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叙事散文囚 绿 记24在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3.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歌颂坚强不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民族精神的歌颂。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2.在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把握所描写之物的象征含义。(重点)(难点)来自点拨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抗战期间留在上海,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的负
2、责人,惨遭日本侵略者杀害。他的作品多关注现实生活,反映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来自点拨本文写于1938年秋天,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爱国作家陆蠡此时内心压抑而痛苦。作者回顾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情,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当时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自由解放,是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呼声,也是作者希望祖国重获光明自由的内心表露。来自点拨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
3、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该叙事散文来自点拨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本课中标题中,“记”是记叙文的一种体裁,“囚”是“囚禁”,绿即“常春藤”,“囚绿记”回忆作者曾经囚禁 一枝常春藤的事情。来自点拨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一位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1942年,他以34岁的英年殉于日寇屠刀之下。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出版社遭日军搜查,当 时陆蠡恰好外出
4、,本应庆幸自己的脱险,但他出于责任感,独自一人到捕房去问个究竟,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日本宪兵问他:“爱不爱国?”他说:“爱国。”又问:“赞成不赞成南京政府?”陆蠡的不屈来自点拨他说:“不赞成“又问:“依你看,日本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回答:“绝不能征服。”日本宪兵恨他态度强硬,认为有政治背景,屡施酷刑,但他决不改口,结果吐血而亡。陆蠡爱绿色,爱生命,爱光明,他不屈服于敌人的屠刀,终于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囚绿记所表现的坚贞不屈的精神,其实正是他的心灵的写照。魔法记忆之记少余多法:含有些字的几种读音所对应的义项多寡不一,我们只记住它极少数、特殊的音义就可以了。如“脉”字在“脉脉含情”中读
5、“”,其余读“”。一 读一读字音部分来自点拨急不暇择移徙揠苗助长淅沥涸 辙倚郁了截叶脉xixyxlhzhylio二写一写字形部分来自点拨pi()见y()郁h()辙xn()菌急不xi()择淅l()瞥猗涸蕈暇沥三记一记词义部分来自点拨1.攀缘:2.了截:3.涸辙的鱼:指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还可指依附、投靠。明了简单。在干涸车辙里的鱼。涸,水干;枯竭。语出庄子外物。部分来自点拨4.急不暇择:5.缘引:6.揠苗助长:7.婆娑:着急得没有时间选择。引导。比喻不管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物弄糟。揠,拔。盘旋舞蹈的样子。导思1.“我”将常春藤称为“绿友”,请用“动词+绿”的形式搞理全文的结构。
6、导思2:找出文中描写常春藤的文字,体味常春藤的形象。“交往”过程“绿友”导思3.“我”仅仅是在赞美 常春藤这株植物吗?在文中 找出能体现当时时代背景的 文字,想一想“我”在常春 藤上凝聚了怎样的情感?情系“绿友”关键词:民族气节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囚绿记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圈点要求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写“我”选择了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写“我”享受房间的绿色。部分来自点拨第三部分(8-11):写“
7、我”因爱绿而囚绿,但常春藤不甘被囚,顽强地拼搏着、奋斗着。第四部分(12-13):写“我”“放绿”。作者“放绿”的同时发出对自由与光明的呼唤。第五部分(14):结束回忆,照应开头,再次抒发“我”对“圆窗和绿友”的怀念之情。部分来自点拨【答案】小屋简陋、狭小、潮湿。设置悬念,小屋简陋,作者却感到喜悦而满足,很自然地引出下文。1.第2、3段写出了小屋的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介绍它?部分来自点拨重点品析第八至十一段2.这株常春藤在被囚后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答案】特点:坚贞、执着、顽强不屈、追求 阳光与自由、永不向黑暗屈服。部分来自点拨3.第段中“从前我有个时候倒怪他多事似的”这一小段文字运用了哪
8、种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答案】运用了插叙,交代“我”爱绿是有渊源的。引出下文“我”对它的固执的恼怒,突出“我”对绿的喜爱。阅读方法解密部分来自点拨插叙作用分析法。插叙的作用主要有:(1)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情节,使叙述更加充分,深化主题;(2)照应上文,为下文作铺垫。本文中的插叙是为了丰富情节,使叙述更加充分,从而突出“我”对“绿”的喜爱。部分来自点拨4.作者对“藤”的称呼有何变化?体现了什么?【答案】由“绿色”到“绿友”,体现了作者对被囚之“绿”的感情在一天天加深。5.请你找出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这些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部分来自点拨请你找出能体现作品写作
9、背景时间的句。这些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使文章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突现出文章的主题。5.6.如何理解“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句话的含义?部分来自点拨【答案】“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而“珍重”一词,更隐含了作者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开释”说明“我”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作者仿佛从常春藤身上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重难点小结部分来自点拨表现了作者囚绿的固执,和常春藤不愿被囚禁的执着。
10、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部分来自点拨【答案】常春藤虽然被作者“囚禁”了,但是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是这么的固执,永远朝着阳光生长,这说明它永远不屈服于黑暗。最后作者想通了,放了“绿”,因为中国那时发生了卢沟桥事件,他由常春藤的不屈服的品质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对待侵略者表现出来的固执与不屈服,对胜利与光明的向往,以及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这就是常春藤所象征的意义。【难点探究】如何理解常春藤的象征意义?囚绿记赏绿喜爱绿影与绿沟通感悟绿色酷爱绿藤引绿入室观看绿友绿友病损囚绿释绿计算放绿提前开释思绿怀念绿友期盼重见喜赞爱念永不屈服黑暗追求自由光明本文通过对一株不屈服
11、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的深情赞美,并借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1.结构精巧、变化多姿。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本文以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结构,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2.语言含蓄优美是这篇散文的特点。比如第14段。3.借物抒情,以小见大,是这篇散文最显著的特点。文章没有故事,只是记叙了作家旅居古都北平,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放绿”这样几个很小 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于平淡中包藏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一己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4.文章语言优美、清丽,节奏舒缓,忧郁的色彩同表达的思想情绪十分融洽和
12、谐。作者在作品中进步的爱国爱民思想,是通过独特的美学处理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绿”自古就广为关注,比如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最爱东湖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等等。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作业2:完成典中点上的习题温馨提示:以上作业的课件均见本课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