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改革(考点3)基础网络特征 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时代特征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阶段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背景:周王东迁后,王畿之地只剩洛阳周围二百里。诸侯不听命,不朝贡。目的: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支配其他诸侯国。春秋争霸基础:管仲改革,“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成为东方强国。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齐桓公称霸经过:用“尊王攘夷”旗号,联合黄河中游诸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成为霸主。标志: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王室代表承认其中原霸位。概况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城濮之
2、战晋国大败楚国,大会诸侯,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吴越争霸:两国先后在南方称霸,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霸主。实质:奴隶主的掠夺战争加速了奴隶制的衰亡,为社会发展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影响争霸形成了局部的统一,为大统一奠定了基础。战争在客观上加速了民族融合,为华夏族形成奠定了基础。背景: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不少诸侯国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大权。七雄格局形成战国兼并经过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晋国韩、赵、魏三家大夫被封诸侯,正式分晋。田氏代齐:后来,齐国大夫田氏废掉原姜氏而为诸侯。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兼并持色:战争更为频繁,
3、政治格局变化无常。秦国独霸公元前3世纪以后,东方各国衰落,秦国无敌于天下。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大胜赵。这是战国时规模最大、杀伤员多的战役。民族融合分布:北方有匈奴、东胡,西方有戎,南方有越等。主要方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影响: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工具使用:西周末已用铁器。春秋战国铁农具逐渐普遍使用。农业意义: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提高了耕作效率,是我国农技史上的动力革命。水利春秋:楚相孙叔敖修芍陂。战国: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修郑国渠。冶铸冶铸业划时代发展:铸铁柔化技术早欧洲两千年以上。青铜工艺创新:莲鹤方壶精美
4、绝伦,是春秋中期的珍品。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社会经济 使青铜器皿更为精致美观。漆器:战国出现采用夹纻技术的精巧漆器。其它各业手工业纺织:麻布纤维相当细密,长沙战国楚墓出土有实物。煮盐: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和四川井盐都已开发。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和社会改革酿酒:能用曲造酒,这是酿造技术的重要发明。内容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价值: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地位重要,当时世界上也独一无二。商业特点:各地土特产品交流,中原市场有南方象牙、北方马、东方鱼盐和西方皮革。城市:齐临淄、赵邯郸、楚郢。各国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商业中心。井田制瓦解原因:由于使用铁
5、器和推广牛耕,大量荒地被开垦,出现许多公田以外的私田。经济基础表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交给国君,并采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 式,种田的人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社会变革结果:战国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大部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 特点:用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封建土地所有制法定下来。春秋: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都逐步承认土地私有。各国变法(上层建筑)原因:新兴地主随经济、政治势力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代表:魏李悝变法、楚吴起变法、秦商鞅变法。结果:在变法运动中,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战国开始:公元前356年,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人,开始变法。主要内容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郡县。明法令,实行法治。作用影响废除了奴隶主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变法措施在秦国延续下去,法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有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