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民族的先民在蛮荒时代揭开了祖国历史发展的篇章。据此回答15题:1下列各项,不符合“北京人”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是( )A群居生活B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C人工取火D使用简单的语言2下列关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居住地区不同体质特征不同取火方式不同社会组织形式不同ABCD3“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古书里讲述我国上古社会情况的一段话,你觉得和下列哪一时期最符合( )A北京人时期B山顶洞人时期C河姆渡、半坡文化时期D大汶口文化晚期4下列各项在我国原始社会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使用骨针缝衣采用天然火用粮食酿酒用麻纺线织布ABCD5从母
2、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化的主要含义是( )A所有制关系的变化B亲属世袭关系的转化C生产工具形态的转化D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化秦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据此回答68题:6秦能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是( )各地经济联系加强春秋以来民族融合加强各国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后国力增强ABCD7秦朝疆域的南端和西端分别到达( )A桂林、陇西B南海、陇西C象郡、临洮D闽越、临洮8秦朝之所以能实现“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其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的大发展B国家实现统一C秦始皇的雄才大略D秦朝推行法治秦朝创立的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深远。据此回答911题:9韩非子“法治”思
3、想的实质是( )A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B用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动C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D用法律来确立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10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下列哪位人物理论的应用( )A墨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11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均为谋反之臣)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淳于越这段话的意思不包括( )A商周两朝存在时间长的原因是实行了分封制B不实行分封,秦的统治就不能长久C只有实行分封,才能镇压反叛行为D应实行奴隶制,否则秦朝的统治不能长久官渡之战、赤壁
4、之战的兼并,最终促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据此回答1214题:12官渡之战发生在今( )A河北省境内B山东境内C河南境内D安徽境内13赤壁之战打败曹操的决定因素是( )A诸葛亮的计谋B周瑜的水军C孙刘的联盟D地理上的优势14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最为正确的是( )A战乱使社会经济停滞不前B封建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士族制度是腐朽的。据此回答1517题:15东晋时期,一些高级官员的任命主要依据( )A才能B考试C功劳D门第16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制度充分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士族把持中央、地方大权B士族的祖先都有大功劳C历史皇帝都依靠士
5、族支持D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17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庶族地主矛盾的实质是( )A地主阶级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矛盾B南方地主与北方地主之间的矛盾C汉族地主与少数民族地主之间的矛盾D地主阶级与自耕农之间的矛盾1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之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赢政)仍使卒为之。资治通鉴卷六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赢政)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
6、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史记卷八七(1)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为什么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历史上,秦在泾水流域的北面偏东区域开凿了郑国渠水利工程。在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做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3)结合郑国渠和都江堰的修建,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19结合具体史实概括两汉历史更替的原因。在这些原因中根本问题是什么?为何一直没能解决?从两汉历史更替中给你的启示有哪些?(从哲学与史学角度回答)20阅读下列表格:三国兴亡表国名建国年代都城建国皇帝亡国年代魏220洛阳曹丕265蜀221成都刘备263吴222建
7、业孙权280两晋兴亡表朝代建立时间都城建朝皇帝灭亡年代西晋265洛阳司马炎316东晋317建康司马睿420十六国简表族名匈奴鲜卑羯氐羌汉国名前赵北凉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后赵前秦后凉后秦前凉西凉夏南燕成汉北燕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按三表样式和要求列出南北朝时期简表一份。(2)根据表一简谈为什么能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根据表二谈谈两晋为什么短暂和软弱?根据表三谈谈为什么形成了十六国?(3)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后,这段历史对你有何启迪?参考答案:1CABD三项符合“北京人”生产和生活状况;C项“人工取火”不符合,“人工取火”符合山顶洞人;但C项是符合题干“不符合”之意的正确答案。2C项应知北京人和山顶
8、洞人居住地区相同,符合题干“不同点”叙述的正确答案是C项。3C根据题干“穿井而饮”知有水,依据“耕田而食”知种稻,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是C项“河姆渡、半坡文化时期”。4D正确的先后顺序应是采用天然火使用骨针缝衣用麻纺线织布用粮食酿酒。5BACD三项都不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化的含义,符合题干含义的是B项亲属关系的转化。6D该题意在考查考生综合归类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辨析可知:都是秦统一的历史条件。7C该题意在考查考生熟悉历史地理的能力。结合教材知识可知:长城西起临洮是秦朝疆域的西端,秦始皇设立象郡是秦疆域的南端。8B该题意在考查考生区分辨析能力。题干强调的是“主要原因”,题项列出类似原因;经分析
9、可知,ABCD都是其原因之一,但根本原因是“国家实现统一”。9C该题干的“实质”结合题项分析可知:A项“准则”拔高了,B项“约束每个人”是不可能的,D项“用法律确立统治秩序”也拔高了,实质就是“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10D考查历史人物,应是韩非子。11D该题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要求理解材料观点“不包括”的含意,经分析可知:ABC三项正是包括题干材料观点之意,不包括其含意的是“应实行奴隶制,否则秦朝的统治不能长久”。12C该题意在考查考生熟悉历史地理的能力。据所学知识辨析可知:BD山东、安徽明显是错误项,AC相比,应是今河南中牟东北。13C该题意在考查考生归类分析能
10、力。题干强调的是“决定因素”,题项列出有关因素;经辨析可知:ABCD都是其因素之一,但决定因素是“孙刘的联盟”。14D该题意在考查考生比较辨析的选择能力。题干的题眼是“评价”,题项列出有关评价;经分析可知:ABC三项评价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不全面,最为正确的应是“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15D该题意在考查考生记忆辨析能力。题干的题眼是“依据”,题项列出有关依据;经辨析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当道,高官依据只能是“门第”。16D该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辨析能力。题干强调的是“主要原因”,题项列出有关原因;经分析知:B项是错误项,ACD都是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是“士族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这是
11、因为士族当时掌握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17A该题意在考查考生辨析选择能力。题干的题眼是“实质”,题项列出类似实质;经分析可知:BCD项不是实质,是设置的干扰项;其实质是地主阶级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矛盾。18(1)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体现了先民的勤劳智慧,所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不采纳“逐客”建议。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3)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投资大、见效慢,但是它会极大地改善社会生产的环境和条件,有力地推动一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19(1)历史更替原因:生
12、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社会阶级矛盾的发展变化是根本原因。西汉后期存在严重的社会危机:a. 土地兼并问题b. 流民问题c. 外戚宦官专权。统治阶级的腐朽,政治黑暗。王莽改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社会阶级矛盾更加尖锐。(2)根本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奴婢、流民数量增多,阶级矛盾尖锐。(3)没解决的原因:王莽改制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农民从改制中也得不到任何实际利益,遭到抵制。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的,而豪强地主就是土地兼并的积极推动者。(4)启示:剥削阶级的劣根性只能抑制而不能根除,而这种劣根性是历史更替的催化剂。历史的进步性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在这种历史更替过程中统治阶级是灾难的创造者。
13、历史的更替既要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又不能忽视个别统治者的重要作用。历史更替的形式是不会终止的,它按一种螺旋形方式发展,而社会就是这样一次一次的在历史更替中进步,不断地向前发展。该题的解题要素是:要以史发论,又要以论叙史,达到史论结合的目的。答题要程序到位:按史实、原因、问题、启示分步作答。学科渗透,政史结合。把自己摆进历史中获取启示。答案要求程序化、规范化。20(1)南朝北朝更替表南朝北朝朝代宋齐梁陈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西魏北周人物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拓跋珪时间420年589年439年581年(2)三国统治者在各自的统治辖区内加强经济发展,形成均势局面。两晋统治阶级集团内部政治腐巧和外部民族矛盾激化。是由于民族矛盾突出和汉族中央政权的软弱导致的。(3)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分裂是不得人心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中华民族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