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 ,大小:13.81KB ,
资源ID:1240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407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语文案例反思“的、地、得”师生挥之不去的苦痛_人教版新课标.docx)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的、地、得”师生挥之不去的苦痛_人教版新课标.docx

1、小学语文案例反思-“的、地、得”师生挥之不去的苦痛人教版新课标一天,某青年教师一边拿着作文本,一边惋惜地说:“马老师,你看,孩子的作文写得多好呀,可惜就是分不清的、地、得,唉!我不知讲过多少遍了,可就是没有什么效果!你说该怎么办呢?”我顺手接过孩子的作文本:“夜里,我迷迷糊糊的醒了过来,朦胧中,我看见妈妈正坐在我的旁边,缝着沙包 ,一针一线缝的是那么认真,那么细致。我偷偷的望着妈妈,睡意全无,尽情的享受这份温馨。过了一会,妈妈打了个哈欠,然后轻轻的站了起来,伸了伸腰,准备休息。看来沙包缝好了。我头一歪,便看见了那精致的沙包。我仔细的端详着:兔八哥张着嘴巴,可爱极了,我仿佛已经听到了它咯咯的笑声

2、,听到了同学们啧啧的赞美声”哦!果然是篇好作文,可仔细一看,“迷迷糊糊的醒了过来”、“缝的是那么认真”、“偷偷的望着”、“尽情的享受”还真是一“的”到底了。目前,“的、地、得”的用法的确困扰着我们,正如这位青年教师一样讲来讲去就是不见效果。还有些教师认为“的、地、得”的用法已经不再强调了,淡化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通用。我查阅了最新出版且较权威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词典上分明指出了“的、地、得”要各施其责,不得混用。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是教师本身对“的、地、得”的用法还不太清楚,我曾经读过一些教师的文稿,连他们自己也常常出现混用的现象;另一方面是教师在讲解时理性太强,过于术语化

3、,训练时过于单调,脱离语言实践,学生难以接受。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想和大家再学习一下“的、地、得”的用法。作为结构助词的“的、地、得”,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经常要使用这几个字。由于它们的口语发音都是“de”,因此,有人在写文章时经常会混用。一般来说,在句子中“的”衔接在名词前面,“的”的前面是这个名词的修饰成分,主要有名词、代词、形容词或相应的词组充任,表示领属关系或表示被修饰的事物的性质,做句子的定语。例如:“精致的沙包”,“精致”(形容词)是“沙包”(名词)的定语;“我的旁边”,表示领属关系。“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是用在动词前面的修饰成分,主要由名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充任,对中心

4、词(动词)起限制、修饰、说明作用。例如:“偷偷地望着”,“偷偷”是形容词,是修饰动词“望着”的,作“望着”的状语。而在句子中用在“得”字后面的,是由形容词或词组充任,用来补充说明“得”字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的程度、结果,作它的补语。例如:“缝得是那么认真”中,形容词“认真”是动词“缝”的补语。总之,要正确使用“的、地、得”,简单地说只要记住三条:一是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的”字衔接,作名词的定语;二是动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地”字衔接,作动词的状语;三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用“得”字连接,作动词或形容词的补语。有些教师也是按这样的要求讲给学生听的,还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学生当时

5、也能区别开来,练习的正确率也比较高,可就是在自己写作文时又“涛声依旧”了。我想,对于小学生来说,讲这些语法知识一下子是很难接受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学段的情况适度渗透,但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切不可强塞给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话说得太好了,如果我们一味地脱离语文实践

6、去搞题海战术那真是一种徒劳。那么,究竟该怎样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呢?我建议:一方面教师要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上面生涩的术语进行改造,把它们变成一种生动的、形象的、鲜活的说法。我们可以这样来说:表示什么样的事物、谁的事物时我们就用“的”;表示怎样地去做什么或者怎样地变化时我们就用“地”;表示做得怎么样,干得怎么样,高兴得怎么样,激动得怎么样等等我们就用“得”。当然,这样一改也许表述得不是很科学、严密,但学生是非常容易接受的。如果我们长期坚持这样熏染和暗示,学生将在不知不觉之中便能习得这种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巩固。如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一旦发现学生“的、地

7、、得”混用的情况,不要在作文本上“一改了之”,尽可能地与学生进行面批,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再想想老师是怎么说的(即被我们改造后的说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错在什么地方了。当然,如果学生还有困难,我们再不断地暗示、提醒他们,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够自己领悟过来。我想,一个学生一生中能有这么一次面对面的指导,一定会受益终生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学生作文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以上的指导,效果也非常明显。总之,我们所关注的是学生语言实践出现的问题,我们所提供的是学生自己语言实践的例子,我们所倡导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纠正,我们所追求的是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进行领悟与习得。让“的、地、得”不再成为师生挥之不去的苦痛,而变成师生尽情享受语言实践的快乐。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