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之 课文剖析(16.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星如雨:形容满天的烟花。 作者把灯彩写成“火树”,把烟火喻为“星雨”。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
2、乐之声四处回荡,精美的彩灯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凤箫:箫的美称。 这四句写人们欢度良宵的种种活动。词中没有直接描写人物,而是通过车马、道路、乐声和舞灯等等画面,烘托出游人繁盛、气氛热烈、场景壮观。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这两句用特写镜头描绘一群妇女结伴上街观灯的生动情景。这两句既是对上片倾城欢庆元宵的补叙,作为两片之间的过渡,也是为下文作铺垫。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蓦然:
3、忽然。阑珊:稀疏,零落。 这四句是全词的核心,寄托了一种不同流俗的情怀。 名家赏评 上片用夸张的笔法,极力描绘灯月交辉、上元盛况。过片说到观灯的女郎们。“众里寻他”句,写在热闹场中,罗绮如云,找来找去,总找不着,偶一回头,忽然在清冷处看见了,亦似平常事情。结尾只用“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语,即把多少不易说出的悲感和盘托出了。(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临安帝都,元夕的灯火犹似星海,吸引了满城仕女。可是就有人不慕繁华,独立于喧哗热闹之外的“灯火阑珊处”。这并不是自伤幽独,而是写出了一种高洁的品性。人们趋奉竞进之际,耐得冷落,耐得清淡,耐得寂寞。这是辛弃疾屡遭排斥后,借灯夕所
4、见以自述怀抱,托意甚高,是志士的操守和襟怀。(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鹧鸪天 有客慨然淡功名,同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我在青年时代曾经率领过上万的军队,而跟随我一道渡江的都是穿着锦衣的精锐骑兵。锦襜突骑:指精锐的锦衣骑兵。襜:系在衣服前面的围裙。 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下句写擒获张安国带义军南下。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当初率领万众南下渡江之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一路飞箭不停。燕兵:指金兵。娖:整理,在此是取的意思。银胡:银色的箭袋。金仆姑:箭名。 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夜”“朝”互文见义,说明
5、日日夜夜的战斗都非常激烈频繁。 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昂扬激越,声情并茂。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回想起过去的事情,未免感叹今天的我年老了,已经白了的胡子,不能再被春风染成黑色了。 年纪老大,青壮时期一去不复返了,喟叹一生的宏愿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自己的平戎方略不被当局采纳,只有归耕田园,向乡邻学种树。万字平戎策:指美芹十论九议等关于抵抗金兵、收复中原的论著。 理想成空,壮志未酬,满腹经纶而无所施用。这些说明作者不仅有雄心壮志,而且有经邦治国的才能,有把握时代的宏图大略。可是这样卓越的人才,竟然长期闲置不用,何等憾恨! 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
6、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登上郁孤台,看到台下的江水,觉得那奔腾的江水,不知道有多少逃难百姓的泪水! 词人身临隆佑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胸。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站在郁孤台上,向西北方向望去,想望见京城汴,可叹的是,数不清的大山遮住了视线。 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前南宋朝廷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一个“望”字饱含着多少爱国之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但是,青出却遮不住有“行人泪”的江水,它冲破大山的阻挡,向东奔流。 清江的这一段的流向
7、,不是向东,而是向北。但是词人知道,这江水终究是要东流入海的,这“无数山”只能在此暂时改变它的流向。驱逐金侵略者,收复中原,雪洗国耻,当前是困难重重。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爱国者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的。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作者在郁孤台上一直站到黄昏,心里正为国家的命运而感到愁闷,想不到从附近的深山里却传来了鹧鸪的凄凉的叫声,使自己的心情更加沉痛。 鹧鸪声声,其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耶?抑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实难作一实指。结尾两句写朝廷一味妥协,久未光复中原,作者心中满怀愁苦,表现得极其悲凉。结构巧解 青玉案元夕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
8、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久望意中人不至,猛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鹧鸪天 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入写他为国家收复失地的愿望落空,从而发出无限感慨。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的感情也渗透在字里行间。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抒发词人渴望恢复中原的壮志未酬
9、的苦闷。写作特色 青玉案元夕 托寓手法 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义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此词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这是豪放词的特点。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 鹧鸪天 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 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诩,亦以英雄许人。毕其终身,并没有真正放弃对功名事业的进取,并没有放弃为国家民族作出大贡
10、献的追求。在此词下片的悒郁的感喟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人格在闪亮。悲剧的时代只能产生英雄的悲剧。辛弃疾的悲剧人生是时代造成的。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此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词以眼前景道心中事。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中事则包括家国之悲、今昔之感、壮志难酬之叹等等。用以象征的意象,有的是单一明确,有的是概括笼统,因而所托寓的意思也是有的可以明指,有的不便一一坐实(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去联想发挥,不必一一坐实)。以清江之水起兴,用江水比喻“行人泪”,既形象,又语带夸张。这是明确的。而那可怜的使得“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无数山”,喻意就比较笼统,不是指某个
11、单一的具体事物。“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构成一个意象,托意是一种理念。结拍的两句,通过创造一种氛围来进行比兴,也是有一定的朦胧性。2.比兴手法的运用 这首词开篇用了比兴手法。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由此起兴。”辛弃疾登上郁孤台,回想四十七年前金兵长驱直入江南、江西腹地,南宋几乎灭亡之事,从奔腾的清江之水,想到了当年隆佑太后一行匆匆逃窜的踪影以及因家国破乱而洒下的痛楚之泪。由水及泪,意象转换极为自然。开篇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主旨探究 对这三首词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青玉案元夕 上片渲染一片热闹景况,下片烘云托月
12、地推出一位超俗的女子形象:孤高幽独、淡泊自恃、自甘寂寞、不同流俗。这正是作者自己的写照。 鹧鸪天 通过回忆起少年时突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的英雄事迹,表现了词人以英雄自诩,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但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愤的感慨。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爱国词,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国破家亡表示强烈不满和无限悲愤,从而表现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热的爱和壮志难酬的情怀。2.作者路过皂口,触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对这三首词的主旨你是怎么看的呢? 4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