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训练十 第四单元第卷(选择题,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狂吠() 玉笏() 清沁()肺腑B.笨坯() 涅()槃 惴()惴不安C.丰腴() 岑()寂 咬文嚼()字D.迥()然 付梓() 机智隽()永答案:A解析:B项“涅”读音为“”;C项“嚼”读音为“”;D项“梓”读音为“”。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磋商 急于事功 销魂钩魄 详悉 B.耸身 脑羞成怒 倒人味口 疏证C.吮血 一览无遗 驰骋想象 雕像 D.安详 旁证博引 矫揉造作 爆裂答案:C解析:A项“钩”为“勾”;B项“脑”为“恼”,“味”为“胃”;D项“证”
2、为“征”。3.下列句子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B.我并不是想在这里玩弄精美绝伦之说。C.看着维纳斯的雕像,我们真的出神入化了。D.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有道理的。答案:A解析:B项“精美绝伦”是指精致巧妙没有能比的,不能修饰“说法”;C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不能形容人;D项“顺理成章”中的“理”与“有道理”重复。4.下列一组句子的顺序,经过调整,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能用的理由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此后的诗人们
3、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A. B. C. D.答案:B解析:解题的最佳方法乃抓特征法。而本题的特征锁定在句与句上句提出问题,句解说问题,可见两句衔接得紧密。以此来审视各项,发觉只有B、C两项与此特征吻合。而A、D项应首先排除。再审视各句,发觉句应作为语段的结束语。据此,即可排除C项。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58题。 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
4、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5.“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一句中,“这几个例子”指的是( )A.狐狸和葡萄的故事、驴跟狼的故事。B.天文学家的故事和乌鸦的故事。C.
5、蝙蝠、蚂蚁和促织、狗和它自己的影子的故事。D.A、B、C三项所列的故事。答案:D解析:要联系全文来分析那几则故事,“这几个例子”显然承接上文。6.文中“我认为寓言要不得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 )A.作者认为寓言把孩子教育愚蠢了。B.寓言是读得的,只是现代社会太复杂,如果头脑简单,容易上当。C.作者同意卢梭的观点,认为寓言是坏心术。D.作者不同意卢梭的观点,认为寓言不仅仅是坏心术。答案:B解析:“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是强调社会太复杂。7.结尾一句话“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是什么意思?结合上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相信人是进步的,寓言也有作用
6、。B.作者讽刺那些对历史进步毫无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的人。C.作者充分肯定了寓言强大的力量。D.作者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寓言力量巨大。答案:B解析:作者顺手讽刺那种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这种人像那只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归功于自己。8.对本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梭是复古的原始主义者,因此,反对孩子们读寓言。B.作者认为孩子们是纯洁的,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成年人给他们造成了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C.作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读寓言对孩子们有好处。D.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是为了证明卢梭的观点。答案:A解析:因为“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
7、孩子教得复杂了,愈幼稚”,所以他反对。A项分析不全面。三、(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910题。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
8、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9.下列关于“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其实
9、就是说诗歌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B.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故意不让人察觉。C.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是暗示性语言的创造者,没有他就没有诗歌语言的暗示性。D.具有暗示性语言的诗歌往往给人以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感觉。答案:C解析:C项“创造者”不合文意。10.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替代“树叶”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B.用“树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C.“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D.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一些什么。答案:B解析
10、:B项文中是指“午阴嘉树清圆”中的“树”改为“木”后,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第卷(120分)四、(23分)1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9分) 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_”“_、_”,才子都是“_,_”;谈风景必是“_”,叙离别不离“_”;做买卖都有“_”,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_”“_”。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参考答案:柳腰桃面 王嫱 西施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春花秋月 柳岸灞桥 端木遗风 付梓 杀青解析:此题考查精美语言的识记。12.下边诗词中“梅”这一意象
11、,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试作辨析。(9分)梅 花 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卜算子 咏梅 陆 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 咏梅用陆游题反其意而用之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参考答案: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
12、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解析:“梅”这一意象,有一个共同的性格:傲雪斗寒,高洁香冽。在我国诗歌中,“梅”是诗人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但作者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要结合“梅”的不同意象来分析。13.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5分)(1)试问闲愁都几许?_,_,_。(2)_,僧敲月下门。(3)_,明月何时照我还?答案:(1)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2)鸟宿池边树(3)春风又绿江南岸五、(22
13、分)(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15题。(10分)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开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增加。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拼劲,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14.在论证时,作者讲了四点理由,请概括其要点。(每点不超过八个字)(6分)参考答案:(1)全身投入,亲切有味;(2)奋斗成功,其乐无穷;(3)拼搏竞争,乐在其中;(4
14、)专心致志,无忧无虑。解析:抓住关键词,如“身入其中”“快乐”“省却无限闲烦恼”,再进行概括。15.这四点理由,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顺序不能颠倒。因为首先解决的是对职业的认识问题,其次是自己投入其中的奋斗过程,最后是认识上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解析:这四点是按照人的认识过程来安排的。(二)阅读下文,完成1617题。(12分)是该“咬文嚼字”了 近闻,上海文化出版社办了一个丛刊,叫做咬文嚼字。刊名如斯,并非故弄玄虚;其宗旨是要对眼下报刊、图书、广告等传播媒体中屡见不鲜的语言文字错误“咬一咬”“嚼一嚼”,拨其乱反其正,正其本清其源。此举看来很有必要。 现时社会上的文字使用存在着
15、许多混乱现象,从餐厅的菜单到商店的招贴,有许多方块字让人摸不着头脑,即使翻遍新华字典也都找寻不着。假如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只怕你永远也不会明白餐厅的盘子和商店里的柜台里究竟装了些什么。就连那些招牌堂皇的出版社,浩浩荡荡推出的图书,也是错字病句纷至沓来,让舆论发出“无错不成书”之惊呼!这里有个小故事,说的是某地小学生上街“捉错字”,孩子们开始时摩拳擦掌,劲头十足,但后来却锐气全折,斗志荡然。原来街上错别字实在太多,简直捉不胜捉。 我们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但是就连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字,都不能保持其“原汤、原汁”的本色,所谓弘扬岂不是“毛将焉附”了么?规范使用文字保持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应当成
16、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系统工程”中的“基础性项目”,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充分重视。对一遣词造句、行文作书,如果都能精心推敲,“咬一咬”“嚼一嚼”,那些滥竽充数的错别字就很难混下去了。 举一反三,推想开去,该“咬”该“嚼”的,远远不止那些错别字病句;比如,广告的滥用谐音,肢解成语,理所当然也属“咬”“嚼”之列。如果听任那些“闲”妻良母、“鳖”来无恙、随心所“浴”、“饮”以为荣等等,鱼目混珠,偷梁换柱,那么,我们的成语将不成语,只怕也是迟早的事。再有,一些店铺的招牌,标新立异,猎奇逐邪,或曰“南霸天”,或曰“红胡子”,或曰“马大哈”,或曰“小痞子”等等,当然还有“帝皇苑”“贵族居”“豪绅馆”什么的,尽管
17、既无错字,也无别字,然而它们所反映的格调情趣,难道不应当“咬一咬”“嚼一嚼”么!16.(1)“咬文嚼字”一词多含贬义,而在朱光潜咬文嚼字一文中却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就是_。在本文中的意义是_。(4分)(2)将第节中滥用的成语恢复原貌。(4分)参考答案:(1)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对传播媒体中屡见不鲜的语言文字错误“咬一咬”“嚼一嚼”,拨其乱反其正,正其本清其源(2)贤妻良母、别来无恙、随心所欲、引以为荣。解析:(1)要同课文结合起来,找出异同。(2)要根据字义识别字形。17.第节中的“毛将焉附”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字,都不能保持其“原汤
18、、原汁”的本色,又怎能大力弘扬文化呢?解析:“毛”是比喻中的喻体,要找出在文中的本体,是指“语言文字”,再分析“毛将焉附”在文中的含义。六、(15分)18.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4分)(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参考答案:(1)润 (2)点 (3)火 (4)笑解析:“咬文嚼字”也属文学鉴赏,所选之字,要让“境界全出”。19.(2006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24)读下面一则报道,本着语言文字要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问
19、题。(5分)科学院举行超对称性和超引力学术讨论会 为加强基础理论工作和准备参加国际性粒子物理会议,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超对称性”和“超引力”是七十年代在国际上才引入物理学中的新概念。在这次会上,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于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研究的情况,展开了热烈、自由的学术讨论,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一些新见解。(1)应删去的两处语句是(写序号)_。(2)应简略的一处语句是(写序号)_,这句为_。参考答案:(1) (2) (对于)这两个问题20.根据下列画横线的文字,仿写两个句子。要符合例句句式的特点。(不超过80个字)(6
20、分) 奇迹,不仅是幸运女神的垂青,它还需要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付出。万里长城是奇迹,因为在它身上浇铸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和孟姜女们的眼泪;_参考答案:第九交响乐是奇迹,因为它是贝多芬那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的呐喊;雕塑巴尔扎克是奇迹,因为它是罗丹对作家执著生活的刻骨铭心的再现。解析:要注意仿写的句子:一要合乎事理,不是病句;二是合乎例句句式特点。七、(60分)21.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诗歌评论,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远和近 顾 城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写作提示:要从简单的文字中,挖掘出潜在的意蕴,从两个普通的意象分析出其中的关系。参考例文:诗的成功
21、在于共鸣 读远和近 好简明的诗!这是它给我的第一印象。 随后便发现事实上它并不“明”,一个问题浮于脑中:“你”是谁?这个问题把我们带入了本诗的关键点之一,诗的空间决定于此。“你”是“我”所爱之人吗?这是我的最初感觉,诗随即成了情诗,一首苦情诗同时也变得狭隘不已。我想:按作者的写作意图,“你”应是很多种人的化身情人、亲人、朋友甚至作者所恨之人,而这“化身”的具体化全在于读者的一念之间,作者故意把“你”字单出,似乎正是要拓展其范围,这亦是作者妙笔之一。 诗中“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作者随之把“你”的神态摆入了读者的视线“你”左右不定的神态。那是一种漫不经心吗?还是“你”在犹豫不决着什么
22、抑或“你”滥情的指代?无数问号在此生成,“你”的感情内况与动向成了读者读下去的动力。然后,一种“远”和“近”的差距生成了,从字面上看“你”在“我”与“云”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同时,不少读者也因为“你”的选择而产生了不满这个抛弃“我”感情的人!这样,作者在前文努力营造的宽阔氛围一下子被我们的臆断硬塞入了一个狭隘的视角中,诗文本身的层次与情感内涵一下子被固定了,诗文的意境也被破坏了而问题的所在则在于那个“你”所选择的“云”上。 好多读者显然忽略了这个“云”的丰富指代,透过思维惯性的门缝看“云”,实际上“云”与“你”具有同样宽阔的设想空间:倘若那“云”是“你”“我”恋情中的第三者,那前文的“一会儿一
23、会儿”便成了你“花心”的证据,“你”也逃不了“移情别恋”的嫌疑;倘若那“云”如同屠格涅夫门槛中那道阴寒的窄门是一桩很艰巨的正义事业,那“你”便是作出了伟大的个人牺牲,“你”虽然远离了“我”这个朋友或是亲人或是其他,可心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靠近“我”,这么一来,看似简单的“远和近”具有了转化关系,而读者也不难在前文“一会儿一会儿”中发现那隐含着的巨大沉痛,这样,全诗的基调与前者迥然了;又倘若那“云”是一桩罪恶,那“你”的形象便立即被丑化了一首读着又“轻”又“软”的诗,字里行间却掩饰不了冰和硬,恰似诀别。这样的假设还有很多,从这个角度上看,字里如此简单的诗意可以无限伸展其内容,这种能力源于字句之间的
24、相互影响、推动作用,使得诗文具有了生命力,深刻的内涵、灵活的意向等。 我认为无论什么样的诗歌,无论其意境再高,字句再华美,如果它远离了读者的思想与生活,失去了人文的共同点,我敢断言:这绝不算一首成功的诗歌。远和近的作者之所以把此诗的解读空间发挥至最大,我想这是作者试图激起读者最广泛的共鸣每位读者读到这首诗的时候都会在脑中生成一幅完善的专属于自己的图景,诗歌开始在每个人心里具体化了,催动了读者的感情,同一首诗以不同的形象融入了大众。可以说:半成品被加工成了最美。 不仅诗歌的创作应如此,文章的写作何尝不应是这样!正因为一篇文学作品在被解读的过程里关键的一环是读者,所以一篇越能激起广泛共鸣的文学作品越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与支持。 我们所创作的东西应像清水般可以盛入任何容器,而不是希望容器能改变自身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