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南省会同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备考试题Ⅰ.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35050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会同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备考试题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南省会同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备考试题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南省会同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备考试题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南省会同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备考试题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南省会同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备考试题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湖南省会同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备考试题Ⅰ.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湖南省会同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备考试题Ⅰ.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湖南省会同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备考试题Ⅰ.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湖南省会同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备考试题Ⅰ.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湖南省会同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备考试题Ⅰ.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湖南省会同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备考试题Ⅰ.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湖南省会同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备考试题Ⅰ.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湖南省会同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备考试题Ⅰ.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湖南省会同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备考试题Ⅰ.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湖南省会同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备考试题Ⅰ.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南省会同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备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2年6月,中美联合考古小组在江西省仙人

2、洞发掘出距今已有两万年的大陶碗碎片。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最早在两万年前,中国已经使用陶器”的结论。这一研究过程( )A推论不合理,材料不可信 B推论有道理,材料不可信C推论不合理,材料可信 D推论有道理,材料可信【答案】D 【解析】材料中“最早在两万年前,中国已经使用陶器”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2012年6月,中美联合考古小组在江西省仙人洞发掘出距今已有两万年的大陶碗碎片”的基础之上的,证据确凿,完全可信。故答案选D项。2“新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以食物生产取代食物采集,是一种在规模和意义上堪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技术变革。”这场技术革命在我国古代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特色,形成这一特色的主要

3、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生活方式的不同 C耕作技术的区别 D文化背景的差异【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南稻北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日照和降水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我国古代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特色,故A项正确。生活方式、耕作技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都不是南稻北粟这农业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B、C、D三项排除。3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勿伐”“不为”“不言”“无欲”“无兵”“无味”“我有三宝,持有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A无为是指时有时无的一般的人类活动 B老子的主张主要是对自己的道德要求

4、C体现对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 D是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老子处于春秋晚期,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老子作为奴隶主贵族的代表,面对社会变革,无能为力,因此主张无为而治思想,由此可知,无为而治思想是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是对材料的误解,排除。故选:D。4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

5、追求C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D孰优孰劣十分明显【答案】B 【解析】由材料“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根据材料“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因此材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故B项正确。孔子与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陈述了孔子和老子不同的天人观,但并未对二者的天人观进行比较,故D项错误5史载,周代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完成统一不久,秦王贏政就下令取消谥法,改以数字为称,自己为始皇帝,以后继任者为二世、三世,照此类推。汉初又恢复谥法,由礼官议上,贵

6、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谥法”的重新恢复( )A有利于君主专制的统治B体现了儒家思想官方化C不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D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A【解析】谥法是对已经逝去的贵族或君王的一种评价,这是一种特权或者身份的象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从而维护君主专制,故本题选A项。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后,故排除B项。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6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

7、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等关键信息可知,秦朝郡县制的设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更加有利于治理国家,故B项正确。7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下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形成“光武中兴”的局面B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东汉政治,难度中等。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8、不可能形成“光武中兴”局面,故A项错误;图片既反映了宦官专权的直接原因,也反映了外戚专权的直接原因,故D项表述片面,B项正确;C项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8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 )A由北向南迁徙B迁徙涉及阶层广、规模大C加速南方开发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答案】A【解析】“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即由北向南迁徙,故A项正确;“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

9、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无法体现其阶级性,故B项错误;加速南方开发是其作用而不是其特点,由此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判断人口迁移是否有组织,由此排除D项。9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关于唐神龙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丁未,徙后于上阳宫。戊申,上后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新唐书本纪“丁未,太后徙居上阳宫戊申,帝率百官诣上阳宫,上太后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资治通鉴A皇帝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 B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称帝C武则天仍旧被尊号为皇帝 D武氏被迫移住至上阳

10、宫【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素养,难度较大。仅旧唐书提及传位于皇太子之事,其他未提及,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武则天退位,未提及武则天称帝的相关事宜,故B项错误;三则材料都提及武则天被尊号为皇帝,故C项正确;武则天移往上阳宫,三则材料都提到,但没有提及“被迫”,故D项错误。10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A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 B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的突出表现【答案】B【解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宋朝统治者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而强化中央集权,弱化地方的军权,财权和派遣文

11、官治理地方,故选B项,A、C、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11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儒学思想,难度中等。材料“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体现对佛道地位的定位,而非多元文化共荣,故A项错误;经历了魏晋时期后,出现了三教并行,佛道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三教的文化地位,而非君主权力强化,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儒学地位虽受冲击,但从未被置于三教最末,故D项正确。12下表是780年

12、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 )A使税制更加紊乱B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C增加了财政收入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答案】C【解析】杨炎的两税法实施以后,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故C项正确。13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A寺院建筑的中国化B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C文化传播者的坚韧D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外文化的交流,难度中等。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所以与洛阳白马寺有关的宗教是佛教。洛阳龙门石窟雕刻的是佛教人物形象。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

13、被日本视为国宝。由此可知,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故选B项。5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可知,“佛图户”不再向政府缴纳赋税,故A项正确。15下表显示了 3位历史人物对

14、宋朝王安石的不同评价,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人物评价司马光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梁启超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度足以当之矣列宁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A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B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C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D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评价更为客观【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难度较大。结合 材料中司马光、梁启超和列宁对王安石的评价可 知,材料中的人物因其所处的时代不同,对王安 石的评价也不同,故A项正确;直观感受评价带 有较多主观性,故B项错误;后人掌握的资料

15、丰 富,但认识仍有局限性,故C项错误;外国人因文 化背景不同,其评价不一定客观准确,故D项 错误。16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叙述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历史事实也可通过直观的图片、影视史料等呈现,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这一历史事实在续湘山野录

16、和涑水记闻有不同的历史叙述,故B项正确;C、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17忽必烈还在潜邸时,就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窦默为忽必烈讲解三纲五常、正心诚意之说:姚枢为忽必烈讲解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这种状况( )A有利于蒙古族的封建化B延缓了国家的统一进程C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D改变了汉族人民的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蒙古族的封建化,难度中等。蒙古统治者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借用汉族传统文 化,探讨治国理政的方略,这加快了蒙古政权的 封建化进程,故A项正确;蒙古贵族和汉族地主 阶级的合作有利于推动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 忽必烈积极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了蒙古族 的进步,故C项错误

17、,蒙古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统治者任用个别汉族知识分子,并不能改变汉族整 体上受歧视的地位,故D项错误。18元史载:“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材料表明元朝( )A正式建立后开始走上统一全国的进程B创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在统治区域范围内全面推行行省制度D地方行政管理上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天下为一后由于疆域辽阔,元朝实行行省制,而不是正式建立后开始走向统一全国的进程,故A项错误;创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是秦朝,故B项错误;元朝在统治区域范围内除了实行行省制外,还有两

18、个单列的行政区划,故C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造,故D项正确。19郑樵通志卷二十五记载:“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这一变化( )A显示了“公天下”的趋向 B反映了文官政治的形成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D表明了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社会的变化,难度较大。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公天下”无 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文官政治的形成,只是说选官的依据发生了改变,故B项错误;以前重视门第,

19、现在不问家世,这是典型的庶族地主 崛起对选官制度产生的影响,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和要求,故C项正确;封建等级秩 序并没有重构,只是选官的标准发生了改变,故D项错误。20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

20、,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21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

21、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强调“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才对戏曲这种文娱形式下工夫”,这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元曲的兴盛,故A项正确;BCD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22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记述出处“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北宋)朱支萍洲可谈“风雨晦暝时,唯凭针盘(罗盘)而行毫厘不敢差误,盖舟人命所系也。”(南宋)吴自牧梦粱录A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B宋朝指南针应用于海航C宋朝航海技术高度发达D指南针最早出现于宋朝【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指南针,难度较大。材料中只涉及宋朝指南针应用于海航,而没有涉及指南针 在航海中普及较

22、快的信息,故A项错误;两则材料反映了指南针具有辨别方向的作用,且在宋朝 指南针应用于海航,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宋朝指南针应用于海航,但没有涉及宋朝中国航海技 术高度发达,故C项错误;指南针在战国时期已 经出现,故D项错误。23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 ) 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 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答案】B【解析】本题宜采用排除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内阁

23、阁员临时入值、辅佐皇帝处理政事,A项排除;明代内阁大学士人选中有词臣不能说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C项错误,排除;内阁是承相制度被废除之后设立的辅佐皇帝处理朝政的内侍机构,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排除D项。故答案为B项。24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是清代前期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制度,遵循“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的原则,参与的人皆是太祖、太宗子孙,他们成为皇帝依赖的群体,也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由此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 )A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征B表明清初满族贵族享有民主权利C恢复了西周的宗法体制D是清朝集权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清朝议政王大臣会

24、议。根据材料“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参与的人皆是太祖、太宗子孙”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征,故A项正确;清初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带有明显的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的色彩,并非满族贵族享有民主权利,排除B项;西周宗法体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议政王大臣会议有较大区别,排除C项;根据材料“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排除D项。25王阳明提出“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酌量利害之多寡,审察人情之順逆,务求公私两便,经久可行之策”的思想,认为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与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主张考虑利害、人情,而务求公私两便。这反映了王阳明学说(

25、)A包含了丰富的经世致用思想 B肯定了儒家学说的功利和事功C强调修身的关键是“致良知” D主张为人处世要学会趋利避害【答案】A【解析】A“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与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务求公私两便”体现出在内心反省的基础上注重实际的思想,与经世致用思想相符,正确。B王阳明学说并不是肯定儒家的功利和事功,排除。C题干强调修身要和实际相结合,并不是强调修身的关键是“致良知”,排除。D题干中的“主张考虑利害、人情”并不是要学会趋利避害,排除。故选:A。第II卷本卷包括四个大题,共计50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26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很高的程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

26、分)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额、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材料三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

27、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说:“13世纪的中国进展显著,比如其独特的货币经济、纸币、流通证券,其高度发达的茶盐企业。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5分)(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8分)(3)材料三中,汤因比和余秋雨都对宋代的中国非常向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可能会关注的宋代市民文化现象,并分析这些文化现象

28、产生的原因。(5分)【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一“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得出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第二小问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即可,如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火药广泛用于军事。(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得出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根据材料二“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得出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得出升华抽象思辨,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

29、的性格(人格建树、民族气节、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3)第一小问宋代市民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变化方面作答即可。【答案】(1)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表现: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火药广泛用于军事。(2)原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影响: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升华抽象思辨,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人格建树、民族气节、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3)现象:城市中的娱乐场所的出现,宋词的繁荣,

30、宋代话本的出现,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的兴起,等等。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27(12分)都城的选择对于中国古代政权来说,是国之大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3 北魏迁都路线示意图 图4 元代两都巡幸路线图 图5 明代政区图(局部) (1)比较图3和图4,指出北魏与元代都城变迁的异同及其不同影响。(7分) (2)结合图5,指出明朝政权建立后都城的变化及其原因。(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政权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2分)【答案】(1)同:由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南迁至内陆先进地区。(1分)异:北魏放弃了平城的都城地位,元朝保留上都,实行

31、两都制。(2分) 影响: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政权封建化,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统治;但也造成了鲜卑族的分裂。元朝定都大都,保留上都旧制,加强了周家统一及对边疆管辖;但两都巡行也增加了负担。(4分) (2)变化:明朝建立后,定都南京,明成祖朱棣时期,迁都北京。(1分)原因: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龙兴之地”;迁都北京有利于加强北部边防,控制广袤的国土。(2分) (3)统治需要,发展差异,传统习俗,个人动机。(2分)【解析】(1)第一小问同,据材料中图1和图2北魏从平城迁都洛阳和元代从上都迁到大都,可以看出两者都由北部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南迁至内陆先进地区。第二小问异:据材料“北魏迁都路线示意图”“元代两都巡

32、幸路线图”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是彻底放弃了平城的都城地位,而元朝则保留了上都,实行两都制。第三小问影响,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思考:在积极性上,可以从对其自身政权的封建化、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对国家统一、对边疆管理等角度回答;在消极性上,可以从对鲜卑族的分裂、两都巡行对国家负担的增加的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明代政区图(局部)”可以看出,明朝最初定都南京,到明成祖时迁都到北京。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明成祖自身被封为燕王,北京对其特殊意义;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加强统治的角度思考。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巩固统治需要、地区发展差异、历史的传统和个人的目的及动

33、机等角度思考。28(10分)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是古代中国政制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九卿”职责表格(注:“九卿”既是官衔,又是官署之称) 官署 职责 奉常 掌管宗庙礼仪、历法、文化、医药等 郎中令 掌管皇帝侍从警卫 太仆 掌管皇帝车骑与军马 卫尉 掌管皇宫守卫 廷尉 掌管司法刑狱 典客 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宗正 掌管皇家亲族事务 治粟内史 掌管粮食、财政及税务事务 少府 掌管皇室生活供应与所需费用 材料二 唐“六部”职能表格 官署 职责 吏部 掌官员的任免、升降、赏罚 户部 掌全国的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 礼部 掌全国礼仪、祭祀、科举、学校 兵部 掌武官选授及军事行政

34、刑部 掌全国司法行政及审判 工部 掌工匠、屯田、山泽等事务 (1)据材料,指出秦九卿与唐六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4分) (2)唐代六部机构中,“吏部”“户部”分列前两位,说明其原因。(4分) (3)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指出其反映的时代变化。(2分)【答案】(1)相同:都属中央一级的国家管理机构;分工明确。不同点:九卿既管国家事务,又掌管皇室事务;六部分理国家行政事务。(4分。言之成理,如从分管事务之多少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2)原因:吏部与各级文官的管理、考核有关,古代官僚社会官员队伍建设是皇权统治的首要条件;户部掌管财税经济等,是皇权统治的基础。(4分)

35、 (3)变化: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加剧;清朝外交体制渐趋近代化(中外联系日益加强;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等)。(2分)【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根据材料“九卿既是官衔又是官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都属中央一级的国家管理机构;根据材料“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皇帝侍从”“吏部掌管官员任免”“户部掌管全国户口”等关键信息可得分工明确。第二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少府掌管皇室生活供应”“郎中令掌管皇帝侍从”“吏部掌管官员任免”“户部掌管全国户口”等关键信息可得九卿既管国家事务,又掌管皇室事务;六部分理国家行政事务。 (2)根据材料“吏部掌管官员任免、升降、赏罚”等关键信息可得吏部与各

36、级文官的管理、考核有关,古代官僚社会官员队伍建设是皇权统治的首要条件;根据材料“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等关键信息可得户部掌管财税经济等,是皇权统治的基础。 (3)根据材料“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等关键信息可得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加剧;清朝外交体制渐趋近代化(中外联系日益加强;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等)。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北方水利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溉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

37、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南方水利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摘编自隋唐五代

38、时期的农业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10分)【答案】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使用和推广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隋代唐初与中唐晚唐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的对比,水利工程数量、规模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的状况,从材料中南北方水利工程可以反映农业发展状况,可拟定论题为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结合两个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变化和农业发展状况等史实进行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