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课抗日战争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全民族的抗战1、32抗战的胜利4、5、6综合7一、选择题1.新中华报发文称“蒋氏的谈话,指出了团结的深切意义,承认了共产党人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一文章出现的背景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B.国民大革命开始C.抗战的全面爆发 D.国共间十年对峙解析:C国民党“一大”召开时及国民大革命开始时蒋介石并非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故A、B两项错误;抗战全面爆发需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故C项正确;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民党多次“围剿”共产党的根据地,并不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故D项错误。2.(2018湖北名校联考期末)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
2、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A.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C.所有抗日英烈都牺牲于19371945年间D.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最重要作用解析:A材料图片反映了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中国民政府的军队比重较大,这说明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故B项错误;图片数据也不能说明所有抗日英烈都牺牲于19371945年间,故C项错误;仅仅凭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最重要作用,故D项
3、错误。3.1937年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一二九师奇袭了日军的阳明堡机场,有力地支援了正在忻口前线阻击日军的国民党中央军。这说明()A.八路军成为抗战的主力B.国民党抗战完全依赖八路军C.太原会战成为国共合作的典范D.国共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矛盾解析:C题干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战,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故选C。A、B、D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故排除。4.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
4、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解析: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为全民族抗战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的颁布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故B正确。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都属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而不是民族战争时期,排除A、C;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D。5.1942年初,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进入缅甸作战。中国军队开辟国
5、外战场的直接目的是()A.营救被困英军B.对日军形成包围C.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D.配合英美军队反攻日军解析:C注意题干中“直接目的”这一限定,为了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故选C。6.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在当年的综合战果报道中指出:“敌大半为中共军,与蒋军相反,在本年交战1.5万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200万敌军中,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在我方所收容的19.9万具敌遗体中,中共军也占半数。”这表明()A.国民党正面战场连续溃败B.国民党放弃了抗战C.日本灭亡中国计划被粉碎D.敌后战场作用重大解析:D日军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作战占了七成五,“半数以上也
6、都是中共军”说明敌后战场的存在,消耗了日军大部分精力,其作用非常巨大,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
7、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材料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
8、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战略上、作战方针和抗战路线等方面进行比较。第(2)
9、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从主要援助国、援助通道及援助内容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从物质、精神等方面分析对中国抗战的影响。第(3)问,材料一反映中国抗战的民族性,国共合作抗日;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抗战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1)体现: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认为抗战是持久战;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但中国共产党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都有发动民众的意愿,中国共产党真正依赖民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则更多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2)变化: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转为军事援助。 影响:在道义上、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缓解了中国抗战的物资困难,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3)特点:民族性:在国共合作基础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双重性:从斗争性质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