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从教课文到教语文_人教版新课标.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24089 上传时间:2025-11-0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从教课文到教语文_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从教课文到教语文_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尽管我们都知道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但我们仍然会陷入“教课文”的误区,且常常不知不觉。亦如三个忠告的寓言故事,国王明明知道这“三个忠告”,却偏偏会情不自禁地违背“三个忠告”。由此可见,“知道”是一回事,而“做到”却是另一回事。千万不要以为“知道了”,就一定会“做到了”。对此,盛新凤老师有清醒的认识:把三个忠告这篇课文当作一个“用件”,“利用文本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并在训练中提升语文技能和人文素养。”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对教材中的课文按照其功能,列出了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对“用件”是这样界定的:“在这种类型里,学生其实

2、不是去学文,而主要是用这一篇文里的东西,或者借选文所讲的东西、或者由选文所讲的那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就这堂课的教学活动而言,的确如此:“检查预习,教学生字词;借助课文,教学生说清故事情节、体会八哥的说话艺术、写出国王的羞愧心理、辩论八哥的是非形象;点明寓意的现实意义,给学生一个学语文的忠告。”这些都是围绕课文的思想内容所展开的“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而不纠缠于学生已经懂了的故事内容或寓意上。因此,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生长。可以说,这样的语文课,教的是“语文”,而不是“课文”。因为这篇三个忠告的“课文”仅仅是“教语文”

3、的一个凭借,一个“用件”而已。这样的教学是源于盛新凤老师对文本教学价值的认识和功能定位。事实上,一篇课文往往具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也自然具有多方面的教学功能,而最为重要的是“定位”。三个忠告这篇课文从思想内容上来看,五年级的小学生多读几遍已然能懂,不必要教;从语言文字的学习上来看,学生也能凭借文中的拼音或者凭借已有的语文经验能自己读懂,不需要教。那么,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这篇课文究竟还可以教些什么呢?教到什么程度呢?这的确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盛新凤老师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此,她选取了“写国王的羞愧心理”、“辩八哥的是非形象”这两个学生自己阅读所未曾涉及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写”中深化对文本寓意的深

4、刻体认,在“辩”中深化为文本言语的真切感受。这样的教学“定位”是在学生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升,而不是学生已有水平的简单重复,看得到学生语文能力的进步,凸显出教学的发展性和有效性。诚然,假如我们转换一下视角看这篇课文,从寓言故事的教学价值角度,而不是从听说读写的教学价值角度,那么或许会呈现不同的教学内容。价值一,寓意的价值。当学生阅读完这个故事,自然知道“三个忠告”及其含义。然教学不是教会人相信,而是教会人思考:即使像国王这样的人,怎么还会“明知故犯”呢?这样的反躬自省,必然会促使学生将阅读的视角从关注国王转向关注自身,反思“我”或者“我们”是否会做同样的蠢事?这样一思考,学生的心智就开窍了,就

5、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价值二,言语的价值。寓言故事就是借助故事说道理的,一般读者不太关注故事本身的真假,而只会关注其中的道理。然语文教学是要教会学生“用故事讲道理”的言语本领,因而要细细琢磨的恰恰是故事本身,关注故事的叙述方式,而最为关键的是隐藏其中的言语“秘密”:前后呼应。前文讲国王听到了“三个忠告”,后文讲国王忘掉了“三个忠告”。后文国王的三个愚蠢行为恰恰是前文八哥的“三个忠告”,一正一反,对比如此鲜明,不禁让人哑然失笑。如果前后不呼应,就不会有这样强烈的“喜剧”效果。由此,会不会讲故事,就全然在这隐藏着的言语形式里面了。而这样的言语形式,不讲述不比较,是不会有真切的感悟的。我看别人的课,常常想着自己的事:假如我来上,会怎么教?这样的一个好处就是不时会有新鲜的想法,而坏处就是往往会错过别人课堂的精彩。好在这是一个教学实录,其中的精彩可以让我们时时回看,慢慢品味盛新凤老师教语文的滋味和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