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不妨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具体实施时常常有失偏颇,老师们在具体教学设计时,也很难把握好度。其实,学生在学习语言、感受词语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有情感的渗透,有人文的因素。从这个角度想,教师设计教学时,可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融合词语的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实践中我是这样尝试的。一、在词语复习中运用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都有复习词语的习惯,如何在这个环节中更为有效地突出语言运用呢?如军神教学片断1朗读词语。职员 损伤 苍白 年轻人军医 担心 失声 男子汉2你能选用上面的词语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生:我知道年轻人不是邮局职员,而是一名军人。生:我知道年轻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生:我知道年轻人担心使用麻醉药,会损伤自己的脑神经。又如槐乡五月教学片断:(出示槐花图、孩子图。)师:同学们,这是什么(谁)?(生答。)师:我们不仅认识了槐花和槐乡的孩子,还学习了词语。(出示词语。)白茫茫 香喷喷 喜盈盈白生生 甜丝丝 傻乎乎师:竖着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生:第一列是形容颜色的。生:第二列是形容香味的。生:第三列是形容孩子的。师:边读边想,你能用学过的词语说说槐乡的槐花或者槐乡的孩子吗?生:槐乡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一片白茫茫。生:槐乡的孩子采着白生生的槐花,吃着槐花饭,心里甜丝丝、喜盈盈的。上述
3、两个教学片断,教师不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读读词语,而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用上几个词语介绍自己认识的刘伯承、槐乡的孩子等,这就有了明确的目标。这些词语,不仅要会读会写,更要在实践中运用,这样的教学设计相比只读词语,更为实在有效。二、在词语品味中运用教学中,我们常常引导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如果从词语运用的角度来设计,不仅要品,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词语,即在语境运用中品味,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片断一:谈迁家境贫寒,可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从小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
4、史。当这部50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国榷被小偷偷走,一个为之奋斗了20多年的老人又怎样了?(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谈迁表现的句子。相机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谈迁?(痛苦煎熬)是啊,为了国榷,谈迁从小 。为了国榷,谈迁抄写一点史料,就要 。为了国榷,谈迁 。片断二:(出示“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你对什么词语感受最深?先读句子,再说感受。由“孤灯”你想到了什么?(一个人很孤独)由“奋笔疾书”你想到了什么?(分分秒秒编写国榷)因为有了信念,他不顾(生活艰苦、环境恶劣、孤单寂寞、年老体弱)。因为有了信念,
5、他敢于(与命运抗争、与时间赛跑、又一次完成国榷)。从“不顾”中,你又体会到谈迁的什么?(百折不挠、不屈不挠)是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一番辛苦,哪有硕果累累?经过几年奋斗,新的国榷诞生了。上述两个片断的教学设计,教师既引导学生品味词语,又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表达自己的认识,这样学生既运用了词语,还品味了文本语言的表达魅力,融品味、运用于一体。三、在词语积累中运用我们知道,汉语自成体系,有其特殊规律,强调的是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如果学生脑子里没有词、句、段等基本的语言材料,没有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式段式储备,说话、习作又怎能做到用词贴切,表达流畅,语言生动呢?因此,我们在引导学
6、生积累语言时,要渗透运用的训练,引导学生把静态的语言变成积极的活力元素。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片断师:大家读得很好,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会不会说。(出示四组词语。)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恢复平静 察觉动静 一阵惊喜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师:读读这几组词语,看看有没有联系,快速把它记住。(生积极记背这几组词语。)师:谁能用上这几组词语,说说“我”是怎样钓鱼的?(生答。)师:如果老师出一个题目“我钓鱼”,你会写吗?要注意什么?生:要注意用上准确的动词。生:还要注意周围的环境。师:对,写一件事情一定要写清楚动作,还要有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自己的心情,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综上所述,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就是在教学设计时,不能把对文本的感悟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而要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思考,引导学生跨越语言运用这一难点,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即在关照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始终不忘其工具性。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