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4390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自远古时期,农业就逐步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了解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了解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徭役,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找到农业占据主导经济地位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图片,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及适当的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

2、分析和解答。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之间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一、神农的传说1、自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已出现 学生阅读教材内

3、容及图片。教师提供以下材料: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卷二 “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商君书画策 由以上材料及教材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了农业。 思考:在中国早期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据说神农对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后总结归纳: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是中国古代文明成就的基础。二、从“刀耕火种

4、”到“以牛田”1、了解刀耕火种这种最基本的种植经营2、中国古代农业工具与农业技术的革新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工具与农业技术的革新情况1)春秋战国 已经使用牛耕、铁农具材料: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大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战国策赵策一(要求学生能读懂材料,并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牛耕已出现,秦国因此而富强等)2)汉代 出现二牛抬杠(耦犁),铁制农具数量增多,出现了曲柄锄、大镰 东汉 出现较轻便的一牛挽犁3)唐代 出现了曲辕犁3、古代农业工具与技术革新的影响 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小农经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

5、经营形式。(简介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也可以说是经济,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强调:小农经济使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三、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沉重的赋税 征收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

6、要来源,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赋税:田赋与其他的总称。中国最初的赋税是统治者向下属征取土产、劳役和其他实物。稍后渐变为按丁口征收军役及军需品,称为“赋”;按土地及工商经营征收财物称为“税”。春秋战国以后,私有经济不断发展,授田制的创建,特别是“初税亩”、“初阻禾”的推行、国家向农民份地征收实物,故赋、税逐渐混合。唐宋时代按田亩征课的又称为田赋(或田租)。清代“”后,从而完成了赋役合并征收。辛亥革命后,漕粮、芦课和官田征纳均称“田赋”,“税”则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概称或其他征课之名。)材料L:“农夫桑妇将无以应赋税继衣食也。” 韩愈 潮州祭神文之二 秦朝“收泰半之赋”,从而

7、使“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太彘之食”。由材料使学生了解沉重的赋税。2、沉重的徭役徭役: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 、杂役、军役等。古代,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它是国家强加于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负担。起源很早,礼记王制中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孟子则有“力役之征”的记载。秦、汉有更卒、正卒、戍卒等役。以后历代徭役名目繁多,办法严苛,残酷压榨人民。 分析徭役的影响: 1)使人民负担沉重 学生阅读教材与资料卡片了解繁重的徭役的表现及带给人民的痛苦。 2)保证了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

8、。如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式、城市建设工程以及宫室、陵墓工程等。3、沉重的赋税和徭役的影响 沉重的赋税往往导致农民破产 沉重的徭役大批农业生产者被迫长期土地共同导致了正常经济秩序被破坏,由此引发社会动乱,而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四、贫者无立锥之地1、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公有制 土地私有制 均田制 (井田制)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肯定了土地的私有) (北魏到唐前期)2、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土地兼并的情况思考:1)严重的土地兼并的影响 破坏了农耕生产秩序,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2)封建社会通过改革为什么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因为地主阶级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

9、王朝的阶级基础。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1、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早期史书把以水得为主题的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2、古代中国重视水利兴修1)兴修水利工程: 战国 四川 都江堰 战国 关中 郑国渠(郑国渠是韩国为“疲秦”所想的策略,后在渠修建时逐渐被秦察觉,秦王政要杀郑国时,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渠建成后,经济、政治效益显著,史记、汉书都说:“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舄x戏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一钟为六石四斗,比当时黄河中游一般亩产一石半,要高许多

10、倍。) 战国(魏) 河北 西门豹渠 汉代 关中 井渠2)中国古代重视水利的表现 重视治理黄河 东汉 王景设置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唐 渠堰使宋对热心兴修水利的官员有确的奖赏制度。3)灌溉工具的演变戽斗 翻车 立井水车、筒车 水转翻车 风力水车 (三国曹魏) 隋唐 宋 明清第3课时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特征,并能对“工官”制度作进一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养成阅读历史文献的习惯,并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了解其生产的意义和局限

11、性,进行合理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性探索,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结合地图,理解中国古代没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过程与方法:根据教材中所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访问法和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老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同时,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过程和结果及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中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术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

12、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通过书中文献、历史图片和地图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文明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原因。教学目标: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1、自然经济的含义阅读P11知识链接,使学生理解以家庭、田庄为单位的生产在当时都属于自然经济。2、自然经济的特点: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本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表现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一个小的社会单元内部,可以基本做到自给自足。是社会生产力低

13、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如:“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自然经济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具有很大的狭隘性和单纯性。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规模十分狭小,各个经济单位又彼此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因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闭关自守,也就成了之种经济的必然具有的特征。3、自然经济对科技发展的影响科技发展需要什么呢?制度支持,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但最根本的还是社会经济需求。自然经济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和平和性,对物质的需求较低(所谓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生产和消费都较为分散,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而商品经济具有竞争性,为了获得利益,资本拥有者会尽可能提高生产力

14、,降低生产成本,而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展科技。4、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5、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包括佃农)。自耕农经济

15、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工官和匠户1、工官制度1)简介工官制度: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在我国古代,掌管百工和官营手工业的官员通常被称为工官。汉承秦制,在中央及有些郡县设置工官,诸侯王国也有工官。汉武帝时,由于官吏和军队的增加,皇室贵族的奢靡以及大量工程的兴建,官府手工业有很大的扩展。工官产品主要供皇室御用、赏赐及官府军队的需要,虽有一部分出卖,但除盐、铁外,主要是非商品性生产,尽管规模巨大,技艺精湛,但也因此造成了人力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并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2)评价工官制度 工官工场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队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但是其服务范围狭窄。伟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

16、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性的,容易导致失传。2、匠户简介: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唐代有番匠即工匠在官手工作坊内服番役二十天。宋代匠户往往为官府以强差为强雇方式役使。元代以后匠户成为官府户籍统计中的一类。匠户应役时“每日绝早入局”在官吏监督下造作“抵暮方散”工作很辛苦。其中有一部分全家入局造作他们多是原来被俘的工匠或被抑逼为工匠的俘虏除了官府发给的盐粮和偶尔赏赐的衣物之外没有其它收入因而生活艰难衣食不给常常发生质典子女之事。另一部分是工匠自身入局院应役得到一份盐粮工余可以回家和家属一起工作自行买卖。他们多是从民间签发的匠户其处境比前者好些。但是管理局院的各级官吏往往巧立名目

17、“捕风捉影蚕食匠户以供衣膳”。所以不论哪一部分匠户所受剥削和压迫都很沉重只是程度有些差别。和民户军户站户一样匠户中也有一部分富裕上户元政府就从他们中间选拔局院官吏待遇与一般匠户有所不同。 评价: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三、纺织业、冶金、制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主要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提醒学生注意一些诗词的引用含义,及各朝代的技术创新情况。第4课时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了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认识市的发展历史和变化。了解各代文人对当时商业发展

18、的客观性描述,增强历史的直观印象,认识当时商业中心的发展或繁荣程度。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结合资料分析中国古代执政集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内在关系。过程与方法:阅读有关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发展情况,也可对有名的商帮进行深入而有价值的探究。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论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另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到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所的重要作用及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

19、作用,通过对历史上商业传统和商业基础的分析,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难点: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对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对等到的深层次原因。教学过程: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1、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相关情况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远古时代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甲骨文资料)西周交易活动日益频繁货币需求量增加春秋战国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汉代商运活跃(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20、)商人成为社交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诗歌、戏曲中多有关于商人生活的故事)唐代水运发达(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到辅助性场所出现)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及东欧、北非等地区)明清出现商帮(如晋商、徽商)、会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简介商帮:明清时代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一种既亲密又松散,且是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商帮。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是晋商的鼎盛时期。徽商:多数学者认为始于南宋,到清中期渐趋衰落,前后达六百余年,称雄三百年。据明朝记

21、载,“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说明从商人数增到总人口的70%。徽人经商是因为徽州地少人多,迫使农民从事其他劳动,既“徽人多商买,其势然也。”2、了解商人的艰辛1)阅读教材提供材料:材料一: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络眠独迟。 材料二: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出门求伙伴,入户辞父兄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要求学生通过以上材料了解商人经商的辛苦:长期奔波在外,路途遥远,工作辛苦等。2)商人经商途中的危险阅读教材中的诗句:“尔来盗贼往往有,载劫杀贾客沉其艘。”、“海上盗船工动盈百,东南西北候过客。”要求学生由诗句体会商人经商的危险。二、

22、“市”的发展1、简介市:市,买卖之所也。说文。按,古者神农作市,或曰祝融也。 市者,货之准也。管子乘马 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周礼司市 因井田以为市,故俗语曰市井。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 2、阅读教材了解“市”的发展时期市的发展概况秦商品买卖要明码标价、出售产品的人收受金钱时须当面把钱投入到陶制容钱器中汉有专门管理机构,在市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南北朝出现草市,并有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唐代草市作用显著(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有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出现繁荣的夜市(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宋代市已突破了时间

23、、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千街错绣、灯火连昼)富商生活奢侈(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金钱珠宝,视为泥沙。)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商业都市的发展情况 时期商业都市发展情况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被称作“市井”的商业区汉代商业区出现“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繁荣景象王莽时期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在长安和“五都”管理市场的官员,称“五均司市师”(说明以“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形成)唐代长安的市已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24、(如长安、洛阳,扬州也曾“雄富冠天下”)宋代都市商业繁盛(“处处拥门”、“车马闻拥,不可驻足”)营业时间长(夜市到三更才结束,晓市又在五更开始)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相国寺庙会每月开放五次,商贾云集,百货杂陈,珍宝异物荟萃)清代出现一些繁华、人烟密集的都会(苏州据说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区段“地值寸金”。吴江县的盛泽镇是“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汉口是“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第56课时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认识考古材料

25、、文献材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的实施原因及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对其统治的特殊作用。教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的问题。教师应注重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和“海禁”经济政策压抑下中

26、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中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使学生明白崇尚节俭对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性,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爱。重点: 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培养学生手历史分析能力。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在这一认识基点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实施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之间的深层关系。教学过程:一、重农抑商1、含义: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 1)要示学

27、生阅读教材提供的选自吕氏春秋上农的材料,理解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有益于端正民心民志。使人民朴实易于驱使,谨慎而遵从国法,积累私产而不愿意流徙。这样有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2)补充内容: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

28、可外无侵扰之虑。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 与此同时,在封建帝王看来,私人工商业主一方面通过商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农民,另一方面商业活动丰厚的利益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农民“舍本趋末”,从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此外,最新研究认为:重农抑商政策还有“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3)总之“重农抑商”政策能长久得到实行的原因: 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根本原因) 中国一向重视农业的传统思想(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 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过程:1)商周时期 :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后

29、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等危机政权统治等问题,于是出现重农抑商思想。 2)春秋时期等人提出农、工、商并重的思想。3)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出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商鞅在秦国实现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商鞅变法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规定:土地可以买卖;家里有两个成年男子不分家的,加倍征收他们的赋税;粟帛生产得多的,受到免除徭役的优待;经商及因怠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当奴隶。李悝是重农抑的最早提出者。李悝重农是毫无问题的。李悝在魏国治国有两项重农的措施:第一项是尽地力之教。所谓尽地力之教,就是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设法增加农业产量。其办法是地方百里

30、,除山泽邑居叁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就是要让农民勤谨耕作,争取好的收成。为了提高农业产量,李悝主张播种时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力耕数耘,收获如寇之至。这就是说种植要多种经营,有的作物受灾害,其他作物还可以收获;耕要用力深耕,除草要勤,要锄几次;收获时要像防备盗寇那样迅速有效以免遭受损失。第二项是,创平籴法。为防止籴甚贵伤民(非农业居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李悝创平籴法。平籴采取的办法是把年景分为:上熟、中熟、下熟、正常、小饥、中饥、大饥7种;计算出7种年景下,一户耕田百亩的个体农民的收入,

31、制定出在大熟、中熟、下熟3种年景下向每户农民收购粮食的数量,而后在大饥、中饥、小饥年景时把这些粮食平价粜出。这样便收到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成 效。李悝由于把以上两项政策行之魏国所以魏国国以富强。 值得注意的是李悝不仅重农,而且还是轻商、抑商思想的最早提出者。在李悝看来,农业几乎是国家财富的唯一源泉,所以他说:农伤则国贫。接着他又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损害农业,会使民人饥寒,国家贫困。所以他说:雕文刻镂,害农之事也。锦绣纂组,伤女工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侈。 十分明显,李悝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认为工商业危害农

32、业会导致国贫民侈(奢侈)。虽然李悝这里要求禁技巧,似乎只是针对而言的,并未提到商业,然而由于手工业一般都是商品生产,生产的目的为了卖。所以,李悝的禁技巧,势必包含着禁技巧产品的销售,包含着对商业的歧视和限制了。所以,李悝是重农、轻工商、贱工商的最早提出者,也可以说是重农抑商的最早提出者。不过,在历史记载中李悝重农实行尽地力之教、平籴两项政策是有卓著成效的,至于禁技巧具体采取了什么措施却无记载,也许这方面还停留在思想上,并未落实到实际的政策和措施上。 4)西汉初: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

33、法牟利对恢复经济造成阻碍。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及加重征税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参考:汉书 食货志) 5)中唐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6)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空前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但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至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表现: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王朝抑商的一些表现。2)要

34、求学生阅读第二个子目“工商业的管理”,归纳主要内容时期主要作法影响秦统一度量衡、货币对经济生活实行全面、具体的控制为经济发展和经济秩序稳定提供了条件汉对工商业征收重税(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武帝时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唐政府控制市的设立和废止所有的市都是朝廷设官管理的官市限制市的交易时间严格管制商人和市场3)总之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

35、;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专卖制度),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5、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积极: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有积极作用。消极:导致土地兼并,土地高度集中,使统治阶级腐败,农民破产,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 压抑社会经济活力,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二、“海禁”政策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2、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1)明代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明代海禁始于明初,终于隆庆。 一、遏制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

36、二、打击反明势力。如明史里记载说:、张士诚相继诛服,诸豪亡命,往往纠岛人入寇山东州县。三、维护“朝贡”贸易体制。2)明代实行海禁政策的具体表现: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明太祖实录卷49)。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泉州、明州、广州三市舶司,遂告断绝。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卷139)。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十九年(1386)废,二十年将舟山岛城区和镇外鼓吹两里以外的居民和其他46山(岛)的居民徙迁内陆。洪武二十三年(13

37、90),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 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明政府对参与买卖外国商品的居民也不放过,“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

38、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本来,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对海防的巩固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由于海禁政策所实施的直接对象是臣民而不是海上反明势力,他不仅不能成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沿海地区激化了一些矛盾。沿海地区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从事渔业生产,或从事海上贸易。明太祖“严交通外藩之禁”,堵绝了沿海地区人民的正常谋生之路。如“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明太祖实录卷159)。他们除起来进行斗争之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诚如所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天下郡国利病书,册26)。此外

39、,滨海地区的居民还采取了另外一种斗争的手段,逃亡、潜往海外。“国初.两广、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为生者万计”(:西园见闻录卷56.防倭)。所以,海禁一开始就得不到切实的贯彻,反复发布的海禁令,也说明了这一点。还有一些人干脆参加了民间的对外贸易活动。“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明大祖实录卷231)。“东南诸岛夷多我逃人佐寇”(谈迁:国榷卷12)。昌国县“民常从倭为寇”(明太祖实录卷183)。 嘉靖二年五月,日本藩侯的两个朝贡使团在为入贡资格问题爆发了“争贡之役”,使很多无辜的中国军民被杀或被掳,“浙中大震倭自是有轻中国心矣”(明史纪事本末,卷55.沿海倭乱)。 此后,

40、明朝统治者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并对日本“闭绝贡路”,实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明初,出于政治上防范日本的需要和经济上重商主义的考量杜绝贵金属外流,在对外贸易上除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永乐以后,随着中国海防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禁令渐弛。明中叶倭寇活动剧烈,朝廷接受建议,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 ,断绝海上交通以断绝倭寇的补给。凡违禁的沿海官民,必依法处以极刑。随着明军剿灭倭寇,隆庆初年,朝廷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以征收商税,增加财政收入。开放海禁后东南沿海地区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海

41、禁的开放也采取了管理措施,不再是过去无序原始的形态,这表现在每位出海贸易者都须经海防同知批准,领取政府颁发的“引票”,到指定地区贸易,并在规定的期限回港。对前往贸易的国家和地区也有一定限制,日本即在禁止通商之列。另外处于军事技术和民用科技保护考虑,对出口货物的品种也有所限制,凡是泄露中国军用民用工艺和技术的一律禁止。但这类规定仍在某些方面束缚着海外贸易3)清代的海禁政策:原因:一、防止沿海民众通过海上接济反清势力。表现: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

42、越。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告平,清廷方开海禁,先后于二十三至二十五年间设立闽、粤、江、浙四海关,分别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康熙年间的开海,是全方位的开海,不但东西两洋,而且一向严禁的赴日贸易也在开放范围之内,较之明代隆庆年间开始的局部开海范围和作用都要大的多。二、防止外敌入侵。表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二十五日,康熙召见大臣,提出禁海问题,次年,规定拟定,正式实行禁海,这就是南洋禁海令。清朝出于防汉制夷的政治考量,同时为了打击毁灭反清复明实力,配套施行了闭关锁国政策,甚至实行了残酷的(康熙时期),一度因为海禁1,迁途造成了几十万人的死亡和数不清的大小屠杀

43、。清朝海禁的后果是在以海禁,文字狱等一系列配套策略的配合实施下,完全摧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五年(1727年),雍正在大臣的反复奏请讨论下,担心闽粤地区因洋禁而引发海患,才同意废除南洋禁海令,随即开放了粤、闽、江、浙四口通商口岸。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闭关政策”。3、海禁政策的影响:废弃了传统主动海防观念。抑止了贸易,抑制国内工商业的发展。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标志:雇佣关系的出现。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卡片,了解雇佣关系的特点。2、资本主义萌芽的曲折发展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过程,及遇到的困境,认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曲折历程。发展缓慢、曲折的原因:抑商以及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3、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缓慢、曲折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