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必修2 第7单元 第4讲 课时分层训练24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3643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必修2 第7单元 第4讲 课时分层训练2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必修2 第7单元 第4讲 课时分层训练2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必修2 第7单元 第4讲 课时分层训练2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必修2 第7单元 第4讲 课时分层训练2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必修2 第7单元 第4讲 课时分层训练2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必修2 第7单元 第4讲 课时分层训练2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必修2 第7单元 第4讲 课时分层训练2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必修2 第7单元 第4讲 课时分层训练2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必修2 第7单元 第4讲 课时分层训练2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8届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必修2 第7单元 第4讲 课时分层训练2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分层训练(二十四)(建议用时:45分钟)命题报告知识点题号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1、2、4、5、6、8、9、11、12、13基因频率的计算3、7、10、11综合提升12、14、15A组基础达标1(2017大庆二模)下列生物进化相关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C达尔文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通常生殖隔离是在不同种群间基因库形成明显差异的基础上形成的 D在自然选择下进化而来的各种生物,都对环境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其适应能力的强弱与进化程度无直接联系,A错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通过捕食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

2、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B错误;达尔文认为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通常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先形成明显差异,后逐步出现生殖隔离,因此通常生殖隔离是在不同种群间基因库形成明显差异的基础上形成的,D正确。2(2017衡阳市一模)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13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小岛上,下列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B食物和栖息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相同C若同一种地雀来到13个不同的岛屿后,形成13个个体数量不多的初始种群,它们的基因频率是相同的D不同小岛上地

3、雀的基因频率一旦出现差异,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成不同的物种A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A正确;食物和栖息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B错误;若同一种地雀来到13个不同的岛屿后,形成13个个体数量不多的初始种群,它们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C错误;不同小岛上地雀的基因频率一旦出现差异,只能说明出现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D错误。3(2017保定市模拟)某大型封闭种群中基因型为AA个体占30%,Aa占60%(没有自然选择和突变),则()A自交三代后种群中A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随机交配三代后种群A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

4、自交三代后种群中AA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D随机交配三代后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不发生改变C由于此种群是大型封闭种群(没有自然选择和突变),所以种群基因频率无论是自交还是随机交配,种群的基因频率都不会改变,A、B错误;自交若干代,纯合子不分离,杂合子后代则同时形成等量AA、aa,如此A基因频率不变,但AA比例不断增加,C正确;随机交配达到遗传平衡,每代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D错误。4(2017上饶市二模)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

5、征C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D新物种的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A正确;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正确;细菌中原本存在各种各样的突变个体,接触青霉素后,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存活下来了,没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青霉素选择出了抗药突变个体,而不是细菌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突变个体,D错误。5(2017烟台市二模)DNA分析表明,白头叶猴和金头叶猴都是从黑叶猴进化而

6、来的,它们分别是距今46万26万年前和50万25万年前从黑叶猴分离出来。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白头叶猴和金头叶猴成为不同物种的标志是彼此之间发生生殖隔离B自然选择使黑叶猴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变化形成白头叶猴和金头叶猴C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黑叶猴种群中不同的等位基因D从一个物种发展为三个物种意味着自然选择使生物多样性增加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具有不同表现型的个体,即叶猴的肤色,使其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C项错误。6(2017广西桂林等四市模拟)由于长期使用杀虫剂A,某害虫种群对杀虫剂A产生了抗药性,但在停止使用杀虫剂A后,该害虫种群经过几代

7、繁衍,发现该种群对杀虫剂A重新变得很敏感。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害虫种群对杀虫剂A重新变得敏感是由于产生了新的物种B害虫种群的抗药性是杀虫剂A对害虫种群定向选择的结果C停止使用杀虫剂A后对害虫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减弱D停止使用杀虫剂A后害虫种群发生了进化A害虫种群重新对杀虫剂A变得敏感,是由于停止使用杀虫剂A一段时间后害虫种群中产生了大量的不具有抗性的个体,该种群再重新接触杀虫剂A,种群中不具有抗性的个体将会死亡,这就是害虫重新对杀虫剂A变得敏感的原因,该种群没有出现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A错误。7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

8、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段发生剧变C在、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DAa个体在、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C段内基因型AA的个体为40个,Aa的个体为40个,aa的个体为20个,因此A的基因频率是60%,a的基因频率是40%,A错误;导致基因型频率在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而不是基因突变,B错误;在、段,A的基因频率下降,说明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AA个体逐渐被淘汰,C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

9、、段,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D错误。8(2017湖北省质检)关于物种的形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过程中总是淘汰隐性性状B生物进化过程中总是淘汰显性性状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不同的基因型,而不是表现型C生物进化过程中,可能淘汰显性性状,也可能淘汰隐性性状,这取决于谁更适应当前的环境,A、B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项正确;自然选择是根据生物的表现型来进行选择的,而不是基因型,D项错误。9(2017湖北八校联考)下列有关于育种和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率

10、,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C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并不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的不断进化和发展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由此判定D项错误。10桦尺蛾的黑色(A)对浅色(a)是显性。1870年,伦敦某一区域的桦尺蛾以浅色为主,浅色占70%,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20%。由于工业污染,该区域的桦尺蛾每年浅色个体减少10%,黑色个体增加10%。30年后该区域的桦尺蛾个体以黑色为主,几乎看不到浅色个体。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区域的桦尺蛾个体间存在体色的差异,体现的是遗传多样性B30年期间桦尺蛾种群形成了新物种C1

11、871年该区域的桦尺蛾群体中,隐性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77%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B桦尺蛾的体色是由基因控制的,体色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A正确;30年期间桦尺蛾种群并未产生生殖隔离,还可进行基因交流,即并未形成新的桦尺蛾,B错误;1871年,桦尺蛾的浅色比例数即aa70%(110%)63%,Aa20%(110%)22%,AA10%(110%)11%,求得a77%,C正确;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D正确。11某昆虫的翅可按长度分为残翅、中翅和长翅,且残翅昆虫不能飞行,翅越长运动能力越强,如图表示某地区该种昆虫的翅长与

12、个体数量的关系,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l)该种昆虫翅长差异的根本来源是_。(2)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食物匮乏,运动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乙岛经常有大风浪,飞行的昆虫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我们能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是_。(3)请在下图中画出昆虫在甲岛屿繁殖数代以后翅长与个体数量的柱状图:(4)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A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再次相遇,但它们已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_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了_,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_;_。(5)现有1 000只该种昆虫迁入丙岛屿,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550只,Aa的个体300

13、只,aa的个体150只,如果不考虑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昆虫个体进行自由交配,且每只昆虫的繁殖能力相同,则繁殖3代以后,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Aa的基因型频率为_。【解析】(1)导致生物性状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2)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突变的利与害是看是否适应当地的环境。(5)最初迁入丙岛时,该昆虫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502300)/2 000100%70%,a的基因频率为30%,由于该昆虫个体进行自由交配,且繁殖力相同,第3代以后A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仍为70%,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答案】(1)基因突变(2)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

14、境(3)见图(4)基因库生殖隔离A、B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A、B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答出任意两点即可)(5) 70%42%B组能力提升12(2016江苏高考)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抗药靶位点使杀虫剂不能与靶位点结合,A选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选项错误;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选项正确;野生型昆

15、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只是基因型不同,仍属于同种生物,不存在生殖隔离,D选项错误。 13在用杀虫剂防治某种害虫时,敏感型个体容易被杀死,抗药型个体易生存,但在越冬期,容易生存下来的却是敏感型个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害虫种群中出现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自然选择提供丰富原材料B抗药基因在使用杀虫剂前已经存在,抗药基因的出现,对该害虫来说是有利的C若停止使用杀虫剂,抗药基因频率会逐年下降,害虫种群在不断进化D该实例说明杀虫剂和严寒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决定害虫进化的方向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能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A正确;抗药基因在使用杀虫剂前已经存在,在杀虫剂使用之后,抗药基因的出现,

16、对该害虫来说是有利的,但在杀虫剂使用之前,抗药基因的出现,对该害虫来说无利也无害,B错;杀虫剂对抗药基因起到筛选作用,若停止使用杀虫剂,抗药基因频率会逐年下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标志着生物的进化,C正确;杀虫剂使得敏感型个体容易被杀死,抗药型个体易生存,而严寒使敏感型个体生存下来,表明杀虫剂和严寒可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决定害虫进化的方向,D正确。14(2017来宾市二模)下列有关遗传、变异和进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染色体变异是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变化B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的基因型不一定会表现为新的表现型DDNA的复制、转录、翻译过

17、程中都可能出错,发生的变异都是基因突变D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因此可利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变异,A正确;不同生物之所以具有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本质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即基因库的差异引起的,B正确;新的基因型可能是携带隐性基因,例如AABBaabbAaBb,AaBb为新基因型,但不表现新的表现型,C正确;转录、翻译过程中会出现差错,但基因结构不变,只有基因结构的改变才是基因突变,复制错误可能导致基因突变,D错误。15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

18、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_。(2)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_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_。(3)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两箱分养造成_,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_不同,导致_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世代甲箱乙箱果蝇数AT1E果蝇数A

19、T2E第一代20100%064%20100%065%第四代35089%15%64.8%28597%8%65.5%第七代50067%52%65.2%42096%66%65.8%第十代56061%89%65%43095%93%65%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_,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_,第十代时,甲箱中果蝇的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_。【解析】(1)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因此甲箱和乙箱中的果蝇分属于两个种群。(2)由题意知,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两品系果蝇之间可能产生了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因此可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多样性。

20、(3)由于两箱分养造成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食物的差异与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4)分析甲箱和乙箱的果蝇数量可知,甲的种群数量大,因此甲箱果蝇的种群基因库大;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E基因频率在不同世代之间的变化不大,最稳定;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第十代时,甲箱中E的基因频率为65%,则e的基因频率为35%,因此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265%35%45.5%。【答案】(1)种群(2)物种(或遗传)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或遗传;虽然交配选择上有体色偏好,但可能依然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3)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食物的差异与自然选择的方向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4)甲E4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