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商丘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左传成公十一年(公元前579年)载,晋大夫郤至与周王室争部田,周王不能直接命令郤至,只能“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通过晋侯来解决争端;在解决争端过程中,郤至竟公然对周王使者刘康公、单襄公振振有词地说:“温,吾故也,故不敢失。”最后,还是由“晋侯使郤至勿敢争”。这反映出当时A. 家国体制得到巩固B. 诸侯僭用礼乐较为普遍C. 天子权威受到冲击D. 诸侯之间兼并战争频繁【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时,土地归周王
2、所有。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大不如从前,诸侯势力膨胀,周天子控制土地和人民的局面越来越难以维持,因此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用地的事件经常发生,材料说明了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主宰权已经丧失,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不断侵田夺地,一再破坏井田的封疆沟洫,井田制在这一过程中日趋解体,这都反映出随着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天子的权威受到冲击,故选C,排除A;B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诸侯兼并战争,排除D。【点睛】2. 后人对于战国时期统治机制的变换多有论述,如清儒顾炎武曾云:“尝考六国之时,人主多任其贵戚,如孟尝、平原、信陵三公子勿论;楚之昭奚阳、昭奚恤、昭雎;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公子成、赵豹、赵奢;齐
3、之田婴、田忌、田单,单之功至于复国”。有鉴于此,秦统一后A. 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B. 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C. 在地方上广泛推行郡县制D. 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顾炎武看到了六国任用世官贵戚的现象,六国宗室贵族虽不乏有才干者,但更多的则是一些平庸的利禄之徒。贵族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已经腐朽,故六国亡于已经经过政治机制变革后的秦,且秦统一全国后把这一政治体制推广到全国,即在政治上用官僚政治取代世官政治,推动了政治的进步,故选D,排除A;BC片面,因为它们都是秦代官僚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排除。3. 在汉武帝时期,中朝官员多为皇帝的近臣、宾客等。汉书严助传中记载:
4、“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主父偃、东方朔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娄举贤良文学之士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这反映汉初的中朝A. 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B. 使丞相权力遭到极大削弱C. 使中央集权大大加强D. 是与外朝并立的决策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中朝在汉武帝时期的地位仅仅是皇帝的咨议机构,在组织上没有定制,随意性较强,中朝官员的主要职责是皇帝的应对顾问,在国家大事方针上给皇帝一些咨询、建议,其对相权的削弱作用并不是很大,故选A,排除B;中朝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央制衡相权,而非针对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外朝并非决策机构,排除D。
5、4. 公元629年,唐太宗对群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间,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近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据此推知,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 三省彼此分权与制衡B. 科举制的建立和完善C. 门下省封驳权的分散D. 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反映出门下省官员大多阿旨顺情,为迎合君主诏教而不敢封驳讲真话,以便保官惜命不得罪皇帝,反映出专制统治的强化制约了门下省官员封驳权的行使,D正确;其他三项都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故选D。5. 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下诏C.诸道知州、通判、知军、监、县,及监榷物务官,任内地满三年,川广福建满四
6、年者,并与除代(升迁、调任)”。八年又诏令河东、江浙、川陕、广南官,此后均以满三年为任期,满即除代。宋太宗出台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 加强君主专制B. 不断强化中央集权C. 遏制冗官泛滥D. 改革地方行政体制【答案】B【解析】【详解】对地方官员定期考核轮任是宋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督促官员的重要措施之-,它对于防止官员在一地任职过久产生关系网,形成私人势力,从而垄断地方政治,以及产生割据局面等起到了-定的遏制作用,故选B项;材料主要体现对地方官员,即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冗官泛滥,C错误;材料是对地方官员任期满后要实行轮换,不是改革地方行政体制,D错误。6. 元朝中书省
7、常批评各地方行省官员,说他们“不详事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这说明元代A. 中书省与行中书省平等并立B. 中央注重发挥地方的自主性C. 中央与地方矛盾呈现激化趋势D. 地方行省的独立性日渐增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出的不是中央与各行省发生权力冲突,也不是说明地方违背中央独立性增强,而是中央责令各行省充分发挥自主权,不必事无巨细都要禀报中央决定,只需“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故选B,排除CD;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两者不是平等并立的关系,故排除A。7.
8、 徐阶是明嘉靖、隆庆年间的内阁首辅,其手下范守已曾说C.臣于徐少师阶处,盖捧读世庙谕札及改定旨草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憔让(责问)随之矣。”这反映出明代A. 皇权与相权矛盾得以化解B. 内阁决策机制发生异变C.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 政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范守已话,道破了明代君主专制以及皇权与内阁关系的实质,即内阁只不过是皇帝的顾问机 构、秘书班子,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只不过是秘书长的身份,其“捧读世庙谕札及改定旨草”,并将其所拟意见呈达皇帝,帝或断,或发回重拟,总之一切以皇帝本人意
9、愿为转移,故选C项;明太祖之后已经没有了宰相制度,故排除A 项;材料只提到明代决策过程的变化,并不是决策机制的异变,排除B项;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8. 复旦大学戴鞍钢教授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大起义。在农民群体中,又以游离于农民主体之外的边缘群体客家人占主体。无论在太平军的高级将领还是普通士兵中,客家人都占大多数。据此可知,戴教授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独特视角是A. 太平天国的客观对手B. 农民阶级的联合对象C. 农民阶级的主观局限D. 社会群体的分层研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起义主体是社会底层的农民,特别是“游离于农民主体之外的边缘群体客家人”。
10、客家人一般都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边远地区,经常遭受当地居民的歧视和打击,又是政府和地主横征暴敛、欺压的重要对象,乃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对清王朝统治极端仇恨,因此成为起义士兵、太平军高级将领的主体,故选D项;材料没有提到太平天国的客观对手,A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包括客家人,没有体现联合对象,B错误;材料反映太平天国运动中客家人占主体,没有体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错误。9. “冲击反应”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以下符合这一模式的是A.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C. 甲午中日战争一变法维新D. 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甲午
11、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大大程度加深,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为目的的戊戌变法运动,符合题干中“冲击一反应”模式,故选C;鸦片战争的交战双方是中国和英国,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反对清政府,即鸦片战争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不符合题干中“冲击一反应”模式,排除A;八国联军侵华发生于1900年,而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合题干中“冲击一反应”模式,排除B;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56年,义和团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期,不符合题干中“冲击一反应”模式,排除D。10. 1909年,清政府也在地方各省推行议会选举,通
12、过民选产生各省咨议局的议员和正副议长共63人(见下图)这反映出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初显C. 传统文化影响不可忽视D. 立宪改良蔚成时代潮流【答案】C【解析】【详解】在议员选举中,进土、举人、贡生等传统文人总计占90%左右,这表明信奉传统文化的士人在社会上仍然有较大的影响力,故选C;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才深入人心,排除A;1909年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此时无从体现,排除B;此时民主革命蔚成时代潮流,排除D。11. 五四勇士提出诸如:个性解放,人权,民权,女权,婚姻自主,男女平等,思想、言论、学术、集会、游行自由,均富,知识分子与商人、工人、农民结合,普及教育
13、,发展独立的新闻和文学出版等等,不仅把民主精神提到了崭新的高度,而且给民主赋予了新的内涵。材料中“民主的新内涵”是指A. 青春与科学知识、爱国进步、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创新精神B. 以劳动阶级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所享有广泛民主权利C. 高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敢于牺牲、勇于献身的战斗精神D.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答案】B【解析】【详解】五四勇士在辛亥革命的基础上,提出了内涵更丰富、更完善的民主精神内涵,特别是强调妇女、工农等社会大众的平等的普遍的民权,这把民主精神的内涵提到了崭新的高度,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民主、科学外五四运动的另一个内容,排除A;C体现的是五四勇士
14、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战斗精神,不符合“民主的新内涵”,排除;中国共产党此时尚未诞生,排除D。12. 1936年7月,中央发出了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这个指示对富农的政策做了进一步的改变,把“只没收富农的出租土地”改为“富农的土地及多余的生产工具均不没收”。这一转变A. 反映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B. 源于国共合作抗日局面正式形成C. 表明土地革命的任务已基本完成D. 说明中共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入【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使中国民族矛盾上 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6年7月,中共全面客观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
15、主要矛盾变化,在此前提下对土地政策进 行了调整,表明中共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入,故D项正确;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未发生大的变化,故排除A 项;国共合作抗日局面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故排除B项;此时中国土地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故排除C项。13. 下图是我国近代著名漫画家张乐平的画作。该作品旨在 A. 痛斥日军在中国所犯的滔天罪行B. 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暗示了日本帝国主义必败的下场D. 揭露日军侵占我国东北的野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漫画信息可知,战争初期由于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国大片国土沦陷,但是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各种抗日力量积聚的
16、过程,随着日本战线的拉长和中国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日本的滔天罪行,排除A;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日军侵占我国东北的野心,排除D。14. 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提出接管城市后的中心任务应该是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城市中的其他工作“都应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这一指示的直接目的是A. 稳定社会秩序B. 向社会主义过渡C. 建立人民政权D. 肃清国民党残余【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这一指示的出发点是为了稳定城市的生活秩序。因为对城市居民来说生产能否照常关系
17、到他们的工作、生计;对中共来说,生产不停止才能解决数以亿计人的生存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中共的认识和看法问题,生产稳定了,政权才能稳定,其他工作才能展开,A正确,BCD排除。故选A。15. 1994年3月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修订的章程,规定了政治协商的内涵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这一章程A. 开创了现代中国人民民主政治的全新阶段B. 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C. 确立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向和途径D. 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答案】B【解析】【详解】1994年对
18、政协章程的修订,使新时期我国政治协商活动的表述更加规范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故选B项;A项是1954年宪法颁布的意义,故排除;C项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共历次党代会决议的重要内容,排除;D项是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的意义,排除。16. 下面是某学者对现代中国某一外交理念的阐述。据此推知,该学者意在说明中国A. 与世界大国的关系取得不断发展B. 重视并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C. 主要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建立外交D. 积极奉行与多国结盟的外交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主要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在充分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更多地承担
19、起国际义务,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中国必须更加重视多边外交,通过这一方式对国际事务进行斡旋,沟通协调,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及缓和不利形势,故B正确;A项信息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中国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故C错误;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排除D。17. 伯罗奔尼撒人第二次入侵阿提卡后,雅典人都把矛头指向伯利克里,认为他该对他们所遭遇的一切不幸负责。伯利克里直言不讳:你们攻击我,因为我曾主张战争;但同时你们也是在攻击你们自己,因为是你们表决赞成战争。这反映出古代雅典A. 直接民主存在弊端B. 私欲泛滥,道德沦丧C. 纷争不断,僭主擅权D. 抽签选举,代议政治【答
20、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雅典人群体投票决定对伯罗奔尼撒发动战争,失败后把矛头指向伯利克里,反而忘记自己投票赞同的责任,体现出雅典实行的直接民主制度的显著弊端,即公民只用投票多少就可以决定国家大事,投票人自己投票的从众心态,随意性都不受到约束,从而带来决策的失误,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8. 在罗马帝国的扩张过程中,“身为统治阶级的罗马人,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非罗马市民也能同样从事商业贸易,毅然制定了新私法体系的万民法”。万民法诞生的根源在于古代罗马A. 外邦人与罗马公民间的矛盾B. 帝国疆域的扩张C.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D. 公民法的局限性【答案
21、】C【解析】【详解】伴随着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其疆域不断扩大,国内居民有也日益复杂,商品的交易已不仅限于罗马公民之间了,而是扩展到所有居民之间。现实的要求迫使统治者必须调整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对帝国境内居民之间的交易都能平等地实行法律保护,故选C项;其他三项都不是根源,故排除。19. 据记载,乔治一世曾7次返回汉诺成每次历时数月半年不等。在此期间,由沃波尔巧妙应付议会,帮助处理国务;乔治二世12次离开英国去汉诺成。乔治二世每逢前往故国,总要指定王后卡洛琳摄政,而谦卑恭顺的沃波尔则成了她理想的股肱之臣,许多重要事宜,悉凭他做主处理。英国国王的做法A. 破坏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B. 加强了王后和首相
22、的权力C. 削弱了英国首相的行政权D. 有利于君主立宪制的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看出,英国国王长期离开英国,有利于国王的权力的下移,促使责任制内阁的建立及君主立宪制的完善,故选D;英国国王的做法没有破坏议会至上原则,排除A;材料不能显示出王后权力增强,排除B;国王的做法实际上加强了首相的行政权,排除C。20. 孟德斯鸠认为,民主只能在小城市国家实行,大国实现不了民主。因为在大型的共和国中,难免出现个体公民因为渺小而被忽视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一旦出现而又不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就会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从而社会开始动荡,经济凋零,国家岌岌可危。美国的开国元勋们为此采取的措施是A. 实行
23、联邦制B. 推行代议制民主C. 突出总统的行政权D. 实行分权制衡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强调在共和制下,为了避免民众的民主权利遭到强大共和政治的损害,最好的民主形式是间接民主,即代议制,B正确;联邦制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排除A;突出总统的行政权更易造成损害个体公民的利益,排除C;分权制衡是代议制民主的特点而非措施,排除D。故选B。21. 下图为德国油画家阿道夫冯门采尔的作品钢铁厂(18721875)。他以客观、真切、生动、朴实、大场面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地狱般恶劣的工厂环境,深刻地揭示了德国工业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真实内幕。这一油画可用来研究A.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
24、世界市场基本形成C. 国际工人运动发展D.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答案】C【解析】【详解】画中“钢铁厂”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工人为了提高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必然掀起工人运动,因此材料可以用来研究工人运动发展的背景之一,故C正确;1848年共产党宜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与限定时间不相符,故A错误;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表现为工业革命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与地区的商贸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与材料反映的工人工作环境恶劣不相符,故B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生产的相对过剩,与材料中“钢铁厂”的发展状况不相符,故D错误。22. 巴黎公社成立后,明文规定:全体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向选民负责,并且可以撤换。公
25、社还创设条件,公开公社委员的活动情况,让公民充分行使监督权和撤免权。这表明巴黎公社A. 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B. 实施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C.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D. 借鉴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若干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强调公社社员平等选举,人民主权,人民有充分的监督和罢免权,这表明巴黎公社具有了一定的民主意识,借鉴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民主原则等,故选D项;巴黎公杜很快失败,没有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排除A项;巴黎公社没有实施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排除B项;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尝试,马克思主义此时尚未成为公社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23. 1946年2月,斯大林在莫
26、斯科选区的选民大会上发表重要演说,明确指出资本主义是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源,表示要再搞三个甚至更多的五年计划来促进国家的工业化,使苏联具有足以应付各种意外的保障。对此美国时代杂志认为,斯大林的演讲是“自对日作战胜利以来一个高级政治家所发出过的最好战的声明”。斯大林的演说A. 揭示了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B. 成为美苏冷战的直接诱因C. 表达了苏联赶超美国的信心D. 容易引发大国之间的对抗【答案】D【解析】【详解】斯大林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强化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间的区别,强调了社会主义政权的优越性,容易引发大国间的对抗,故选D;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故排除A;美苏冷战的直接诱因在
27、于铁幕演说和乔治凯南的报告等,排除B;材料中并未提及苏联赶超美国的信息,排除C。24. 据资料统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从1990年的20:1下降到2006年的16:1.在20032007年间,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30%,而同期内以七国集团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10%.这些变化A. 反映出发达国家经济的衰退B. 表明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建立C. 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D. 表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及相关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逐渐缩小,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因此这
28、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故C正确;据题意可知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虽然低于发展中国家,但是仍在增长并未衰退,故A排除;据材料可知虽然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但是依然差距明显,因此国际经济秩序仍然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国际经济新秩序并未建立,故B排除;D项中并非这些变化主要表明的内容,故D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必考题:共37分。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纵观中国历史发展,乡绅阶层处于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扮演着独特的社会角
29、色,成为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乡绅阶层利用宗法家族伦理制度规约着乡村社会秩序。在中国古代,“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如果说“皇权不下县”为“乡绅之治”提供了地域空间,那么“熟人社会”则为“乡绅之治”奠定了组织基础。“熟人社会”有利于有名望的乡绅利用其声望、学识树立权威,从而为治理乡村提供了方便。乡绅既是村民,又是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其在国家和乡村之间扮演着平衡者的角色,是国家权力体系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是乡村社会的建设者和自觉塑造乡村风俗和承担维持社会治安责任的管理者乡绅之治开创了基层治理的模式,既降低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又创造了社会财富。乡绅受儒家文化浸
30、润,大都自觉地肩负造福家乡的使命,承担完善、建设乡村和振兴、繁荣宗族的责任。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材料二 清末新政的举措广泛而多重,初与乡村社会有关的是设立新式警察和学校,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该章程规定,城镇设议事会与董事会,乡设议事会与乡董。“城镇乡议事会议员,由本城镇乡选民互选认之议事会。”“议事会设议长一名,副议长一名,均由议员用无名单记法互选。”各乡还设“乡董一名,乡佐一名,以本乡选民,由该乡议事会选举,呈请该管地方官核准任用”。此外,该章程对于自治经费亦有详细的规定,在章程颁布后,许多州县据此划定
31、了城、镇、乡自治区域。有学者统计,到1911年时,各省1 000多个县相继成立了城议事会、董事会。许多地方选举产生了镇、乡议事会、镇董事会和乡董、乡佐。摘编自王科试论晚清以来乡村治理方式的新变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乡绅之治的特点及其主要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的新变化及其原因。【答案】(1)特点:以血缘宗族为治理纽带;是中央与地方的调节器;乡绅具有参与者、建设者、中间人与领导者的多重身份;乡绅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意义:促进基层自治,协调国家权力;节约行政成本,创造社会财富;构筑乡绅文化,凝聚乡村力量。(2)新变化:颁布正式法规
32、章程管理乡村;传统基层治理体系逐渐瓦解;新近代化的乡村治理模式开始形成;国家政权力量逐渐下移;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合理完善;乡村自治观念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日渐民主化。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传入;晚清的社会动荡使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削弱;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传入的冲击;清末新政的推动。【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扮演着独特的社会角色,成为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乡绅阶层利用宗法家族伦理制度规约着乡村社会秩序。”可知以血缘宗族为治理纽带;根据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可知国家统治传达到县,县以下的事情靠宗族乡绅来治理,即乡绅之治是中央
33、与地方的调节器;根据材料一“乡绅既是村民,又是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其在国家和乡村之间扮演着平衡者的角色,是国家权力体系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是乡村社会的建设者和自觉塑造乡村风俗和承担维持社会治安责任的管理者”可知乡绅具有参与者、建设者、中间人与领导者的多重身份;根据材料一“乡绅受儒家文化浸润,大都自觉地肩负造福家乡的使命,承担完善、建设乡村和振兴、繁荣宗族的责任。”可知乡绅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意义:根据材料一“乡绅阶层处于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扮演着独特的社会角色,成为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调节器” 、“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可知促进基层自治,协调国家权力;根据材料
34、一“乡绅既是村民,又是乡村治理的参与者既降低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又创造了社会财富。”可知节约行政成本,创造社会财富;根据材料一“乡绅受儒家文化浸润,大都自觉地肩负造福家乡的使命,承担完善、建设乡村和振兴、繁荣宗族的责任。”可知构筑乡绅文化,凝聚乡村力量。(2)新变化:根据材料二“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可知颁布正式法规章程管理乡村,传统基层治理体系逐渐瓦解;根据材料二“该章程规定,城镇设议事会与董事会,乡设议事会与乡董。”可知新的近代化的乡村治理模式开始形成;国家政权力量逐渐下移;根据材料二“城镇乡议事会议员,由本城镇乡选民互选认之议事会。”“议事会
35、设议长一名,副议长一名,均由议员用无名单记法互选。”各乡还设“乡董一名,乡佐一名,以本乡选民,由该乡议事会选举,呈请该管地方官核准任用”。可从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合理完善;乡村自治观念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日渐民主化进行分析。原因:根据材料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该章程规定,城镇设议事会与董事会,乡设议事会与乡董”结合所学可以从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对清政府的影响、晚清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削弱、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传入的冲击、清末新政的推动等方面分析新变化出现的原因。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有“东方”“西方”的划分,前者更多地指社会主义阵
36、营国家,后者更多地指资本主义阵营国家,但这只是一种直观的色彩辨认。如果改换一下视角,将麦金德的大陆枢纽地带和斯皮克曼的海洋边缘地带理论合二为一,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地缘政治及其战略力量就会有一个结构性的认识,这有助于理解后面将要开展的对战后世界战略力量对比变化规律的分析。摘编自张文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变动与历史根据材料,试就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合理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观点:地缘政治是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变动的重要因素。阐释: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苏联为核心的大陆中心地带和以美因为核心的海洋边缘地带
37、势力双双上 升,形成两大地带势均力敌之势。这时期的美苏两国因二战在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方面迅速膨胀,二战后苏联和 同为大陆地带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的东欧国家和中国组成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和同为海洋边缘地带的西欧国家组成 资本主义阵营,这样的组合既有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因素,又凸显了地缘政治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的霸权主义日益暴露,赫鲁晓夫对中国施压,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开展与美国争霸的同时持 续在中国东北边境施压,迫使中国与同样战略弱势的美国有了战略合作的意向。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8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90年代中国加人世界市场使中国经济迅
38、速增长的同时也拉动海洋边缘 地带的整体性上升,而苏联和东欧国家由于自身的体制僵化发生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变化.东欧国家逐渐向海洋边缘 地带靠近,以美国为核心的海洋边缘地带战略优势持续上升。然而进人21世纪,美国在苏联解体后加紧推行 单边主义,安图建立单极世界,造成大陆地带的中国.中亚等国整体性的向大陆中心地带的俄罗斯汇聚,以俄罗斯为核 心的大陆中心地带的合力持续上升。由此可见,二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的矛盾深化并扩大为以俄中为核心的大陆中心地带国家和以美国为 中心的海洋边缘地带国家的矛盾。地缘政治成为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
39、材料“将麦金德的大陆枢纽地带和斯皮克曼的海洋边缘地带理论合二为一,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地缘政治及其战略力量就会有一个结构性的认识”可提炼出观点是地缘政治是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变动的重要因素。关于阐释可从二战后初期美苏双方之间的两大阵营对峙、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美苏三者之间的关系演变及29世纪90年代后的国际关系演变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简单的归纳小结。(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顺治八年(1651),十四岁的顺治帝福临亲政,此后的十年亲政中,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削夺和清除了济尔哈朗和多
40、尔衮两摄政王等大臣的权势,实施集权制。在用人方面,顺治一改多尔衮时期对汉官猜疑、压制的态度,十分注意笼络和依靠汉官。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是顺治亲政后采取的又一重大措施。此外,顺治又命兵部整顿驿政,以保障驿路畅通;推行恤刑条例,以体恤百姓,始行武举殿试,以选拔文武全才;制定行军律例,以整顿军纪等等。以上改革措施的制定与推行,充分体现了顺治的政治才干,使他成为清朝开国时期一位刻意求治、颇有作为的年轻皇帝。摘编自中国历史纪事顺治八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顺治帝新政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顺治帝的改革。【答案】(1)背景:清朝人主中原不久,满汉矛盾尖锐,社会秩序不稳定;
41、幼主继位权臣把持政局;政治经济混乱,百废待兴。(2)评价:顺治帝的改革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整顿了吏治,缓解了社会矛盾,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改革表明顺治帝是一-个积极进取有为的年轻政治家;改革为康乾盛世形成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十四岁顺治帝福临亲政”得出清朝入主中原不久;再结合所学从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权臣威胁、政治混乱等角度进行概括。(2)评价:根据材料中改革所涉及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从加强了中央集权、整顿吏治、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的角度概括;再从改革表明顺治帝是一个积极进取有为的年轻政治家、改革为康乾盛世形成奠定了基础等方面概括。28. 阅读材料,
42、回答问题。材料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这种病多发于儿童,会引起轻重不等的终身残疾,甚至因无法自主呼吸而室息死亡。1955年,脊髓灰质炎在苏南爆发,随后迅速向全国蔓延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带领研究小组进行脊髓灰质炎研究工作。疫苗分为活疫苗和死疫苗两种,死疫苗安全,但低效、昂贵;活疫苗便宜、高效但安全性仍有疑问。顾方舟根据我国国情,选择了走活疫苗路线。在疫苗研制的I期临床试验阶段,为了检验疫苗对人体是否有副作用,顾方舟曾冒着瘫痪的危险,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在无生命体征异常后又让自己刚满月的儿子服用疫苗,证明疫苗对儿童同样安全。1960年12月,首批500万人份疫苗生产成功,在全国11个城市推
43、广开来。调研结果表明,投放疫苗的城市,脊灰流行高峰纷纷削减。不断传来的捷报并没有让顾方舟大意。顾方舟意识到,液体疫苗的运输、保存很不方便,很多小孩子也不愿意吃。历经一年多的时间,顾方舟与同事研制出了闻名于世的脊灰糖丸疫苗。糖丸不仅好吃,还便于保存和运输,使得脊灰疫苗在全国推广的速度大大加快。1965年,全国农村逐步推广疫苗,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明显下降。口服活疫苗使无数儿童免于伤残,也让脊髓灰质炎这种疾病在中国成为历史。2000年,经中国国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证实,中国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已被阻断,成为“无脊灰”国家。摘编自李木子“糖丸之父”顾方舟:择一事,终一生(
44、1)根据材料,概括顾方舟对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这一传染病所做出的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糖丸之父”顾方舟所体现的高贵品质。【答案】(1)贡献:领导成立中国研制脊灰疫苗小组成功研制活性脊灰疫苗溶液;创新研制成功固体糖丸脊灰疫苗;领导并推动中国成功消灭脊髓灰质炎传染病。(2)品质:无私奉献,刻苦钻研;创新发明,医者仁心;专注事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等。【解析】【详解】(1)贡献:根据“带领研究小组进行脊髓灰质炎研究工作”“疫苗研制”得出领导成立中国研制脊灰疫苗小组成功研制活性脊灰疫苗溶液;根据“研制出了闻名于世的脊灰糖丸疫苗”得出创新研制成功固体糖丸脊灰疫苗;根据“让脊髓灰质炎这种疾病在中国成为历史”得出领导并推动中国成功消灭脊髓灰质炎传染病。(2)品质:根据“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带领研究小组进行脊髓灰质炎研究工作”得出无私奉献,刻苦钻研;根据“顾方舟与同事研制出了闻名于世的脊灰糖丸疫苗。糖丸不仅好吃,还便于保存和运输”得出创新发明,医者仁心;根据“为了检验疫苗对人体是否有副作用,顾方舟曾冒着瘫痪的危险,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得出专注事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