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1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解析:中国对西方国家的称谓不再使用“夷”,说明中国外交观念发生变化,清政府开始接受国际惯例,故C项正确。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A项错误;虽然材料中“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但此时仍然坚持天朝观念,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进行的,不是在1848年前后,故D项错误。答案
2、:C2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解析:清末科举考试把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B项正确。材料考试内容的变化是教育内容方面发生变化的体现,不能推断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明显看出政府倡导借鉴利用西方教育,而不是仅仅回归国学,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看出西方教育思想还没有成为主流,
3、故D项错误。答案:B3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A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C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难以应对 D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解析:材料中涉及的是“出洋游学”不是全盘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表述的是中国向西方学习成为潮流,并不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士人积极学习西方,不是难以应对,故C项错误,处理中反映了中国士人对中西文化的态度的转变,故D项正
4、确。答案:D4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到了近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的引导宣传B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C自然经济的解体D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解析:近代前期,清政府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古代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近代时代的变迁是观念转变的主要原因,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不能体现出时代变迁,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并未完全解体,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因而民族危机加深,故D项正确。答案:D5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
5、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由此可知,康有为()A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B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C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D关注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解析: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是在甲午战后,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材料“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表明康有为关注边疆危机,关注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故D项正确。答案:D6著名买办郑观应认为面对通商以来外国的侵略,“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唐廷枢脱离怡和洋行加入轮船招商局后,想方设法“去损伤这些外国
6、公司”。这反映了()A买办是西方侵略中国的工具B民族意识被引入经济发展之中C洋务运动强调学习资本主义D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解析:材料突出的是买办的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不是突出其是西方侵略中国的工具,故A项错误;买办脱离洋行,想方设法去损伤外国公司体现了民族意识被引入经济发展中,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主张学习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流思潮应该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7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这说明()A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历史价值 B
7、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相C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 D回忆录的史料价值高于历史档案解析: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是一手史料,是有历史价值的,故A项错误;“完全”属于绝对化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历史人物的回忆录”与清朝历史档案的不同,史料应相互印证,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故C项正确;历史档案的价值高于回忆录,因为回忆录可能受到遗忘与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C8梁漱溟说:“西方人讲自由、平等、权利,动不动就是有我的自由权,个人的权利放在第一位,借此分庭对抗。但中国不是这样,注重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利”梁漱溟认为当时的中国人()A与西方人的文化差别 B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
8、响C应该追求“德先生”与“赛先生” D要支持学生五四争权利爱国运动解析:据材料中“西方人讲自由、平等、权利,动不动就是有我的自由权,个人的权利放在第一位,借此分庭对抗”可知是梁漱溟批判该思想,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但中国不是这样,注重的是义务”联系所学知识得知,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德先生”与“赛先生”是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五四运动时期学生争权利的爱国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B9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
9、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A使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任务形成B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C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D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想蔓延解析: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形成是由于特殊的阶段特征决定的,不是由于争论而形成,故A项错误;人们的各种争论其影响主要在思想方面,使人们对民主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入,故B项正确;人们的争论对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缺陷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无法弥补,故C项错误;仅凭借几次争论无法根除君主专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1020世纪初有人说:“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赢秦氏之焚书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
10、符。”据此,作者主张()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积极吸纳西方文化C托古改制维新变法D中西文化相通相似解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主张,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吸纳西方文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初的思想,并不是维新变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说明时人认为中西文化有相通相似之处,故D项正确。 答案:D11有人认为:“汲取欧洲文明,必须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可以顺利达到目的。”这一主张()A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本一致 B符合解决问题的循序渐进原则C指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途径 D表明
11、知识分子关注民众的呼声解析:该学者将“变革人心”置于“汲取欧洲文明”首要地位,说明他认为必须汲取欧洲文明以改变现状,而思想解放是改变现状的第一要务,这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是一致的,故A项正确;学者论述的是顺利达到“汲取欧洲文明”目的的顺序,不符合解决问题的循序渐进原则,故B项错误;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途径是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学者并没有指出,故C项错误;材料中学者的观点并没有提到民众,故D项错误。 答案:A12有人指出,无论是作为思想启蒙,还是作为实践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由此表明五四新文化运动()A宣传了民主和科学思想B推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思想
12、解放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担负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解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宣传了民主和科学思想,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解放是不确切的,故B项错误;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从中国民主革命发展到新阶段的角度来说的,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五四新文化运动担负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
13、,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摘自朱熹朱子家训 材料二康有为坚决反对封建礼教中的一些陋习,他不但阻止女儿裹足并成立了不裹足会,希望通过破除这种愚昧的残忍行径减轻更多妇女的痛苦。他把教育作为开展维新运动的一个主要手段,注重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对学生们关心时事、独立思考、通经致用、挽救世变有着很好的启蒙作用。他著书立说,在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中描绘了理想的政治蓝图,希望通过社会变革,寻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案。他一生有很多探
14、寻中国道路的实践,其中“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运动是影响比较大的政治实践。虽然变法最终被封建顽固势力所扼杀,但这些变法的具体方案无疑是中国向近代化方向迈进的先进性举措。 摘编自论康有为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子家训中所倡导的治家理念并指出其时代意义。(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家国情怀”的表现并指出其时代背景。答案:(1)理念:家国情怀,重德修身,家庭和谐,读书明理。意义:继承和弘扬了儒家伦理思想,将个人、家庭和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表现:去除封建陋习;用教育启迪民智;从理论上寻找治国出路;以变法改变
15、社会现状。背景: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入;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在中国启蒙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启蒙与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
16、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而定论题。如: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其次,史论结合,进行阐述。可以列举康梁维新变法、孙中山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相关事件进行论述。如孙中山三民主义指引下,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迁。最后,根据论述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如: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不断演进的过程,也是中国的现代化不断前进的历程。答案:观点: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现代
17、化进程。理由: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提倡西学,宣传民权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派把国人学习西方的注意力从器物转移到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客观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变革,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20世纪初,孙中山创立了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国的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迁。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促进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影响和教育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论点:综上所述,随着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在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