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案例反思-忽视知识特点的探究教法不可取人教版新课标笔者在一次深化课程改革汇课活动中听了这样一节低年级语文课。师:小朋友,怎样记“树”字呢?生:“树”左中右结构,左边“木”字旁,中间“又”字,右边一个“寸”字,合起来就是“树”字。师:还有其他记忆方法吗?生:“村”字中间放个“又”字就是“树”字。师:真聪明!还有其他记忆方法吗?生:左边“权”,右边“寸”,合起来就是“树”字。师:很好!还有其他记忆方法吗?生:左边“松”字去掉“公”,右边“对”,合起来就是“树”字。师:不错!还有其他记忆方法吗?生:左边取“林”的半边,右边“对”,合起来就是“树”字。师:了不起!还有其他记忆方法吗?生:左边“
2、机”去掉“几”,右边“对”,合起来就是“树”字。师:还有其他记忆方法吗?这是探究性学习吗?这种“发现”“探究”有价值吗?笔者以为,小学生不同于成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一般不会自觉地学习,他们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精心、有效的引导。问题的方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起点,教师对教学任务要心中有数,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要朝着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教学,否则学生的探究就会迷失方向。不难看出,上述教学中教师为了体现“教”的启发性和“学”的创造性,组织学生进行了探究活动,但由于对探究教学的认识模糊,结果把本来简单的学习任务弄得复杂了。我们知道,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在探
3、究活动中少走歧路,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探究问题。然而,在上述课堂教学中,我们却看不到教师的有效引领。相反,教师不但不为学生铺平前进的道路,反而使学生的探究泛化,简单问题也变得复杂了。虽然学生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但他们的探究活动相对学习任务来说是盲目的。换句话说,他们的探究对完成学习任务几乎没有帮助。此时,学生的兴趣仅仅是单纯的“表现欲”,没有转化为有意识地建构知识的探究学习,他们的思维只是“云里雾里”地漫游。当然,课堂上学生这种探究的热情需要保护,但教师必须当机立断,巧妙扭转探究方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如此泛化的探究不但不能帮助学生识字,反而会使学生越学越糊涂。课改倡导各
4、科教学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但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模式和特点,教学时教师应考虑教学内容的背景、实际意义和作用。同时,教师还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导师,应该具有广泛、多元、开放的眼光,应结合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领学生有效探究未知领域,鼓励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比如,那些体现事物名称、概念等陈述性的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费时间去进行所谓的探究,学生只需要通过听教师讲述、自己阅读、意会理解等方式就完全可以掌握。不需要探究的问题而进行探究,东施效颦,无病呻吟,这是对探究教学作用及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会导致探究教学的浅层化、庸俗化。总之,泛化的探究教学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