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案例反思-教学“意外”的随机处理人教版新课标曾经读到一位教师教学麻雀的片断及其反思,颇有感触,摘录如下:师:老麻雀舍身救子,你们想对它说些什么?生1:老麻雀,你真勇敢,我们要向你学习。生2:老麻雀,你不畏强暴,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这种伟大的精神既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生3:老麻雀,你以后带孩子可要小心了,不能再发生孩子从巢里掉下来的事了。生4:老麻雀,你真偏心,为了救一只小麻雀,就不顾其他小麻雀。万一自己也被猎狗吃了,窝里的幼儿就无人照管了。生5:是呀,老麻雀你太冒险了,你可以用其他办法吓退猎狗。再说,保存了自己,以后还可以孵出另一窝小麻雀呀!(其他生笑)师:你们认为它会这样做吗?生
2、:不会。教师在“反思”中写道:这一做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了创造想象的空间和抒发内心情感、阐明不同见解的自由,实现了自己的教学意图。但后两个学生(生4、生5)的说法“却让我始料不及,事后想想,这种说法似乎存在一些问题,它是否有悖于作者的初衷”。当学生的利己主义思想(以树上一窝小麻雀无人照管为借口)倾向表现出来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从不同角度去领悟老麻雀由母爱产生的“强大力量”,以达到自我反省,认识到自己的利己思想,从而认同作者观点的目的。因为,麻雀被选作课文时,删去了这样几句话:“对那只小小的、勇敢的鸟,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敬之情的。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怖更强大。只有她,
3、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我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既学习了语言文字,又塑造了健康的,乃至高尚的心灵。”上述案例及反思具有普遍意义,值得研究。笔者非常赞同教者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实际上,类似的做法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理解和采用。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当一个学生读完一篇文章后,必然有许多的个性体验,进而产生对话的冲动。这时老师适时组织他们讨论交流,一方面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则能使学生在经验的共享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做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二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本轮课改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点之一
4、。笔者以为,从外在表现来看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答案,积极求异的个性品质,就是创新精神。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培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引导学生在同一问题情境下寻求不同的答案或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问题,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三是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很多,听、说、读、写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的老师如何加以恰当地运用。围绕话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实际上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语言表达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语
5、言的运用能力。但笔者认为这位教师对待“意外”(即生4、生5的观点)的做法及反思值得商榷,这里恐怕既有认识的误区,又有教学的不当。也许,从下列三个方面来处理上述“意外”会恰当些。首先,要倾听来自学生心底的声音。在作者为我们营造的艺术氛围中,那只老麻雀是“爱”的化身,其形象感人至深,确实使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笔者确信,那两位学生亦是如此。但教师的担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试想,“健康的,乃至高尚的心灵”的外在表现难道就是在爱的名义下采取以卵击石般的行动吗?不知道执教者如果真像反思的那样去引导(不是请君入瓮式的引导)的话,那两位学生是否会改变原先的观点。以笔者来看,他们不会!如果改变,那
6、也是有违他们本意的。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早已高举起了爱的火炬!只不过是爱的对象不同而已,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即使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判断的话,这两个学生也并不另类。仔细想来,那两个学生也许更值得赞赏:面对强大的对手,不作无畏的牺牲,而是审时度势,尽力而为。所以,从“爱”出发,不同的学生基于不同的生活经验、认识水平、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不同的爱的行为,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当然,从文本的逻辑结构来看,老麻雀一定会飞下来。但教师不能以此为由,限制学生的自由思维,对来自学生心底的声音充耳不闻,将学生创新的火花扼杀在萌芽状态。其次,要凸显阅读教学的对话本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深合现代阅读理念
7、中对话理论的精髓。这一理论认为,就本质而言,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每一个阅读行为都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的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与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者的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8、我们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必须认识到“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语),在阅读中学生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甚至创造意义。教学中,教师虽“闻道在先”,但绝不能超越“组织者、引导者、对话者”的角色定位。那种由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的做法,表面看来是在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地探究,其实仍是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这与阅读作为一种对话的本质是相左的。显然,上例中后两位学生正是以“对话者”的姿态出现的,在潜意识里,他们正期待着对话,与同学、老师、文本、作者。此时,倘若教师顺势将学生分成两派进行辩论,一派的观点是让老麻雀飞下来与猎狗作斗争,另一派
9、则是让老麻雀放弃地上的小麻雀保全自己。至于那位文字背后的作者,我们也把他当成一位对话者介绍给学生,让他的观点融入学生中的一派。可以想象,两派的辩论将会是何等的热烈,这不就是“阅读就是对话”的生动诠释吗?第三,要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素养”有别于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语文能力”,它的内涵更为丰富,除了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之外,还包括思维品质、学习方法、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等内容。但我们常常发现在类似的教学中,老师们的视野有时过于狭窄,过于关注学生是否能得出不同的答案本身。往往是一旦有了答案,即感到万事大吉,而很少有人去注意学生是怎么得出答
10、案的,是基于什么情感经历,学生在交流答案时所用的语言是否准确,表达是否顺畅。课堂上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结结巴巴、辞不达意地说着想说的话,而老师不去帮助,只是静静地等待,末了或意测性地替学生说出想说的话,或针对学生想说而未能说的意思作一评价了事。这事实上反映的是阅读教学中的积弊:重视关于语言的内容,忽视语言学习本身,以及蕴藏于文字内部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这是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尽量增加一个运用语言的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上文提到的在教学麻雀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但必须强调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学目标应该指向帮助学生积累内化范文语言,掌握学习方
11、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锤炼思维品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怎么做呢?以麻雀一文的辩论为例,其操作程序一般可以是:一、根据学习的需要提出交流的问题老麻雀该不该飞下来?二、指导学生搜集材料课本及相关资料,如当时的环境,猎狗与麻雀的力量比较,老麻雀的果断行为、内心活动,被删掉的那段文字等等。还有自身的学习经验、生活经历等等。三、指导学生根据材料确立能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四、进行交流。五、师生评价。评价时除了关注学生是否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以外,还应关注内蕴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论据得来之途径、方法。综上所述,笔者以为,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其实并不意外,它是学生个性差异或独立精神之自然反映。面对“意外”,只要我们仔细倾听来自学生心底的真实言说,立足学科本位,遵循语文教学规律,随机而教、顺学而导,那么,“意外”将变为一个个教学资源。而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将会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