育中的哪些突出问题?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