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讲座(二)经济成长历程高考第卷非选择题突破环 节 一高 考 第 40 题 规 范 答 题 讲 评第一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读材料是解答非选择题的重要环节,应注意围绕设问细读材料,解读和获取有效信息。读材料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先读材料正文,后读或不读材料出处与设问。科学做法应该是:首先:文字材料先读材料出处,图片、图表、表格材料先读题目。这些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背景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至关重要。其次:审读材料正文。注意材料的层次、几则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中的省略号前后的内容、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关键语句,细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注意材料中的
2、隐性信息。第二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清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答题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答题提示语”是指应怎样回答,“时空限定语”是指要回答问题的时间、地域范围,“答题限定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将这四项审清了,答题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很多考生都是由于限定词或答题语等没有审清而丢分,因此,审设问时,一定要将这几项答题要素用笔标注一下,以便引起注意并加深理解,切不可马马虎虎,更不能掉以轻心。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非选择题的开头格式一般都是“阅读材料”,所以很多考生解答时,养成了一个“抛开教材,就题答题”的坏习惯。从非选择题的“教材型”“材料型”“结合型”三种类
3、型来看,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审完设问后,应先回顾与所学知识的链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这里有三种情况:(1)如果是“教材型”的设问,就可直接用教材知识作答。如果该设问与题目中的材料有一定联系,对材料内容应做大概了解。(2)对于“材料型”的设问,尽管题目要求“根据材料指出”,但实际上材料所含信息与教材知识又非常相近,依据教材知识同样可以回答。这样的设问,当你回顾教材知识后再读材料,则很容易概括出答案。(3)对于“结合型”的设问,答案的要点应是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并集”,即材料中体现的要点教材中的要点完整的答案。而有的考生在答题时之所以漏掉一些要点,是因为这些要点不是显性信息,而是隐性信息
4、。而该信息一般依据材料很少能解读出来,所以要联系教材并列出知识提纲才能保证不漏要点。第四步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1)组答案要注意紧扣设问,简明扼要,规范作答。(2)答案来源于教材:设问一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解答时一般依据教材中的知识和观点。(3)答案来源于材料:设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解答时要从材料中归纳,提取有效信息。(4)答案来源于教材和材料:设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时既要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又要迁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高考示例(2016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一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李龙潜明清经济史康有为全集第二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
5、学知识第(1)问“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实行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第(2)问“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的代表康有为主张通过维新变法改变现状。近代实业救国成为一种社会思潮,试图改善民生。第四步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规范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
6、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运用演练1.(2016全国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
7、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8分)(2)根据材
8、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解析本题以社会救济为切入点,考查不同时期东西方国家社会救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综合性强。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中英两国救济的对象及材料“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概括。第二小问从政府作用、救济方式、保障方法、救济规定等角度分析“相同点”;结合材料一中“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及材料二“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那里的条件恶劣得多”分析“不同点”。第(2)问要结合教材内容回答。答案(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
9、进政权认同。相同点: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不同点: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的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环 节 二高 考 第 41 题 提 分 捷 径 讲 练1开放探究型试题的不变开放探究型试题始终不变的是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始终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要求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提出修改意见并加以说明,或者指出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说明。2开放探究型试题的应对策略(1)要关注新观点、新知识。由于高考对能力考查的要求很高,试题的
10、材料往往超出教材的范围,在复习备考时,对于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除了牢牢掌握教材上的评价外,还需要经常跳出教材,提出不同的观点,发现不同的历史视角,了解一些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掌握好这些,有利于同学们拓宽历史视野,不至于在考试中看到不同于教材的学术观点就无所适从。(2)运用好三段式的论证。所谓三段式论证,就是第一段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段分几个角度进行论证;第三段进行小结,升华观点。加强开放性试题练习,逐步提升自己的论述能力。(3)注重历史学科多元史观的引领作用。纵观近年来的全国卷历史试题可知,史观是高考历史试题之魂。因此,要注重史观的引领作图,关注影响历史试题命制的
11、多元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高考示例(2016全国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12分)解题思路本题以清末自开商埠为切入点,考查自开商埠的特点及其原因,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查角度新颖。解答本题,首先要提取归纳材料中的一个主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观点必须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特别是注意论据一定要充分说明论点。规范答案示例:集中于沿
12、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来侵略。运用演练2.(2015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年份法定假日天数节假日1950199520002008元旦1111春节3333劳动节1131国庆节2233星期日1111星期六111清明节1端午节1中秋节1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12分)解析本题是一个表格材料题,从每一列或每一类中分析出变化趋势,应该是不难的。重点是表格中的时间跨越了1978年,因此在总结原因时,首先要考虑改革开放,其次再结合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及国家政策等方面作答。答案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