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 ,大小:12.80KB ,
资源ID:12413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413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语文案例反思忽视知识特点的探究教法不可取_人教版新课标.docx)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忽视知识特点的探究教法不可取_人教版新课标.docx

1、小学语文案例反思-忽视知识特点的探究教法不可取人教版新课标笔者在一次深化课程改革汇课活动中听了这样一节低年级语文课。师:小朋友,怎样记“树”字呢?生:“树”左中右结构,左边“木”字旁,中间“又”字,右边一个“寸”字,合起来就是“树”字。师:还有其他记忆方法吗?生:“村”字中间放个“又”字就是“树”字。师:真聪明!还有其他记忆方法吗?生:左边“权”,右边“寸”,合起来就是“树”字。师:很好!还有其他记忆方法吗?生:左边“松”字去掉“公”,右边“对”,合起来就是“树”字。师:不错!还有其他记忆方法吗?生:左边取“林”的半边,右边“对”,合起来就是“树”字。师:了不起!还有其他记忆方法吗?生:左边“

2、机”去掉“几”,右边“对”,合起来就是“树”字。师:还有其他记忆方法吗?这是探究性学习吗?这种“发现”“探究”有价值吗?笔者以为,小学生不同于成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一般不会自觉地学习,他们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精心、有效的引导。问题的方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起点,教师对教学任务要心中有数,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要朝着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教学,否则学生的探究就会迷失方向。不难看出,上述教学中教师为了体现“教”的启发性和“学”的创造性,组织学生进行了探究活动,但由于对探究教学的认识模糊,结果把本来简单的学习任务弄得复杂了。我们知道,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在探

3、究活动中少走歧路,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探究问题。然而,在上述课堂教学中,我们却看不到教师的有效引领。相反,教师不但不为学生铺平前进的道路,反而使学生的探究泛化,简单问题也变得复杂了。虽然学生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但他们的探究活动相对学习任务来说是盲目的。换句话说,他们的探究对完成学习任务几乎没有帮助。此时,学生的兴趣仅仅是单纯的“表现欲”,没有转化为有意识地建构知识的探究学习,他们的思维只是“云里雾里”地漫游。当然,课堂上学生这种探究的热情需要保护,但教师必须当机立断,巧妙扭转探究方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如此泛化的探究不但不能帮助学生识字,反而会使学生越学越糊涂。课改倡导各

4、科教学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但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模式和特点,教学时教师应考虑教学内容的背景、实际意义和作用。同时,教师还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导师,应该具有广泛、多元、开放的眼光,应结合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领学生有效探究未知领域,鼓励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比如,那些体现事物名称、概念等陈述性的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费时间去进行所谓的探究,学生只需要通过听教师讲述、自己阅读、意会理解等方式就完全可以掌握。不需要探究的问题而进行探究,东施效颦,无病呻吟,这是对探究教学作用及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会导致探究教学的浅层化、庸俗化。总之,泛化的探究教学不可取!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