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秋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精品训练 第3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39995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秋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精品训练 第3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秋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精品训练 第3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秋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精品训练 第3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秋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精品训练 第3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秋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精品训练 第3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0秋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精品训练 第3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0秋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精品训练 第3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0秋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精品训练 第3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0秋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精品训练 第3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0秋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精品训练 第3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0秋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精品训练 第3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

2、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

3、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

4、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

5、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

6、重要因素。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

7、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可以满足三个产业相互渗透融合的新动向,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摘自现代农业科技)材料二自从田园综合体这个词进入国家高层文件以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全国。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

8、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在本质上,田园综合体是在乡村发展起来的新范式,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还原了农业的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在此基础上,田园综合体开启了以乡村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开发新模式。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所以,田园综合体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来说,田园综合体树立了逆城市化的成功范式。(摘编自楚天都市报)材料三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面临着文化重塑的过程,任何一个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所面对的风景

9、是田园风景,但是所面对的当地居民可能是被异化的中间人(失去了乡民原本的纯朴,失去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中间人”既不是纯粹的乡下人,也不是纯粹的城里人)。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重新找回田园心性,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中产阶级的新田园文化和农民的旧田园文化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机制。这种平衡机制的建立不依赖于管理运营者,也不依赖于任何商业模式,而是依赖于一种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未来,基于田园综合体,一定会生成一种全新的乡贤文化形态。(摘编自“搜狐网”)材料四“留住绿水青山,守住淡淡乡愁。”长久在钢筋水泥中生活的都市人大多有一个田园梦,秀美的风光、传统农耕场景,蕴藏着从古至今的

10、乡村美好意蕴。浙江省绍兴市漓渚镇素有“国兰祖地、春兰故乡”的美誉,如今这里正在进行“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试点,其中的棠棣村是千亩花海的核心区块。“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2018年,棠棣村成功创建为浙江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漓渚利用兰花经济、美丽乡村、乡村治理等优势条件,创建生态经营示范项目,“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即将美丽绽放。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着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改变着当地及周边乡村的发展格局,一幅推动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摘编自钱江晚报“田园综合体”载起乡村未来)4.下列关于“田园综合体”相关情况的

11、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新型产业综合发展模式,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B.田园综合体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其本质还是乡村社区,不过是以新范式来呈现。C.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与城市经济逻辑不同,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D.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是被异化的“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找回田园心性,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文化重塑。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前我国乡村正大力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花香漓

12、渚”项目就是一个例子。B.田园综合体不仅文化旅游价值较高,同时也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提供了载体,因此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建设浪潮。C.具有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的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特点。D.材料二指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本质,材料三关注建设中的文化重塑,材料四则用真实的事例说明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6.请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田园综合体建设有怎样的文化价值。(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乡村铁质刘向民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

13、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

14、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源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着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疾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

15、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餐风饮露,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

16、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地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得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作者用“永远的家园”“全部的”“最重要的”来表现乡村对他意义重大,直抒胸臆,抒发了

17、作者对乡村的热爱、赞美之情。B.在第段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自己的兄弟,描写了广袤的原野上到处闪耀着铁质的光泽。C.作者把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和城里人加以对比,表明了城里人已经丢失了铁质般的质朴,赞美了农村人的质朴。D.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调指出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的依据,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9.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以乡村铁质为题有什么丰富意蕴。(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

18、3题。居易敏晤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后对殿中,论执强鲠,

19、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

20、”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

21、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C.唐代,州的长官为刺史,司马为州刺史的副职,一般没有具体职事。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

22、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他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2)居易首上疏,请亟捕

23、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此诗作于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

24、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15.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场面的句子是“,。,仙之人兮列如麻”。(2)短歌行中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忧愁不断的原因的句子是“,?,不可断绝”。三、语言文字运

25、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地球生命历经了五次物种大灭绝: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是3.65亿年前,海洋生物遭到重创;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2.5亿年前,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是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而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第五次物种大灭绝,使得存在于地球达1.6亿年之久的恐龙灭绝了。()。在地球生命演化过程中,所有灭绝的物种里,恐龙是最重要也最的。40多亿年间发生的无数偶然事件造就了今天地球上的。与地质历史上远古生物的多样性相比,

26、人类只是。地球承载着生命与人类文明,但在过度开发、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的影响下,地球已经。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然而,地球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和强度,地球会不会有“弹尽粮绝”的一天?当前最为急迫的事情就是维护、保护好物种之间的多样性平衡,使整个自然界保持蓬勃生机。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难以置信大千世界沧海一粟疲惫不堪B.确信无疑芸芸众生九牛一毛不堪重负C.确信无疑大千世界九牛一毛疲惫不堪D.难以置信芸芸众生沧海一粟不堪重负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27、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B.恐龙等物种被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C.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是造成地球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D.造成地球上主要物种灭绝的原因是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人们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巨大的生态压力让人难以承受。B.数量庞大的人口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C.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使得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D.人们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还要承受着巨

28、大的生态压力。20.(2019全国卷)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5分)2019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3月13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4月2日,已累计输水3100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区域内102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线通水。21.下面是某地教育部门策划组织的研学活动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00字左右。(6分)四、写作(60分)22.(2019天

29、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方志敏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第三单元测评1.B解析B项,“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于文无据。原文第2段说的是“古今长短

30、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2.D解析D项,归因错误,依据原文第3段“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可知杜甫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不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而是因为“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3.D解析A项,判断过于绝对,原文没有相关依据。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说法有误,原文第2段说的是“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C项,“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说法有误,原文第3段“渊明之任化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

31、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相较于逃避和被击败,作者对“正视与担荷”持肯定的态度。4.D解析“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而非“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两者内涵不同。5.B解析强加因果,从原文看,“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并非“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全国”的原因。6.示例重构现代田园理想,留住乡愁。激励“中间人”传承民俗文化,找回田园心性。创设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生成全新乡贤文化形态。7.C解析“城里人已经丢失了铁质般的质朴”错误,原文为“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8.作者运用

32、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行文充满气势,生动地写出了在充满铁质的乡村中生活的农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解析赏析要从表达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入手,首先分析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境和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9.土地是铁质的来源,是一种人格或性格的象征,要像农人们那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高昂豪迈;是生存意义的象征,生活着的人们无论生活在乡村抑或生活在城市,人们不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要能够挺直脊梁,都应该让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铁质,铁质是人们永远的支撑;作者写乡村土地是为了更加突出乡村铁质对于乡村的重大意义,赞美农村铁质般的质朴的农民。解析文章标题一定是指向

33、主题的。“丰富意蕴”实际就是标题的丰富内涵,结合文意可知“乡村铁质”具有象征意义。从“土地”“农民”等角度挖掘,还要从作者运用象征的目的角度挖掘其思想感情。10.D解析“罢”是过后的意思。“此”做“堪”的宾语。据此断句。11.A解析“未冠”不是弱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12.D解析含意激切但言辞质朴是他讽喻诗的特点。13.(1)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的职位。(2)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捕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抓捕凶犯作为要求(或期望)。解析(1)“假”,授予;“谓”,说;“与”,给、授予。(2)“首”,首先,第

34、一个;“亟”,赶快、立即、马上;“期”,要求、期望。参考译文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写文章。他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他的)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

35、道是臣子,不应夺此美名。”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的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的职位。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着,坦率耿介,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就对皇帝说:“陛下错了。”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

36、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这不是发扬帝王盛德的办法。”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第二年,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捕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抓捕凶犯作为要求。宰相嫌他超越职权,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无所顾忌。评论: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

37、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作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作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作感伤诗。其他的为杂律诗。”又自讽“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淡泊而文辞迂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但是杜牧说:“纤艳不检点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的人所作的。这种诗流传人间,父子母女口口相教授,淫词亵语入人肌骨而不能消除。”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诤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呜呼,白居易是个贤达的人啊!14.B解析

38、B项,“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不准确,“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的意思是冬天温暖,故尚有蚊蚋聚集,人在远处,因此凫鸭“得恣其乱”(自由自在地游弋、嬉闹)。15.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解析“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表达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表达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16.(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17.D解析“难以置信”指很难让人相信。“确信无疑”指坚定地相信某事是真实的。结合语境分

39、析,恐龙灭绝是让人难以相信的,第一处用“难以置信”。“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大千世界”指广阔无边的世界。结合语境中的“人类”分析,第二处用“芸芸众生”。“沧海一粟”意思是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结合“与地质历史上远古生物的多样性相比”分析可知,第三处用“沧海一粟”。“不堪重负”,承受不了繁重的负荷,不能担当重任,指在经济上或别的方面无法承受。“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结合“过度开发、水质污染、植被破坏”分析可知,第四处用“不堪重负”。故选D项。18.A解析从括号所处的位置看,这个句子在第1

40、段末尾,句末的标点符号是句号,由此可以初步断定这句话是总结这一段的。再从四个选项看,选项都是概括性的语言。“这五次物种大灭绝”紧承上文的“五次演化”,“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是对演化原因最恰当的分析。故选A项。19.C解析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层意思:一是人口数量庞大;一是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使得地球承受的生态压力巨大。由此可以判断“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的主语不是“数量庞大的人口”,故此,最恰当的修改是C项。20.关键信息:2019年3月13日;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解析首先要了解一则新闻的关键信息:时间,新闻事件主体。本题压缩时,注意分析出新闻中的一些次要信息,并大胆剔除,如本题中补水效果、具体停用哪些电站的相关信息。21.研学活动围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题,开发“红军传奇之旅、英烈风骨之旅、红军风采之旅、伟人风范之旅、红色体验之旅”五条研学线路,从开发课程、完善设施、专业培训和规范管理等方面保障研学活动的开展。解析解题时应先认真阅读图片及说明,对图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再根据图片的相关信息,分层次概括。结合题干提示“某地教育部门策划组织的研学活动流程图”,注意要素“研学主题”“研学线路”“研学保障”等。22.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