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点击阅读教学中的“说教”风_人教版新课标.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24155 上传时间:2025-11-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点击阅读教学中的“说教”风_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点击阅读教学中的“说教”风_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点击阅读教学中的“说教”风_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点击阅读教学中的“说教”风_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学语文案例反思-点击阅读教学中的“说教”风人教版新课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有意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视为己任,他们的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承担起说教的任务。于是,一股强劲的“说教之风”狂吹语文课堂,许多非语文的东西泛滥成灾。一、虚夸人物,大而无当案例1:一位特级教师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学生联系课文中描写天游峰“高”“险”的词句,读出老人勇敢,不辞辛劳,拥有爱心。接着,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对话师:一颗爱心!一颗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爱心!因为有了这颗火热的爱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觉得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

2、他也不动摇;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怡然自得。这真是一位生:了不起的扫路人!生:伟大的扫路人!生:令人惊叹、让人钦佩的扫路人!生:顶天立地的扫路人!(掌声响起。)师:顶天立地!这个词用得好!在文中这个词是写天游峰的,“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你怎么理解?生:指天游峰高大雄伟。师:那为什么说是“顶天立地的扫路人”呢?生:我想这是因为扫路人的精神太伟大了,他的精神顶天立地!(热烈的掌声。)生:他的品质太高贵了,让人敬仰。所以说他顶天立地!(掌声再度响起。)生:他的心灵太美了,虽然年事已高,本该退休了,却还在这样为人们付出自己的辛劳。所以看着他,就像面对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一样。(热烈的掌声。)师:精彩!你们

3、高水平的发言,同样顶天立地!上述教学,师生间一段简短的对话,竟赢得四次掌声!难道学生的发言真就那么振聋发聩,让人惊叹?其实,细细推敲,我们会发现,学生对扫路人的认识,大都言过其实,他们只是在老师的激情推助下,竞相使用更为夸张、更为肉麻的形容词而矣。“伟大”“品质高贵”这些闪亮的词语,并没有让学生的心灵获得一种敞亮,相反,学生心中的扫路人形象距文本中的扫路人越来越远了。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要立足文本,与作者心贴心地进行对话,切忌将自己的主观臆想强加给作者。文本中的扫路人,是一个豁达开朗的普通老人,他以苦为乐,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着生活的快乐,享受着生活的恬静安逸。教师将极为欣赏的“顶天立地”一词,戴

4、在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头上,显然不当。可教师又为何如此引导,学生又为何不约而同地以掌声加以认同呢?这全是“道德说教”的思想在作祟。在道德说教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往往热衷于道理、思想的概括,人物品质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关注的重点是如何为文本人物贴上思想的标签,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而不是对文本本身的阅读体验,文本仅仅是教师手中的育人工具。只不过,有时这种说教外加了一件激情四溢的外衣。试想,处于亢奋状态下的学生,哪里还有平常之心,与文本进行促膝谈心?他们只是心急火燎地搜索着那些游离于情感体验之外的“夸大之词”。这种学习无形中损害了学生最初的文学感觉。它使学生无法真正面对文学作品中具有丰富个性的人,学生

5、不知道除了“高贵”“伟大”,还有“普通”“平凡”。因此,对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绝不是在虚浮的说教中拔高他的思想,而是将之还原成一个文本世界中的活生生的人。二、环保主义,阴魂不散案例2:教学水(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时,一位教师作了这样的拓展延伸师: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因为缺少,才更显得珍贵,才更觉得拥有时的快乐。同学们,其实缺水的远不止这一村人,也不仅仅是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出示图文:全国有400个城市缺水,110个严重缺水。)师:自去年7月份至今,我国的西南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在那里,人们想水、盼水、哭水、梦水,向五湖四海唤水。为了水,有多少人仍在艰难地跋涉。可喜的是,“大地之爱,母

6、亲水窖”工程在2019年正式启动,它解决了数以万计灾民的饮水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此时此刻,你们心中一定感慨万千,或者很想呼吁些什么,让我们用几句话表达一下此刻的心情或感受,也可以设计一则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学生交流略。)语文教学理应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过分重视,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尊,其后果就是把教学内容切换成个人情感或社会道德问题。环保主义盛行的今天,不少教师将与环保稍有联系的课文,都当做宣传环保的工具。就这样,语文课的言语特性和美育品性悄悄失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斥着空洞说教的环保主义。云雀的心愿特殊的葬礼地球清洁师只有一个地球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无一不打上环保的烙印。上述

7、水的教学,为了渗透环保理念,师生围绕“环保节水”的议论,竟花去近十分钟时间。这对于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而言,无疑是奢侈的。对此,温儒敏教授不无担忧地说:“这种处处要求呈现人文性的心理可能造成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淡化了必要的工具性,掏空了基本的语文训练。”事实上,人文性绝不是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是水乳交融、息息相关的。就具体的小学语文课堂而言,作为基础的“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值得重视,作为负载“人文性”的语言比人文性本身更为重要。课堂上,教师将这些棘手的社会问题一股脑摆到学生面前,将学生置于说教的泥潭中,其结果是引起学生的

8、厌烦,让语文课与学生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加大。那些历经多次环保教育的学生,只会将那些环保的口号,一次又一次地喊响。要知道,对环保教育来说,语言的启发是重要的,但动口的同时还需要动手,需要全身心地体验。只是,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但绝不是成功的语文课。朱光潜在谈文学中说:“语文有两重功用:一是表现,一是感动。理想的文学作品是它的语文有了表现力就有了感动力,不在表现之外另求所谓效果。”就水这篇课文而言,环保与感动,何者为重?作者马朝虎在一次访谈中说:“我写这篇散文(水)不仅仅是要教育人们珍惜水资源,更是想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乐观、向上。”当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充分体验到“雨中洗澡”的痛快淋漓,“勺水冲凉”的美妙惬意时,其实,我们所追求的“珍惜水资源”的教育已成为一颗种子播洒在学生的心田里了。语文教学切忌拉大旗,作虎皮,空对空地发一通感慨、议论。在一片说教的汪洋中,我们往往感受不到真正的“水”的清凉气息。教学要善于抓住那些在语言上极具表现力的“一勺水”,让学生充分体验它带来的全身心的震撼与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