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1王是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也可泛指国君、帝王。儒家所提倡的“王道”是指()A以武力征服天下B以道德行仁义使天下归顺C以仁义治天下D天子的教化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主张教化,而不是以武力征服天下,故A项错误;以道德行仁义指治国要以崇尚道德为上策,做事要以仁义为根本,故B项错误;王,顾名思义,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王道”不是指天子的教化,故D项错误。答案:C2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这说明,儒学化
2、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A依托传统关注人性B强化尊卑等级关系C立足伦理注重规范D提升民众道德水平解析:孔子的思想注重“仁”“礼”,并未突出人性,突出人性的是孟子、荀子等思想家,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意欲强调“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不难看出,这是通过伦理道德的作用来维系统治,故C项正确;注重伦理道德与提升民众道德水平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3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荀子却主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种变化体现了()A士阶层开始崛起并受到重用B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C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荀子摒弃了儒家的
3、德治思想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孔子主张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百姓,荀子认为,可以用礼制约束士人,对百姓应该用法律约束。可见,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治国思想,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A、B两项;根据“由士人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可知荀子并未摈弃儒家的德治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4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集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论语的问世表明()A儒学形成哲理化、思辨化的理论体系B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D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解析:宋明理学的形成表明儒学形成哲理化、思辨化的理论体系,故
4、A项错误;论语中“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的记载,反映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B项正确;“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形成于秦朝时期,故C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5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由此,孟子强调()A性本善B教育的教化功能C学以至圣,致良知D民贵君轻解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说明“不学习却能做事的人,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天赋;不思考而能够认知的人,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先天
5、的道德意识”,由此可知孟子强调先天的美德,即性本善,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教育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强调通过后天学习以获得良知,非材料内容,故错误;民贵君轻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6春秋时期,有人强调“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这一说法体现了()A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B阴阳消长的辩证思想C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D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解析:“日困而还,月盈而匡”的意思是太阳落了又升,月亮圆了又缺。不能体现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故A项错误;太阳落了又升,月亮圆了又缺,体现出辩证的思想,故B项正确;无为而治要求顺其自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天和人之间有所感应,故D项错误。答案:B7
6、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解析:“臣兼功于君”表明君臣关系的相互性,故A项错误;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指重视人民、顺应民心,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表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的相互性,具有一定的辩证意识,故C项正确;董仲舒辩证地看待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不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故D项错误。答案:C8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
7、,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武帝采纳“养士”建议的主要目的是()A传播儒家思想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C加强思想专制D建立郡国教育体系解析: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得知,董仲舒主张通过加强思想控制来巩固大一统帝国和维护统治秩序,“传播儒家思想”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目的,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故B项错误;根据董仲舒的建议由政府出资来“置师养士”,其主要目的就是来通过“独尊儒术”来加强思想控制,故C项正确;“建立郡国教育体系”同样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故D项错误。答案:C9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得出一个结论,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
8、教的法家原则。作者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A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B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C儒家与法家的冲突激烈D德治与法治交替运用解析: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与材料中“反儒教的法家原则”不符,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而法家提倡法治和中央集权,在维护君主专制方面本质上一致,与材料中“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相符,故B项正确;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冲突激烈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主张德治,交替运用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10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入于善也。
9、”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A地方吏治废弛B试图重建礼乐制度C君主专制加强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某地方官犯罪并不能说明当时地方吏治废弛,故A项错误;援引春秋判决案件并非重建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C项君主专制非本题强调重点,故C项错误;援引儒家经典春秋判决案件,说明儒家伦理渗透入司法,故D项正确。答案:D11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D重视儒家
10、伦理的教化作用解析:材料中董仲舒的主张没有体现其将儒学发展成为主流思想的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当时风气不良,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民众接受教育的平等性来,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最后达到了移风易俗的目的,体现了其教化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12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对三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遵循“天命观”B旨在神化君权C彼此存在继承关系D都属唯心主义解析:天命观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其一,相信神灵经常关心并干预包括自然进程和社会人事在内的世界事务。其二,相信神灵具有必要的智慧,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显
11、示他的意愿。其三,相信神灵具有实现其安排和意图的超自然力量和权能。无论是孔子、荀子、还是董仲舒都遵循天命观,故A项正确;神化君权的仅仅是董仲舒,故B项错误;三者之间没有继承关系,荀子倡导的天命观具有唯物思想,董仲舒具有唯心思想,故C项错误;荀子的思想属于唯物主义,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法是一种自然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西塞罗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
12、礼义而起法度。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荀子材料二唐代统治者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以礼入法”,然后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中华法系以自己独特的风采影响着亚洲与其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13、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和西塞罗关于法律的认识有什么不同?(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比较罗马法系和唐律疏议代表的中华法系的区别。解析:(1)题目要求比较荀子和西塞罗关于法律的认识,解答此题要仔细解读史料,依据史料中关键信息进行解读,二者对法律的认识可以从“法律起源”和“法律作用”两个角度进行比较作答,起源依据材料一中“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来比较作答;作用从“衡量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的角度说明。(2)仍然属于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中“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以礼入法”“中
14、华法系以自己独特的风采影响着亚洲与其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角度进行比较回答。答案:(1)不同:法律的起源:荀子认为法律出自圣人,而西塞罗认为法律基于自然。法律的作用:荀子认为法律的作用是让人拥有美德,而西塞罗认为法律的功用是维护正义。(2)区别:关于法律的地位:中华法系礼法并用,儒家的道德观念高于法律,习惯法影响很大;而罗马法基于自然法,更加重视法律条文。关于法律的社会基础:中华法系基于小农经济和宗族社会,而罗马法基于商品生产者社会。关于法律的主体:中华法系侧重刑法,而罗马法侧重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民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梁启超认为“中国学术,以研究人类
15、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古今思想家皆集中精力于此方面之各种问题。以今语道之,即人生哲学及政治哲学所包含之诸问题也。盖无论何时代何宗派之著述,未尝不归结于此点。”这表明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所重点关注的问题,是如何经国治军。治国思想一直是思想史发展的主流,全面而深刻地为人们从事经国治军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据纪宝成主编中国古代治国要论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本题需要确定一个论述的主题才能展开相应的论述,主题的确定来源于材料“中国学术,以研究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古今思想家皆集中精力于此方面之各种问题。以今语道之,即人生哲学及政治哲学所包含之诸问题也。盖无论何时代何宗派之著述,未尝不归结于此点”的理解,其意思即中国古代的思想主要探讨治国安邦的方法,联系题目要求的主题“治国思想与实践”即可得出一些论题。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完成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又如法家思想完成了秦朝政治经济的统一,然后联系各自理论的史实进行说明即可。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