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1.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下列商周异、同姓公卿的比例差异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家国同构B. 等级森严C. 君主专制D. 官僚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商到周,异姓公卿减少同姓公卿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配合,西周的政治管理加强,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A选项符合题意;公卿比例中同姓和异姓数据的升降,没有体现出等级森严的特色,B选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和官僚政治在西周时期尚未形成,CD两项错误。2.战国时代存在一种分封体制,其封君有在封邑征税的特权,但其相往往由国君
2、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表明战国时期A. 传统分封体制基本延续B. 管理体制呈现多元化C. 封建割据经济基础强化D. 周王室权力日渐衰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其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可见封君的权力受到制约,有利于国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传统的分封制已经受到冲击,故A错误;根据题干“其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可见封君的权力受到制约,有利于国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传统分封制外出现新的有利于国君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故B正确;材料中“封君有在封邑征税的特权”是封君经济权力的延续,并不能体现经
3、济基础的强化。故C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诸侯国管理体制的变化,没有涉及周王室权力的信息,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3.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这说明了A. 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B. 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C. 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D. 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答案】B【解析】由于唐代科举制度导致旧门阀士族衰落,软官绅墓葬中大多墓志署名只写官衔,极少写郡望,故B正确;民族交融与门阀士族衰落没有直接联系,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故C错误;
4、藩镇割据并不是世代荫袭的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4.“三言”、“二拍”摒弃了前代文学作品中以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为主要描写对象,而新兴丝织业工场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新的主人公。这主要反映了明代A. 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B. 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伦理C. 小说创作进入新的阶段D 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市民阶层的扩大,材料中“新兴的丝织业工场
5、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小说主人公,显然是市民阶层的扩大在文学作品中表现,故A项正确;明代传统伦理观念并没有瓦解,故B项错误;小说创作进入新的阶段是在清朝时期,故C项错误;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政治地位一直不高,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而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卖油郎、屠夫、轿夫、赌徒、浮浪子弟等成为新的主人公”,联系所学明清小说兴盛的背景分析解答。5.读下表:18401894年间中国土布生产消用棉纱量1840年1860年1894年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597327604710589158土布消用棉纱量(万担)620962866124土布消用洋纱量
6、(万担)25351434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据此可以推断A. 民族工业的勃兴推动农产品商品化B. 小农经济遭外国商品强劲冲击C.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D. 欧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原料掠夺【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土布产量大幅增长,对洋纱的消用量大增,即中国土布大量采用国际市场上的洋纱作为原材料,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只涉及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勃兴”,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土布使用的原材料的变化,没有反映小农经济遭受冲击的状况,故排除B项; 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故排除。【点睛】图表型选择题通
7、常采用排除法。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要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排除;三要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本题不仅要分析图表反映的信息,还要根据时间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作答。6.孙中山表示,“今日共和告成故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此防弊之政策,无外社会主义。所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
8、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不使一人独享其利”。下列对材料中的“社会主义”理解正确的是A. 国家把握经济命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B. 实行民生主义,节制资本,防止个人垄断C.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D.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答案】B【解析】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不可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是利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A错误;材料中“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冷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路、电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体现出节制资本,防止个人垄断,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张,故B正确;选项C不符合材料中“所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
9、排除;材料中“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不使一人独享其利”是说企业的,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7.广东、广西等南方省份定期发行关于农民运动的刊物。农民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基本上以“三民主义”“自由平等”“农民解放”“耕者有其田”等为话题。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时期A. 发生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B.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历史条件C. 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取得反帝成果D. 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广东广西”“农民运动”“三民主义”“自由平等”等信息可知这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根据所学可知国民大革命收回了汉
10、口九江英租界,选项C正确;国民大革命并不是第一次历史巨变,选项A排除;国民大革命是国共合作进行的,当时中共已经成立,选项B排除;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显然这不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能从材料“广东广西”“农民运动”“三民主义”“自由平等”等信息中解读出这是对国民大革命的描述。8.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A. 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 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C. 破坏陇
11、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 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的战略意图,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察,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选A项。【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解放战争。9.苏格拉底说他一辈子除了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并且实行正义和避免非正义以外,任何别的事情都没有做。柏拉图最重要的理论著作理想国主要讨论的就是正义。亚里士多德更关注什么样的正义是最现实和可能的。据此可知,这些主张A. 试图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B. 源于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反思C. 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D. 致力于实现公民内部的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苏格拉底
12、、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考、关注正义,主要是源于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反思,故选B;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思想自由、公民内部的平等,排除CD。10.列宁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只要把苏维埃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就可以和平地剥夺临时政府的权力。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表明当时A. 临时政府已经失去了民众支持B. 列宁对革命形势认识有局限性C. 工兵代表苏维埃实际掌握政权D. 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二月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指出由资
13、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但是“七月流血事件”证明和平过渡不可能,这说明当时列宁对临时政府抱有幻想,对当时俄国革命形势认识有局限性,故B正确;材料无法判断临时政府是否已经失去民众的支持,A错误;二月革命后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而实际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错误;D项是十月革命的意义,D错误。11.1960年1月,英国联合瑞典、瑞士、挪威丹麦、奥地利和葡萄牙六国签订了“斯德哥尔摩公约,成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其宗旨:逐步取消成员国之间工业晶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内部自由贸易。这一公约的签订表明A. 西欧-体化取得进展B. 欧洲出现相互杭衡的经
14、济联盟C. 欧洲实现贸易自由化D. 英国已成为欧洲的经济大国【答案】B【解析】【详解】“斯德哥尔摩公约”成立了欧洲自由联盟,从其参与国来看,显然有别于当时以法德为主成立的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可见这一公约签订意味着在欧洲出现了相互抗衡的经济联盟,选项B正确;西欧一体化是法德主导下进行的,材料中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是英国主导的,选项A排除;贸易自由化是其宗旨,在当时并未实现,排除C;材料不能反映出英国的经济实力,选项D与题无关。1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在他们的对外宣言中曾为“达达”下了这样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
15、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东西和不合逻辑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活。”由此判断他们的艺术作品A. 反封建,挖掘人类感情B. 对社会不满,追寻理想世界C. 充满对理想王国的失望D. 趋向极端化,表达幻灭反叛【答案】D【解析】【详解】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的一种艺术流派,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东西和不合逻辑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活”,通过艺术品表达了趋向极端化和强烈的幻灭反叛,属于现代主义流派。故D项正确;ABC项属于浪漫主义的特点,与达达主义无关,排除。故
16、选D。第卷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
17、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材料二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
18、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据程扬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与国家、民族联系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
19、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和英国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晚清卫生观念的传播对近代化的积极作用。【答案】(1)特点:明朝:政府消极应对;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教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英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防疫工作制度化;防疫措施科学、进步。(2)背景:明朝: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府腐败社会动荡
20、;小农经济占主导;思想观念落后、愚昧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影响:明朝: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英国:为鼠疫从英国消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都铎王朝统治的持久稳固;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3)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近代化)【解析】【详解】(1)特点:明朝:据材料“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可知,明政府消极应对;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据材料“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
21、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可知,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教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英国:据材料“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可知,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据材料“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可知,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防疫工作制度化;据材料“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
22、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可知,防疫措施科学、进步。(2)背景:明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府腐败社会动荡、小农经济占主导、思想观念落后、愚昧等方面回答。英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等方面回答。影响:明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等角度回答。英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为鼠疫从英国消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都铎王朝统治的持久稳固、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等方面回答。(3)积极作用: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推动了民族觉
23、醒、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等方面回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发行的邮票(节选)纪念周年枚数和内容20周年4枚: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40周年2枚: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八路军和民兵战斗在长城内外50周年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与盟军的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60周年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受底登陆、攻克柏林70周年13枚:“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烈士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
24、冋胞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百团大战纪念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滇西抗战纪念馆比较两个周年的纪念邮票,指出其中一处的不同,并提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示例一不同:70周年与50周年相比,突出九一八事变,观点:中国抗日战争始于九一八事变,长达十四年,论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出了优秀党员深入东北,开始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1931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抗战。“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利于人们全面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过程,侵略东北,是
25、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环节。日本从侵略东北到全面侵华,再到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的对外侵略是逐步推进的,日本是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策源地。“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助于人们理解日本侵华本质和危害。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日本率先在中国挑起九一八事变,点燃了世界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第一把战火,面对日本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助于人们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结论: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十四年抗战”的提法反映的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更全面、更
26、完整地反映历史。示例二不同:50周年与40周年相比,增加芒友会师,观点: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论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斗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平型关大捷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百团大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1942年1月,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国远征军赴缅参战,1943年,参加开罗会议,签订开罗宣言.与美、苏协调对日作战。中国的抗日战争
27、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密切地配合,牵制了大量日本军队,有力支援了世界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结论:在国共合作基础上,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辆牲,中国战场歼灭日军大部分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示例三不同:70周年与60周年相比,突出抗战纪念馆。观点:抗战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论述:通过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人们可以了解到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在东北实行奴化教育、东北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率先吹响抗战号角的历史;通过淞沪会战纪念馆,人们可了解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的英勇事迹;通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人们可以了解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为,勿忘国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
28、活;通过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纪念馆,人们可以了解国共两党同心杀敌的勇气决心和战胜日本的希望;通过延安革命纪念馆和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人们可以了解中共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全国人民抗战的历史;通过滇西抗战纪念馆,人们可以了解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的历史,可以了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的历史论述部分应围绕观点至少从3个以上角度或事例论述每个角度或事例,结论:70周年邮票上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反映了抗日战争全貌,人们可以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解析】【详解】示例一不同:据材料“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
29、芒友会师(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与盟军的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和“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13枚:“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烈士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滇西抗战纪念馆”可知,70周年与50周年相比,突出九一八事变。观点:据所学可知,中国抗日战争始于九一八事变,长达十四年。论述:据所学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出了优秀党员深入东北,开始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1931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抗战,“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利于人们全面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过程; 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助于人们理解日本侵华本质和危害;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
30、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日本率先在中国挑起九一八事变,点燃了世界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第一把战火,面对日本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助于人们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等方面论述。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经有所改革,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士大夫争相效仿的“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
31、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他们的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或描写边塞的诗,较接近社会现实;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他们的诗作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昭示着一个时代的来临。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摘编自王勃集序初唐四杰对唐诗改革的影响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重要改革?(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改革产生的重要作用。【答案】(1)改革诗歌创作题材,创作生活化、现实化;改革诗
32、歌创作风格,趋向清俊豪迈;促进诗歌文体变革,创作规范化。(2)作用:初步扭转诗歌创作的不良风气;推动五言、七言诗的发展成熟;丰富诗歌创作的题材,推动唐诗时代的到来【解析】【详解】(1)改革:根据材料“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和“ 他们的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或描写边塞的诗,较接近社会现实”可知,初唐四杰改革诗歌创作题材,创作生活化、现实化,改革诗歌创作风格,趋向清俊豪迈;根据材料“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可知,初唐四杰促进诗歌文体变革,创作规范化。(2)作用:根据材料“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经有所改革,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33、可知,初唐四杰初步扭转诗歌创作的不良风气;根据材料“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可知,初唐四杰推动五言、七言诗的发展成熟;根据材料“题材较为广泛”“他们的诗作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昭示着一个时代的来临”可知,初唐四杰丰富诗歌创作的题材,推动唐诗时代的到来。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美国学者韦伯的著作我们的朋友即“敌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和德国的精英教育对一战前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德国的海德堡大学作了比较性研究,他发现:一战前德国的大学师生并未受激进民族主义或军国主义主导,他们与英国的大学师生有着大体类似的思想状态,彼此间对对方国家远非如大家想像的那么敌视。即
34、便在一战到来后,德国大众中的好战情绪也远未甚嚣尘上。英国学者维希的著作1914年精神:德国的军国主义,神话与动员考察了一战发生时八十多种德国报刊上的评论,并有此结论:对战争的兴奋主要体现在知识分子、学生和中产阶级上层而非其他阶层中,而且低落,恐惧和焦急之情在大众中间多有流露,全民性的所谓“战争兴奋”只是德国当局为支持战争和动员大众而营造的神话。摘编自梅然头号军国主义大国是如何练成的?(1)根据材料,比较指出美国学者韦伯与英国学者维希对一战前英德战争“情绪”的不同观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意志帝国发动一战的主要原因。【答案】(1)不同:韦伯认为一战前,英,德知识界并不支持战争;英
35、德关系并非严重敌视。维希则认为德国精英阶层,中产阶级主战,德国民众则恐惧战争全民性支持战争只是当局的动员和宣传而已。(2)激进的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思潮和对外政策;德国的崛起打破了欧洲国力的平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殖民地的需求;三国同盟的推动,德英、德法、德俄矛盾的激化【解析】【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一战前德国的大学师生并未受激进民族主义或军国主义主导,他们与英国的大学师生有着大体类似的思想状态,彼此间对对方国家远非如大家想像的那么敌视。”可知,韦伯认为一战前,英,德知识界并不支持战争,英德关系并非严重敌视;根据材料“对战争的兴奋主要体现在知识分子、学生和中产阶级上层而非其他阶层中,而且低
36、落,恐惧和焦急之情在大众中间多有流露”可知,维希则认为德国精英阶层,中产阶级主战,德国民众则恐惧战争;根据材料“全民性的所谓战争兴奋只是德国当局为支持战争和动员大众而营造的神话”可知,维希认为德国全民性支持战争只是当局的动员和宣传而已。(2)原因:根据材料“一战前德国的大学师生并未受激进民族主义或军国主义主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德国受到激进的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思潮和对外政策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前的德国崛起打破了欧洲国力的平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得德国对殖民地的需求加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的爆发离不开三国同盟的推动,使得德英、德法、德
37、俄矛盾的激化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许衡(1209-1281),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金元鼎革纷乱之际,他以“建皇极,立民命,继绝学,开太平”为己任,在京兆的郡县广办学校,并从笃实践履的角度阐释理学。他的弟子“彬彬辈出,致位卿相”。许衡为元廷定官制,立法规,造历律,提倡行汉法,重农桑。在他的影响下,元中期仁宗恢复科举;文宗大兴文事,整顿吏治,编纂经世大典等。时人认为“我元之宏规,有非三代以下有国家者之可及矣。”许衡去世后,元廷追封其为魏国公,“诏从祀孔子庙廷”。据周少川、罗或许衡的政治实践与政治主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许衡成为一代名臣的原因。(2)根据材
38、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许衡的历史活动。【答案】(1)原因:儒学修养较高;社会责任感强烈;统治者认同;主张符合社会需要;高官弟子众多。(2)评价:继承并发展了程朱理学,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元朝政治体制的建设、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但由于元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其政治实践效果有被时人夸大之嫌。【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以建皇极,立民命,继绝学,开太平为己任”,“从笃实践履的角度阐释理学”, 弟子“彬彬辈出,致位卿相”,“提倡行汉法,重农桑” ,“在他的影响下,元中期仁宗恢复科举;文宗大兴文事”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思想、追求、统治者、施政内容和弟子群体等方面概括许衡成为一代名臣的原因。(2)评价:根据材料“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广办学校,并从笃实践履的角度阐释理学”,“为元廷定官制,立法规,造历律,提倡行汉法,重农桑”,“恢复科举;文宗大兴文事,整顿吏治,编幕经世大典”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其活动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进步等方面,用辩证方法简要评价许衡的历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