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828.50KB ,
资源ID:1237355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3735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9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9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解析.DOC

1、 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1.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3.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4.实验: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1.种群属于生命系统,具有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生命观念)2.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科学思维)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科学探究)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

2、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3)年龄组成。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类型(如图)。根据上图,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用线连起来。(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种群的空间特征(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个体数量有限的种群。(2)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跳蝻。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

3、度并取平均值。取样关键:随机取样。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3)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重捕、计数密度估算。种群密度估算公式:种群数量。1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提示: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3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4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密度。()提示: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破坏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

4、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该种群的密度。5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6从理论上讲,第二次被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小。()提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大。1明辨种群数量特征的三个易误点(1)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2)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

5、(3)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环境因素的变化。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4个关键点(1)关键点1: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2)关键点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3)关键点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

6、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4)关键点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1有人认为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减少,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提示:不一定。种群数量不只是受年龄组成的影响,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2请用箭头及简洁的文字建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提示:3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粒黄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尝试用简要文字和箭头写出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提示:

7、取出50粒黄玉米种子剩余黄玉米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玉米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分析1如图表示某种卵胎生蜥蜴孕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产生幼仔的性别比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该种蜥蜴的性别受环境温度的影响B图示3种温度下,25 时该种蜥蜴幼仔的雌雄比例最接近C若有10只蜥蜴在32 的环境中出生,则可能全为雄性D在自然状态下,该种蜥蜴的雌雄比例一定是大致相当D由于在自然状态下所处的温度未知,该种蜥蜴的雌雄比例无法确定,D错误。2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图1图2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

8、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年龄组成),A正确;图1中的c表示种群密度,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图2中丁表示年龄组成,与图1中的b表示的含义相同,图2中丙表示性别比例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C错误;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3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

9、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利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是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每个样方的面积,获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的估计值,C项正确,D项错误。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的实际操作不可行,通常采用样方法,A项错误。由于所有样方面积之和只是甲地面积的一部分,若用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则所得

10、结果会低于实际种群密度,B项错误。4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标志重捕法研究期间,种群最好没有迁入和迁出B调查森林中乔木和灌木的种群密度,两者的样方大小必须一致C标志重捕法必须保证所标记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D进行湖泊中水禽的数量调查时,样方应设置在近岸浅水、水草丰富的区域A选取样方面积既能保证物种数较全,又能保证面积最小,取样方便,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不同,由于乔木体积大,所以样方面积要比调查灌木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B错误;标志重捕法所标记的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不一定是均匀分布的,C错误;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11、,D错误。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1)方法:构建数学模型。(2)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J”型增长(如图)。(1)形成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等。(2)数学公式:NtN0t。(3)曲线特点: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4)种群的增长率曲线(如下图)3“S”型增长(如图)。(1)形成原因:食物、空间有限。(2)曲线特点(3)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如图)4环境容纳量(1)概念: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

12、)形成原因。5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其影响因素主要有:(1)内因。起始种群个体数量。导致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出生率和迁入率。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的因素:死亡率和迁出率。(2)外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1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2种群数量变化的全部内容就是“J”型和“S”型增长。()提示: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3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提示:同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还要受到环境因素的

13、影响等。4在“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其对应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提示:在“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其对应的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5合理密植会增加种群数量并提高K值。()提示:若空间资源不增加,仅仅合理密植,并不会提高K值。1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及应用(1)曲线分析。(2)应用b点的应用消灭害虫应尽早进行,将种群数量控制于加速期(b点之前),严防种群增长进入加速期c点(K/2值)的应用对有害生物:严防种群数量达到该点,如灭鼠达到K/2时,鼠害将难以控制对有益资源:黄金利用点,当资源利用后维持于该点时将具最强更新能力,符合

14、可持续发展原则e点(K值)的应用对有害生物:限制生存条件,降低环境容纳量,如封存粮食、硬化地面以限制鼠的种群数量对有益生物:改善生存条件,尽量提升K值,如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2对K值(环境容纳量)的解读(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如图所示:(3)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1如图是某自然区域中甲、乙

15、两个种群的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分析以下问题:(1)0t2,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均呈“S”型曲线增长吗?说明理由。(2)t1时刻,甲、乙两种群的死亡率相同吗?说明理由。提示:(1)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乙种群最终呈现“S”型增长。随时间的推移,甲、乙数量的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t2时刻降为零,说明甲种生物的数量先增后减,最终被淘汰。(2)不相同。t1时刻,甲、乙两种群的数量比为1,但是0t1时间段内,甲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乙种群在此时间段内在竞争中受到抑制,因此甲种群的死亡率较低,而乙种群的死亡率较高,故二者死亡率不同。2某学习小组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探究实

16、验,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7天开始取样计数;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三个错误。提示: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7天;取样前振荡试管;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分析1某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乙表示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形式增长Bab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a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较好D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

17、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D由图可知曲线乙数量是先增加,然后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加而下降,符合“S”型曲线的特点,即种群数量不是指数式增长,A错误;处于波动状态的生物的种群密度也会发生变化,只不过变化幅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在发生变化,B错误;a点时甲、乙、丙三个种群的种群数量都较大,防止害虫应选择种群数量较少时,C错误。2图中A、B为某群落中的两个动物种群,曲线表示(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5时刻A、B的种群密度相同B0t5,B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Ct3t5,B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Dt3t5,A种群密度先上升后

18、下降Dt5时刻A、B的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相同 ,不能代表种群密度相同,A错误;0t2,B种群呈下降趋势,故0t5,B种群不呈“S”型曲线增长,B错误;t3t5,B种群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C错误;t3t5,A种群前期大于1,数量增加,后期小于1,数量下降,D正确。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及应用分析3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大B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C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D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的A若调查的时候

19、捕捉所用的渔网网眼过大,则会导致捕捉的草鱼为池塘中个体较大的鱼,而个体较小的鱼未能捕捉到,最终导致调查值偏小,A错误。4如图表示鳄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种情况,其中曲线、处于三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而曲线处于理想状态下。不考虑天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理想状态下,鳄鱼种群的增长率大小与种群密度的大小没有关联B若鳄鱼的栖息地在a点被严重破坏,则将出现曲线的下降趋势C出现曲线的变化趋势,源于在b点人为捕杀了一定数量的鳄鱼D若在b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在K1上下波动 C曲线的种群数量大量减少,且K值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鳄鱼的环境容纳量发生了改变,即鳄鱼的生存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0、而人为捕杀了一定数量的鳄鱼不会改变鳄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2实验流程(1)(2)(3)(4)(5)3实验结果及结论在一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前期表现为“S”型增长,后期表现为逐渐下降。1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

21、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4)制好装片后,应稍等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2结果分析(1)计数异常分析。统计结果偏小的原因:取液时未摇匀,吸取的培养液中酵母菌偏少;在计数时,未计边缘的酵母菌等。统计结果偏大的原因:取液时未摇匀,吸取了表层的培养液;在计数时统计了四周边缘的酵母菌等。(2)该探究不需设置对照实验,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进行重复实验,求得平均值。1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22、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马铃薯培养液B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C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D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C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来自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需的有机物全部来自马铃薯培养液,A正确;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需要借助显微镜,B正确;培养液与酵母菌混匀后被分成不等的两份,其中的酵母菌数量不同,但由于是充分混匀的,故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相同,C错误;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进行

23、有氧呼吸,种群数量会增加,D正确。2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4060 h时,1(t时种群数量/(t1)时种群数量)B种内斗争导致010 h酵母细胞数量增长缓慢C调查酵母细胞种群密度时,应用抽样检测法D70 h后,该体系中酵母细胞活菌数将一直维持稳定C4050 h种群数量仍在增大,1,5060 h种群数量稳定,1,A错误;010 h的初始阶段增长缓慢是由于种群数量太少,B错误;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70 h后,该体系中酵母菌细胞活菌数可能将下降,D错误。3如图为液体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

24、是()Aa点时酵母菌数量增长最快,此时无种内斗争B定期补充营养物质和清除代谢废物,b点会上升Ccd段,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和增长速率呈负相关D该种群的K值只与培养基中养分、空间、温度有关Ba点时酵母菌数量增长最快,但此时种群中仍存在种内斗争,只是种内斗争比较弱,A错误;定期补充营养物质和清除代谢废物,改善了酵母菌的生存环境,酵母菌的K值会增加,B正确;cd段,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和增长速率呈正相关,均下降,C错误;该种群的K值与培养基中养分、空间、温度、pH和有毒代谢物等因素有关,D错误。1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

25、密度不一定增加。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还与气候、食物等有关。此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与种群数量有关。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的种群密度也可用样方法调查。4“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J”型曲线。“J”型曲线自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而“S”型曲线自始至终都具有环境阻力,因此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只能说比较接近。5环境容纳量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

26、纳量。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S”型增长曲线的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4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5渔业捕捞中,捕捞后让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的原因: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

27、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真题体验| 感悟高考淬炼考能新高考选择性考试示范1(2020山东等级考)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B由图可知,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2.0106个,在K/2(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正确;混合培养时,在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接近K值,而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此时

28、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种内斗争,B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知,乙藻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图中混合培养时,甲、乙两种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天时甲藻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绝,可知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正确。2(2021湖南招生适应性考试)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有草食动物A、B和肉食动物C,C以A为食,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t0t1的后期,A的种群数量增长减慢,最终停止增长,从种内和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_。(2)t1t2时,B的种群数量上升,原因是A种群的数量下降后可为B种群的生存腾出更多的_。(3)该生态系统中,

29、A的种群数量增加引起C的种群数量增加,C的种群数量增加又会抑制A的种群数量增加,这属于生态系统的_调节。(4)以上分析说明,捕食关系的存在能有效调节种群数量和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_。解析(1)t0t1期A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不断减慢,直到停止,观察可知,t0t1期C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而B种群呈下降趋势,且C与A之间为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根据题意可知,A、B均为草食动物,二者存在竞争关系。所以可以从捕食压力升高的角度分析,同时由于A种群数量升高,A种群内对食物等资源的争夺加剧,所以A的种群数量增长减慢,最终停止增长。(2)由于A种群和B种群同为草食动物,故A种群与B

30、种群为竞争关系,当A种群数量下降,自然界中会有更多的绿色植物及空间供B种群生存,所以t1t2时,B的种群数量上升,原因是A种群的数量下降后可为B种群的生存腾出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3)某一种群(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引起另一种群的数量变化(捕食者),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一种群(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这一过程体现的是负反馈调节,所以A的种群数量增加引起C的种群数量增加,C的种群数量增加又会抑制A的种群数量增加,这属于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4)以上分析可体现出种群的数量在捕食关系存在下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在捕食关系的存在下有效提高,所以捕食关系的存在能有效调节种群数量和生态系统

31、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1)t0t1时间内,随着种群A数量增多,种内斗争加剧,且C以A为食,随着C种群数目增加,A被捕食的压力增大,因而在t0t1后期,A种群数量增长缓慢(2)生存空间和资源(3)负反馈(4)稳定性全国卷命题研析借鉴3(2019全国卷)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

32、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异养生物可以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A正确;随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不断减少,代谢废物不断增加,故更换培养基的频率不同可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由曲线可知,a组中细菌甲在23 h前,数量增长一直很快,说明该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一直是充裕的,C正确;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在培养的早期,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资源是充足的,细菌甲种群的增长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且图中a、c曲线在早期重合,也可说明早期可出

33、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4(2019全国卷)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型,且种群数量为_时,种群增长最快。(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解析(1)由题意可知,试管中该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a(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不再增加,因此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当种群数量为a/2(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2)该种菌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改变空间和营养条件等会使其K值发生变化,培养基的体积变小,该种菌的K值也减小。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不变。答案(1)Sa/2(2)减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