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能力专项训练27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35694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能力专项训练27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安徽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能力专项训练27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安徽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能力专项训练27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安徽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能力专项训练27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安徽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能力专项训练27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安徽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能力专项训练27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安徽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能力专项训练27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一、选择题1.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是英国专栏作家马丁雅克不久前做出的断言。那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B1978年,中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D1978年,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慢慢改变解析:由“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可知,该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由“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可知,这一变化与

2、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政策有关,C项正确。答案:C2. 2013绵阳三诊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下列对其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均保护了农民的利益B均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均改变了经营方式D均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解析:图一为土地改革,图二为人民公社化运动,图三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图二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排除A、B两项;图二、图三实行前后均为公有制,故排除D项。三者均从不同角度调整了经营方式,故选择C项。答案:C3. 2014江西省高三新课程适应性考试1984年67月,全国夏粮丰收,农

3、民争先恐后卖粮,因粮库不足,出现卖粮难。这表明()A. 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证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D.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析:从材料时间信息以及“粮库不足,出现卖粮难”可知因农村经济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长,农民大量出售余粮,这是因为农村改革的成功,农村经济的发展。夏粮丰收可见农民利益得到了保障,C项始于1984年与农业无直接联系,D项是在21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合。答案:B4. 80年代“土地又归俺所有,我愿种啥就种啥”,下图则体现了当今农村土地的发展。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B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80年代

4、的责任制与现代化农业发展不符D当今土地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解析:图画反映的是当今农村的土地流转,自80年代至今,农村土地所有权没有发生变革,仍然是归国家所有,农民拥有的是使用权,故答案选A。其他三项都符合题干材料反映的内涵。答案:A5. 2014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测试1982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这一行动对民众中刚刚涌动的致富热情,无疑是致命一击。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之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这说明() A. 领导人的言行是经济发展风向标 B

5、. 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 邓小平南巡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解析:19781992年中国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在所有制方面单一的公有制仍然占主导地位,个体经济作为私有制被排斥,因此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邓小平南巡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说明人们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A项说法太绝对,C项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D项是21世纪初,故答案应为B。答案:B6. 2014广东省六市六校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报刊对社会生活反映最及时。下列词汇是某一年份报刊杂志出现频率最高的:专业户、放开、奖金、厂长负

6、责制、乡镇企业、裁军。这最有可能是()A. 1958年 B. 1978年 C. 1984年 D. 1992年解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农村兴起专业户和乡镇企业。专业户把专业化商品生产与家庭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兴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20世纪80年代兴起,故C项正确。A、B、D三项的时间与之不相符,排除。答案:C7. 2014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热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历届党代会的热词,都是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热词应是()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

7、基本路线”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本质”C. “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 “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析:社会主义本质是十四大召开前,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内容之一,随后中共十四大规定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二者成为当时的热词,B项正确。A项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的说法。C项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的说法。D项是2000年提出的。答案:B8.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某项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A试办出口特区 B设立经济特区C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D开放沿边城镇解析:由“35年

8、来”可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是在1984年,由“开放整个海岸”可知这项举措是指1984年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答案:C9. 2012年7月,上海欲建立一雕像,以纪念九十年代以来对外开放的突出成就,广泛征集意见,你认为此雕塑坐落的最佳地点是 ()解析:上海九十年代以来对外开放突出成就的表现是浦东地区的开发和开放,已成为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故答案选A。答案:A10. 2013西安高新一中月考21世纪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开始向西南转移。这种开放与近代史上江苏南京等地的对外开放的本质不同是()A实行的政策不同 B目的不同C地理位置不同 D外商的地位不同解析:近代史上的开放是在西方列强武力下的被

9、迫开放,列强的目的是将中国变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现代中国的开放则是中国政府主动打开国门,目的是利用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答案选B。答案:B11. 2014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2009年英国商务大臣曼德尔森谈到对中国经济的印象时说:“我最了解的中国还是在过去的10年里,这段时间对于中国是转换的阶段在国家实现繁荣的同时,使如此多的中国人脱离了贫困,经济变得如此不同,如此多样化。”其中“转换阶段”包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初步建立市场经济撤销人民公社体制 启动城市经济改革A. B. C. D. 解析:材料中“过去的10年”即为1999年以后。分别发生在20世纪

10、80年代,排除。故答案为D项。答案:D12. 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95.6%和92.4%。这段材料表明()A我国的计划经济成就突出B我国的生产资料比较紧缺C我国日常生活必需品丰富D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更为突出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在我国的市场运行方面,市场调节价的比重非常大,这反映了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A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B、C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答案选D。答案:D二、非选择题13. 观察下面的历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依据图一和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两幅图片

11、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概况。(2)有人说图三所反映的史实对民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3)图四中农民的做法引发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哪一次重大调整?这一调整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何意义?(4)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调整你有何认识?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第(1)问,根据“老农奴桑登分到了土地”和“入社报名大会”的提示语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人民公社化运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即可。第(3)问,根据“大包干纪念馆”等词语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综合概括以上诸问答案回答即可。答案: (1)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使千千万万的农民分

12、得了土地;但是,当时的农业生产以个体农民生产为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从1953年开始,党和政府引导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了国民经济,导致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4)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一切从实际出发);与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相关的民生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

13、图材料二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材料三我国经济总量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简表GDP进出口贸易总量(亿美元)世界位次进出口总额(亿美元)世界位次19781482第10位206.4第29位2010年58791第2位29727.6第2位材料四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2)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特点。(3)我国全面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任重道远,试说明理由。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1952年到1956年、1978年到2006年的经济成分变化来归纳;

14、原因则需结合19521956年、19782006年这两个时期的国际形势及重大决策去归纳。第一次主要是三大改造的结果;第二次主要是改革开放,特别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第(2)问,材料二主要反映了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材料三主要体现了经济总量增加、国际贸易往来频繁,材料四体现单位GDP能耗降低,说明经济管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第(3)问,结合以上信息,从我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比如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单位GDP能耗相对较高等方面回答即可。答案:(1)变化:19521956年,由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19782006年,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或十四大召开)。(2)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总量明显增加,世界地位日益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含量不断提升。(3)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偏低;低端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单位GDP能耗偏高;经济管理体制有待优化;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劳动力资源优势弱化;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科技发展水平不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